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贯通中国人性的36个管理细节
1690100000025

第25章 管理细节之二十五

因势利导统御部下

管理背景之二十五:做事随风转,一哄而上

昔日国人干什么都好一哄而上,不时能在社会上掀起一股又一股的“浪潮”。

当“潮头”涌来时,大家都发了疯一样地去赶潮头,去推波助澜,使本已热潮涌动的东西更加波涛汹涌。而热潮一过,又对那件事弃若敝屣,谁也不愿插手其中。

有些人就像一个增频器,每每能使经过其中的东西的振幅显著加大。

有些热潮回过头去想未免可笑,但有的热潮却并不可笑,如五四时期的剪辫子和反对缠脚之风,50年代的扫盲热,60年代的乒乓球热,80年代的读书热、科学热,这些都是健康而合理的。

热浪的兴起一般都有它的客观因素,是因为社会有一定的需要,人民有一定的需求,但热浪的澎湃则是由于许多人缺乏主见,做事随风转,跟从大家一起一哄而上。

显而易见,社会生活中总会有这样或那样的热潮涌起,其中有些是人们可以或应该参与的,有的则不宜卷入。因此,人们要独立思考,详加分析再决定取舍。

许多人只要看到某种热潮兴起,就不管它本身是否合理,也不管自己参与其中是否适宜,只要看到别人参与他就赶去凑热闹,这是不可取的。

人们为什么爱好做事一窝蜂呢?

首先,许多国民对事物的分析鉴别能力不够,遇事盲目跟从,却不作具体分析。

小农经济时代,人们所干的活大同小异,于是人们在从事生产活动时喜欢效仿别人:春天来了,你播种我也播种,你犁田我也犁田;夏天来了你收割我也收割;天高气爽你扬场我也扬场。反正天时、地利都相同,人们做事就有趋同性了。大家遇到事也不用多加理性分析,跟着别人一起干就行了,一赢大家都赢,皆大欢喜;输了人人有份,相互心理扯平,倒也心安理得。

但是现代社会分工越来越细,人与人之间从事的工作大不相同,“隔行如隔山”,别人能干的事你不一定能干了。这时再不顾客观条件,不想前因后果,不分析具体情况,头脑简单,思想懒惰跟着别人跑的话,那就会吃亏了。

就像东施效颦一样。西施貌美,因为心痛病在人前捂胸蹙额更使人觉得千娇百媚。当她走过村头时,家家户户都打开门观看,称羡不已。

东施本来容貌就对不起观众,而且头脑还简单,一见小伙子们都追着西施看,还以为那是因为西施捂胸蹙额的缘故,于是她也捧着个扁平的胸口,皱起布满皱纹的额头,在村里蹿上跳下,人家见一个丑八怪扮副怪相,当时就吓得赶紧关门。

东施的盲从带来的是人们的鄙夷。

不顾时代的变化,翻老黄历,以为别人干了什么自己就要干什么,遇事不加分析会使人做事一哄而上。

同时,虚荣心作祟也会使人们随风转。

国人都好面子,干什么都和人家攀比。别人买了彩电,自己也要买;别人买了汽车,自己节衣缩食也要买。凭什么我要不如人?在虚荣心的驱使下,大家都一窝蜂地去干这个干那个,形成一个又一个的热潮。

有些人也有见地,也不爱慕虚荣,但由于缺乏自行其是的胆量,所以也会跟随大流去一窝蜂地干事。

有些人也知道盲从不好,也知道随大流做某事不会有什么好结果,但是他又不敢我行我素,认为这样会让人“见外”。于是他就决定“到了狼群里就要学狼叫”,也和其他人一起投身大潮之中,不使自己显得特立独行。

在这上述心理的作用下,有些人做事忽东忽西,对一件事的兴趣忽冷忽热,“炒”起了一个又一个的热潮。

洞悉管理情境

国人干事爱随风转,跟风上。别人做了什么事,他也要去凑热闹,赶潮头,于是乎中国社会在各个领域都会掀起一个个热潮,让人目不暇接。

相应管理对策:巧用四两拨千斤有些人做事喜欢随风转,一哄而上。这种盲从的特性如果处理不当会对跟风者和整个组织造成不利,但领导若能对下属的大众心理进行揣摩,同时对它进行合理的引导,让下属“一窝蜂”地干领导想要他们干的事,那领导的目的也就达到了。这就能起到“四两拨千斤”的奇效。

要做到这“四两拨千斤”,领导就必须注意以下四个方面:

