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雇员对这种依附式的宣传很不满意,说他是在替佛雷公司吹牛。佛雷公司的人也因此嘲笑他:“你和我们公司的感情很深嘛!要不怎么肯免费替我们做广告呢?”约翰逊笑着对雇员们说:“就是因为他们公司的名气大,我们才要这么做。打个比方,现在很少有人知道我叫约翰逊,可如果我能想办法站在美国总统身边的话,我的名字马上就会家喻户晓、人人皆知了。推销化妆品也是如此,在黑人社会中,佛雷公司的化妆品享有盛名。我们的产品和它的名字一同出现,明着是在捧佛雷公司,实际上却不知不觉抬高了我们的身价。”
约翰逊的这一招果然很灵,消费者很自然地接受了他的产品,化妆膏的市场占有率迅速扩大。接着,约翰逊又生产出了一系列新产品。这次他改变了以前的依附式宣传策略,转而强化宣传自己的产品,因为他已经羽翼丰满,可以展翅高飞了。
经过短短几年的努力,约翰逊公司的化妆品便轻松地将佛雷公司的大部分产品挤出了化妆品市场,美国黑人化妆品市场由此成了约翰逊的独家天下。
不难看出,依附战略是“借尸还魂”策略在商战中的一种典型运用。在现实中,有许多成功的事业和骄人的业绩,其实都是因为善于借助他人他事的力量才获得的。这里的关键在“借”,向谁借(借的对象要看清),怎么借,借什么,借到后如何派上用场(即“还魂”)。所有这些,是成功运用此计的重要因素。
■ 处世活用 ■
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
古往今来,许多成大事者都颇得“借一种旗号”施令天下的真传与实惠。众人皆知的春秋霸主齐桓公就是通过这一做法才获得其在政治与军事上的主动权。曹操的“挟天子以令诸侯”可以说是运用这一谋略的又一经典范例。
曹操刚崛起时,天下主要势力各有优势:孙策凭借长江天险而固守,刘备凭借“光复汉室”而感召天下。在群雄并起的形势下,欲谋求霸业,必须创造一种独有的优势来号令天下。曹操经过比较权衡,决定以“奉戴天子”——即所谓“挟天子以令诸侯”作为自己的政治优势。
曹操之前,汉献帝这面“义旗”由董卓控制着。只可惜他是一个专横跋扈、滥施淫威的暴徒,没能很好地利用这一优势,很快便落得“暴尸于市”、“焚尸于路”的下场。此后,汉献帝在杨奉、董承等人挟持下离开关中。要不要趁机迎奉献帝,成了摆在曹操面前的一大问题。
经过一场激烈的争论及一番艰苦曲折的努力,曹操终于在建安六年八月将当时窘困流徙的汉献帝迎至许都,并由自己充当献帝的保护人。曹操这样做,不仅使自己获得了高于所有文臣武将的地位,而且将汉献帝变成了帮助自己发动统一战争的工具。从此,无论是征伐异己还是任命人事,他都能以献帝的名义,名正言顺地置对手于死地,给自己创造了极大的政治优势。
中国古代有一句歇后语,叫做“要想打鬼,借助钟馗”。借助钟馗打鬼,确实是一个十分高明的做法和谋略。因为鬼是怕钟馗的,因此,谁利用了钟馗,谁就掌握了打鬼的优势与主动权。这与“借尸还魂”有异曲同工之妙,曹操就是借了“天子”,拥有了号令天下的特权,为他的政治事业创造了无数便利。
康有为托古改制
“借尸还魂”计,并不是任何一种场合都可以运用的,它一般在处于被动或陷入不利的局面时使用。“借尸还魂”计,是一种无为而用的谋略,“借尸”是虚,“还魂”才是实。不能“还魂”,“借尸”便没有实际意义。
19世纪末,帝国主义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华民族面临着空前严重的危机。当时,康有为、梁启超等仁人志士意识到必须进行维新变法,否则中国就有亡国的危险。但是,由于清朝长期推行愚民政策,民众对维新变法的迫切性认识不够。特别是清政府内部的顽固派一味鼓吹“天不变,道亦不变”的陈腐教条,极力反对将封建专制制度作任何变革。有的顽固派甚至认为:“宁可亡国,不可变法。”康有为等人的维新变法,面临着强大的政治压力和社会阻力。
