书城管理金融史其实很有趣
1664400000040

第40章 富豪:恐龙(5)

1874年,日本出兵侵略台湾,弥太郎积极向内务大臣请示承揽一切军需输送工作。大臣同意政府购买13艘汽船,托与三菱。1877年日本国内发生西南之役,三菱全力参与军事运输,又发了一笔横财。至此,三菱共拥有61艘汽船,吨位高达35464吨,占全日本汽船总吨位的73%,一跃而成为日本国“海上霸主”。

三菱是在明治维新后的近代化浪潮中涌现出来的,它比老牌财阀三井、住友创立得晚,但发展速度却相当快。在1874年全日本富豪排行榜上,岩崎弥太郎连入榜的资格也没有。而到了1879年,岩崎弥太郎却高居全日本富豪榜的第三位。从此,弥太郎以汽船为中心,又将事业范围扩大到了汇兑业、海上保险业、仓储业。在三菱进行押汇的货物都由三菱的船只来运送,由三菱负责保险,存放在三菱仓库中。到明治中期,三菱公司已发展成为包含生产、物流、金融等各产业的多角型综合实体,完全可以与“三井物产”相抗衡,成为与三井并驾齐驱的日本大财阀之一。

三菱独占海运,受到最直接打击的就是三井物产。该公司仅有3艘船只,不得不请求租用三菱的船只,并提出交付一年70万元的租赁费。但岩崎弥太郎出于压倒竞争对手的需要,断然加以拒绝。

于是,忍无可忍的三井开始向三菱实行反击,它纠合敌视三菱的地方船主、批发商、货主,合股创立一家名叫东京风帆船会社的大型海运公司,企图与三菱相对抗。

三菱毫不示弱,采取低价策略,分化瓦解对方的阵营,并大量收购三井创办的东京股票交易所的股票,迫使三井派头目涉泽辞去交易所总裁的职务。这些凌厉的反击,招招击中对方要害,扰乱了对手的阵脚。东京风帆船会社由于地方资本家的背叛,资本骤减为17万元,客户被夺走,不少船员也被三菱挖去,不仅不能与三菱抗衡,而且在情况最凄惨时,只能勉强维持营业。

与此相反,三菱却得到长足发展,它偿还了政府340万元的无息贷款,进一步巩固了海上霸主的地位。

正当三井面临惨败之际,一件意外的变故使他们双方的力量对比又发生了转变。在当时,政治和经济的联系是极其紧密的,政治局势的风云变幻直接关系到经济走向。

1881年,一直庇护三菱的政府核心人物大隈重信失势下野,而跟三井息息相关的伊藤博文组成长洲藩阀政府。伊藤博文害怕大隈重信的政治影响力再次与三菱的雄厚财力相结合,便与三井联手成立了一家实力空前的大公司——共同运输公司,试图压垮三菱的海运公司,断绝大隈重信的财源。

1882年10月,共同运输公司正式成立,创业资本一半出自政府,其余则由三井筹集民间游资组成。公司向英国购买了最新式的船舶,其航线竟与三菱公司航线完全一样。

以身殉职

从1883年1月起,三菱与共同运输公司展开了殊死之战。这两家公司各自使出浑身解数,不惜一切代价,想把对方置于死地。竞争激烈程度,整个社会都为之震惊。三菱与共同运输公司的竞争仿佛一场高对抗性的马拉松比赛。两家公司的船队一起由神户出发,为了抢先到达目的地,船长与船员都绑上头巾,挥汗如雨,不计成本地拼命将煤炭铲入火炉中,在海上展开长跑比赛。到达纪州藩时,船上炉内的火力之强,竟把烟囱都烧得通红,船内温度也高得灼人。后来,两家公司的竞争演变为不惜成本地降价。例如,往来神户、横滨间的船费,下等舱价由5.5日元最终降到了0.55日元。甚至一度分文不收,免费运送旅客,而且还向旅客免费赠毛巾和扇子。从当时在赠品扇子上写的可笑的宣传文章中可以看出竞争的激烈程度:

