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名人之死(大全集)
1692000000023

第23章 孤傲书生——才华未尽人先死(2)

嵇康从来都不与司马氏往来,好友山涛举荐其出任吏部郎,他不光拒绝还写了与山涛的《绝交书》。司马昭曾欲借嵇康的影响力为自己正名,但嵇康却以“非汤、武而薄周、孔”拒绝,这在名义上已经表达了对司马氏篡位的驳斥。更为要命的是,嵇康在当时太有影响力了,在吕安案被捕入狱以后,三千太学生请愿,而且打出如不释放嵇康他们愿意和嵇康一起坐牢,这下把司马昭给镇住了,他没有想到嵇康在文士中有如此之高的影响力,这严重地威胁到了他执政的基础,于是他下定决心必除嵇康而后快。也算是杀一儆百!

综上,我们可以看出,嵇康的死有两条线,一明一暗。明的一条是吕安一案,暗的是嵇康不与司马氏合作并且反对司马氏篡曹魏天下,两条线就注定嵇康必遭杀身之祸。诸多两晋的史学家掩耳盗铃,替司马氏掩饰罪行,而是把嵇康的死归罪于钟会的诬陷,这就导致很多迷信正史的人,对嵇康的死因不加怀疑,导致我们从没有看到事实的真相。

山水诗鼻祖谢灵运:一代文豪广州陨落

谢灵运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诗人,是山水诗派的开创者,主要成就在于山水诗。由灵运始,山水诗乃成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大流派。他的诗充满道法自然的精神,贯穿着一种清新、自然、恬静之韵味,一改魏晋以来晦涩的玄言诗之风。李白、杜甫、王维、孟浩然、韦应物、柳宗元诸大家,都曾取法于谢灵运。

东晋安帝义熙元年(405年),20岁的谢灵运出任琅琊大司马行参军,后任太尉参军、中书侍郎等职。420年,刘裕建立大宋朝后,降谢灵运的封爵为康乐侯,改食邑为五百户,起为散骑常侍,转太子左卫率。

永初三年(422年),由于刘宋王朝对谢家始终怀有疑忌,谢灵运被降为永嘉太守。谢灵运自恃门第高贵,又才华横溢,非常高傲,曾说,天下有一石,建安诗人曹植独得八斗,我得一斗,余下一斗由自古以来及现在的闻名之人共分。他恃才傲物,自以为在政坛上应受到格外的器重,殊不料反遭朝廷排挤,被调离京城建康(今南京)。

所以,他在郡心情烦闷,不理政务,一味纵情山水。平日写写诗文,以宣泄胸中块垒。一年后,称疾辞官。

宋文帝元嘉三年(426年),文帝为巩固其统治,对世家大族采取笼络政策,由于谢灵运名气大,被征召为秘书监,还被指定撰修晋史。但时隔不久,谢灵运就看出皇帝对他表面上尊重,实际上“惟以文义接见”,只是要他充当一名文学侍从罢了,并无政治上加以任用的意思,而朝中真正受重用的却是些名望才干远不如他的人。

不久,谢灵运再辞官归始宁,与朋友往来吟咏,或率领数百随从出入于深山幽谷,探奇觅胜。

谢灵运酷爱登山,而且喜欢攀登幽静险峻的山峰,高达数十丈的岩峰他也敢上,可以说是古代第一位攀岩运动的先行者。他登山时常穿一双木制的钉鞋,上山取掉前掌的齿钉,下山取掉后掌的齿钉,于是,上山下山分外省力稳当,这就是著名的“谢公屐”。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曾有这样的诗句:“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可见其影响之广大。

刘宋文帝元嘉八年(431年),宋文帝又让他出任临川内史,但他还是不理政事,终日出游,被地方官员纠弹,要治他的罪。谢灵运不服,反把有关吏员扣押起来。他还赋诗一首:“韩亡子房奋,秦帝鲁连耻。本自江海人,忠义感君子。”将刘宋王朝比作暴秦政权,并以张良、鲁仲连自比,暗示要像他们那样为被灭亡的故国复仇雪耻。这种行为和言论,加重了他的罪名,被判免死流放广州。可是刚到广州,朝廷的公文又到了,诬他又犯下了新的叛逆罪,命令将他就地正法。元嘉十年(433年)十月谢灵运在广州被处弃市刑(当街斩首),死时仅49岁。一代文豪犹如一颗流星,在历史的天空划过一道短暂而耀眼的光芒,倏然而逝。

