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心情好病就少
1667900000010

第10章 放下坏心情(5)

在民间有这样一句俗语:“只眼红邻居,不眼红皇帝。”这就是说,处于同等地位的同事,有着相仿的学历与经历,如果一方有了“脱颖而出”的行为,另一方就易产生嫉妒。

2.对他人进行攻击

攻击是发泄嫉妒心理的一种表现。攻击的方式主要有:说三道四、散布流言蜚语、指桑骂槐等等。这种失去理智的攻击情绪,是伤害同事、邻里间相互关系的大敌。

3.愤懑是嫉妒转向内心的一种表现

愤懑是把嫉妒的内心发泄转向自己的一种表现。有些人产生嫉妒心后并不溢于言表,而是深埋内心,把怨恨与生气装在肚子里,这种现象常见于性格内向的人。

3. 贬低他人,抬高自己

有嫉妒之心的人往往针对别人的长处,千方百计加以贬低,对别人优于自己的心理品质加以诋毁。与此相反,对劣于自己的方面,嫉妒的人当然极尽各种能事,加以夸张、扩大。

4. 疑心重

有嫉妒心的人容易疑心重重,因而,或是怕别人嫉妒、而不敢冒尖争先进,或是有了成绩荣誉也忧心忡忡、生怕别人诋毁自己,或者疑虑别人后来居上、超过自己,最终导致嫉妒心理的加重。

嫉妒的危害

现代社会是一个崇尚成功的社会,在激烈的竞争当中,有人成功,就必然有人失败。失败之后由于羞愧、愤怒和怨恨等就容易产生嫉妒情绪。强烈的嫉妒心理具有很强的破坏性,不仅会对生活、人生、工作、事业产生消极的影响,对我们的身心健康也存在极大的危害。具体表现有:

1.影响人际关系

嫉妒是人际交往中的心理障碍,它会限制人的交往范围,压抑人的交往热情,甚至能反友为敌。

2.容易使人产生偏见

嫉妒,在某种程度上说,是与偏见相伴而生、相伴而长的。嫉妒程度有多大,偏见也就有多大。偏见不仅仅出自于一种无知,还出自于某种程度的人格缺陷。

3.压制和摧残人才

在现实社会生活中,在对人才的评价和使用的过程中,时常受到嫉妒心理的干扰,使得有些人才得不到及时的、合理的使用。

4.影响身心健康

妒火中烧而得不到适宜的发泄时,内分泌系统会功能失调,导致心血管或神经系统功能紊乱而影响身心健康。如引起头晕头痛、失眠多梦、烦躁易怒,性格多疑、情绪低落、行动不自制、食欲减退、胃脘不好、恶心呕吐、腰背酸痛等等。并使患高血压、冠心病、周期性偏头痛、神经衰弱等疾病的机率增加。

专家建议

嫉妒是健康的隐患,是友谊的蛀虫,是道德的堕落。所以,一定要加以控制和克服。

1.正确认识自己

克服嫉妒心理,首先必须正确认识自己,既看到自己的短处,也看到自己的长处,就不会有处处不如人的想法。

2.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要胸怀大度,宽厚待人。和我们自己一样,每个人都有成功的渴望。我们在自己获得成功时一定也要尊重别人的成绩和才华。

4.化嫉妒为动力

当看到自己的不足时,不怨天尤人,自暴自弃,而应加倍努力,奋起直追。尤其要克服乱攀比的心态,要善于学习,勇于超越,久而久之,嫉妒心理就会消失。

5.正确比较

一般而言,嫉妒心理较多地产生于周围熟悉的年龄相仿、生活背景大致相同的人群中。所以,我们要多采用以己之长比人之短,而不是将人之长比己之短的方法,这样心理上易于达到平衡,就不易产生嫉妒心理。

6.自我宣泄

有时面对生活和事业上的巨大落差,或社会的种种不公正现象,人们都难免一时的心理失衡和嫉妒。这时,要是实在无法化解的话,也可以适当的宣泄一下。可以找一个较知心的亲友,痛痛快快地说个够,出气解恨,暂求心理的平衡。

7.提高自身修养

可多读一些情操高尚的书籍,多听格调清新的音乐;培养开阔的胸怀。遇事严以律己宽以待人,自重自爱,与人为善。

健康提示

在生活中,追求事事超人,样样在前,既无可能也无必要。花有千种,人有千样。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优势。所以我们要学会全面认识自己,既要看到自己的长处,又要学会正视与他人的差距,扬长避短。在社会这个大舞台上,每个人都有适合于自己人生所扮演的角色,我们要找准自己的定位,并按自己的方向一步一个脚印地去努力,这样就会有良好的结果和归宿。

◎释放沉积在心底的恐惧

恐惧是人类的一种天性,无论多么胆大的人,都或多或少地有这样或那样一些害怕的事情。比如有人害怕登高,有人害怕黑暗,有人怕狗、怕老鼠、怕蛇,还有人怕飞鸟、蜘蛛;有人怕乘飞机,有人怕乘公交,有人怕封闭拥挤的场所,也有人怕和陌生人说话,怕任何公共场合,怕领导,怕某个人,或是怕鬼等等。你怕的又什么呢?为什么会产生这种情绪呢?在本节中你将会找到答案。

