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隐之是东晋濮阳鄄城人,少年时,吴隐之虽家境贫寒,但人穷志不穷,他饱览诗书,以儒雅显于世。即使每天喝粥,也不受外来之财,母亲去世时,他悲痛万分,每天早晨都以泪洗面,行人皆为之动容。当时太常韩康伯是他的邻居,康伯之母常对康伯说:“你若是当了官,应当推荐像吴隐之那样的人。”后来康伯成了吏部尚书,便推荐吴隐之为辅国功曹。当时兄坦之为袁真功曹,袁真被桓温打败,坦之被俘即将杀头。隐之拜见桓温,请以身赎兄,温认为隐之是难得的忠义之士,放坦之,奏拜隐之为奉朝请、尚书郎。女儿出嫁,谢石派人前来帮忙,但隐之宾客一个不请,嫁妆一件未置,但见丫鬟牵着狗到大街去卖。后调任晋陵太守,妻子仍负柴做饭,孝武帝很器重他,任为御史中丞、左卫将军。后历任中书侍郎、国子博士、太子右卫卒、领著作郎、右卫将军等职。
隆安(397~402)年间朝廷想革除岭南的弊端,任命隐之为龙骧将军、广州刺史、假节领平越中郎将。赴任途中行至距广州20里处的石门,遇一山泉,当地人皆说喝了此泉之水就会变得贪婪无比,故名“贪泉”。隐之对家人说:“如果压根儿没有贪污的欲望,就不会见钱眼开,说什么过了岭南就丧失了廉洁,纯属一派胡言。”说着走到泉边舀了就喝,并赋诗一首:“古人云此水,一歃怀千金,试使夷齐饮,终当不易心。”上任后,他廉洁奉公,清简勤苦,始终不渝,所食不过是稻米、蔬菜和干鱼,穿的是粗布衣衫,住处的帐帷摆设均交到库房,有人说他故意摆样子,隐之笑而不语,一如既往。部下送鱼,每每剔去鱼骨,隐之对这种媚上作风非常厌烦,总是喝斥惩罚后赶出帐外。经过他的惩贪官、禁贿赂,广州官风有所好转。元兴初,皇帝下诏,晋升他为前将军,赐钱50万,谷千斛。吴隐之在广州多年,离任返乡时,小船上仍是初来时的简单行装。唯有妻子买的一斤沉香,不是原来的物件,隐之认为来路不明,立即夺过来丢到水里。到家时,只有茅屋六间,篱笆围院。刘裕赐给他牛车,另为他盖一座宅院,隐之坚决推辞掉了。后升任度支尚书、太常,隐之仍洁身自好,清俭不改,生活如平民。每得俸禄,留够口粮,其余的都散发给别人。家人以纺线度日,妻子不沾一分俸禄。寒冬读书,隐之常身披棉被御寒。
《菜根谭》中这样说:“此身常放在闲处,荣辱得失谁能差遣我;此身常放在静中,是非利害谁能瞒昧我。”意思是说,经常把自己的身心放在安闲的环境中,世间所有的荣华富贵和成败得失都无法左右我,经常把自己的身心放在安宁的环境中,人间的功名利禄和是是非非就不能欺骗蒙蔽我。
人都有欲望,贫穷的人想变得富有,低贱的人想变得高贵,默默无闻的人想变得举世闻名,没有受过赞誉的人想得到荣誉,这是无可非议的,但问题在于欲望和能力之间是必须成正比的。能够自制是戒贪的关键。
13. 内讧毁基业
原文
以过弃功者损,群下外异者沦。
译文
因为小过失便取消别人的功劳的,一定会大失人心。部下纷纷有离异之心,必定沦亡。
名家注解
【张商英注】措置失宜,群情隔息;阿谀并行,私豮并行。人人异心,求不沦亡,不可得也。
【王氏注】曾立功业,委之重权;勿以责于小过,恐有惟失;抚之以政,切莫弃于大功,以小弃大。否则,验功恕过,则可求其小过而弃大功,人心不服,必损其身。君以名禄进其人,臣以忠正报其主。有才不加其官,能守诚者,不赐其禄;恩德爱于外权,怨结于内;群下心离,必然败乱。
■ 解读 ■
部下如果犯有错过,但曾有大功,应当轻罚过而重赏其功劳。这样,必对事业的长远发展有利。如果因为有过错而否认其功劳,必然有害无益。对下属的成绩忽略不记,偏好盯着微小的过失不放,这会使整个部下都起了异心。如此,主人的主张和事业就要沦丧,必将陷入窘境,走向败亡。
