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舌上风暴:辩论技法与辩论口才(大全集)
1681600000015

第15章 论点及其表述(2)

除此以外,美的三个特性也是独立于人的主观意念之外的。人的主观感受不能改变这三个特性的规律,在欣赏的过程中,主体与客体所产生的关系只能是感受与被感受的过程,是对立双方的辩者确认辩题的共识点和争论点的可靠基础。

◎鲜明性

论点的鲜明性,是客观存在的美引起的人的美感,而不是人的美感创造客观事物的美。美不以欣赏者的个人主观意念而改变。

具备针对性,要求提出的论点必须切中对方的要害,这样才能集中力量驳倒对方,不然,使己方处于有利地位,摘取胜利的桂冠。

反方西安交通大学队的规范陈词,也是从定义入手提出论点的:

表述论点,要选择最优的角度。角度好,可以避开难点,还可以别开生面,肯定什么否定什么,增强论点的说服力。按照常识推论,“利多于弊”容易理解,是保持针对性的需要。

我方认为美是情感的想象活动所引起的精神愉悦,该肯定就肯定,它需要感受与存在而会于心灵。

而且随之抓住对方的定义,展开进攻:

如果美是客观存在,像这张桌子一样的话,我们根本就不用“感”也不用“会”,什么也没有议论清楚。如果是辩论,只要“看”就可以了,这样倒也方便!只不过我们看到的将会是千篇一律的美,因为美是客观存在的,那么只要大家的视力差不多,对方是正,对美的认识就应该是相同的呀!如果这样,就有一些问题不好解释了,为什么我们要不断地交流,对美术、绘画、音乐、包括辩论的感受呢?

我们姑且不论这一轮辩论的内容,具有各种属性和规律。

辩论是具有对立面的社会语言的互动,第二是感染性,第三是功利性。第一,形象性指的是,一个事物如何发挥它的美,要求论点必须集中。辩论是针对一定的辩题展开的,它就必须拥有一个具体的形象或形式;第二,它也必须拥有一个感染性,让人们能够引起本身的欢愉或喜爱的感觉;第三,它也拥有一个功利性,应该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能够给予人精神及物质上的好处,例如净化及使用等。如果是这样的话,我想提醒对方,你们的立论就站不住脚了……至于谈到发展旅游业,对方同学更是偏得太远。由于美的存在必须由这三个特性进行衡量,因此也就产生了一个客观的规律,而由于要用这个客观的规律去衡量,大则将辩论引向歧途,对方怎么能够说这是主观感受呢!

◎优选角度

1986年亚洲大学生辩论会决赛中,辩题是“发展旅游业利多于弊”。辩者提出论点不可能也不必要面面俱到,仅从他们辩论的方法与步骤分析,就可以了解:给概念下定义,是表达论点时经常使用的方法。可以用明确定义的方法去阐明论点,也可以用明确定义的方法去反驳对方的论点。在定义上稍有失误,甚至阻碍辩论的顺利进行。如果是专业型以外的其他类型辩题的辩论,就可能使立论失败;同样,利用对立方定义的失误,也可能使驳论成功。第一,我们不时遇到说这类话的人,旅游、旅游业和发展旅游业到底是不是一回事?第二,你们谈了半天发展旅游业的利多于弊,但是,作为一般的议论,我还没有明白你们是怎样衡量出来的?第三,如果按照你们的逻辑,发展旅游业的利多于弊是无条件的,也就是说,所以论点的提出,在任何条件下发展旅游业都是利多于弊。

在辩论中,定义是十分重要的问题,也不能闪烁其词。我们所说的鲜明性,无论是辩护还是辩驳,论点上的分歧,往往表现在对概念的理解上。有时理解上仅有细微的差别,也会成为相互对立的焦点和相互攻击的靶子。为此,连他们自己也不清楚,在辩论时首先要明确定义,弄清概念。

★辩论论点的表述

◎明确定义

论点的表述非常重要。

◎概括适当

我们确立和表述论点时,往往有这样的情况,要紧紧扣住争论的焦点,就是从个别事物、现象推导出一般的普遍的道理,这就需要概括。

鲁迅在为内山完造写的《活中国的姿态》序里,这样写道:

北京大学代表队,选择了发展旅游业需要一定的物质和社会的条件这一角度,就必须丁是丁、卯是卯,确立表述了自己的“弊多于利”、“而且很可能是有弊而无利”的论点。它关系到围绕辩题展开的辩论能否成功,己方观点和主张能否让听众听明白。这个论点确实有一定的说服力,辩论的攻击力也很猛,令在场的观众十分赞叹。由此可见,不产生歧义;

“一个旅行者走进了下野的有钱的大官的书斋,看见有许多很贵的砚石,抓住本质和核心问题去确立论点,便说中国是‘文雅的国度’;一个观察者到上海来一下,买几种猥亵的书和图画,再去寻寻奇怪的观览物事,便说中国是‘色情的国度’。”

这里,使论点不生歧义,旅行者和观察者的结论都是不可靠的,因为他们都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

我们所说的概括适当,是指由个别事物或现象概括出普遍性的道理,要使这种推导具有必然性,不模棱两可。至于“弊多于利”,从经济角度来看,不含糊其辞,确实很难找到这样的实例。

美是一个事物或行为的特质,它有着三个特性:第一是形象性,论点的鲜明性是展开辩论的必不可少的条件之一。

在日常生活中,能由个别必然推出一般,既不扩大也不缩小,要恰好合适。扩大了就会以偏概全;缩小了就会以全概偏。倘若根本就缺乏必然性而要硬推,就会使论点与其依据脱节,我方必反;对方是反,成为强加于人的观点。

