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唐代的古体诗,主要有五言和七言两种。近体诗也有两种,一种叫做绝句,一种叫做律诗。绝句和律诗又各有五言和七言之不同。所以唐诗的基本形式有六种:五言古体诗,七言古体诗,五言绝句,七言绝句,五言律诗,七言律诗。古体诗对音韵格律的要求比较宽:一首之中,句数可多可少,篇章可长可短,韵脚可以转换。近体诗对音韵格律的要求比较严:一首诗的句数有限定,即绝句四句,律诗八句,每句诗中用字的平仄声,有一定的规律,韵脚不能转换;律诗还要求中间四句成为对仗。古体诗的风格是前代流传下来的,所以又叫古风。近体诗有严整的格律,所以有人又称它为格律诗。
在狱咏蝉 / 骆宾王
作者简介
骆宾王(约公元627—约684年),字观光,婺州义乌(今浙江义乌)人。唐初诗人,“初唐四杰”之一,又与富嘉谟并称“富骆”。著有《讨武氏檄》《畴昔篇》《帝京篇》等作。在“四杰”中他的诗作最多,尤擅七言歌行。
西陆蝉声唱(1),南冠客思深(2)。
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注释】
(1)西陆:指秋天。(2)南冠:代指俘虏。
【赏析】
这首诗作于公元678年(唐高宗仪凤三年)。当时骆宾王任侍御史,因上疏论事触忤武后,遭诬,以贪赃罪名下狱。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两句在句法上用对偶句,在作法上用起兴的手法,以蝉声来逗起客思,一开始即点出秋蝉高唱,触耳惊心。接下来点出诗人在狱中深深怀想家园。三、四两句,一句说蝉,一句说自己,用“不堪”和“来对”构成流水对,把物我联系在一起。诗人几次讽谏武则天,以致下狱。大好的青春,经历了政治上的种种折磨已经消逝,头上增添了些许白发。在狱中看到这高唱的秋蝉,还是两鬓乌玄,两两对照,感伤不已,同时更因此回想到自己少年时代,也何尝不如秋蝉的高唱,而今却一事无成,甚至入狱。就在这十个字中,诗人运作比兴的方法,把这份凄恻的感情,委婉曲折地表达了出来。同时,《白头吟》又是乐府曲名。相传西汉时司马相如对卓文君爱情不专后,卓文君作《白头吟》以自伤。其诗云:“凄凄重凄凄,嫁娶不须啼,愿得一心人,白头不相离。”诗人巧妙地运用了这一典故,进一步比喻执政者辜负了诗人对国家一片忠心之忱。“白头吟”三字于此起了双关的作用,比原意更深入一层。十字之中,什么悲呀愁呀这一类明点的字眼一个不用,意在言外,充分显示了诗的含蓄之美。
接下来“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纯用“比”体。两句中无一字不在说蝉,也无一字不在说自己。“露重”、“风多”比喻环境的压力,“飞难进”比喻政治上的不得意,“响易沉”比喻言论上的受压制。蝉如此,诗人也如此,物我在这里打成一片,融混而不可分了。咏物诗写到如此境界,才算是“寄托遥深”。
诗人在写这首诗时,由于感情充沛,功力深厚,故虽在将近结束之时,还是力有余劲。“无人信高洁”一句仍用比体。秋蝉高居树上,餐风饮露,没有人相信它不食人间烟火。这句诗人自喻有高洁的品性,不为时人所了解,相反地,还被诬陷入狱,“无人信高洁”之语,也是对坐赃的辩白。然而正如战国时楚原《离骚》中所说的“世混浊而不分兮,好蔽美而嫉妒”。在这样的情况下,没有一个人来替诗人雪冤。“卿须怜我我怜卿”,意谓:只有蝉能为我而高唱,也只有我能为蝉而长吟。末句用问句的方式,蝉与诗人又浑然一体了。
这首诗作于患难之中,感情充沛,取譬明切,用典自然,语多双关,于咏物中寄情寓兴,由物到人,由人及物,达到了物我一体的境界,是咏物诗中的名作。
代悲白头翁 / 刘希夷
作者简介
刘希夷(约公元651年—?),一名庭芝,字延之,汝州(今河南汝州)人,唐朝诗人,上元进士,善弹琵琶。其诗以歌行见长,多写闺情,辞意柔婉华丽,且多感伤情调。他少有文华,落魄不拘常格,后为人所害,死时年未满三十。原有集,现已失传。
洛阳城东桃李花,飞来飞去落谁家?
