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后宫秘事全知道
1665200000028

第28章 江山社稷托美人(2)

两年后,乌孙国王驾鹤西去,其孙子岑阳继承王位。乌孙国有个奇特的习俗,新王上位除了继承前任的所有财产外,还要继承其所有妻妾。这种习俗在讲究礼仪的西汉看来,就是乱伦行为,刘细君坚决不从。她给汉武帝写信诉苦:“我堂堂的大汉公主,现在要做有损国家形象的禽兽不如的苟且之事,真是荒唐之极,还请求陛下将我召回,过正常人的生活。”顾全大局的汉武帝敷衍道:“为了国家的安宁,你就好好待着吧,等将来平了匈奴,我就接你回来。少安毋躁。”刘细君一看,知道汉武帝是对自己不管不顾了,长叹一声抹着眼泪再嫁新王岑阳。这段“耻辱”的婚姻勉强维持了几年,刘细君为岑阳生下一个闺女,因产后失调,客死异乡。

非常可惜的是,刘细君作为诗人,传世的作品实在是太少。而她的死也是个让人惋惜的悲剧。刘细君的死可以总结为三点:第一点,老少配断送了她的青春。据说娶刘细君的那位乌孙国王是个老头,两人感情上无法沟通,夫妻生活更是少得可怜。第二点,整日钩心斗角造成了她巨大的心理压力。刘细君和乌孙国王属于政治婚姻,到了乌孙国一天福没享,不仅要打点上下,还得跟匈奴公主争宠,真是煞费苦心处心积虑。第三点,身份转变促使其心情抑郁。先嫁给爷爷,再嫁给孙子。先称呼孙儿,后称呼老公,这种荒唐的转变,对于讲究伦理的刘细君来说简直是奇耻大辱。只要是个正常人,就没有心情不抑郁的。刘细君死后,汉武帝究竟作出何种反应,史书上没有记载。但刘细君所创下的三项历史第一,却让她名垂千古,这也算是因祸得福了。第一项,刘细君是被史学家将芳名载人史册的第一位汉家和亲公主,也是和亲获得成功的第一人。第二项,刘细君因弹奏一种奇怪的乐器演唱她的原创作品《悲愁歌》,而被誉为中国琵琶的首创人之一。唐人段安节在《乐府杂录》中明确指出:“琵琶,始自乌孙公主造……”可以说,琵琶的工艺流程是出于匠人之手,但是刘细君才是它音乐原理的设计者和审定者。第三项,汉朝之前中国的诗歌多是“诗言志”,而《悲愁歌》的出现发明了“诗抒情”这一诗歌概念,将中国诗歌向前推进了一步。由此可见,刘细君还是中国抒情诗歌的创始人。

刘细君死后,汉朝又以楚王刘戊的孙女解忧遣嫁军须靡,继续保持两国的联盟。

宣帝本始二年(前72年),匈奴怒乌孙亲汉,出兵攻袭。乌孙遣使向汉朝求援,汉发兵15万骑,分五路进击匈奴。乌孙昆弥亲率5万骑从西方突人,成合击之势,匈奴被创远遁。匈奴势力自此转衰,汉朝北方获得了和平与安宁。作为汉、乌联盟的奠基人和实施者,刘细君的心血和劳绩,终于结出了胜利的果实。

根据《汉书》的记载,西汉和亲的女子其姓名可考者尚有数人,但真正获得成功的,刘细君是第一人。文帝时,曾遣宗人女刘翁主为匈奴单于阏氏(犹如汉朝皇后),由于汉使中行说的叛卖,这次和亲归于失败。在刘细君出嫁乌孙72年后,竞宁元年(前33年),汉元帝又以宫女王昭君赐嫁匈奴单于呼韩邪。当时匈奴分裂已久,王权日蹙,呼韩邪卑辞求亲,执子婿礼以事汉,汉朝准其所请,已纯然属于安抚的性质了。总之,就历史事实而言,王昭君的出塞和亲,实乃刘细君所从事事业的余波和遗响,无论时间的先后,还是处境的难易,或是贡献和影响的大小,都是难以同刘细君相比匹的。因此,当人们在怀念王昭君的时候,决不应忘记她的先行者刘细君的名字和功绩。

王昭君:雁落塞北空余恨

似乎所有红颜都薄命,惊世骇俗的容颜生在平民家,似乎就是不幸的开始。昭君和亲,毁了一个弱女子的终身,换来了中原的安宁。红颜依旧,却隔着漫天的黄沙。雁叫声声,是你的伤心。思念着家乡的山明水秀,却终不能如候鸟一样回到你来时的地方。当红颜被黄沙遮盖,只有那琵琶声声依旧。那是你的怨恨,也是我的伤心。

