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记忆不好的孩子背后通常有着一位记忆太好的爸爸和妈妈,而一个不太爱干净的孩子背后常有一位爱清洁的父亲和父母。每当孩子房间乱了,就有父母收拾残局;孩子功课不好,会有父母来操心;孩子有了困难,常是父母出面想办法解决。父母如此无微不至的“服务”,让孩子不必为他自己的行为负责任,长久下来,自然在无形中让孩子养成了一些不良习惯和行为。
不要怕孩子做不好,要教孩子运用个人的创造力,即使在相同的情境之下也尽量寻求不同的鼓励方法。当子女带着令人沮丧、气馁的问题来找父母帮忙时,想一想,并问自己用什么方法才能对子女产生鼓励作用。
父母应牢记,孩子获得任何行为改变或达成任何目标都并非一蹴而就的事,而是需要花费时间才能达成的。因此,父母肯定子女所投注的努力与进步的价值,将能帮助他们增加自信。
不教给孩子适应新环境的方法
现在的孩子在幼儿园之前,很少有与同龄人交往的经验,在家里受到所有人的保护,这种生活使他们根本不具备应付挫折和压力的能力。还有的父母整天把孩子关在家里,不准孩子与其他孩子玩耍,或者对孩子过分迁就、溺爱,也是使孩子不适应新环境的原因。
这样的孩子进入幼儿园后,面对新的环境感到特别拘谨,面对这么多处处不再护着自己的小朋友和老师,他们会从内心感到害怕和孤独。这时,如果父母忽略了对孩子适应新环境的教育,忽视了安慰和鼓励孩子,孩子就很容易变得胆小怕事、退缩,当他们面对种种压力时,由于不知道怎样奋起反抗,只有退缩到自己的内在世界里以躲避外在世界的伤害。
当孩子要面对新环境时,父母应给他详细描绘新环境的情况,教给孩子适应新环境的方法,并教给孩子勇敢地去面对。
担心孩子不能承受失败的打击
在生活中,由于孩子缺乏认识能力、抵御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他们遭受失败后,往往心里痛苦不安,后悔、自卑等。父母常忍不住为孩子的错误和失败担心、着急,害怕孩子下次再犯错,再失败。
父母在给孩子施加“不许失败”的压力时,孩子的心理负担会更重,情绪也会一直处于紧张状态,不但不能够从失败的状态中走出来,甚至可能更糟。其实孩子失败了,却获得了“痛苦的体验”,将来就知道如何去避免,同时也有了挑战困难的契机。孩子从失败走向成功的过程,就是一个锻炼自身、慢慢成熟的过程,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会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出来。
孩子将来面临的是市场经济社会,是一个处处充满竞争的社会。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优胜劣汰”将是普遍现象,竞争会使孩子们面临极为严峻的考验。社会竞争不是一般能力的较量,自己的孩子没有吃苦的精神和能力,是不会在激烈的竞争中获胜的。
分不清“挫折教育”的是与非
在一次家长学校的讲座上,一位家长提出这样的问题:“为了保证孩子的心理健康,我们不断地‘爱’孩子,照顾他的情绪,不让他受到刺激,那么,如何让孩子经受挫折呢?”这位家长接着说,“我理解的挫折教育就是不宠孩子,给孩子一些批评、惩罚,让孩子从小吃点苦。”
说到“爱”孩子,照顾孩子的情绪,父母首先想到的就是竭尽所能,为心肝宝贝打造一个“无障碍”的环境。这种“万千宠爱集一身”的现象,让许多家长为孩子的前途担忧,但对什么是挫折教育,各位家长往往莫衷一是,只是按照自己的理解贯彻执行。有的家长以打骂、罚站、忽视、关黑屋子甚至羞辱作为挫折教育的“教育手段”。有的家长眼中的挫折教育,是人为地为孩子设置障碍、与孩子较劲、让孩子服输,甚至以针尖对麦芒的手段“打击”孩子,希望通过这些方式让孩子明白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的道理。
