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贯通中国人性的36个管理细节
1690100000035

第35章 管理细节之三十五

不因人言而废才,让部下集中精力干正事

管理背景之三十五:爱琢磨人,不爱琢磨事

中国古代社会是个人治社会,社会发展也十分缓慢,所以对于管理来说,管好人比做好事来得重要。

治国理民只要抓住那么几条便可以了,所以说大多数职位谁做都可以,没有什么特别的。重要的是人心隔肚皮,难选中自己的一个亲信坐到那个位置上让我放心。因此中国古代的统治者的大部分精力都放到琢磨人上面去了。

在传统的中国社会中,上级对下级犯琢磨。上至皇帝,下至七品芝麻官,谁都想选一个既对自己忠心耿耿,又不对别人忠心耿耿的,既能为自己出谋划策,又不打主意对付自己的;既能干实事,又不功高震主,飞扬跋扈的;既能分担自己的责任,又不把自己架空的下属。由于要求苛刻,所以选人颇费思量,对潜在的候选人不得不好好琢磨琢磨千万不能看走眼了。

所以在古代,选一个人要经过许多道工序,要观诚、考志、视中、观色、观隐、揆德,还要“微查问之,以观其辞;穷之以辞,以观其变;与之间谋,以观其诚;明白显问,以观其德;委之以财,以观其仁;临之以利,以观其廉;试之以色,以观其贞;告之以难。以观其勇;醉之以酒,以观其态”,再细致一点的还要“远使之而观其忠;近使之而观其敬;烦使之而观其能;猝然问焉而观其智;急与之期而观其信;杂之以处而观其色。”“通则观其所礼;贵则观其所进;富则观其所养;听则观其所行;近则观其所好;习则观其所言;穷则观其所不受;贱则观其所不为;喜之以验其守;乐之以验其僻;怒之以验其节;哀之以验其仁;苦之以验其志”。这是何等的一番琢磨!

便是选好了之后,也不能不继续琢磨。他是不是阳奉阴违?他是不是忠贞不贰?他有没有越轨之举?是不是说过对我不利的话?这些方面,只要这个下属在位一天,领导就要琢磨他一天。

若是有人害怕琢磨,提出辞职了,那更得犯琢磨了:你为什么辞职?是谁指使你的?你是不是想拆我的台?是不是曲线投敌去了?对我有什么意见?…一上级对下级进行琢磨,下级对上级也不省心。

在没有提拔的时候,下级在琢磨着如何积极表现让上级注意他。提拔的时候,提拔了他,他要琢磨,为什么领导要提拔我呢?这里面有些什么因素在起作用?没提拔他,他更要琢磨,领导对我哪点有意见?他喜欢王老五哪点?王老五耍了些什么手腕?

提拔到任后,他又要对新领导进行琢磨了:他喜欢什么?厌恶什么?什么犯他的讳?干些什么最讨他欢心?”

即使是调离了,他也要琢磨:怎么处理与老领导的关系?怎么才能人走茶不凉?怎么让老单位变成我的根据地?…同事之间,那就更有得琢磨了:小张为什么今天给张主任倒了一杯茶?这件事对我有什么影响?这件事对单位的人事格局有何影响?我要如何应对?小李怎么也报了职称考试了?他是不是暗地里在憋着劲赶超我?我要怎么把这小子摁下去?

本单位的人要琢磨,外单位的人也要琢磨,他是敌要琢磨着对敌,他是友要琢磨着利用,他能被本单位的人引为后援,倚为靠山那就更要琢磨个清楚了。

一个人在一个组织中的角色是多重的,他是上级的下级,下级的上级,平级的同事,是朋友的朋友,是敌人的敌人,……所以他必须从方方面面去琢磨,要对所有的人都琢磨一番。

琢磨的问题我们就要列上一长串,运用到实际生活当中,考虑到各种变量其思考过程就更为复杂,绝不是三言两语可以述完的,亦不是三天两头就能完成的。

琢磨这东西耗时间,费精力,而纯粹的琢磨人在传统社会里,社会发展速度比较慢的情况下还可以运用,但在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社会发展一日千里的今天,一不因人言而废才,让部下集中精力干正事I智慧方法门心思琢磨人可就要误事了。