大汉与匈奴的分分合合

在汉武帝之前,汉朝和匈奴一直保持着和亲关系,基本上没有大的战争。从而使汉朝经济得以恢复,进而在和平环境下,达到了“文景之治”的大好局面。

这种情况在汉武帝即位后发生了转变。

汉武帝继位后,建元六年(前135年),在一些大臣的主张下,与匈奴进行过一次和亲,之后就进入了战争状态。直到汉武帝死的近五十年间,汉再也没有同匈奴和亲。

自卫青、霍去病大败匈奴后,匈奴多次向汉要求和亲,作为已经对匈奴战争取得重大胜利的汉武帝来说,这时如果以武力做后盾,以和亲为桥梁,汉匈必会出现一种新的和平局面,对于双方都是有好处的。

但是,汉武帝根本没有诚意与匈奴和亲,而是向匈奴提出了匈奴不愿接受的附加条件:“即欲和亲,以单于太子为质于汉。”单于对此不满,说:“非故约。故约,汉常遣翁主,给缯絮食物有品,以和亲,而匈奴亦不复扰边。今乃欲反古,令吾太子为质,无几矣。”可见汉对匈奴请求和亲的措置是不得体的。

此后同匈奴的战争与这次不得体的措置有很大关系。结果汉朝虽然取得了胜利,但是,自身也打得筋疲力尽,使人民陷于灾难之中,国库空虚,很长一段时间经济难以恢复。

昭帝、宣帝时期,汉朝还是强势,当然没有和亲之举。就在这时,匈奴却发生了内乱,分为五部,互相攻杀。

在这次内讧中,呼韩邪单于与郅支单于相争甚烈,最后郅支单于击败呼韩邪单于,占有了漠北的广大地区。呼韩邪单于的处境十分困难。这时,左伊秩訾王劝他“称臣入朝事汉,从汉求助”。但呼韩邪的其他部下坚决反对,他们认为:“臣事于汉,卑辱先单于,为诸国所笑!何以复长百蛮!”左伊秩訾王力排众议,坚决主张“今事汉则安存,不事则危亡。”呼韩邪单于深深同意这一点,便于甘露元年(前53年)派其子右贤王铢娄渠堂人汉朝拜。两年之后,呼韩邪亲自到长安朝见汉元帝,汉对他“宠以殊礼,位在诸侯王上,赞谒称臣而不名。”

仍在漠北的郅支单于见汉朝出兵帮助呼韩邪,便与汉决裂,不来朝拜,向西发展,建昭三年(前36年)被甘延寿和陈汤杀掉。这样,匈奴与汉的敌对势力终被消灭。

郅支被杀,呼韩邪且喜且惧,上书汉朝,表示愿意朝见汉元帝。竞宁元年(前33年),呼韩邪第三次到达长安,汉对他“礼赐如初,加衣服锦帛絮,皆倍于黄龙时”。在长安期间,呼韩邪“言欲取汉女而身为汉家婿”。汉元帝遂令王昭君出塞和亲。

汉元帝就是此时将年号改成“竞宁”,希图获得长久安宁。此时,汉匈之间处于战争状态已有一百多年了,人民为此付出的痛苦和代价太高了。汉元帝让王昭君出塞和亲,将汉匈之间的和亲历史又续上了,南北之间、汉匈之间又进入了和亲年代,人民再也不用承受战争的苦难了。

以前,西汉对匈奴和西域各国多汉和亲,都以宗室郡主冒充公主下嫁番王,而王昭君却是以民女的身份担任和亲的任务,事情便显得非常突出,格外引起一般民众的同情与关切,成为家喻户晓的一件大事,文人墨客也便多对她进行描述、吟永、赞叹,使王昭君的事迹广为流传。

除了《汉书》《琴操》《西京杂记》《乐府古题要解》等典籍,对王昭君的事迹有详细的记载外,历代诗人词客为王昭君写的诗词,就有503首,另外还有不计其数的小说、戏剧等。

昭君入宫,命犯小人

王昭君,名嫱,字昭君,乳名皓月,汉族人,中国古代四大美人中的“落雁”,又元帝时期宫女。王昭君出生在著名的长江三峡中,一个叫秭归的地方,这里江水端急,日夜咆哮,两岸悬崖峭壁,怪石磷峋。战国时这里曾出过一位著名人物,那就是屈原。王昭君出生时正值汉朝的辉煌盛世,百姓丰衣足食,但秭归这里比较荒僻,王昭君的父亲,带着两子一女,和妻子一道,耕种小得可怜的几块山坡地,种些杂粮维持生计,仍然过着勉强温饱的艰苦生活。有时还要替溯江而上的船只直纤贴补家用。