“本公司客船坚如磐石、快如飞箭、静如山、美如花、干净如水晶、亲切如妇人、船上饮食如甘露、电灯亮后如白昼。年轻人经常航海,可增广见闻,老弱妇孺不会有晕船之苦,其余好处无法一一道尽。”

三菱在1884年1至12月的票价收入是246.8万日元,只相当于全盛时期的一半,而同期的支出费用则高达309.9万日元,也就是说产生了63.1万日元的巨额赤字。在迫不得已的情形下,三菱停开了到香港的航线和环球航线,接着,三菱汇兑店也告关闭。

在这种情况下,三菱决心背水一战。公司规定:凡是月薪一百日元以上的职员,无论职位高低、贡献大小,薪水一律减半。岩崎弥太郎甚至扬言:“如果有朝一日三菱败北的话,我将把公司所有的船舶,聚集在品川海面,集中焚毁!”

而共同公司方面更是伤筋动骨,到1884年下半年,已陷入毫无红利的窘境,其股价跌到了面值的三分之二以下,持股人争相抛售。如此一来,共同公司内部四分五裂,批评公司做无谓竞争的呼声日益增高。而在明治政府内部,也开始有人站出来为三菱鸣不平,批判政府过于压迫三菱。

1885年2月5日,明治政府出面调停,要求两公司签订临时协定,在运费等方面做出统一规定,而不再相互挤杀。

这场长期抗争终于取得初步胜利,但是,这个胜利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因为长期劳累,饮酒过量,岩崎弥太郎罹患胃癌。签订协定两天后,即2月7日,病情突然恶化,撒手人寰,结束了他波澜起伏的传奇一生。

笃厚一生的操守

虽然,岩崎弥太郎早早就撒手人寰,但他开创的基业由他的兄弟、子孙继承,日益壮大,他的精神也被一代代地发展下去。

岩崎弥太郎在日本开创了商界起用书生的先例,他对此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以往我们只在公司里使用一般人才,那些人因未受过多少教育,故而全然不知一件事情的轻重缓急。要让一个普通人成为学者很难。让学者熟悉怎么做生意却比较容易。因此近来我专门聘用学者。”

他提拔了许多庆应义塾的优秀人才。甚至连会计出纳的工作他也宁愿用士人,不用商人。他认为,士人多半勤劳廉洁,不必担心他们会做假账。三菱初期的干部都受过高等教育,并且很多和岩崎家族具有血缘关系,正是他们筑起了三菱财团的最好的屏障。在和三井的战争中,他们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这个传统一直到今天还适用着。三菱选用很多高校毕业生,作为后备干部梯队加以培养,最后安排到企业最高管理部门。与其他财阀相比,三菱历代干部中受过正规教育、有学历的人占有的比重较大。当时尚属凤毛麟角的大学毕业代理者在公司中究竟起了什么作用呢?通常认为,优秀的大学生进入财阀企业,起到了促进企业现代化进程的巨大作用。

而在企业日常管理中,岩崎更是注重从小事抓起,从一件小事就可以看出他的这种精神。

一次偶然的机会,弥太郎把一位高级干部叫到他私人的住所去,交给他一张公司的便条纸写的请假单,并斥责他说:“你到底在干什么?”那位高级干部突然遭到严厉的斥责,完全不知所措,仔细看过字条后,才发现是自己前几天所写的一张请假单,而这张请假单是用公司的便条纸写的。

这时岩崎弥太郎语气更为恶劣地说:“你身为公司的高级干部,都无法公私分明,浪费公司的便条纸写私人的请假理由,究竟是什么道理?我要严厉地处分你!”于是当场下令罚他减薪一年。这位干部自己也知道犯了大错,立刻就向岩崎弥太郎道歉,并且心甘情愿地接受处罚,此后的工作态度变得更积极活跃。