洞悉管理情境

有些人好琢磨,在传统社会中事情简单,所以人们的心思就集中到对人的琢磨上来了,但是到了社会发展飞速的今天,光琢磨人可就要误事了。

相应管理对策:多琢磨事,少琢磨人

有些人像林妹妹似的,心眼太多了:今天想宝哥哥怎么和我说了一句赌气话呢?明天想宝姑娘怎么又有事没事往宝哥哥跟前凑呢?后天又被史姑娘调笑宝哥哥的一句话吓了一跳,回潇湘馆琢磨得一夜睡不着。其结果尽管聪明绝顶,“心较比干多一窍,”也未能干点事出来,反倒还把人际关系搞得十分紧张。

从管理心理学的角度来说,林黛玉的心理是导致管理失败的消极型心理。一个领导要多琢磨事,少琢磨人,要引导部下多干实事,少搞猜疑。对管理者来说,在人际关系思考方面,不要“心较比干多一窍”,而应该是“心较比干少了几窍”,要充分信任部下,要放手让部下多干正事多干实事。

要做到放手让下属干正事,首要的是领导自己要少对下属犯琢磨,要克服自己的疑忌心理,疑人不用,用人不疑。

齐桓公是个胸有大志的君主,想要成为天下诸侯的霸主,于是他向管仲请教一个君主的哪些品质有害霸业。

管仲回答他:“不能知人,害霸也;知而不能任,害霸也;任而不能信,害霸也;既信而又使小人参之,害霸也。”

领导对于下属要信而不疑,对其有疑就不要任用,一旦任用了就要放手让他干事,要有坚定的用人信心。领导要听取来自各方的意见,但是不能因少数人的流言飞语就心生狐疑,也不要因下属的小节不谨而产生猜忌。

吕蒙正在宋太宗手下任宰相,由于他出身寒微,起于寒窑之中,所以颇有些人瞧不起他,当他首次出席朝廷会议时,群臣之中就有人冒出一句:“他凭什么当宰相……”吕蒙正假装没有听见就走过去了,也没想去细究。

他的同事想查出那人的官职和姓名,但被吕蒙正制止了,此人十分遗憾。吕蒙正劝说:“还是不要问为好。如果知道了他的名字,我也是人,总会恨人吧,这样两个人明争暗斗又有什么意思呢?还不如留点精力干正事吧!”

在吕蒙正等实干型的政治家的影响下,宋太宗也培养起一种实干的气度。一次,有人检举揭发说,汴河的水运者暗中出售官货,太宗却说:“无论那朝那代刈总会有人贪赃枉法,这就好比难把天下的老鼠洞都堵起来一样。船夫之流做做黑市买卖,只要不影响大局也就算了。只要大部分物资能够流通顺畅也就无所谓了。”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谨则无智,”天下没有完美的事情,所以在管理过程中不要过多地去琢磨,而应当多用点时间来干正事。这一来可以提高政绩,二来可以把员工的精力集中于一个实在的目标,三来可以让部下安心,有一举三得之妙!

锦囊妙计

一个组织的成员如果热衷于相互琢磨,那一方面会占用干正事的时间,分散精力,另一方面会使内部人际关系紧张,会使大家不团结。所以管理者要提倡多琢磨事,少琢磨人,要放手让部下干正事。

经典管理实例

光武帝放手用冯异

汉光武帝刘秀倒王莽,立汉朝,名垂青史,无论是打天下还是坐江山,他都始终遵循用人不疑的原则,鼓励部下解决问题,完成任务,而不是对部下挖空心思,思来想去,将注意力放在人身上。

以往历代君主中,很多人因“尽琢磨人”而卷入大范围的政治斗争,纵容属下不务正业,明争暗斗,最终导致国家内部分崩离析,光武帝看到了部下的这种通病,因此,从自身把关,用人不疑,疑人不用,从上到下制止了歪风邪气的滋长,保证了朝廷内的安定。

冯异原为颍川人,王莽末年,归降刘秀,成为刘秀帐内的主簿,曾协助刘秀镇抚河北,刘秀称帝后,任冯异为征西大将军,派其镇压赤眉起义,从而使其天下得以平定,冯异功不可没。