生活虽然清苦,但全家和乐,与世无争,更重要的是能够始终保持先人的传统,没有忘记她们也曾是受人尊敬的诗礼门第。王昭君有一个哥哥叫王新,有一个弟弟叫王飒,出力的活儿轮不到她,她除了跟着母亲娴习女红之外,更在父亲的督促下读书习字,虽然生长在穷乡僻壤,却饶有大家闺秀的风范。

汉元帝建昭元年,下诏征集天下美女补充后宫,王昭君年当28,仿如空谷幽兰,自然被选人宫。

从全国各地挑选人宫的美女数以千计,皇帝无法一一见面,首先由画工毛延寿各画肖像一幅呈奉御览。出身富贵人家,或京城有亲友支援的,莫不运用各种管道赂赂画工,唯独王昭君家境寒愫,更自恃美冠群芳,既无力贿赂,也不屑于欺瞒天子。这使毛延寿心中十分不是滋味,不但把她画得十分平庸,而且更在面颊上点了一颗硕大的黑痣。等到汉元帝看到王昭君的画像时,嫌恶之余,更以为她是个不实在的女人,因此,五年过去了,她仍是个待诏的宫女身份。

五年的时间不算短,与现在读一个大学本科的时间还要长一点。王昭君除了担负一些宫中的轻便工作之外,有太多的余暇来读书写字,唱歌跳舞,研习音律与绘画,不断充实自己,磨练自己。然而午夜梦回,不免倍感凄清与孤寂,花样的年华一寸一寸地消逝,不知究竟何时才有出头之日,又如何上报父母的养育之恩呢?

又是落叶迷径,秋虫哀鸣的深秋季节,冷雨敲窗,孤灯寒衾最易惹人遐思。想起西陵峡中的江水,更想起一家五日欢乐团聚的时光,愁思如麻。信手拿过琵琶。边弹边哼,唱不尽的是乡愁:

一更天,最心伤,爹娘爱我如珍宝,在家和乐世难寻;如今样样有,珍珠绮罗新,羊羔美酒享不尽,忆起家园泪满襟。二更里,细思量,忍抛亲思三千里,爹娘年迈靠何人?宫中无音讯,日夜想昭君,朝思暮想心不定,只望进京见朝廷。三更里,夜半天。黄昏月夜苦忧煎,帐底孤单不成眠;相思情无已,薄命断姻缘,春夏秋冬人虚度,痴心一片亦堪怜。四更里,苦难当,凄凄惨惨泪汪汪,妾身命苦人断肠;可恨毛延寿,画笔欺君王,未蒙召幸作凤凰,冷落宫中受凄凉。五更里,梦难成。深宫内院冷清清,良宵一夜虚抛掷,父母空想女,女亦倍思亲,命里如此可奈何,自叹人生皆有定。

这就是有名的《五更哀怨曲》。满腔幽怨,无限感伤,混合着浓重的乡愁与一丝丝的憧憬。王昭君无声无息地打发着漫漫的长夜和日复一日的白昼,意志消沉,“自叹人生皆有定”。然而,事实上命运总是无常。

柳暗花明,和藩匈奴

汉元帝竞宁元年,南匈奴单于呼韩邪前来朝觐,王昭君的命运无意间起了突破性的变化。匈奴与汉朝的关系时好时坏,这年匈奴内乱,分为两支,那支单于领导北匈奴,呼韩邪单于领导南匈奴。利用这个机会,汉朝西域都护甘延寿击败北匈奴,并将那支单于诛杀,南匈奴呼韩邪单于且喜且惧,连忙上书请求前来长安朝觐,以尽藩臣之礼。

呼韩邪携带大批皮毛及骏马作为贡品来到长安,对汉元帝执礼甚恭。汉元帝大为高兴,大排筵席,招待这位远道而来的“贵宾”,席中呼韩邪提出“愿为天朝之婿”的请求。汉元帝乐得以此羁系呼韩邪,更为高兴,兴之所至,决定在未把公主出嫁之前,先让他见见后宫佳丽,唬一唬他,于是下旨由那些后宫未曾临幸的美女前来侑酒。