洛阳女儿惜颜色,行逢落花长叹息。
今年落花颜色改,明年花开复谁在?
已见松柏摧为薪(1),更闻桑田变成海(2)。
古人无复洛城东,今人还对落花风。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寄言全盛红颜子,应怜半死白头翁。
此翁白头真可怜,伊昔红颜美少年。
公子王孙芳树下,清歌妙舞落花前(3)。
光禄池台文锦绣(4),将军楼阁画神仙。
一朝卧病无相识,三春行乐在谁边?
宛转蛾眉能几时(5),须臾鹤发乱如丝。
但看古来歌舞地,惟有黄昏鸟雀悲。
【注释】
(1)松柏摧为薪:松柏被砍伐作柴薪。(2)桑田变成海:典出《神仙传》:“麻姑谓王方平曰:‘接待以来,已见东海三为桑田。’”(3)公子王孙芳树下,清歌妙舞落花前:白头翁年轻时曾和公子王孙在树下花前共赏轻歌妙舞。(4)光禄:光禄勋。此处指东汉马援之子马防的典故。《后汉书·马援传》载:马防在汉章帝时拜光禄勋,生活十分奢侈。文锦绣:指以锦绣装饰池台中物。将军:指东汉贵戚大将军梁冀。曾大兴土木,建造府宅。这两句是说白头翁昔年曾出入权势之家,过豪华的生活。(5)宛转蛾眉:这里指女子的青春年华。
【赏析】
诗歌的大意是说,洛阳城东开满了桃花与李花,飞来飞去,不知道都落在了谁家。洛阳的女子感伤落花,叹息人生短促,红颜易老。接着写到白头翁遭遇沦落,抒发世事变迁,富贵无常,以“但看古来歌舞地,惟有黄昏鸟雀悲”总结全篇。在前后的过渡,以“寄言全盛红颜子,应怜半死白头翁”二句,点出红颜女子的未来不免是白头老翁的今日,白头翁的往昔即是红颜女子的今日。诗人把红颜女子和白头翁和具体命运加以典型化,具有“醒世”的作用。
诗歌末尾四句最是悲情,真正应了诗题所谓的“白头吟”。韦庄写过一首《台城》诗: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与刘的这篇《代悲白头翁》意境上颇为相似,感怀的都是物是人非,人事代谢。其实古人诗词中这类作品很多,比如刘禹锡的名作《乌衣巷》“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杜牧《金谷园》“日暮东风怨啼鸟,落花犹似坠楼人”,等等。
此诗又名《代白头吟》,是一首拟古乐府。《白头吟》是汉乐府相和歌楚调曲旧题,古辞写的是女子毅然与负心男子决裂。诗人在这里则从少女写到老翁,咏叹人生的富贵无常、韶华易逝。抒情婉转,语词优美和谐,在初唐长诗中极受推崇,历来传为名篇。“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两句历来被作为佳句传诵。学者倪其心评论此诗说:“融会汉魏歌行、南朝近体及梁、陈宫体的艺术经验,而自成一种清丽婉转的风格。它还汲取乐府诗的叙事间发议论、古诗的以叙事方式抒情的手法,又能巧妙交织运用各种对比,发挥对偶、用典的长处,是此诗艺术上的突出成就。”
《大唐新语》中记载,刘希夷生前并未成名,而是在死后,孙季良编选《正声集》时,“以刘希夷诗为集中之最,由是大为时人所称”。而后人也有认为此诗是“一语成谶”,是不祥的征兆。刘希夷写作这首诗不到一年,果然被人害死了。也有传闻说,是因为他的舅舅宋之问非常喜欢这两句诗,想霸占这两句诗的“出处”,让刘希夷让渡这两句诗作的“版权”。但刘希夷不愿意,所以宋之问忌恨在心,就派人把他害死了。
无论是哪种缘由,在第二年花开依旧的时候,写诗的人真的亡故了,不禁令人再次感叹“年年花相似,岁岁人不同”!庄子说,“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和浩渺的宇宙、无穷的时空相比,人的生命微小如一粒尘埃。但恰恰因为这份短暂,人们才能在悲欢离合的背后,感受到自然的博大与恒常,对生命的存在产生深深的敬畏与珍惜。