冯异归降刘秀,这种背景已使朝中一些爱整人的大臣有把柄可抓。后来冯异长年在外征战,手握重兵,掌权较大,并深得刘秀皇帝赏识,这更引起其他大臣心中不悦。早以冯异驻守关中之时,就有人告发他在关中执掌大权,并目中无人斩杀长安令,笼络人心,自称“咸阳王。”

刘秀将这些言论听在耳里,但心中自有明断,他知道朝中有些部下有爱琢磨人的习惯,而对自身政务却漠不关心,每日散布谣言,蛊惑人心。若听了他们无中生有的言论,是必有碍明听,错怪冯异,从而丧失良将,更失却天下人心,且冯异镇守关中,平安叛乱,功勋显著,无此人更无益于国土之安定。何况,这种只琢磨人不琢磨事的歪风也该煞一煞了。

于是见到冯异心中不安,刘秀便下诏书说:“将军之于国家,义为君臣,恩犹父子,何嫌何疑,而有惧意?”冯异如同吃了安心丸,心中颇为感激,更增加了驻守国土的决心。

建武六年,冯异回到洛阳,刘秀见冯异多年在外,功绩卓著,对于朝中风言风语也毫不记恨,而且从不居功,于是主动安抚冯异,光武帝提起“无蒌亭豆粥”和“滹陀河麦饭”的往事。

刘秀在镇守河北时,因与王郎交战大败,退到饶阳县无蒌亭,这时天寒地冻,刘秀已是饥寒交迫,疲惫不堪、身体十分虚弱,冯异四处筹措,弄到一些豆子,生火做饭,为刘秀煮了一锅豆粥,刘秀吃后,饥寒俱解,心中备受感动,并在诸将前表达对他的感激之怀。行军玉南宫时,又逢上暴风雨天气,刘秀在屋中避雨,十分寒冷,冯异、邓禹在附近寻来干柴,点起火堆,为刘秀烘烤衣服,熏烤兔肉,使得刘秀温饱全解,对冯异更心生感激。

刘秀稳固地位后,对冯异厚加封赏,并下诏日:“仓促无蒌亭豆粥,滹沱河麦饭,愿意不久报。”从此君臣二人感情更加亲密。

所以,刘秀更关注部下的所作所为,从其行动中见忠心、辨恶善,而非只听暗中谗言来判断部下,避免了一些不必要的麻烦与风波,巩固了自己的地位;同时,部下对这种用人不疑的信任之情也必将知恩图报。

冯异向刘秀表示:“臣今亦愿国家无忘河北之难,小臣不敢忘巾车之恩。”所谓“巾车之恩”发生在早年冯异与刘秀共同奋斗之时。一次冯异私自外出,被巡‘逻的士兵扣留,怀疑他是逃兵,刘秀知道后在巾车乡将其释放,允许其回家探母,慨然放行,毫无疑虑。

君臣之间共叙往事,以过去相互信任的关系来巩固新条件下君臣之间的和谐。

冯异在洛阳逗留的十天中,刘秀多次赐宴款待他,赐与金银财宝,并与其:共同商议攻打公孙述的计划,对其表示充分信任。

刘秀兴复汉室,完成统一大业,建立功名,这与他用人无疑是密不可分的。尤其在他建功立业之后,朝中百臣,难免有互不服气,挑拨离间之事发生,这时刘秀能坚持明断,爱护部下,实在难得。

高招解析

多琢磨事、少琢磨人应注意:

管理者判断部下应根据其实际功绩,切不可道听途说,听信背后谗言。刘秀面对朝中对冯异的非议,并不动心,而是通过豆粥、麦饭之恩情确立了对冯异的充分信任,并主动抚慰冯异,消除其疑虑之心,保证了冯异镇守关中,捍卫疆土的忠心。这种以客观事实而非心主观臆断来判断部下的管,理是保证集体团结制止部下不良风气的有效方法。

名人谈中国人性格:陶行知谈唯人主义

[陶行知:1891—1946,本名文浚,安徽省歙县西乡人,中国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

中国人办公,素为唯人主义。一机关所用之人,彼此各有关系,常因一人之迁更,而影响其他各人者。故推荐者与被推荐者,同其去就,而所推荐者,又皆人之关系,胜任与否,所不计也。

——摘自《陶行知全集》,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