这件事使人们感慨很深,因为在日常的工作生活中,如果只因误用了一张公司的便条纸,就必须接受减薪一年的处分,可能是太过分了。一般而言,如果现在发现这么微不足道的过失,可能会看情形放过算了,顶多告诫他“以后要多加小心”或“以后不可以这样”,把事情交代过去。岩崎弥太郎能留意到每件细微的小事,且做适当的处理,使员工知道警觉而改善,他的细心,就是建立庞大的三菱财团的重要因素之一。

所谓千里堤防,溃于蚁穴,就是这样,一张小便条的浪费,可能就是公司经营危机的开始。这就是岩崎精神,事实上,今天三菱的壮大,如果没有岩崎弥太郎最初的忍辱负重和成业后的勤俭节约、用人艺术,是无法想象的。一个贫苦人家的子弟,靠着自己的努力白手起家,创立了如此非凡的业绩,相信他的成功,给后人留下的是太多的深思和感慨。

安德鲁·卡内基——钢铁王国的国王

卡内基,在美国,与“汽车大王”福特、“石油大王”洛克菲勒等大财阀的名字列在一起的,还有一个“钢铁大王”。卡内基钢铁公司通过白手起家建立成一个生产钢铁的大型钢铁联合企业而获得优势,且数十年保持世界最大钢铁厂的地位,几乎垄断了美国钢铁市场。卡内基与洛克菲勒、摩根并立,是当时美国经济界的三大巨头之一。从不名一文的移民到堪称世界首富的“钢铁大王”,而在功成名就后,他又将几乎全部的财富捐献给社会。他生前捐赠款额之巨大,足以与死后设立诺贝尔奖金的瑞典科学家、实业家诺贝尔相媲美,由此成为美国人心目中的英雄和个人奋斗的楷模。1848年初,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内华达山区发现金矿的消息,传到了饱受经济危机之苦的苏格兰。顿时,整个苏格兰沸腾起来了。人们趋之若鹜,纷纷举家西迁,掀起一股空前的“移民潮”。仅在这一年,苏格兰就有近19万人移居美国。他们分乘数十艘船只,远涉重洋,直奔大西洋彼岸。

1848年5月27日,“维斯卡塞特”号轮船驶离英国格拉斯哥港,经过福斯湾,航行在波涛汹涌的大西洋上。船上有一个13岁的少年和他的双亲及5岁的弟弟。他们与其他来自苏格兰的穷苦移民一起,挤在阴暗、低矮的客舱里,食物粗劣,空气污浊,备受旅途的煎熬。经过整整50天的颠簸,轮船终于抵达了目的地——美国东海岸的纽约港。

1848年7月15日清晨,这位少年与新移民们一起拥上甲板,迎着朝阳,远眺这片梦寐以求的希望之地,心中充满着憧憬。正是这个13岁少年,在来到美国后的半个世纪里,从一文不名的移民变成了美国的钢铁大王、世界首富,创造了被人们称为“美国梦”的奇迹。他就是美国十大财阀之一的安德鲁·卡内基。

英伦少年的贫苦童年

在苏格兰境内,坐落着一个叫丹弗姆林的小镇,这片土地上有着布满紫藤的山坡,风景如画的城堡和令人神往的传说。1835年11月25日,安德鲁·卡内基就出生于这个散发着浓郁苏格兰历史人文气息的地方。

父亲威尔·卡内基以手工纺织亚麻格子布为生,母亲玛琪则以缝鞋为副业。父母虽穷,却为人正直,始终充满着积极进取的精神。这是一个继承了自豪、自立、自尊光荣传统的家族。

小卡内基的祖父是个性情开朗、机智幽默,而又具有不屈不挠精神的人。小卡内基作为长孙,以祖父的名字——安德鲁·卡内基——命名。他从小就以有这样的祖父为荣,同时也以终生拥有他的名字自豪。他的外祖父是个天生的雄辩家,也是个富有才智的政治家,是当地颇为活跃的政治领袖。或许是祖辈遗传基因的作用,卡内基自小就乐观进取,能言善辩,这对他一生的影响极大。

