错误的方法只能得到错误的结果,因此,每一位做父母的,在抱着教育孩子改正缺点、发扬和光大优点的美好愿望的同时,千万不要一相情愿,不讲科学,采取这些错误的方法来教育孩子。
父母要像天使一样悦纳孩子的缺点,唯有如此,才能让孩子更好地改掉缺点,养成更多的优点。
采取严厉的暴力行为
天下父母都爱自己的子女,然而并非每一位父母都知道自己的子女究竟需要什么样的父母。因此,很多父母对子女的教育陷入了误区。
2002年11月12日中午,在湖北武汉,父亲去接11岁的儿子夏某放学回家,得知孩子因贪玩逃学没去上课,书包也被没收了,父亲一怒之下,用尼龙绳将儿子五花大绑地悬空吊在暗楼的横梁上,然后去取书包。半小时后回来时,儿子已经瞳孔放大、气绝身亡。
2002年11月25日在辽宁沈阳,8岁男童王某比较淘气,父亲让他学习,他跑出去玩,事后生怕父亲责怪,当晚跑到奶奶家住宿。
第二天父亲让儿子罚跪,一会儿又发现儿子坐在地上玩耍,盛怒之下,父亲拳打脚踢,将儿子狠狠打死。
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容易冲动、喜欢对孩子报以拳脚的父母们一定要引以为戒,摆正自己的心态,不要粗暴地对待孩子。否则,一失足成千古恨。
孩子经常受到大人的恐吓
当孩子调皮捣蛋时,家长为了制止孩子胡闹,经常恐吓孩子说,“你再闹就让老虎把你吃了”,“你再不听话,晚上魔鬼会把你抓走的”等等。虽然这样做在一定程度上能让孩子安静下来,殊不知,这些话对于一个辨识能力不强的孩子来说,会带来相当大的心灵创伤。
要让孩子自信有激情,家长首先必须纠正经常吓唬孩子的做法。家长要有意识地为孩子创造外出活动及与他人交往的机会,尤其是由祖父母、外祖父母带养的孩子,更应从家庭的小圈子里解放出来。应经常带孩子到公园或其他公共场所去,让他们走向社会,接触外界,认识社会,适应社会。家长还应带他们走亲访友,去各地旅游,以开阔他们的视野,丰富他们的知识。
有些孩子本来就性格内向懦弱,不喜欢多说话,更不善于争辩,尤其在陌生人面前、大庭广众之中,更是如此。如果你再经常吓唬他,势必会影响其健康成长。对于这种孩子,家长应多为孩子创造条件,为其提供大胆讲话的机会。
家长动不动就训斥孩子
许多家长都望子成龙,对孩子要求很苛刻。当孩子的表现没有达到家长的愿望时,家长就会严厉地训斥孩子,骂孩子没有本事,甚至体罚孩子。这样做会大大地挫伤孩子的自信心。许多家长为了让孩子多利用时间好好学习,把孩子管得过死,甚至剥夺了孩子除学习以外的一切自由。长期发展下去,孩子的活动范围就特别小,甚至不敢和人打交道,怯懦的性格就慢慢形成了。
家长要让孩子自由自在地生活,并让孩子有充分发挥的余地。适当的时候要带孩子到大自然中去,使孩子敞开胸怀,开阔眼界,还要教给孩子适当的技能,如唱歌、绘画、手工等,使孩子坚信自己并不笨,从而增加自信心,敢于参加小伙伴的活动。
碰到事情,家长可以多问孩子:“你看怎么办?”如果孩子说得对,家长应大加赞赏,给孩子以鼓励,使孩子获得自信和勇气。如果孩子说得不对,或表达得不确切,也不要责怪孩子,不要让他感到难为情,应指导孩子,让他自己思索为何说得不对。这样,可不断提高孩子说话的能力,克服孩子懦弱的性格缺陷。
家长对孩子的爱太多
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许多家长疼孩子疼得太过分,对孩子的一切都大包大揽。有人这样描述一些溺爱孩子的家长的举动:“饭不用他自己盛,生怕烫着;苹果不用他自己削,生怕伤着;路不让他多走,生怕累着;高处不让他去,生怕跌着;学骑自行车,父母双双跟着扶着,生怕摔着……”这样做实际上是在暗示孩子,你什么都不能做,孩子自然就对父母产生了严重的依赖心理。
家长应培养孩子坚强的毅力和良好的生活习惯,鼓励孩子去做力所能及的事情,让他们学会自己照顾自己。当孩子遇到困难时,不要一味包办,而要让他们自己想法解决。当然,开始时父母要给予必要的指导,使孩子慢慢学会自己处理各种事,不能一下子就不管不问使孩子手足无措,以至于更加胆小。
