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李嘉诚全传
1688300000022

第22章 谁是李家新掌门

李嘉诚有两个儿子,长子李泽钜,次子李泽楷。作为李嘉诚的“接棒人”,家族生意的继承者,两人倍受关注,其压力之大,属实不是外人所能想象的。

“目前父亲仍是主席,我只是董事,我很怕接班人,这个字眼。”李泽钜说此话时,正任职长江实业执行董事。

最早在1985年,香港证券界泰斗人物冯景禧,生前为他所把持的最后一家公司“天安中国”举行开幕酒会,李嘉诚便携带李泽钜出席,争取机会使他认识本埠商界的世叔伯。

李嘉诚经常告诫公子“凡事要低调”。但他又深知舆论对一个人的事业的巨大推动力。因此,李嘉诚会选择适当的机会,安排让公子亮相。

大约在1989年的时候,李泽钜即坐上“长实执行董事”之要位,当年他25岁。

1990年,万博豪园嘉汇苑公寓在港推出前,长实集团公关部就精心安排,让集团执行董事李泽钜接受两家杂志的采访——连人带房一并推向社会,反响甚佳。

1992年,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会见李嘉诚,同时出现在香港电视屏幕上的,还有他的两位公子李泽钜和李泽楷。

同年7月,新任港督彭定康视察葵涌的四号货柜码头。李嘉诚安排在同一天。举行旗下的香港国际货柜码头公司处理第2000万个货柜庆贺仪式。

“肥彭”(彭定康的绰号)受到长实集团的隆重欢迎。李泽钜、李泽楷两公子站在老爸两侧,李嘉诚将两公子介绍给新港督。

10月,彭定康宣布“总督商务委员会”名单,李泽钜也在其列。历来“商委会”有港府的“商政局”之说,地位权势声望之显,不言而喻。商委会共18名商界名人和3名非官方议员,唯李泽钜年轻(28岁),这显然是本当由超人出任的公职“禅让”给其子。

1992年4月,李嘉诚突然辞去汇丰银行非执行副主席职务。众说纷纭,风波未息之际,超人与浦伟士“顺水推舟”,让李泽钜进入汇丰董事局。如此显赫的位置,继包大人之后便是李超人,怎么能轮上后生晚辈李泽钜—一众人自然明白,李泽钜便是李嘉诚,儿子接班,逐步成为事实。

李嘉诚说:“谁做接班人的问题,目前不考虑,他们兄弟两人,我一样对待。”

李嘉诚大概不会再怀疑儿子的经营才能和气魄,但他对儿子“出风头”耿耿于怀,不知骂过多少次。“树大招风”、“凡事低调”、“木秀于林,风必摧之”……两公子皆耳熟能详。

爱出风头必然会被新闻记者追踪。李泽钜在劳斯莱斯房车里装镭射碟机,就曾经是报刊争相报道评议的新闻。李嘉诚解释道,是他要泽钜装的,劳斯莱斯用于接客,方便客人消遣。有记者见李泽钜驾着兜风,是去接客,还是自我消遣,就不得而知。记者往往抓住其一,就不计其二。

其实,公众舆论并非认为李氏家族不能享用劳斯莱斯,即使超人像杨受成那样以3000万元投得一个劳斯莱斯车牌,也不会有人横加指责——这得有一个前提,如果超人不口口声声言明:劳斯莱斯是用于接客,而非自用的,那就什么事都没有了。

大概李泽钜从李嘉诚身上察感到“树大招风”、“人言可畏”,故而他尽可能保持低调,风头较其弟泽楷小得多。母亲庄月明逝世后不久,深水湾79号李家大宅转到李泽钜名下,而泽楷自愿搬到外面住,并愈发显出另闯天下之势。

这一点,又成为李泽钜要继承父业的佐证。

李泽钜多次说,他最忌讳的一词就是“接班”,最不愿听到的一词是“接班人”。

“父亲正年富力强,精力智力旺盛,他不会这么快退休。他是让我们兄弟锻炼,现在传媒谈接班问题,为时过早。”

李泽钜又说:“一个人完成学业,就需要工作。请不要把我们兄弟在父亲的公司里工作,与接父亲的班混为一谈。”

此话锋芒不露,颇为得体。作为香港首席华资财团,继承权问题八方瞩目,李泽钜所受的压力,非局外人所能体会。

从1992年11月26日收盘价计,长实系三家上市公司——长实、和黄、港灯(注:嘉宏已于这年中私有化)的市值总和为1324亿港元,约占全港上市公司总市值的11%。以盈利计,全系旗舰长江实业,1992年财政年度的税后纯利为60余亿港元,在全港十大盈利最佳的上市公司中名列第二(第一为年盈80余亿元的汇丰控股)。旗下的和黄盈利40余亿港元,港灯约30亿港元,扣除3家公司权益的重叠部分,再扣除全资私有公司嘉宏的盈利,全系盈利尚达100亿港元以上。

李泽钜害怕“接班”,实属真言。

舆论普遍认为,泽钜的害怕,并非懦夫心理,而是有自知之明,他会奋力努力,来日不负此任。

如传媒言:“超人安排大公子接班,昭然若揭。”

万众都看好李泽钜接班。

1993年2月中旬,李泽钜升任长实副董事总经理,在资产市值超过1500亿的商业王国中,以29岁不到的年纪,位居要职,地位仅在父亲李嘉诚、“师傅”麦理思之下。

李嘉诚进行“接班”部署,将一手创立的庞大王国,交由儿子接管,当然无可厚非。然而,长实集团经营、管辖的业务,涉足面既广且深,粗分就包括地产、货柜码头、广播、通讯、电力、金融、基建、石油、酒店等;和香港经济,甚至政治环境关系甚密。