■ 处世活用 ■
为人处世,以和为贵。古人云:“和无寡,安无倾。”意思是说,境内和平团结,便不会觉得人少;境内平安,国家便不会倾危。这句话本来是说一个国家的治理,其实具体到我们做人处世也同样适用。朋友、亲戚邻里之间,需要讲求和睦。不可斤斤计较,以至“内讧”不断。如果不知和睦,小则于心不顺,影响身心健康,大则会影响自己整个人生计划的实现。
达尔文的谦让
1858年的一天,在英国伦敦林耐学会上,同时宣读了两篇论文。一篇论文的作者是达尔文,另一篇论文的作者是华莱士。两篇论文讲的是同样的内容——生物进化论。论文宣读后,全场掌声雷动,经久不息。
为什么会在同一次会议上,同时宣读两篇内容相同的论文呢?其中还有一段被世人传为佳话的故事。
达尔文研究物种起源,经历了反复考查、实验,几易其稿,先后花了20多年的时间。1842年,达尔文完成了生物进化论基本观点的论述,初稿共35页。1844年,达尔文完成了第二稿的修改工作,共230页。但是,他极为慎重,不愿轻易发表,只是为了征求生物学家赖尔的意见,又请他看了看。
直到1854年9月,达尔文才觉得研究了多年的物种起源的理论基本上成熟了。赖尔深知这一理论的重要性,它将像一枚巨型炸弹一样落到“神学阵地的心脏上”,从而从根本上推翻了“神创论”和物种不变论。因此,他极力鼓励达尔文要尽快把第三稿写出来。达尔文在自身患神经性肠胃病而呕吐不止和心爱的儿子也被病魔缠身这种极为困难的条件下,以顽强的毅力写出了第三稿。
就在这时,他的朋友华莱士给他寄来了一篇短文——《论物种无限离开原始型的倾向》,请他审阅批改后转交赖尔,以便能在报刊上公开发表。这时,达尔文的心情极为复杂,如果华莱士的论文一发表,那么自己再发表《物种起源》,意义就不大了,这样,20多年的心血将付之东流;如果先发表自己的论文,那么,一来对不起朋友,二来华莱士的短文将会变成几张废纸。达尔文毕竟是一位品德高尚、胸怀宽广的科学家。他决定放弃发表自己的理论,并表示可以将自己的研究成果提供给华莱士,以此来充实他的理论。
华莱士也是位博学、谦虚的科学家。他得知这一消息后,被达尔文的无私友谊和高尚人格深深感动。他无论如何也不肯接受这样的恩赐。
赖尔和植物学家虎克,深知达尔文的为人,也非常尊重华莱士。于是,他们做出了同时宣读两篇论文的决定。华莱士激动不已,他谦逊地说:“我是偶然的幸运,本来应该归功于达尔文的独到发现,我却分享了他的荣誉。”
1859年11月24日,达尔文的巨著《物种起源》问世了,这是达尔文的第四稿。华莱士认为,无论是从理论的精辟性、见解的深刻性来说,还是从论证的严密性、叙述的准确性上来说,《物种起源》的水平都要比自己的论文高出许多倍。所以,经他提议,由英国皇家学会批准,把生物进化论定名为达尔文主义。华莱士也常常以自己是个达尔文主义者而感到无比自豪。
两位科学家的谦让品格让我们看到了应该如何为人处世。我们常说,狭路相逢勇者胜,但并非任何情况都是如此。有时山边小路不能两人同时通过,如果争先恐后就有坠入深谷的危险,自己先停住脚步,让他人过去既有礼貌,也是最安全的做法。生活中的事,无不如此。
■ 职场活用 ■
身处职场,融洽的同事关系很重要。如果每个人之间都钩心斗角,每天横眉冷对,这样,不仅会影响企业的总体效益,而且在这样一个不和谐的环境当中,必定使个人的性格产生畸形的变化。但是,职场上毕竟是利益冲突为多,要有融洽的氛围,每个职场人士应该学会谦让的品格。
将相和