父母应该充分地意识到对孩子的溺爱、娇宠,只会造成孩子怯懦、任性的性格。父母要树立起纠正孩子怯懦性格的信心,要认识到只有教育得当,才能使年幼的孩子得到健康发展。
过分保护或粗暴让孩子怯懦
过分保护型与粗暴型的家庭教育方式都可能造成子女怯懦的性格。前者,家长代替了子女的思想和行为,子女缺乏经验,生活办事能力差,单纯幼稚,遇事便紧张、恐惧、焦虑。后者,家长剥夺了子女思维和行动的机会,子女时常担心遭批评和斥责,遇事便紧张、焦虑、消极、被动。有些家长对儿童的胆小不加引导,孩子见到生人或到了陌生的地方,便习惯性地害羞、躲避,没有自信心。孩子进入青春期后,自我意识逐渐加强,敏感于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希望自己有一个“光辉形象”留在别人的心目中,为此,他们对自己的一言一行非常重视,唯恐有差错。这种心理状态导致了他们在交往中生怕被人耻笑,因此表现得不自然、腼腆。久而久之,便羞于与人接触,羞于在公开场合讲话。
让孩子勇于和别人交往。让孩子向经常见面但说话不多的人如邮递员、售货员等问好;与人交往,特别是与陌生人交往,要善于把紧张情绪放松。让孩子使用一些平静、放松的语句,进行自我暗示,这样能起到缓和紧张情绪、减轻心理负担的作用。
不准孩子哭,认为哭是懦弱的表现
孩子的成长需要欢乐、轻松,但实际上,令家长揪心的是孩子的哭声,从一出生起,哭声就陪伴着孩子。那么,如果孩子今天为这个哭,明天为那个哭,一哭你就慌了,怎么办?怎么才能让他不哭,让他都是笑声而不是出现哭声?
这个问题的答案是,孩子没错,家长认识有误区。有些家长认为哭是懦弱的表现,特别是对男孩子,认为男孩子就应该坚强,正所谓“男儿有泪不轻弹”,孩子一哭,就马上制止,或者转移他的注意力,而这种做法并不利于孩子的身心发展。
哭能很好地调节人的情绪,哭是最好的心理治疗方式。如果强忍情绪,压抑下去,积累到一定程度,情绪是会爆发的,这样对人的伤害是非常大的。而且孩子可能因为服从家长的权威,说不哭就不哭了,将难过的情绪压抑到内心深处,但压抑了情绪,并不表示情绪消失了,日积月累,会造成孩子的心理问题。
无原则地为孩子辩护
有的家长只喜欢听别人夸奖自己孩子的好话,而听到别人提及自己孩子的缺点、错误则一脸不高兴,甚至无原则地为孩子辩护。孩子之间发生争吵,总是千方百计地庇护自己的孩子,这样不利于孩子的成长。
幼儿缺乏辨别是非的能力,父母的态度往往是孩子判断是非曲直的依据。父母对子女的缺点和过失不批评,就等于默认,这样会使孩子是非不分,以致助长错误的发展。父母千方百计为孩子的错误开脱,孩子看在眼里,记在心上,慢慢对别人的教育劝告无动于衷,甚至形成知错不改、明知故犯的坏习惯。
过分庇护孩子,孩子会把家长当做保护伞,做错事就找家长庇护,久而久之会养成不讲道理、专横的坏习气,助长孩子的依赖心理,会妨碍孩子独立自主个性的形成和与人交往能力的锻炼。
纵容孩子的任性
在现在社会中,任性可以说是独生子女的通病。
5岁的芳芳聪明可爱,乖巧的时候,也着实惹人喜爱。由于芳芳能歌善舞,语言表达能力强,在家里,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姥姥姥爷都争着疼爱她。可是,芳芳有一个很大的问题——太任性。在家里随心所欲,什么事情都得依着她,稍不如意,她就会大发脾气,哭闹不止,谁的话都不听。为此,她的父母伤透了脑筋。尽管他们一再告诫她“你下次再也不许重犯了”,可不愉快的事情还是不断发生着。这天一大早,妈妈因为着急去上班,就匆忙帮芳芳把尿盆倒掉了。芳芳的脾气立刻又上来了,号啕大哭:“你为什么要倒尿盆?这是我自己的事情!”她的脾气越来越大,没完没了,眼看着妈妈上班要迟到了,那也不行!最后还得是大人让步,哭得一抽一噎的芳芳,拿着尿盆走进厕所,从抽水马桶里舀回“该自己倒的”尿,重新倒一遍,才算完事!