典型案例

小米是个漂亮的女孩子,25岁,工作出色,但是,她对在高速公路上驾驶极端恐惧,这种恐惧让她非常难过。她开车非常棒,但是她深信:在高速公路上行驶是非常危险的。她总是在设想:一旦自己上了高速公路,自己就抓不住方向盘,车祸也就会因此而发生。

小米总是避免上高速公路,并且开车总找僻静的小路。由于她害怕上高速公路,所以,她每次回家看望父母就非常麻烦,火车是她惟一可以选择的工具,而开车或者坐巴士又都得上省级高速公路。

最难受的是她和同事乘车短途出差,只要车子开上了高速公路,小米的内心就越来越恐惧。这种感受又不能被同事发觉,害怕别人用异样的眼光来看待自己,但是,这种心理恐惧又实在无法自我排除。

心灵解析

小米之所以对高速公路如此恐惧,主要是因为她深信:在高速公路上行驶是非常危险的。并总是在假设自己有可能死于车祸。开车的时候聚精会神,对路况时刻保持警觉,是安全行驶的根本原则。但是,小米的关切程度显然远远超出了正常范围,抱着战战兢兢的态度,于是,就刺激了恐惧心理的出现。

如果你有一种强烈的愿望,想要达到你为自己设定的目标,那么这种愿望就是积极的、健康的;如果你明知未来不可掌握,却依然一味强求,那么你的愿望就超出了理性的范畴,反而会给你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小米恐惧的其实不是高速公路很危险,而是对未来的掌握能力,她不是车技不够好,也不是意志品质不坚强,而是她的愿望本身是非理性的。

恐惧与恐惧症的区别

其实,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正常人也有一些恐惧的情绪,如对某些事物或情境产生焦虑、紧张或害怕的情绪,这对于保护个体有着重要意义,可以使个体避免接触那些对其有危害的事物或情境,这是一种正常的心理防御机能。但这只是偶尔现象,情绪反应也不强烈。但是恐惧、紧张情绪严重到反复影响一个人的行为和社会适应能力,则是病态或异常,即心理学上所讲的恐惧症了。

所谓恐惧症,是指对某种事物或某种环境的一种无理性的、不适当的恐惧感。一旦面对这种事物或环境时,患者就会产生一种极端的恐惧感,以致会千方百计地躲避这种环境。虽然患者本人也知道害怕是过分的、不应该的或不合理的,但并不能防止恐怖发作。

当恐惧心理严重时,人就会出现呼吸急促、出汗、心跳加快、恶心等症状,如果任其发展下去,就会对身心健康产生危害,所以要及时消除。

恐惧症的发病原因

恐惧症的发病原因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

1.遗传因素

有报道称,患者的一级亲属中20%的父母和10%的同胞患神经症,认为遗传因素可能与发病有关。也有人指出:至今尚无证据表明遗传在本病的发生中起重要作用。

2.性格特征

病前性格偏向于幼稚、胆小、害羞、依赖性强和内向。

3.精神因素

来自童年或是早期不愉快的经验。如被狗咬过、惊吓过就会害怕狗,坐车遇到过车祸,就对乘车产生恐惧等。

恐惧症的分类

恐惧症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通常情况下可分为场所恐怖症、社交恐怖症、物体恐怖症以及自然现象恐怖症等几个方面。

1.场所恐惧症

又称广场恐惧症、旷野恐惧症、聚会恐惧症等。是恐惧症中最常见的一种,约占60%。多起病于25岁左右,35岁左右为另一发病高峰年龄,女性多于男性。病前多有胆小、被动、依赖性较强等征兆。

2.社交恐惧症

多在17~30岁期间发病,常无明显诱因突然起病。主要特点是害怕被人注视,一旦发现别人注意自己就不自然、脸红、不敢抬头、不敢与人对视,甚至觉得无地自容,因而不愿社交,不敢在公共场合演讲,集会不敢坐在前面。

3.物体恐惧症

指患者对某一具体的物件、动物等有一种不合理的恐惧。

4.自然现象恐怖症

指对打雷、闪电、波浪、黑暗等自然现象产生的一种恐惧。

据心理学家统计,90%以上我们所担心的事,都不曾发生过。恐惧只是一种心理状态,而一个人的心理状态是可控制和指导的。事实上,我们害怕的不是别的,而是自己内心凭空生出的恐惧;所以,只要我们战胜自己,也就能战胜恐惧。

专家建议

人的情绪是社会的产物。引起恐惧的对象不同,具体情况也不同,消除恐惧的方法也必然因人而异。想找到一种通用的方法是徒劳的。但是,既然恐惧是客观刺激的反应,就必须通过对客观认识的重新调整和训练使它发生变化。因此,可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1.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人生观不同,对事物看法也就不同。有些人把个人的名利地位和物质利益看得太重,就可能经常产生不安全感。当这些受到威胁时,会以为一切都完了,惊恐万分,难于自持。“无私才能无畏”,只有以天下为已任,把个人融化在人民之中的人,才能临危不惧,泰然处之。