战国时赵王得了一件无价之宝,叫和氏璧。秦王知道了,就写了一封信给赵王,说愿意拿十五座城换这块璧。赵王接到了信非常着急,立即召集大臣来商议对策,正在为难的时候,有人说有个蔺相如,他勇敢机智,也许能解决这个难题。后来蔺相果然出色地完成了任务。赵王封他做上大夫。过了几年,秦王约赵王在渑池会见。会上蔺相如又立了功。赵王封蔺相如为上卿,职位比廉颇高。
廉颇是赵国的名将,对蔺相如职位比自己高很不服气,他对别人说∶“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我碰见他,得让他下不了台!”这话传到了蔺相如耳朵里,蔺相如就请病假不上朝,避免自己跟廉颇见面。
有一天,蔺相如坐车出去,远远看见廉颇骑着高头大马过来了,他赶紧叫车夫把车往回赶。蔺相如手下的人可看不顺眼了,他们说,蔺相如怕廉颇像老鼠见了猫似的,为什么要怕他呢!蔺相如对他们说∶“诸位请想一想,廉将军和秦王比,谁厉害?”他们说∶“当然秦王厉害!”蔺相如说∶“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廉将军吗?大家知道,秦王不敢进攻我们赵国,就因为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如果我们俩闹不和,就会削弱赵国的力量,秦国必然乘机来攻打我们。我之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啊!”
蔺相如的话传到了廉颇的耳朵里。廉颇静下心来想了想,觉得自己为了争一口气,就不顾国家的利益,真不应该。于是,他脱下战袍,背上荆条,到蔺相如门上请罪。蔺相如见廉颇来负荆请罪,连忙热情地出来迎接。从此以后,他们俩成了好朋友,同心协力保卫赵国。
蔺相如以他谦让的品质,终于感动了廉颇,二人齐心协力,保卫赵国。在我们的日常工作中,在同事之间的人际交往中,难免意见不一致,有友情,也会有摩擦。尤其是年轻人,在处理人际关系时,常由于冲动和脾气暴躁而与他人发生摩擦,伤了同事之间的和气,致使大家都不愉快。如果是在工作上的矛盾和冲突,应该对事不对人,工作中的分歧不要非理性地上升到个人间的矛盾;当冲突产生后,要主动沟通,消除隔阂,相互理解。如此,我们便能有融洽的同事关系。
■ 管理活用 ■
乐队必须和谐才能奏出优美的乐章,反之,则是噪音百出。管理社会也是这样,如果社会成员均自以为是,各自为政,整个社会则会处于无政府状态,没有一个共同的价值观作引导,没有共同的追求,社会势必一团糟,动荡不已,毫无效率可言。凡事不协调、不和谐则难于组织,中国人历来讲究天时地利人和,“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是有其道理的。
西门子公司的信念
德国西门子公司是一家已有150多年历史的著名公司,至今仍长盛不衰,保持着强大的市场竞争力。它是德国最大的私人企业,也是世界电子领域前六名的大跨国公司之一。西门子公司成功的经验之一就是建立企业内和谐的人际关系。早在1857年,公司创始人冯·西门子在给其弟卡尔·西门子的信中就教导他说:“我认为,与工人保持良好关系至关重要。要和他们交谈,对于他们有限的需求和愿望要真正给予关心,要鼓励他们施展抱负。如果不提供机会使工人与公司休戚与共,那么企业一旦陷入困境,你也无法指望他们坚定不移,保持忠诚。”他还提出了“员工的积极性是企业成功的基础”的重要见解,并在公司灌输这样一个信念:“一个公司要兴旺发达,每个员工部必须为着个人利益团结一致,愉快而高效地工作。”