为了摆脱这种困境,康有为采取了“借尸还魂”的策略,托古改制,以古喻今。他撰写了《孔子改制考》,这本书指出:上古时代是没有文字和书籍的,所以今天人们无法确知上古时代的情况。但是,中国人有一种“荣古而虐今,贱近而贵远”的迷信上古的心理。春秋时,礼乐崩坏,社会动荡,包括孔子在内的诸子百家都利用人们的这种心理,把自己所认定的政治理想假托是上古时代已经实行过的,借此来争取人们对自己政治学说的信仰与认可。因此,按照康有为的说法,中国历史上不一定存在过尧、舜、文王、武王等圣明君王,这些人不过是孔子为改制而假造出来的托古对象而已。
康有为在谈到写作《孔子改制考》一书的意图时说:“作为一般的平民百姓,如果公开倡言变法改制,必会遭人诅咒。因此,不如假托古代圣王来倡言变法改制。这样,既不会使人感到惊恐,又可免除不测之祸。”康有为不仅把历代统治阶级尊崇的孔子写成是改制维新的祖师爷,而且还搬出清帝先王来为自己的观点做辩护。他说:“我世祖章皇帝何尝不变太宗文皇帝之法哉?若使仍以八贝勒旧法为治,则我圣清岂能久安长治乎?”
在康有为的积极鼓动和宣传下,光绪皇帝终于下定决心在中国发动一场空前的变法维新。虽然这次变法最后被以慈禧为代表的顽固派镇压下去了,但康有为在变法前实行的“借尸还魂”的谋略,不能不令人称叹。
每一时代的政治都有其特定矛盾,解决了这些矛盾,政治与社会便可以进步、发展。托古而改制,是聪明的做法,虽未成功,但改制的思潮已深入人心,这便是康有为使用“借尸还魂”计策的成功之处。
球场中的还魂术
“借尸还魂”一般指处于被动或面临败局时,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条件来扭转局势,争取主动,用以实现自己的本来目的。作为一种“借不能用者而用之”的计谋,关键在善于“借尸”。但处在不利的情况下,是否有可借之“尸”,决策者必须头脑清晰,目光敏锐,善于识别,巧于利用。
在一次欧洲男篮锦标赛中保加利亚与捷克斯洛伐克男篮争夺小组出线权的关键时刻,保队妙用此计可称“一绝”。由于两队实力差不多,各有特点,当这场比赛进行到只剩下最后八秒钟时,保队只领先两分,但要保证出线必须胜捷六分。当时发球权虽然在保队手中,但谁都清楚,八秒钟内连进两球是绝不可能的。因此,观众们都为保队将失去出线权发出阵阵惋惜声。然而保队教练却面不改色,镇定自若,从容地走到记录台要求“暂停”,然后走向自己队员面授方法,似乎并不以为场上形势严峻。
暂停时间结束,比赛重新开始。捷方队员全部退守篮下,严阵以待,准备为防好最后一球作最后拼搏。没想到,保队发球后,接球的队员不是进攻捷队篮门,而是向无人防守的自己篮下飞速传递。说时迟,那时快,只见一名保队前锋抢先接球跨步上篮,球中锣响,替捷队投中两分,双方打成了平局。这一“石破天惊”之举,使捷队队员目瞪口呆,观众多数也十分不解。
原来这是保队妙用“借尸还魂”之计,借替对方攻进一球打成平局,得到加赛五分钟的决胜期这个“尸”;然后再利用这段时间,破釜沉舟拼搏,争取净胜捷队六分,以便达到“还魂”出线的目的。在决胜期内,保队士气大振,勇猛异常,终于净胜捷队三球,如愿以偿。直到这时,观众才恍然大悟,无不为保队教练的足智多谋所倾折。
■ 职场活用 ■
汇丰“借尸还魂”化危机
“借尸还魂”用在管理上,是指利用、支配那些没有作为的势力来达到自己目的的策略。管理中往往会遇到难以驾驭的情形,这时就要寻找合适的靠山,借用他物,达到目标。下面这个故事就可以算得上是一个关于“靠”的精彩举措。
上个世纪六十年代,香港的股票市场曾发生过一场巨大的股票买卖风潮,险些把资金雄厚的汇丰银行置于死地。时间刚到六十年代,美国几家大公司便开始实施一项惊人的计划:垄断香港金融界,争取香港,控制东南亚。计划一出台,美国金融大亨们纷纷来到香港。作为美国“眼中钉”的香港汇丰银行,在香港有着雄厚的根基和社会基础,实际上起着香港中央银行的作用。要打跨它,谈何容易!
