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君子与小人难辨,隔层肚皮隔座山
【曾国藩语录】
择友乃人生第一要义。一生之成败,皆关乎朋友贤否,不可不慎也。
【曾国藩剪影】
一个人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有气度,有优良的品质。而看人的气度是好是坏,也如同鉴定东西的品质是好是坏,从外形上即可看出一样,从人的言谈举止之间,即可看出此人之气质如何,只是需要一双慧眼和一点心思。
曾国藩指派李鸿章训练淮军时,李鸿章举荐了三个人,希望曾国藩能授以官职。当李鸿章带着三人来见曾国藩的时候,他刚好饭后出外散步,李鸿章命三人在室外等候,自己则进入室内。
曾国藩散步回来,李鸿章请曾国藩传见三人。曾国藩摆摆头,说不用再召见了,并说:“站在右边的是个忠厚可靠的人,可委派后勤补给工作;站在中间的是个阳奉阴违之人,只能给他无足轻重的工作;站在左边的人是个上上之才,应予重用。”
李鸿章惊问道:“您是如何看出来的?”
曾国藩笑答:“刚才我散步回来,走过三人身旁时,右边那人垂首不敢仰视,可见他恭谨厚重,故可委派补给工作;中间那人表面上毕恭毕敬,但我一走过,他立刻左顾右盼,可见他不够本分,故不可用;左边那人始终挺直站立,双目正视,不亢不卑,乃大将之才。” 而曾国藩说的这位“大将之才”就是后来担任台湾巡抚的刘铭传。
曾国藩这种经由观察人的行为举止,以鉴识其品德与才能的方法就是识人。“听其言而观其行”,这是识人简易有效的方法,但也不是万无一失的。有时候,当一个人带着目的接近你的时候,就会把原来的面目隐藏,让你一时之间无法看穿他的真实想法。
曾国藩带领湘军镇压太平天国的时候,有一天,一个打扮成书生模样的人来到了曾国藩的阵营,大谈行军打仗的策略,说得头头是道。曾国藩觉得他是一个人才,就把他安置在营中,派了一个官职,希望他能够为湘军效力。可是,在一个月以后,有部将上报,说那个人卷了一千两军饷逃跑了。曾国藩这才明白过来。原来,那个人是来军营里骗钱的。
即使聪明如曾国藩,也有看错人的时候。当一个人将自己隐藏得很深的时候,如果我们还按照自己最初的感觉来评价他的话,很可能被他制造出来的假象给蒙骗了。所以,跟人交往时,一定要有耐心,细细观察,经过了一番考验之后,才能确定这个人是不是值得交的朋友,能不能把重要的事情托付给他。
【经典妙用】
读懂他人的第二张面孔
俗话说:知人知面不知心。自古以来,能够完全了解一个人、看透一个人,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虽然不容易,但还是要去体味,毕竟识人是与人交往的基础。只有在对一个人的性格品质有所了解的情况下,才能决定与其相处的模式以及关系的远近。
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清晨,柏拉图和老师苏格拉底一起在一片幽静的树林里散步。
柏拉图对老师说:“东格拉底这人很不好!”苏格拉底问:“为什么这么说?”柏拉图说:“他经常挑剔您的学说,并且不喜欢您的扁鼻子。”苏格拉底笑了笑,缓缓地说:“可我倒觉得他这人很不错。”柏拉图很迷惑地问:“您怎么会这样认为呢?”
苏格拉底说:“他对他的母亲很孝顺,照顾得非常周到;他对他的老师十分尊敬,从来没有对老师有不恭敬的行为;他对朋友很真诚,常常当面指出别人的缺点,帮忙改正;他对孩子很友善,经常和孩子们在一起做游戏;他对穷人非常富有同情心,我曾经亲眼看见他搜出身上最后一个铜板,放进了乞丐的帽子里……”
“但是,他对您不那么尊敬!”柏拉图说。
“孩子,问题就在这里,”苏格拉底抚摸着柏拉图的肩头,慈爱地说,“一个人如果站在自己的立场上来看待别人,常常会把人看错。所以,我看人,从来不看他对我如何,而看他对待别人如何。”
苏格拉底的话非常有道理,要想客观地认识一个人,不能总是站在自己的立场上,因为这会把自己的利益放在其中考虑,很有可能有失偏颇。
识人不同于相人。识人是经由观察一个人的行为与言论以鉴识其品德与才能,而相人是观察一个人的相貌与体征以判定其一生的吉凶祸福。两者小同大异。所以,与人交往,不能只凭借别人的相貌或体征评断其秉性,需要长时间去了解。当然,也不要在开始的时候就把很重要的事情交付于不知根知底的人,以免上当受骗,后悔莫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