和谐对于企业经营管理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和谐管理的概念是人本管理思想合乎逻辑的发展。只有建立企业内部和谐的人际关系,才能真正体现尊重员工,才能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一位管理大师说:“合作是一切团体繁荣的根本。”英国铁路公司总裁彼得·派克说:“唯有劳资关系和谐,双方同心合作,企业才会有蓬勃的发展。”这些领导着著名的大企业、对企业管理有丰富经验的管理大师无不高度重视建立企业内部和谐的人际关系,并把它作为企业管理的第一要务。身为管理者,更要重视这一点。
14. 人才不可用而不任
原文
既用不任者疏。
译文
已经使用贤人却不委以重任,必定会使贤人疏远自己。
名家注解
【张商英注】用贤不任,则失士心。此管仲所谓:“害霸也。”
【王氏注】用人辅国行政,必与赏罚、威权;有职无权,不能立功、行政。用而不任,难以掌法、施行;事不能行,言不能进,自然上下相疏。
■ 解读 ■
对人的才智德行有了了解,就得任用。在任用的时候,如果不委以重任,被用者就不能发挥自身的才智作用,不但会与用人者的关系变得疏远,而且他的精力也会随之而白白耗费。管仲所说的于霸业有害的策略,就是对此而言。
■ 管理活用 ■
忌惮人才是管理者的大忌。作为一个管理者,要胸怀大度,能识别人才,更重要的是能知人善用,合理利用人才。如果招来的人才,因为猜忌等等原因,而不加以使用,或者仅仅是安排一些无关大局的小任务。这样,势必会使被任用者心里产生怀疑,上下级关系变得疏远,从而不利于事业的发展。
隋炀帝、唐太宗的待才之道
在我国漫长的历史上,记载着从夏朝至清朝二三十个大小王朝的兴亡史。纵观历史,各朝代的兴亡原因,大同小异,就隋唐两朝而言,隋朝只经历了二帝,就灭亡了。而唐朝的“贞观之治”,则为史家所大加赞誉。为什么隋朝这么快就灭亡了呢?在《隋唐嘉话》上记有这样一句话:“隋炀帝善属文,而不欲人出其右。”隋炀帝嫉贤妒能之心极强,司隶大人薛道衡,因为诗写得比隋炀帝好,隋炀帝就逼他自杀,并说:“再能做空梁落燕泥否?”对于才华高于自己的人就要加以杀害,真是岂有此理。从这件事上,可以看出隋炀帝嫉妒人才到了何等地步!而且隋炀帝重用宠信的只是阿谀奉承、弄奸藏刁的人,在这种人的治理下,隋朝能不灭亡吗?
与之相反,唐太宗李世民对于人才却很重视。即使是曾经与他作对的人,只要是人才,他都给予重用,表现出一个君王政治家的宽宏大量。例如魏征,曾是唐太宗哥哥的手下,曾想暗杀李世民。李世民即位后,不仅不记旧恨,反而拜魏征为大夫,就因为魏征是个有学问有见识的人才。此后,由于魏征的大胆进谏,使唐太宗一生避免了许多过失,唐太宗曾说过:“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魏征死后,他叹惜从此就没有这面镜子了。唐太宗用人唯贤,不拘一格。当他发现山东平民马周这个人才时,便立即任马周为监察御史,又让他当宰相。由于唐太宗认识到人才的重要性,思贤望才之心如饥似渴,爱护人才又善用人才,所以在他统治时期,社会政治安定,经济得到较快发展,五谷丰登,牛羊遍野,人口也增加了,文化艺术水平更是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这就是“贞观之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