1.领导必须了解社会的大趋势,了解人们的客观需要。

不同的时期,社会会有不同的需求,人们完全可以通过一些客观的标志性事件来了解这种需要。

领导必须善于观察,通过一些带有预兆性的事件来预测未来社会的大趋势,揣摩群众的客观需要。

2.领导必须树立群众观点,要尊重群众的选择。

群众就个体而言是会有这样那样的错误的,但群众作为一个整体,其一致的自发行为反映了一段时期内社会的需要,是必须受到尊重的。

群众集体的要求是大势所趋,民心所向,领导绝不能逆这股潮流而动,而必须顺应民心尊重群众的选择。

3.领导在管理部下时,要善用“势”少用“力”。

民心像水,水可以载舟,也可以覆舟,领导群众就如同治水一样,你只能利用地势去引导它,适当地约束它的漫延,但你绝不能从正面去堵塞它,那只会导致决堤。

领导也是如此,他只能顺应民心,做民众呼声很高的事,引导民众去做有益的事情,却不能逆民心而动,那只会导致自己的垮台。

4.领导要善于引导。

领导顺应民心实施管理不是消极地随波逐流,对部下听之任之;而是要因势利导,对部下的破坏性行为进行约束,止恶扬善,兴利除弊,使整个组织健康发展。

锦囊妙计

做事一窝蜂有其盲目性,如果听之任之,会使许多人受害,也会使组织蒙受损失。但如果利用好了这一特性,因势利导,引导群众做民心所向的事情,盲目性就会转化成积极性和主动性。

经典管理实例

曹玮借势胜吐蕃

宋代沈括所著《梦溪笔谈·权智》中,讲了这样一个故事:北宋名将曹玮有一次率军与吐蕃军队作战,初战告胜,敌军溃逃。曹玮故意命令士兵驱赶缴获的一大群牛羊往回走。牛羊走得很慢,落在了大部队后面。

有人向曹玮建议,“牛羊用处不大,又会影响行军速度,不如将它们扔下,我们能安全、迅速赶回营地。”曹玮不接受这一建议,也不作任何解释,只是不断派人去侦察吐蕃军队的动静。吐蕃军队狼狈逃窜了几十里,听探子报告说,曹玮舍不得扔下牛羊,致使部队乱哄哄地不成队形,便掉头赶回来,准备袭击曹玮的部队。

曹玮得到这一情报,便让队伍走得更慢,到达一个有利地形时?便整顿人马,列阵迎敌。当吐蕃军队赶到时,曹玮派人传话给对方统帅:“你们远道赶来,一定很累吧。我们不想趁别人劳累时占便宜,请你让兵马好好休息,过一会儿再决战。”吐蕃将士正苦于跑得太累,很乐意地接受了曹玮的建议。等吐蕃军队歇了一会儿,曹玮又派人对其统帅说,“现在你们休息得差不多了吧?可以上阵打一仗啦!”于是双方列队开战,只一个回合,就把吐蕃军队打得大败。

这时曹玮才告诉部下:“我扔下牛羊,吐蕃军队就不会杀回马枪而消耗体力,这一去一来的,毕竟有百里之遥啊!我如下令与远道杀来的吐蕃军队立刻交战,他们会挟奔袭而来的一股锐气拼死一战,双方胜负难定;只有让他们在长途行军疲劳后稍微休息,腿脚麻痹、锐气尽失后再开战,才能一举将其消灭。”

所谓“兵无常势,水无常形”,领导者要意识到存在于部属中的巨大支持力和破坏力。

高招解析

如何顺应时势,把不利因素转化为自己的有利因素,把下属的破坏力转化成为支持力,这才是领导者需要考虑的问题。

名人谈中国人性格:沃纳说中国人的集团行动本能[沃纳:Werner,Edward Theodore Chalmers,1884年来中国,历任英国驻北京及其他各地的领事,后曾任清朝历史编修官和中国历史学会会长。]

中国人不单独行动,有结成集团行动的倾向。比如,中国人的“喊街”,即感到受了不公正待遇的人会跑到街上,向第三者诉说苦恼以求仲裁。从总的事实来看,集团行动是原则,个别行动是例外,孤立几乎是一种罪过。

从生物学的角度来解释,中国人的集团行动是在动物那里也能看到的自卫的集团行动的残余,可以说,是社会的白血球。

从社会学的角度来解释,在今天的中国社会中,封建思想依然存在,由于在封建制度中,集团是军事性质的,现代中国人正是为了防卫才集团行动。

——摘自《中国民族性》,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