陈子昂:冤死狱中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这是一首千古流传的《登幽州台歌》,他的作者就是唐朝大诗人陈子昂。陈子昂(659—700年),字伯玉,出生于梓州射洪县(现今四川省遂宁市射洪县)豪富之家。他24岁中进士,后升右拾遗,直言敢谏,两次从军,对边塞形势和当地人民生活均有较深刻的认识。他立论切直,常不被采纳,曾一度因逆党反对武则天下狱。圣历元年(698年),因父老解官回乡。不久,他的父亲就去世了,居丧期间,权臣武三思指使射洪县令段简罗织罪名,使陈子昂冤死狱中,时年42岁。

在政治上,陈子昂是初唐有卓识有远见有胆略的政治家。女皇武则天执政期间,朝政成败兼有,用人贤愚相混,战伐多舛,酷刑泛滥。在这民生多苦的封建社会,他能细辨泾渭,深查时机,为国图安,为民请命,直言敢谏,不畏刑戮,可谓人杰。

在文学上,他是初唐诗歌革新运动的旗手,他反对内容空虚、采丽竟繁的形式主义。他主张文学要有兴寄(思想内容),要反映生活,所以他反对六朝以来的艳体,强调继承“风雅”和“汉魏风骨”的优良传统。在唐诗的发展史上,陈子昂是结束初唐百年间的齐梁诗风,下开盛唐雄浑浪漫一派,地位是很重要的。

陈子昂是女皇武则天近臣,名重朝廷,带职居家,俸禄依旧。上面提到的段简是一小小知县,敢如此胆大妄为,这与朝中政治斗争的尖锐化有关。当时朝中在贤相狄仁杰积极筹划下,年老女皇武则天已决定李显继承皇位。武承嗣、武三思、武攸宜虽已感到末日来临,但仍在挣扎,造谣惑众,搅乱视听,并对狄相国百般纠缠,对反对他们的名臣宿儒加以迫害。这必然波及到陈子昂。武三思指令梓州朱州官将“附会文法”的陈拾遗子昂监禁,使他身败名裂,无脸还朝。

梓州朱知州,也觉得此事办与不办两难,牵连朝廷派系斗争,自己不便出面。于是就由段县令去办,而段县令原是赃官,而子昂家又是当地豪富,他借机贪财,自然格外卖力。

而陈子昂素性高傲,不善于在逆境里周旋和抗争,自我保护能力弱,再加上父死不久,忧郁伤身疾病连连,他在狱中愤然而成《宴胡楚真禁所》这首绝命诗中写道:

人生固有命,天道信无言。青蝇一相点,白壁遂成冤。清室闲逾邃,幽庭春未暄。寄谢韩安国,何惊狱吏尊。

次日,子昂将诗转传出县衙监狱,又自己卜筮,预测自己入狱吉凶,卦呈凶象遂仰天长号:“天命不佑,吾其死矣!”一急一气,当晚死于县衙监狱。

陈子昂死后次日,射洪县城金华万余居民,惊悉家乡人引以为荣的大才子陈子昂被赃官段简索贿冤死县衙监狱。悲痛万分,自发地罢市三日,以抗议段简的罪行。

李白:诗仙身死之谜

李白诗歌的特色是想象丰富,形象浩大,气势奔腾,一泻千里,豪放飘逸。当平常的语言不足以表达其激情时,他就用大胆的夸张;当现实生活中的事物不足以形容、比喻、象征其思想愿望时,他就借助非现实的神话和种种奇丽惊人的幻想。李白说自己的诗是“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啸傲凌沧洲”。杜甫称赞他的诗“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这种无比神奇的艺术魅力,使得诗人千百年来博得了“诗仙”“谪仙”的称誉,其诗对后代的影响极为深远。