这首诗很难说到底是悲伤还是快乐,又或兼而有之,总归是写出了自然的恒常与人生的无常。“神龟虽寿,犹有竟时”。不管你怎样看待人生,珍惜或者浪费,她都如滔滔江水般一去不复返,只能眼见年华老去。所以,中国有句俗话:“年轻别笑白头翁,花开花落几日红。”没有谁能够永远朱颜皓齿,“人生韶华短”,早一步或者晚一步而已,每个人都要步入白发苍苍的行列。
回乡偶书二首 / 贺知章
作者简介
贺知章(公元659—744年),字季真,号四明狂客,唐越州会稽永兴(今浙江杭州)人。其诗文以绝句见长,除祭神乐章、应制诗外,其写景、抒怀之作风格独特,清新潇洒,著名的《咏柳》《回乡偶书》脍炙人口,千古传诵,今尚存录入《全唐诗》共十九首。
其一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1)。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其二
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
惟有门前镜湖水(2),春风不改旧时波。
【注释】
(1)鬓毛:额角边靠近耳朵的头发。衰(cuī):疏落,衰败。(2)镜湖:湖名。在今浙江绍兴会稽山北麓。
【赏析】
贺知章三十六岁考中进士后便离开了家乡,所以自称少小离家。等到八十六岁的时候,在外奔波了半个世纪,终于在高龄的时候回到了家乡。一个人的生命能有多长呢?大概和记忆的铁轨一样漫长,深深地铺向生命的尽头。多少年过去了,他已然白发苍苍,可骨子里那份对故乡的依恋和执著,却从未有任何的变化。但年轻的孩子们却并不认识他,还笑着问他是从哪里来的?本来是故乡的人,却被误以为“客”,诗人的心头不免涌起无限感慨:自己的老迈衰微与反主为宾的悲哀,尽都包含在了这看似平淡的一问中了。
于是,在第二首诗中,他将这份归乡之情描绘得更加直白。他说:离开家乡已经太久了,近来人事沧桑,所以返回家乡。实际上,贺知章一生仕途都较为平顺,虽然没有大红大紫,但也算善始善终。八十几岁告老回归故里,得到玄宗赏赐的土地,而且有许多朝中大臣都来唱和送行,也算衣锦还乡了。但一切荣耀都抵不上返乡的渴望。沧海变幻,物是人非,少年已然不认识当年的老者,但老者当年走时又何尝不是少年。
贺知章漂泊一生,返乡不久后便过世了。这不禁令人想起韦庄的那句“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漂泊半世,终回故里,可惜却又是这般匆匆的离世,不能不让人嗟叹。
凉州词 / 王之涣
作者简介
王之涣(公元688—742年),字季凌,盛唐时期的诗人。蓟门(今蓟县)人,一说并州(山西太原)人。豪放不羁,常击剑悲歌,其诗多被当时乐工制曲歌唱。名动一时,常与高适、王昌龄等相唱和,以善于描写边塞风光著称。代表作有《登鹳雀楼》《凉州词》等。
黄河远上白云间(1),一片孤城万仞山(2)。
羌笛何须怨杨柳(3),春风不度玉门关(4)。
【注释】
(1)远上:远远向西望去。远,一作“直”。(2)万仞:形容极高。(3)羌笛:是一种乐器。(4)度:越过,经过。玉门关:汉武帝置,因西域输入玉石取道于此而得名。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北小方盘城。
【赏析】
凉州词又名《凉州歌》,为当时流行的一种曲子(《凉州词》)配的唱词。凉州,唐属陇右道,州治在今甘肃省武威县。
这首诗写戍边士兵的怀乡情。写得苍凉慷慨,悲而不失其壮,虽极力渲染戍卒不得还乡的怨情,但丝毫没有半点颓丧消沉的情调,充分表现出盛唐诗人的豁达广阔胸怀。
首句“黄河远上白云间”抓住远眺的特点,描绘出一幅动人的图画:辽阔的高原上,黄河奔腾而去,远远向西望去,好像流入白云中一般。次句“一片孤城万仞山”,写塞上的孤城。在高山大河的环抱下,一座地处边塞的孤城巍然屹立。这两句,描写了祖国山川的雄伟气势,勾勒出这个国防重镇的地理形势,突出了戍边士卒的荒凉境遇,为后两句刻画戍守者的心理提供了一个典型环境。