挫折教育要做的仅仅是还生活的本来面目,顺其自然地让幼儿明白生活中有顺逆、苦乐。父母的作用既不是为孩子铺就一条虚假的坦途,也不是一味地制造坎坷,而是陪伴孩子走过他的人生道路。把孩子看成一粒种子,给他自然的生长环境,既不要过于控制也不要过于保护。这个意义上的“挫折教育”不但与“维护孩子的心理健康”不矛盾,反而有利于促进孩子的心理成熟。因此,保证孩子的心理健康并不难,只需坚持一个原则:你过得舒心,孩子就能过得愉快。
一味地迁就不服输的孩子
对孩子不服输的性格,父母要有全面的认识。如果父母只是为了让孩子的心理得到满足,就一味地迁就、顺从他,总是故意输给他,并把他夸奖一番,会使孩子无法正确认识自己的能力,盲目地自以为是,认为自己无所不能、永远正确。而一旦孩子遇到挫折、失败,往往无法接受而拒绝事实、一意孤行,或是因为强烈的挫败感而委靡不振、情绪低落。
父母要正确对待不服输的孩子。一方面,不服输是孩子自信心、上进心的一种表现,父母要给予肯定和保护;另一方面,要有意识地给予孩子一些挫折教育,让孩子明白“山外有山、人外有人”,永远都不能自满、骄傲,让孩子有不断进步的动力和承受挫折的能力。
父母作为成年人,在与孩子相处时,难免会有意无意地呵护、迁就孩子。但是,绝对不能一味地迁就、顺从孩子,要使孩子在更加公平、自然的环境中学会与人沟通、交流,也有利于孩子正确地认识自己。
不重视孩子的毅力培养
生活中,父母让孩子做一些他力所能及的家务活,可孩子却做了一会儿就不想做了,有些家长就会抱怨:“让你干点活那么费劲,行了,得了,别干了,有跟你计较的这个工夫,还不如我自己干呢。”于是,孩子灰溜溜地躲到了一边去。
其实这个时候,父母可以故意激激他,比如对孩子说:“我不相信你能将地扫干净”、“我不信你能把碗都洗干净”等,孩子听后肯定会表示不服气,然后鼓起劲来做好原本该做好的事情。这种方法比劝说的效果更好,该注意的是,等孩子完成工作后,父母应立即鼓励他。
有时,孩子在遇到难题时往往会懒得动脑筋。如果父母在边上督促他再仔细反复琢磨一会儿,并从中给予一定的启发,当孩子解决难题的时候,他便会享受到最大的满足和喜悦,久而久之,他就会养成钻研的习惯。
为了培养孩子的毅力,不管做任何事情,父母都应体现出榜样的力量。这对孩子来说是种无形的有效教育。
孩子都喜欢听故事。因此,父母可以经常有意识地给他讲一些古今中外的名人故事,让故事内容感染他。
想让孩子把一件事情干好,最好的方法就是和孩子进行比赛,这样做不仅可以提高孩子做事的积极性,还能让孩子最大限度地体会胜利的喜悦。当然,孩子其实很难战胜父母,可是,为了培养孩子吃苦耐劳的精神,父母可以故意让着他点,并在干完事情后给予孩子表扬。
挫折教养,管放不适度
一个美国儿童心理专家说:“有十分幸福童年的人,常有不幸的成年。”很少遭受挫折的孩子,长大后往往会很不适应激烈竞争和复杂多变的社会。
近年来,一些父母教育子女的态度和方式超过了一定的“度”。孩子确实需要管教,但是过分严格的管教会使得孩子的心理扭曲,特别是粗暴的教育会造成两种不良后果:一种是使孩子形成懦弱、胆怯、退缩的人格特征;另一种是使孩子变得粗暴和残忍。这两种结果都是大家不愿意看到的。因此,孩子的成长最好还是顺其自然,让他们的生活少一些压力,多一些轻松和快乐。
(1)作为家长,我们对孩子的教育应当“管”“放”适度,做到严格和自由并存,同时要让孩子能够理解,把约束当成一种爱护,不断提高孩子的挫折容忍力,而不是增加其负担。
(2)家长要重视对孩子进行挫折教育。教育孩子以一种积极的心态去面对困难、面对挫折。
(3)正确的人生观和积极心态,不是天生的,也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家长在点点滴滴的日常小事中锻炼、培养孩子形成的。