任性作为一种不良的性格,除了与天生的秉性有关以外,最主要的是与父母的教育方式有关。孩子小的时候,常常有不合理的要求,父母觉得孩子小,不懂事,就迁就他,时间长了,就会形成孩子放任自己的心理定式,习惯于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并要求他人服从自己。所以,父母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要把握爱的尺度,不要过分地、没有原则地宠爱孩子。
孩子发脾气,自己的脾气更大
孩子和成人一样,有着自己的个性与脾气,但是过于频繁地发脾气,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坏脾气”了。
脾气不好,往往会影响一个人的发展。因此,父母一定要从小纠正孩子爱发脾气的毛病,但是有些父母的方法相当不可取,一看见孩子要发脾气,自己先大发脾气,想以此把孩子镇压下去。虽然这种方法可能有效,但是,这绝对不是改变孩子发脾气的最好办法。
正确的做法是,父母要让孩子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家长碰到孩子发脾气时,不要不分青红皂白地先发一顿脾气,或是对孩子的行为过多责难,或是实行体罚,那样做效果只会适得其反。心理专家认为,心病还需心药治。对孩子的坏脾气,父母只有通过沟通交流,慢慢地开导,才能予以有效的化解。
教育孩子,应当有一点“雅量”,即容人之量。心理容量大的人,能尊重理解别人。而心理容量小的人,承受刺激量也小,往往会为一点鸡毛蒜皮的小事而大发雷霆。
失去控制对孩子大吼大叫
当孩子犯了错误或做出一些令父母难以接受的行为时,有些父母一时过于激动,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绪,打断甚至不听孩子的解释,对孩子采取训斥或粗暴的打骂。的确,孩子在父母的大吼大叫下,或许会表现得听话、服从,但这样的手段会使父母逐渐无法控制局面。这种做法会让孩子受到惊吓,影响稳定的情绪和心理发育。逐渐就会使孩子有错也不向父母说,采取隐瞒、撒谎等方法来逃避父母的斥骂,久而久之也会像父母一样以同样的手段对待别人。
所以,父母在和孩子的谈话中,如果孩子的意见和自己有冲突时,千万不要失去控制大吼大叫,应该冷静地分析一下孩子的意见是否正确。如果正确的要给予支持,如果是错误的,父母应该在商讨的气氛中用温和的态度给孩子分析,切记不要一味地否定孩子的意见,不然会使孩子形成沉默寡言的孤僻性格。
父母对孩子的态度不仅影响孩子智力发展和学习,也影响孩子其他能力和人格的发展。如孩子的社会适应能力、人际交往能力、自主能力、独立能力等。人的这些能力是在童年时代奠定下基础的,父母对待孩子的态度,对孩子在这些方面能力的形成有巨大影响。
听到孩子打人了便破口大骂
有的父母听到孩子打人了,不问清事情的原委便破口大骂起来。这是很不妥的做法。应当先以平和的语气对孩子说:“我知道你很生气。”以表示明白孩子的感受,然后坚决地说:“但是动手打人是绝对不对的。”说明自己反对这种野蛮行为。再给孩子清静的空间进行思考,平复孩子激动的情绪。
父母要教育孩子懂得,做事要公正,不要强词夺理,当然自己有理也不要随便妥协,不讲原则。教育孩子不能随便动手打人,尽可能用讲道理的方式化解矛盾。
孩子打人、骂人是不文明的行为。孩子身上的任何缺点都是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发展形成的。因此,对孩子打人的坏习惯,父母有责任尽早予以教育和纠正。
不分青红皂白给孩子“定罪”
周末,爸爸妈妈去接小志,爷爷却告诉他们,小志竟然没有告诉爷爷就从爷爷的抽屉里拿了200块钱!