安史之乱爆发后,李白怀着平乱报国的愿望,加入了永王李璘的幕府。不料李璘暗怀和他哥哥唐肃宗李亨争夺帝位的野心,不久兵败被杀,李白也因而获罪,下浔阳狱,受判长流夜郎(今贵州桐梓一带)。平时爽朗大笑的诗人此时也不得不发出无声的哀泣:“平生不下泪,于此泣无穷。”乾元二年(759年)李白因遇大赦,得以放还。上元二年(761年),他在当涂听说太尉李光弼率兵百万到临淮追击史朝义,爱国的热情和从政的雄心又被激了起来,决定去参加李光弼的部队,但只到了金陵,就因病折回来了。宝应元年(762年),李白病死在他的族叔当涂县令李阳冰家里,在穷困和漂泊中结束了他的一生。

关于李白的死因,后人有多种说法。李阳冰在为李白诗集撰写的《草堂集序》中说:“公暇不弃我,乘扁舟而相顾,临当桂冠,公又疾亟,草稿万卷,手集未修,枕上授简,俾予为序。”这说明李白是病死的,以后的碑碣著述多沿用此说。

范传正的《墓铭》中有“至今尚疑其醉在千日,宁审乎寿终百年”的文字。李白嗜酒成性,尤其到了晚年,“狂饮”更是他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醉而致疾是有可能的。大诗人杜甫所作《饮中八仙歌》中,刻画了唐代著名士人贺知章等八位“酒仙”醉酒后栩栩如生的群像图,李白的出场是全诗的高潮:“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酒后的李白竟敢在皇帝面前口出狂言。李白如此视酒如命,怎能不病入膏肓?晚唐诗人皮日休曾作《李翰林诗》云:“竟遭腐胁疾,醉魂归八极。”明确指出李白是患“腐胁疾”而死的。郭沫若考证说,61岁的李白曾游金陵,往来于宣城、历阳二郡间。李光弼东镇临淮,李白曾决定从军,到了金陵发病,只得半途而返,此时李白处于“腐胁疾”之初期,估计当为脓胸症。郭沫若又说,李白62岁在当涂养病,脓胸症慢性恶化,胸壁开始穿孔,成为“腐胁疾”,十一月卒于当涂。

纵观李白的一生,坎坷流离,经历曲折。他爱酒、爱月,恃才而狂,傲视权贵。他才气冲天,却命运多舛。他胸怀鲲鹏之志,却只能听任命运之神的安排,发出“中天摧兮力不济”的不堪、“白发三千丈”的幽怨,无可奈何,只得呼酒买醉,可惜“举杯消愁愁更愁”,大量的酒精已经使他的肌体受到侵蚀损害,但他仍贪杯,直到病入膏肓而不可救药。因此李白病死说是可信的。

不过也有人根据李白生前狂放不羁的性格和浪漫高傲的气质,认为他的结局应该是“醉入水中捉月溺死”。五代人王定保《唐摭言》说:“李白著宫锦袍,游采石江中,傲然自得,旁若无人,因醉入水中捉月而死。”元代辛文房《唐才子传》说:“白晚节好黄老,度牛渚矶。乘酒捉月,沉水中,初悦谢家青山,今墓在焉。”宋代洪迈《容斋随笔》也有类似的记载,不过洪迈在前面加了“世俗言”三字。“世俗言”的意思是说这是民间的一种出于美好的愿望而产生的传说。值得一提的是,这种美好的传说,是在李白去世后不久——而不是王定保等人记述之时——就开始广为流传的。对于李白诗歌的爱好者来说,他们当然更愿意相信李白是“揽月落水”而死。因为李白的许多诗是写月的,他把月亮看成是高尚皎洁的象征。

杜甫:死因扑朔迷离难定论

杜甫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世界文化名人,经历了唐代的由盛到衰的过程。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一生写诗1500多首,诗艺精湛,被后世尊称为“诗圣”。

多少年来,杜甫给后人留下的最大疑惑是他的死因主要有三种说法:一是“啖牛肉白酒而死”,二是“溺死”,三是“病死”。杜甫是病死舟中,还是死于牛肉白酒或者葬身于水,尚不能最后定论,有待研究者作进一步的探讨。