在卡内基出生的第二年,父亲用积攒的钱添置了3台纺织机,并雇佣了几名工人。家中境况有所好转,全家搬进了一幢有小阁楼的平房里。

卡内基从小就帮家里做事。由于没有自来水,他每天一大早就起来,挑上一副大水桶,去附近的一口井边排队打水。挑了几担水后,才吃早饭、上学。晚上回来总要帮正忙于缝鞋的母亲穿针引线,同时心里还需默诵着在学校学到的诗和文章。

1843年,卡内基8岁,英国工业革命的巨浪席卷了丹弗姆林。这座古老的城镇上出现了第一架蒸汽带动的亚麻织布机。不久,经过改良的蒸汽机就彻底改变了小镇的面貌,也打破了卡内基一家平静的生活。

廉价、耐用的棉纺织品充斥市场,丹弗姆林的手工纺织业不堪蒸汽机的冲击,日渐衰颓,纷纷破产。卡内基一家的生活日趋窘迫,帮工被解雇,织机被变卖,全家又搬回原来那简陋的小屋。为了维持生计,卡内基的母亲在家门口开了间小店来补贴家用。

致命的打击又接踵而来。1846年欧洲发生大饥荒,全家人吃饭都成了大问题。尽管父母不辞辛劳地努力工作,但还是无法避免排队领救济的命运。

多年后,卡内基深有感触地回忆起当年的状况:“我开始理解到贫困的含义,当父亲把他最后一批纺织品交给中间商后,可怕的日子来临了,我看到母亲忧虑地等待着父亲的回来,问他是否能接到新的纺织品的活儿。那是一段无可奈何的日子,在我心里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

经济的萧条、生活的艰难,使卡内基一家被迫离开生存和繁衍生息了几辈人的家园,去开创新的生活。1848年5月17日,卡内基一家登上了开往美国的客轮,依依不舍地踏上背井离乡的漫长旅途。

不知经历了多少艰辛,卡内基全家辗转来到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的匹兹堡,最后勉强在当地一个叫做艾里黑尼的小巷里安顿了下来。为了养家糊口,父亲别无选择,又操起老本行,织起了桌布和餐巾,还得自己去沿街叫卖,挨门兜售这些产品,母亲只好缝鞋到深夜。尽管如此,赚的钱仍远不够全家的开销,一家人在贫困中挣扎。

少时的贫困和苦难并未使卡内基意志消沉,反而激发了他的潜能与进取精神,鞭策着他去达到那些看似遥不可及的目标。卡内基在晚年意味深长地说:“一个年轻人能够继承到的最丰厚的遗产,莫过于出生于贫贱之家。”

充满艰辛的奋斗历程

为了给父母分忧,年仅13岁的卡内基进了一家纺织厂当童工,周薪只有1美元2角。后来,他又干起了挣钱稍多一点的工作:烧锅炉和在油池里浸纱管。油池里的气味令人作呕,灼热的锅炉使他汗流使背,但卡内基还是咬着牙坚持干下去。他坚信,为了生存就要敢于竞争,未来没有现成的天堂,面包不是别人给予的,而是通过努力工作换取的。当然,他并不甘心如此潦倒一生,而是奋发图强,积极进取。

卡内基在白天劳累一天后,晚上还参加夜校学习,课程是复式记帐法会计,每周3次。这段时期他所学的复式会计知识,成了他后来建立巨大的钢铁王国并使之立于不败之地的法宝。

1849年冬天,卡内基听说匹兹堡市的大卫电报公司需要一个送电报的信差,他立刻意识到,机会来了。

第二天一早,卡内基穿上崭新的衣服和皮鞋,与父亲一起来到电报公司门前。他突然停下脚步,对父亲说:“我想一个人单独进去面试,爸爸你就在外面等我吧。”原来,他担心自己与父亲并排面谈时,会显得个子矮小,同时,他也怕父亲讲话不得体,会冲撞了大卫先生,从而失去这个难得的机会。

于是,他单独一人上到二楼面试。大卫先生打量了一番这个矮个头、高鼻梁的苏格兰少年,问道:“匹兹堡市区的街道,你熟悉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