爸爸妈妈认为小志的行为实在是太让他们失望了,这不是个小问题,是道德品质问题呀!尽管小志认了错,事情也过去很多天了,可爸爸妈妈还是想起来就生气,一有机会就利用这件事教训小志一番,还把事情告诉了外婆、外公、舅舅、小姨,让大家都来给小志讲道理,好让他以后再也不敢“偷”钱了。
有些父母不分青红皂白地给孩子定罪,甚至因为痛恨孩子的错误,就忍不住把孩子的行为告诉所有人,以期孩子可以在大家的教育下改正错误。
父母的出发点是好的。但孩子的行为有时是冲动的、不计后果的,却并非是有意的。如果父母不分析孩子这种行为的原因、动机,就把它定性为道德品质败坏,会使孩子因一次偶然的错误行为而背负上深深的负疚感、罪恶感,成为一个沉重的心理负担和阴影,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性格发展和自尊心、自信心的建立。
把孩子的错误公布于众,以示惩罚、教训,对孩子来讲是一种简单的、粗暴的,甚至是很残酷的方式。孩子有思想、有感情,他在明白了自己的错误后,也会很后悔、很难过,会希望自己悄悄地改正错误,重新得到父母的认可、喜爱。
无微不至地嘱咐孩子
中国父母最常见、最可怕的错误就是“太爱”自己的孩子了。做父母的事无巨细、无微不至地“关怀”着孩子,每天把嘱咐时时刻刻挂在嘴边。当孩子没有做好时,更是说个不停、抱怨个没完。
做父母的一心一意地为孩子着想,大事小情都为孩子安排得妥妥帖帖,唯恐因为自己的疏忽、不周和提醒不到而耽误了孩子。父母很累、很辛苦,但孩子却往往不领情。
这是因为,随着孩子独立意识的增强,他们希望摆脱父母的安排,能自己做决定,找到长大成人的感觉。如果父母仍然把他们当作小孩,无微不至地“关怀”着、“嘱咐”着,孩子必然会厌烦,觉得自己的自尊心受到了伤害,并由此产生逆反、对立的情绪。尤其是父母在外人、同伴面前数落他时,这种逆反会更加强烈。
父母要对孩子的学习、生活进行一些管理、指教。在对孩子有要求时,父母要尽量用简洁的、孩子可以听懂的语言,把事情的前因后果讲清楚,并提出具体的建议、指导,让孩子真正明白父母的意思,并允许孩子对此提出他的意见和想法,然后再去做。
口无遮拦说气话
老师对秦猛妈妈说:“您今天要是不来呀,我原来也想请您明天来的,得跟您好好谈谈。秦猛跟同学打架,我批评他,你猜他说什么?他说,上次同学把他的头打破了,回家他爸就告诉他,‘以后再有人打你,你就打他!看谁还敢欺负你?’您说说,哪儿有这样教育孩子的?”秦猛妈妈这才明白,连忙对老师说:“唉,他爸那是看见孩子被打了,一时说的气话,这孩子怎么就当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