在这种环境中忽然听到了羌笛声,所吹的曲调恰好是《折杨柳》,这就不能不勾起戍卒的离愁。古人有临别折柳相赠的风俗。“柳”与“留”谐音,赠柳表示留念。北朝乐府《鼓角横吹曲》有《折杨柳枝》,歌词曰:“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下马吹横笛,愁杀行客儿。”歌中提到了行人临去时折柳。这种折柳赠别之风在唐代极为流行。于是,杨柳和离别就有了密切的联系。现在当戍边士卒听到羌笛吹奏着悲凉的《折杨柳》曲调时,就难免会触动离愁别恨。于是,诗人用豁达的语调排解道:羌笛何须老是吹奏那哀怨的《折杨柳》曲调呢?要知道,玉门关外本来就是春风吹不到的地方,哪有杨柳可折!说“何须怨”,并不是没有怨,也不是劝戍卒不要怨,而是说怨也没用。用了“何须怨”三字,使诗意更加含蓄,更有深意。
最后两句,明代的杨慎认为其含有讽刺之意,其所著《升庵诗话》中言:“此诗言恩泽不及于边塞,所谓君门远于万里也。”作者写那里没有春风,是借自然暗喻安居于繁华帝都的最高统治者不体恤民情,置远出玉门关戍守边境的士兵于不顾,但不能就此而肯定作者确有此意。具体这两句的解释是既然春风吹不到玉门关外,关外的杨柳自然不会吐叶,光“怨”它又有何用?
春江花月夜 / 张若虚
作者简介
张若虚(公元约660—约720年),唐代诗人。中宗神龙中,与贺知章、贺朝、万齐融、邢巨、包融俱以文词俊秀驰名于京都,与贺知章、张旭、包融并称“吴中四士”。张若虚的诗仅存二首于《全唐诗》中。
春江潮水连海平, 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1),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2),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3),汀上白沙看不见(4)。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5)。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7)。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6)?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8),捣衣砧上拂还来(9)。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10),鱼龙潜跃水成文(11)。
昨夜闲潭梦落花(12),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13)。
不知乘月几人归(14),落月摇情满江树。
【注释】
(1)滟滟(yàn):波光闪动的光彩。(2)芳甸:遍生花草的原野。(3)流霜:飞霜,古人以为霜和雪一样,是从空中落下来的,所以叫流霜。这里比喻月光皎洁,月色朦胧、流荡,所以不觉得有霜霰飞扬。(4)汀(tīng):水边沙地。(5)但见:只见、仅见。(6)青枫浦:一名双枫浦,在今湖南济阳济水中。这里泛指荒僻的水边之地。(7)明月楼:月夜下的闺楼。这里指闺中思妇。(8)玉户:形容楼阁华丽,以玉石镶嵌。(9)捣衣砧:古人洗衣,置石板上,用棒槌捶击去污。这石板叫捣衣砧。捣,反复捶击。(10)光不度:意谓飞不过这片无尽的月光,也就是书信不到之意。(11)鱼龙:这里是偏义复词,龙字无义。古乐府《饮马长城窟行》:“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后以鱼书指书信,这句意思同上句。水成文:也就是虚幻同水花之意。(12)闲潭:幽静的水边。(13)碣石:山名,在河北。指北方。(14)乘月:随着月色。
【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