美国金融界人士进攻汇丰的策略其实在香港之行前夕,就已成文。他们首先大量收购了汇丰银行的股票,让其在霎时间成为人们发财的象征。接着,美国人在一两天内迅速把持有的股票向市场大量抛售,并故意造谣中伤汇丰银行。很快,汇丰银行的股票价格一落千丈,形势十分严峻。
很明显,如果香港汇丰银行不能及时处理这起股票事件,那么,只有破产一条路可以走。不料,形势比预料的还要糟糕,就在汇丰银行准备大量吃进股票时,分布在全港的各分支机构也频频告急:储户纷纷提款,如果继续营业,就会彻底破产。一份份写有“绝对机密”的电文飞到了汇丰银行的总部。
面对美国金融界的挑战,汇丰银行开始进行绝地反击。为了稳住大局,汇丰银行的工作人员首先安定了民心,然后马不停蹄地奔往四处贷款,老关系户行不通便找新关系,新关系也行不通,便恳请香港黑社会组织助他们一臂之力……最终,这些都没有奏效,负责借款的工作人员四处碰壁,谁都不肯把钱借给马上要破产的倒霉蛋。
怎么办?
俗话说,远水不解近渴,远亲不如近邻。在这生死存亡的严峻考验面前,总部急中生智,向香港的大后方——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求援。
对于美国金融界的野心,中国大陆驻港金融机构其实早已觉察,并曾多次给汇丰银行暗示,但遗憾的是,汇丰银行并没有觉察。如今在这极为关键的时刻,大陆机构本着稳定香港的宗旨,决定支持汇丰,确保香港的经济稳定。
很快,中国大陆驻港人员将香港的情况紧急汇报北京。作为中国金融的权威机关——中国人民银行立即做出决定:支持汇丰一定数量的贷款,并指示驻港人员火速办理入帐业务。
美国的金融大虎,哪敢在武松脚下猖狂?