(4)为孩子营造一个健康的成长环境,家长应该经常对自身的行为加以反思,加强对孩子的心理辅导,鼓励孩子要正确认识问题,勇敢面对挫折和困难,来为孩子营造一个健康、愉悦的环境。
现如今,孩子受到过多关心、过多教育、过多激励和过分溺爱……这种过度教育的倾向,压制了孩子的好奇心与探索的欲望,限制了孩子自由活动的余地,也阻碍了培养孩子战胜困难、艰苦奋斗的能力,甚至会影响孩子的性格发展。
忽视对孩子冒险习惯的培养
现在的孩子多是独生子女,是长辈“疼”着长大的,平常过惯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自立精神普遍不足,心理素质也不如父辈,有些小孩十几岁了还不敢独自睡,怕黑、怕打雷、怕闪电,遇到困难习惯于求援,不肯下工夫去设法解决;而家庭也普遍注重的是培养孩子的智力因素,只要有益于提高孩子的文化素质和艺术素质,非常舍得投资,说到什么营养品有益于改善智力,价钱再高也舍得买,总以为就这么一个孩子,为他们成长,下再大本钱也值得。家长们偏偏忽视了孩子冒险习惯的培养,总是怕孩子不安全,有时候学校组织“踏青”,家长也要陪伴着前行;学校要组织学生爬山,有的家长借口孩子身体不舒服,干脆请假。
缺乏冒险意识的孩子,长大了很可能性格消极、依赖性强、意志薄弱、责任感差,“温室长大的花朵经不起风雨”,孩子很可能因为意志薄弱输在起跑线上。
冒险行为就像性格特点一样,常常会持续到青少年时期,但是,随着孩子一次一次地承受他们危险行动的后果,他们最终会从错误中学会谨慎。
动不动说孩子是“胆小鬼”
做父母的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具备勇敢的品质,但有些孩子胆子却很小。比如有些孩子,父母不在身边时就会感到害怕,有的孩子怕黑,有的孩子怕“鬼怪”,等等。长期下来,这些都会影响到孩子的个性发展,使他们缺乏独立性,甚至会导致某些心理疾病的发生。有些父母往往会在这种情况下训斥孩子,说孩子是“胆小鬼”,甚至给以处罚,这些做法都是极不明智的,会对孩子的自尊心造成极大伤害。既改变不了孩子的胆小状况,还可能使孩子的惧怕心理更加严重。
培养勇敢的孩子,就不要整天把“胆小鬼”三个字挂在嘴上,而是应该做好下面的事情:
(1)注重父母的榜样力量。孩子特别爱模仿父母的言行,因而,父母的榜样作用对孩子影响极大,父母应该以自己无所畏惧的形象来影响孩子。此外,父母还应该坦率地承认自己也曾害怕过某些东西,但现在已经不再害怕它们了。这样,孩子就会明白,他并不是世界唯一害怕这些事物的人。让孩子从父母的身上知道,这些事物并不那么可怕,是可以被征服的,恐惧的心理便会得到克服。
(2)按照孩子的方式消除他们的惧怕心理。孩子们从小就从童话故事和小人书里知道了鬼怪的故事,因而他们惧怕鬼怪。但是这时给他们讲唯物论是没用的。最有效的办法是对孩子说他是勇敢的孩子,当他在屋里时鬼怪是不敢跑进来的,或者说鬼怪怕好孩子等。这样,孩子便很容易接受你的话,并消除惧怕心理。
(3)了解孩子真正害怕的事。有些时候,孩子们往往言行不一地掩盖他们真正所害怕的事情。比如一些孩子每当父母要外出时总是哭闹不止,不让父母出去,实际上他们是怕一个人待在屋子里。因此,要细心观察孩子的日常言行,了解他真正害怕的事情,然后对症下药加以解决。
要培养出勇敢的孩子,父母们就要从自身做起,并经常与孩子进行沟通,了解他们的真实想法,有意识地锻炼他们的独立性。坚持下去,父母就会发现自己的孩子正渐渐成为一名勇士!
一位儿童心理学家说过:“儿童产生惧怕心理的原因与成年人一样,关键的问题是成年人懂得如何去应付恐惧,而孩子们却还不知道如何应付。”因此,父母应细心观察,找出孩子产生恐惧的原因,并帮助他们消除恐惧,从而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和勇敢的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