2.回避可怕情景

碰上能引起恐惧的景物时,要尽量避开或排除,恐惧的情绪很快会缓和下来。

3.习惯可怕情景

对所惧怕的景物,要敢于去碰它、接触它,对那些景物习惯了,知道它“不过如此”,也就不怕了。如许多人开始时怕在会上发言,后来硬着头皮去讲,受到大家鼓励,以后会上发言就不会忐忑不安了,表情动作也自然了。

4.学习有关知识

人对有些景物产生恐惧心理,是与缺乏这方面知识,不明“其理”有关,如打雷、闪电。当你知道这是自然界正常现象时,于是自然地恐惧情绪就会缓解。

5.时刻保持轻松心情

经常保持轻松的状态,有助于克服恐惧。

6.转移目标

与其要努力对付心中的惧怕,不如以其他事情来转移注意力,譬如听音乐、散步、旅游、阅读等,把目光和行动集中在光明的事情上面,黑暗自然消失无踪。

健康提示

魔由心生,通常是我们自己给了恐惧力量,让它在心底生根发芽、茁壮成长,最后掌控了我们。当你勇敢地面对它时,你会惊讶地发现,原来它是那么的微不足道。

◎从回忆中走出来

怀旧是人之常情,它道尽了人们对往昔的牵挂和思念。尽管岁月蹉跎、星移斗转,然而对昔日的那份情怀,却久久挥之不去。正常的怀旧心理有一种寻找宁静、维持心灵平和、返璞归真的积极功能,能增添生活的丰富性和诗意。而过分的怀旧,实质上是一种对现实生活的回避和逃遁,会弱化人的进取精神,损害人的身心健康。

典型案例

对于退休在家的张老来说,最让他感到难过的是现在的清闲。张老退休之前是某机械厂高级工程师,那时候,每天都有一大堆的问题等着他来解决,一大堆的图纸等着他审批。虽然劳累,但他的心里总是感到充实而快乐。可如今退休在家,日子虽说是清闲了,但张老却找不到往日的威风感和成就感。平淡乏味的日子里,张老只有一遍又一遍地对着老伴和儿女述说自己以前的辉煌岁月,以此寻求心灵的安慰。起先,大家都认为只是张老一时不适应,以为过一段时间,他就会慢慢适应现在的生活。可谁知,他的状况却越来越严重,每每述说过后,想及现在的自己是一个“无用”的人便暗然神伤,禁不住落泪。

心灵解析

怀旧是一种情绪,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这种情绪往往会越来越明显。许多人似乎要用怀旧这种特殊的方式,来填充、调节、慰藉自己的生活,为精神上的某些缺憾、失落与寂寞引发一阵阵的感慨。青年人在这方面即使并不明显,但也时不时地叩响回忆的门环。中老年人在这方面则是更胜一筹,很轻易就会回忆起以前的岁月。

怀旧有损身心健康

怀旧的人总喜欢炫耀自己的光荣历史或经验教训,回忆往事成了他们最大的乐趣,他们沉缅于过去而对现实漠不关心,甚至对未来茫然一片。这种过分怀旧和脱离现实,并对现实生活适应不良的精神心理状态,非常不利于人的身心健康。

对于老年人来说,由于时光不再倒流,老年人会感到人生虚无;由于年龄大了或已经退休,老年人会感到自己“老而无用”而消极、颓废;由于常以“老脑筋”和“老经验”教育晚辈、得不到共鸣而自赏、自怜……上述种种不良的心理体验,常常会使老年人感到人生如梦,甚至感到“今不如夕”, 于是经常沉浸在一种虚无、消极、颓废和自怜的精神心理状态中,从而使“怀旧心理”得以恶性循环。

过分沉湎于往事的人,不仅会出现性格孤僻、情绪异常,而且会促使身体机能加速衰退,特别会促使心血管系统、内分泌系统、消化系统和神经系统功能的进一步减退,还可能引发老年抑郁症、高血压、动脉硬化、冠心病、脑血管意外、胃溃疡病以及恶性肿瘤等。

滋生怀旧心理的因素

在人们的心里,过去的岁月永远是最美好的。在这样一个物欲横流而又焦躁不安的社会,怀旧作为“宁静”的代名词,已成为一种时尚,被人们紧紧拽在手里不愿放弃。怀旧心理的产生有社会原因,也有主观因素。

1.社会原因

随着现代文明和大都市的大规模崛起,原有的生活环境在无情地解体,人们的心灵在彼此疏远。这一切都使一些人感到不适与恐惧。但又无能为力,只能通过怀旧的方式来表达对现实的遗憾。

2.主观因素

怀旧实质上是一种特殊的机制,它把我们回忆中的痛苦和压抑隐藏了、忘却了,以至于我们自己永远不会再想起,而另一方面,它又把我们过去生活中美好的东西大大强化了、美化了,以至于人们把自己营造的回忆当作真实。怀旧起源于个人的失落感,失落导致回首,以寻找昔日的安宁与情调。

不要生活在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