牛肉白酒是怎样致死的呢?这个问题又引起了人们的不同解释。早在两唐书之前的唐人邓处诲在《明皇杂录》中就有过这样的记载:“甫投诗于宰,宰遂致牛炙白酒以遗甫,甫饮过多,一夕而卒。”看得出,两唐书均采此说,只不过没有清楚述明牛肉白酒是怎样致之于死地的罢了。而邓处诲则说得明白:杜甫是吃得太多,胀而死的。后来研究杜甫的人,有同意邓说的,也有反对他说的。郭沫若在《李白与杜甫》一书中,认为杜甫的确是死于牛肉白酒,不过不是“胀死”,而是中毒。

至于溺死一说,最早见于唐人李观的《杜诗补遗》。这部书里有这么一句话:“是夕江水暴涨,为惊漂没,其尸不知落于何处。”对于这种说法,众多的人认为纯属无稽之谈,后世有诸家纷纷为之辨诬。虽然如此,也有人想象出杜甫是与屈原一样怀沙自沉了。因为这样正好“三贤(指屈原、李白、杜甫)同归一水”了。不过这一想象没有丝毫根据,也就不值得深究了。

较多的研究者还是坚持杜甫病死湘江舟中的观点,他们对于有关杜甫死因的种种不同记载和传说,都作了一番合乎情理的解释。

大历五年(770年)四月,在潭州贫病交加的杜甫当时仓皇携家眷出逃,不料突然遇上江水大涨,不能行舟,只得泊于方田。杜甫在这里五六天得不到食物。大水退后地方官派人在江上寻找杜甫,不见踪影,即断定杜甫葬身大水。后来因为有了《明皇杂录》《杜传补遗》《新唐书》《旧唐书》的记载,所以产生了杜甫食牛肉白酒而死、溺死等传说。

千古词帝李煜:国破身亡只堪哀

赵匡胤“陈桥兵变”做了皇帝后,开始陆续消灭割据政权,以结束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李煜面对宋的包围之势,不是积极备战抵御,而是主动削去唐号,改称江南王。他接见宋的来使,不敢穿龙袍,只好穿紫袍。当宋发动进攻时,他急忙派使者去向赵匡胤哀求,说他以小事大,如子事父,未有过失,乞求缓兵。赵匡胤回答得很干脆:“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

975年冬,金陵城破,李煜率群臣肉袒跪拜投降。到了汴梁,李煜穿着白衣纱帽,向赵匡胤叩拜再三,得以苟全性命,被赦免无罪,封为“违命侯”。他从此过起了生不如死的屈辱生活。李煜去汴梁时,美貌绝伦的小周后跟着他,两人相依为命,只求平安了。

赵匡胤去世后,李煜连阶下囚的生活也无法继续,因为宋太宗赵光义比赵匡胤更猜忌这个亡国之君。同样失国投降的刘长能言善道,工于谄媚,在太宗面前曲意逢迎,所以太宗对他并无猜忌之意。而李煜就不一样了,他只会拿着一支笔,吟风弄月,作几首哀怨之词,朝见太宗时,也是垂头丧气,并不开口。太宗于是认为他有怨恨,便暗中派了人监视他。

李煜在位时的宫女庆奴,在城破之时隐身民间,现已是宋廷镇将的侍妾。她不忘旧主,带了封信前来问候。李煜见信后,涕泪滂沱,便将心中的哀怨写于信中,其中有“此中日夕只以泪眼洗面”一句。监视的人暗中报告太宗,太宗勃然变色道:“朕对待李煜,总算仁至义尽了,他还说‘此中日夕只以泪眼洗面’,这明明是心怀怨恨。”

太平兴国三年(978年)的元宵佳节,各命妇依例应入宫恭贺,小周后也去了。然而自元宵节入宫数日都不见她回来,李煜在家中急得踱来踱去,唉声叹气。一直到正月将尽,小周后才从宫中乘轿而归。原来宋太宗早就对玉貌花容、蕙质兰心的小周后垂涎三尺,这次便趁机把她留在了宫中,逼着她歌舞侍寝。小周后哪敢违抗,只能无奈地顺从了太宗。此后,小周后便常被诏进宫中。每次进宫,李煜只能坐以待旦,以泪洗面,牵肠挂肚地等待妻子回来。小周后回来后,夫妻二人抱头低声痛哭。这是何等屈辱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