在中国人民银行大力支持下,香港金融市场发生了很大变化。股民们深深明白,中国银行为汇丰银行撑腰意味着:汇丰银行的资本都押在中国大陆上,汇丰银行的资金信用有保证了。汇丰银行的老储户也看到了这场金融大战的前景,霎时,汇丰股票价格直线上升,储蓄额一路狂飙,形势转向了对汇丰银行有利的一面。而美国金融界最终大败收兵,威风扫地。
战局已经明朗。美国金融人士被迫与英汇丰银行进行谈判。美方提出:由于高价吃进,低价抛出,他们已是连连亏本。为了弥补损失,只同意将一个航空公司拱手相让。而汇丰银行则坚持:为了保证香港金融的稳定发展,决定让美方的一部分资产保留在香港。同时,美国不许再干涉香港的金融市场。
事后,美方一位高级金融官员说:“汇丰银行邀请中国人民银行参战这一‘借尸还魂’的招数太绝,也太狠了,让我们几乎彻底崩溃破产。”对汇丰银行来说,这真是一场漂亮的金融大战。
第十五计 调虎离山①
原典
待天以困之②,用人以诱之③,往蹇④来返。
注释
①调虎离山:原意是指引虎出山,同放虎归山的意思正好相反。比喻在战争中,把敌方从有利的阵地诱骗到对其不利而于我有利的地理位置,从而取胜。
②天:天时、地理等客观条件。待天以困之:在战场上,等待不利的客观条件出现时,再去对敌方进行围困。
③用人以诱之:用人为的假象去诱惑敌人,使其就范。
④蹇:困难。
译文
善于利用上天赋予我们的有利条件给敌方造成困难,采用人为的假象引诱敌人就范。既然对敌人进攻会有危险,那么,引诱敌人出战反而对我方有利。
■ 解读 ■
调虎离山,意即把老虎诱出深山外。将老虎诱出深山外干什么呢?是为了便于捕杀。古人云:山高林深,必有猛虎出没。山林是虎的巢穴,虎踞山林之中,当然更有威势。要想在山林中与虎相斗,势必难以取胜,而如果能将其诱出,使其离开巢穴,变优势为劣势,要一击成功,就容易多了。
此计用在军事上,是一种调动敌人的谋略。虎,指代敌方;山,指代敌方占据的有利地势。强敌占据地利相当于强上加强,好比兽中之王老虎,如果占据大山,借百兽以增势,便可横行无忌。而当对方失去有利地形,加上与百兽分开,便大大分散、减弱了虎势,再行消灭时,则容易得多,正可谓虎落平川被犬欺。因此,面对占据有利地势的强敌,不便强攻时要诱骗、调动其离开优厚的自然条件,我方取胜的可能性就会更大。它的核心在一个“调”字。“调”要做到巧妙、灵活,隐真示假,既要达到让“虎”离山的目的,又不至于弄假成真,让“虎”反咬一口。
因此,在运用调虎离山之计时,要灵活运用“调虎”的技巧。一般而言,可以采用如下方式:
一、利用各种手段迷惑敌人,造成敌人在判断上的失误。或者根据敌人的特点和需求,以多种利益进行诱骗,促使敌人离开其有利地势或赖以生存之地,以达到我们调虎离山的目的,形成对我方有利的局势。
二、激怒敌人,使其丧失理智,最后不知所措,只得撤离。
三、在敌人的内部或外部制造混乱,敌人为了自保就会逃离。
四、断其后援根本,使其感到原地不可留。
五、向敌人讲明形势,对其晓以利害,让其自动退让。不动干戈是上上策,但有其局限性,敌人必须是明智之人,否则很难实行。
在古今中外的战争舞台上,运用这一计谋调动敌方脱离有利地形,逼其就范,再加以消灭的例子举不胜举。在现代政治、经济、处世等各种领域,此计的应用也极为广泛,常会收到令人意想不到的效果。
总之,“调虎离山”是让敌人失去所依所凭的一种方法。既然是计谋,用得好,用得对,才能奏效。用得不好,或是让对手识破了,就会“聪明反被聪明误”,反受其害。因此,在使用“调虎离山”策略时,要充分把握以下几点:
一、“调虎离山”计一般在以下两种情况出现时使用:遇到实力强于自己的敌人,或对敌方的固守无可奈何。这是一种弱者战胜强者的战略。假如对手只是一只“兔”或是一只“山鸡”,那是大可不必费神费力去引诱其离山。而如果是强者对弱者使用此计,得手之后,取胜就更轻松了。
二、“调虎离山”中,“虎”是强者,并不能任由我们调遣,因而“调”其实只能是“诱”。这是此计的关键,也是难点。要审时度势,因势利导,并防范对手获悉你的动机。因此,“调”还要伪装得尽可能逼真,做到不露痕迹,不动声色,让对手真正感觉自己必须“走”。
三、“调虎离山”的目的在于诱使敌人出击后,寻机将其消灭。因此,事先一定要有后续行动的充分准备,即“虎”离开了有利的条件后,如何快速打击它。否则,待“虎”醒悟,虎再归山,要捕就不容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