三十而立的年纪,尽管青年才俊,且自小接受刻意培训,一朝把这重任担上肩头,还是异常吃力的。

说到底,长实集团是公众的公司,利益所系的小股东和市民大众为数庞大。李泽钜很怕“接班人”的字眼,实在有其道理。

李嘉诚在精力旺盛之时,就开始对儿子接班做出安排。无论东方西方,均有家族性企业。相比来说,西方的家族性企业较民主,怡和、太古分别为凯瑟克和施怀雅家族所控,但集团的事务并非家族说了算,家族成员出任大班须经过选举,在过半的漫长岁月,管理权落在外族人士手中——如怡和系西门,凯瑟克任大班前后,纽璧坚、李舒两位大班就是家族外的管理专家。

这也许是怡和、太古两财团风光百余年的主要因素。有人认为,这两大洋行享受了港英当局太多的无形利益。英资并非这两家,为什么很多英商终未成大气候呢?20世纪70年代末起,怡和衰;太古仍蓬勃兴旺,天仍是这方天,地仍是这块地,一盛一衰,只能从自身去寻找原因。相比下,华商世家,很难维持数代风光,往往创始人一去即衰。如古言道:“君子之泽三世而竭”。发达不过三代,似乎是天数。

不少分析家指出,李氏公子的盛誉,首先在于他们是李嘉诚的儿子。老爷子给予他们施展的大舞台,介绍他们认识商界世叔伯,交予他们大展拳脚的雄厚资金。

他们毕竟还不是白手起家的商界人士。

这是一个有趣的现象,今日香港华商巨富,大都是从他们这一代白手创立、积累而成大器的——李嘉诚就是极典型的例子。那些世家弟子,像李福兆、利氏兄弟这样风光的,甚少。

后代能否克绍箕裘、发扬光大,是每一位老年华商的心病。

郭得胜离世(1990年)前一年,将总经理一职交予长子郭炳湘,老二老三也早在家族公司工作。父亲过世后,三兄弟鼎力合作,新鸿基地产连升三级,合力夺得香港首富桂冠。老郭低调,小郭也不爱出风头,如此惊人业绩,令人刮目相看。分析家均说,郭氏江山至少在第二代垮不下来。

李兆基眼下正积极培养儿子李家诚。目前,李家诚不似李嘉诚的两公子那么骄人,是否是才俊,尚得进一步磨练。郑裕彤的公子郑家纯,比起老爸“鲨胆彤”有过之无不及。1990年接父印主管全局(郑裕彤如此放手,真可谓鲨胆),“纯官”上任一年,共动用52亿资金,大举扩建,急功近利,把集团拖进财务泥淖。退居幕后的老爸终于按捺不住,将“纯官”一把揪下马,重操宝刀亲政。“纯官”未来出息如何,委实令老爸放心不下。

李嘉诚。“心水”异常清晰,他明白,儿子的伟绩和盛誉,较大的因素是因为他的缘故。李嘉诚仍在亲政,有条不紊地给儿子压担子,使他们增长管理庞大集团的魄力及能力。

1995年,李嘉诚突然将千亿资产转移。

据联交所公开权益报告表,李嘉诚已于5月8日至15日,将其个人直接或间接拥有的长实、和黄、港灯、首长国际、东方鑫源、建生国际、保华德祥、港陆国际、第一上海和远东铝质等上市公司股权,转予李嘉诚联合信托有限公司。此信托公司控制这笔1100亿上市公司资产,而此信托公司的酌情甄选受益人除他本人外,尚包括李氏长子李泽钜及其妻子等几人。

《星岛日报》说:“过往,长实集团主席兼创办人李嘉诚,一直是透过私人公司直接持有长实股份,故今次的股份转移,已引来证券界的猜测,包括是否仿效西方家族藉成立家族基金避免日后出现家族纷争、避税或为个人参政铺路。”

《香港商报》分析道,千亿资产大转移,最惹人关注的是信托基金注册地。

过去,香港家族遗产纷争,兄弟反目之事屡见不鲜。近10年来,富豪较流行设立家族基金,由信托银行和指定律师管理基金,每月给家族成员一定比例的生活费,家族成员投资,需代理人核准。这样,家族即使出二世祖,也不至于败家。

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可以树为典型的,当属包玉刚4个女儿女婿,原则上各分得100亿资产(指所控资产)。谁干得出色,谁就可获得基金会更多的资助,实行“多劳多得,功大惠大”。四位女婿中受益最大的一位是吴光正。

酌情受益人,李泽楷未被指明在其列,也可能是李嘉诚确立李泽钜为家族事业接班人,而让泽楷另闯天下;也可能是李泽楷拒不接受的缘故。

李泽钜、李泽楷,日后能不能将长实系弘扬光大呢?

而今,李嘉诚已是81岁高龄的老人。虽然李氏家族的事务大部分已经交给儿子们去打理,但是每逢遇到重大决策,李嘉诚仍然会亲自上阵。至于李家的新掌门是谁?是沉稳干练的李泽钜,还是锐意创新的李泽楷?李超人仍然讳言,我们也只能拭目以待。

(第2篇超人传奇:从茶楼跑堂到华商之王

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真正的英才,是在历经磨难之后被锻炼出来的。对于一个未成年的孩子来说,失去父亲犹如失去了可以依靠的大山。没有了任何依靠的李嘉诚,只能独自出门打工,寻求生路。但是,金子总会发光的,人才是不会被埋没的。李嘉诚凭借他的聪明才智,实干精神,17岁就当上了塑胶厂的业务经理。他是如何从一名普通推销员成长为获得成功,成为今天的华商领袖的,这个问题值得我们思索与深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