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识人有术,用人须用心
第三节有张有弛,驾驭人才的刚柔策略
【曾国藩语录】
应宽者,利也;应严者,礼也,义也。
【曾国藩剪影】
曾国藩的手下,可算是能人辈出。可是,这些能人聚在一起,惹出的麻烦事也是难处理的。
在镇压太平军的过程中,曾国藩手下的部队是由他自己的湘军、李鸿章的淮军和一部分绿营兵组成的。淮军中有一个将领,叫做刘铭传,作战十分英勇,他率领的“吉字军”屡屡立下战功。但是由于他的部队配备精良,也常常引起别的将领的嫉妒。
这不,清军将领陈国瑞就趁着刘铭传离开营地的时候,带了百十个绿营兵,冲进了“吉字营”,不仅杀死了二三十淮勇,还抢走了三百多条新式洋枪。陈国瑞还趁机溜进了刘铭传的屋子里,偷偷拿走了他的长枪和古铜盘。
刘铭传回来以后,疯了似的带领五百淮勇,去找陈国瑞报仇。他们打死了四五十绿营兵,夺回来被抢去的武器,但是那个古铜盘一直没能找到。
这件事很快就传到了曾国藩的耳朵里。他听说自己人打自己人,顿时气不打一处来。可是,刘铭传和陈国瑞都是难得的将才,特别是太平天国运动还没有平息,如果这个时候处理不好此事,无疑会影响整个战事。
想那陈国瑞,最初曾经参加太平军与清廷作对,后来投降了清军,成为蒙古王爷手下的一员大将。蒙古王爷死后,他跟了曾国藩。曾国藩哪里会不知道,陈国瑞是个烈性子,即使是蒙古王爷,也要敬他三分的。可是,这件事情毕竟是他不对在先,如果不给予严处,那么以后将不能服众。
曾国藩想了想,把陈国瑞叫来,先给了他一个下马威:“你以前是太平军的人,杀害了我大清多少将士,这笔账似乎还没算清楚吧?”陈国瑞什么都不怕,就怕别人提他这段不光彩的过去,所以一句话也没敢说。曾国藩见起了效果,就温和下来说:“我知道你作战勇敢,是一个很难得的人才。”陈国瑞见曾国藩缓和了下来,就放松了许多。曾国藩在闲谈之中,让他以后不许欺压百姓,不许再在营中械斗。陈国瑞马上答应了。
可是,对待陈国瑞这样的人,只有宽容是不行的。他跟曾国藩达成的协议,回到营里马上就忘了。曾国藩一见,立即奏请皇上撤了陈国瑞的官职,给了他很严厉的制裁,终于陈国瑞不敢再放肆了。
刘铭传也在这件事情上受到了教训,他原以为曾国藩会拿他开刀,必定会严惩他,可是曾国藩只骂了几句,就没再说什么。他自然感觉到曾国藩对他的宽容,十分感激曾国藩。从此,再也不敢惹事了。
身为领导,曾国藩深深明白,如果不能很好地管理手下,放任他们,那么迟早有一天会闯出大祸的。但是,并不是所有犯错的人都适合严惩,有时候过重的惩罚往往会刺激一个人的自尊心,激发他的反叛心理,反而会起到相反的效果。但是,一味地宽容,也是不可取的。
凡成大事的人,都善于利用有张有弛的管理办法,就如同放风筝一样,觉得拉得太紧,就要学会放松,如果太松了,又要往回收线。只有张弛有度,才能把握全局,人心归附,成就大事。
【经典妙用】
对待不同的人,采用不同的管理策略
一个领导者,首先要了解自己的下属,知道他们是什么样的人,要用什么样的方法才能让他们发挥出最大的优势。
在这一点上,我们不妨借鉴一下克劳利的方法:在克劳利任段长期间,一次差点出了大事故。有两个工程师,他们都在铁路上服务了很长时间,但就是这样的两个人犯下了大错:由于他们的疏忽,两列火车差点迎头撞上。这么严重的事是无可推诿的,上司命克劳利解雇这两名员工,但是克劳利持反对意见。
“像这样的情况,应当给予相当的考虑,”他反对说,“确实,他们的这种行为是不可宽恕的,是理应受到严厉惩罚的。你可以对他们进行严厉的处罚和教育,但是不可剥夺他们的位置,夺去他们唯一可以为生的职业。总的看来,这些年,他们不知创造了多少好成绩,为铁路事业的发展立下了不少汗马功劳。仅仅由于他们这次的疏忽,就要全盘否定他们以前的功绩,未免太不公平了。你可以惩治他们,但是不可以开除他们。如果你一定要开除他们的话,那么,就连我也一并开除吧。”
结果克劳利取得了胜利,两名工程师被留了下来,后来他们都成了忠诚而效率极高的员工。
很多人都觉得,只要对下属严格,就一定能让他们信服自己。其实未必是这样的。有的人性格比较叛逆,管得太严了,反而会产生相反的效果;有的人缺乏自觉性,如果不严加管理,就可能因为粗心大意而闯下大祸。所以,管理者要看自己的下属是怎样的人,然后再采取相应的管理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