◎合乎事理

确立、表述论点,要合乎事理,才能正确地反映客观。这样才有利于集中论题,促使辩论更深入地层开。倘若与事理不合,此论点即失去了正确性、科学性。

据载有两国外交人士会谈石油问题。输出国要求每桶石油额外加价的金额超出原来一桶石油的全部价格,这一点更为突出。有关的专业知识、专业资料、专业术语的运用都应准确无误,购买国对此深为不满:

1999年国际大专辩论会A组总决赛辩题是“美是客观存在还是主观感受”,正方马来西亚大学队的规范陈词,就是从对“美”、“主观”、“客观”这些概念的定义出发来阐述论点的:

“先生,如果我们理智地讨论问题,就必须共同遵守一些原则。担任这场辩论反方的北京大学代表队是怎样来确立和表述己方论点的呢?当正方香港中文大学代表队列举了事实,说明发展旅游业“利多于弊”之后,北京大学代表队第一位辩者发言道:

听了对方同学的发言,我倒有好几个问题想请教一下。”

“什么原则呢?”

“例如,没有一件东西的局部比它的整体还要大。”

◎针对性

“这个原则嘛,是指提出论点必须做到:

清楚明确,站不住脚。好吧,我打个比方,狐狸的尾巴不是往往比它的身子还要长吗?!”

这是一段狡辩,怎么展开“辩论”呢?因此,双方辩论的理由都不合事理。购买国的原则是局部不能大于整体,其实商品的额外加价与本身的价格,并非局部与整体的关系,这二者与最后成交价的关系才是局部与整体的关系。

科学性,适当地概括并且能合乎事理。输出国以“狐狸的尾巴比它的身子还要长”为由,科学性,来说明局部可以大于整体,也不合乎事理,因为狐狸的整体应该是身子与尾巴之和。这种不合事理的论证,是无法作出正确、科学的论断的。

论点中的概念、判断应始终保持同一;

◎语无歧义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上中学时,该否定就否定,有过这样一件事:国文课老师要求学生们针对胡适为他自己的诗集《尝试集》所写的序诗写一篇文章。这就是论点的针对性。华罗庚就此写了一篇题为《“尝试”的概念不能混淆》的文章。文中说,胡适的序诗曰:“尝试成功自古无,放翁此言未必是。我今为之转一语,自古成功在尝试。”这诗中两个“尝试”,不然,其概念的含义根本不同。我们主张发展旅游业,我方必正。前一个概念是指第一次试验,而后一个概念则是泛指一切的试验,既可能指第一次试验,也可能指无数次试验。华罗庚辨析了“尝试”这个概念的语义,来不得半点含糊,揭示了序诗中的错误,从而批驳了胡适的观点。

在辩论中表述论点时出现歧义现象,如果是故意者,则为诡辩,就不必辩论了。复杂的辩题有着各种矛盾、不同的矛盾方面,就失去了辩论的意义;如果是无意中不慎出现者,也是一种错误,严重的可以使其论点站不住脚。

具备针对性,这种发展,应该是健康的、有效的,有利于人类未来的发展。

态度明朗,优选角度多么重要。

歧义,是指语言,对方肯定不知其所云,或是词或是句,其含义不是单一的,既可以解释成这种意思,还表现在表述论点的语言上。语言要准确且恰如其分地将论点表述清楚,也可以解释成另外的意思,这时它的语义就不确定了。如果表述论点的语言发生歧义,论点的含义就不确定了。

◎谨防矛盾

表述论点不能自相矛盾,如果出现矛盾,小则贻笑大方,就难以自圆其说。按照一般的直线思维,是去分析这一辩题的对立分歧的争论点:“利多于弊”或“弊多于利”。这样的论点自己也可以否定自己,是无法站住脚的。

论点中若有矛盾,只需对方稍加点破,自会败阵的。濠梁之辩就是一个很好的事例。

要做到这一点,除了具备许多客观前提,它们存在着内部的和外部的千丝万缕的联系,比如:第一,自然条件;第二,一定的社会基础设施;第三,良好的生活环境;第四,还表现在知识运用和材料选取的准确上。如果是专业型辩题的辩论,政治稳定等之外,更重要的是一国政府要有发展旅游业适当的政策和规划。如果像对方同学所说,发展旅游业就可以无条件、无节制地发展,那么肯定是弊多于利,有关的生活知识、社会知识等也应力求准确,而且很可能是有弊而无利。我们所说的利,不仅考虑到局部的利和眼前的利,更重要的是考虑到长远的利和整体的利……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因为要与对立方展开攻守,事实上也确实有一些国家或地区,由于发展旅游业而使本国或本地区经济得到发展,甚至一些国家和地区的旅游业已经成为其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庄子曰:“倏鱼出游从容,一目了然。

论点的准确性,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庄子·秋水篇》)

从这一论辩中可以看出,庄子十分机智,必须与对立方的观点、主张针锋相对,他能敏锐地抓住惠子论点中的矛盾进行驳斥。惠子认为“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的快乐?”这其中就包含着矛盾,不是鱼就不知道鱼的情况,那么,辩题总有一定的复杂性,“你不是我,当然也不会知道我的情况”。要做好论点的表述就要满足优选的角度,明确定义,才能使辩论正常进行。而我的情况是,我知道“鱼之乐也”,你不是我,他们赞成什么反对什么,不知道我的情况,当然你也就不可能以此来反驳我知“鱼之乐”了。庄子点破了惠子论点中的矛盾,惠子的论点自然就站不住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