聪明的姑娘马上意识到这事的重要性,这是个引起皇帝注意的好机会。机不可失,时不再来。一个个浓妆淡抹,希望借此获得皇帝的青睐。宫女们一队队鱼贯而入,果然是花枝招展,娇娆婀娜,彩袖在桌上来去,香气在席间飘散。匈奴番王哪里见过如此多彩多姿的场面,不禁心醉神驰,浑然忘我。突然他看到了一位美女犹如那万绿丛中的一点红,是那么突出,他震惊于她的美艳。聪明的呼韩邪立即向汉元帝提出:“愿为天朝之婿,不一定硬要公主,就在这些美女中选一名可以。”

汉元帝心想:原本要物色一位宗室郡主,如今要在待诏宫女中挑选,岂不是省却了许多麻烦。于是漫不经意地答:“你看中了哪一位,哪一位就归你。”呼韩邪太高兴了啦,喊道:“就是她!”汉元帝顺着他的手看去,但见一个风华绝代的美女盈盈为礼。汉元帝眼前的这位待诏宫女,云鬟雾鬓,光彩照人,两道黛眉轻颦微蹙,微露一丝幽怨,太美了!但皇帝金口玉言,不能反悔。

筵席结束了,呼韩邪意兴遄飞地回到驿馆。准备择吉迎娶汉宫美人,汉元帝却心中怏怏地回到后宫,找出了待诏宫女图册,翻到王昭君的画像,只见画像与本人有天壤之别,而粉颊秀靥上,何曾有什么黑痣!刹那间,汉元帝把失去王昭君的懊悔心理,转化成对画工毛延寿的愤怒,当即传命有司彻底追查,才知道都是毛延寿的索贿不成,故意将王昭君的花容月貌,绘成泥塑木雕的平庸女人,于是将毛延寿以欺君之罪斩首,对这件事,后人自有评说。

曾闻汉主斩画师,何由画师定妍媸?

宫中多少如花女,不嫁单于君不知。

意思是毛延寿虽然胡作非为,而汉元帝也太过糊涂。正象王安石所讲:“耳目听见尚如此,万里安能制夷狄。”无论如何,汉元帝心中对王昭君的歉疚、悔恨、伶惜与不忍割舍的情绪一齐涌上心头,意欲留之,而身为一国之君,在大庭广众之下的诺言岂可儿戏?元帝只能忍痛割爱了。

王昭君在汉朝和匈奴官员的护送下,动身到匈奴去,万般无奈的汉元帝为王昭君准备了一份十分丰厚的嫁妆:锦帛二万八千匹,絮一万六千金以及黄金美玉等贵重物品。此外,昭君还带去了许多匈奴没有的谷物、果品、蔬菜的种子,还有药材和蚕种,以及大批的医药、种树、工程技术、历法书籍。

临行之日,王昭君戎装打扮,妩媚中更见英爽之气,面向未央宫拜别了天子,带着一种异样的感情,看了最后一眼长安,怀抱着琵琶上马而去。匈奴人马和朝廷派出的卫护组成的队伍,浩浩荡荡地经过长安大街,沿途万人空巷,争睹昭君风采:眼看如此风情万种的美人儿,离开繁华的帝京,前往荒凉的胡地,陪伴一个垂垂老矣的匈奴单于,无不为之嗟叹不已。

王昭君与呼韩邪千里结姻,渡黄河,越群山。一路上黄沙漫天,看到远飞的大雁,王昭君更加怀念故土和亲人,触景生情弹起琴弦,一首《出塞曲》饱含着王昭君无限伤感之情,其间浓重的乡愁和对未来的茫然催人泪下。天边一只只大雁听到琴声,看到坐骑上王昭君的绝世容颜,却忘记了舞动翅膀飞翔,纷纷跌落在平沙之上。从此,王昭君便有了“平沙落雁”的绝唱,昭君也有了“落雁”的美称。

宁胡阏氏,光耀千古

王昭君于第二年初夏抵达匈奴,受到了匈奴人们的盛大欢迎,一座座帐蓬中,张灯结彩,欢腾达旦,呼韩邪单于封她为宁胡阏氏(亦即安宁胡地的皇后)。呼韩邪单于并非“只识弯弓射大雕”,反倒是个地道的性情中人,颇有几分侠骨柔肠。

老夫少妻,百般迁就以博取她的欢心。然而胡笳悲鸣,骏马奔驰,饮腥食膻,异邦风月,使王昭君总是对故国充满思念之情。所谓:汉使回朝频寄语,黄金何日赎娥眉?君王若问妾颜色,莫道不如宫里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