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素书(大全集)
1696400000038

第38章 遵义章第五 成大事者须遵循的规律(10)

当汉宣帝还在民间的时候,得到丙吉的帮助。汉宣帝朝,丙吉凭借自己的实力,从太子太傅做到御史大夫,最后代替魏相当丞相。关于旧时对汉宣帝的恩情,丙吉绝口不提,朝廷也一直不知。直到地节三年(前67),这时汉宣帝已经当皇帝8年了。这一年,掖庭宫婢女让人上书,说自己照看小时侯的皇帝有功,希望能够得到封赏。有关部门在调查的时候,掖庭令听宫婢说丙吉知道具体情况。掖庭令就带着她去见当时是御史大夫的丙吉。丙吉一看确实认识,但指出她照看不周,并因此受到笞杖处罚,根本没有功劳,只有渭城的胡组、淮阳的郭徵卿有恩。汉宣帝亲自过问,这才知道丙吉的功劳,于是封丙吉为博阳侯。

五风三年(前55)春天,丙吉病重。汉宣帝亲自来探望,并问丙吉假如不幸去世,谁可以代替他做丞相。丙吉推荐了杜延年、于定国和陈万年,后来这三个人或出任御史大夫或出任丞相,而且都很称职,得到汉宣帝的称赞。丙吉死后被封为定侯。他的儿子丙显官至卫尉、太仆,曾经因为违法敛财受到弹劾,但汉宣帝的儿子汉元帝念旧恩,不忍处决,只是将他们家的食邑减少了四百户。多年以后,丙吉家已经失去封侯32年,还被后来的汉成帝想起,丙吉的儿子丙昌被重新封为博阳侯,丙吉的孙子被封为中郎将。

19. 用人不可计前嫌

原文

念旧而弃新功者凶。

译文

念及别人旧恶,忘记其所立新功的,会遭来大凶。

名家注解

【张商英注】切齿于睚眦之怨,眷眷于一饭之恩者,匹夫之量。有志于天下者,虽仇必用,以其才也;虽怨必录,以其功也。汉高祖侯雍齿,录功也;唐太宗相魏郑公(征),用才也。

【王氏注】赏功行政,虽仇必用;罚罪施刑,虽亲不赦。如齐桓公用管仲,弃旧仇,而重其才;唐太宗相魏征,舍前恨,而用其能;旧有小过,新立大功。因恨不录者凶。

■ 解读 ■

汉高祖不计较与雍齿有私仇,仍然封他为什方侯;唐太宗不在意魏征曾是李建成的老师,仍然任命他为宰相,这都是成大事者的气量和风度。那种念念不忘谁瞪了自己一眼,谁骂过自己一句,非要以眼还眼、以牙还牙,方解心头之恨的做法,会遭到意外凶险。

■ 处世活用 ■

为人处世,不可心胸狭隘,对别人的过失耿耿于怀,总是想着记恨和报复别人,得理不饶人,势必会使别人对你敬而远之,不愿意与你交往。相反,如果胸怀豁达开朗,善于体谅宽容或者忘却别人的过失,反而常常会令他人感到愧疚和后悔,并以加倍的友好来弥补过去的失误。在向对方解释、道歉、疏通感情的过程中,一定要显得自然大方,要看准时机,把握好火候,尽量在共同活动中,不露声色地来消除隔阂,绝不要装腔作势,也不可生硬唐突,更不要过分热情,以免引起对方疑惑、猜忌、反感,导致更多的不满。清代著名的徽商胡雪岩可谓是深明“不计前嫌”之道。

不计前嫌的胡雪岩

胡雪岩自己开了阜康钱庄,开始也确实没什么名头,“阜康”完全是个后辈名声,但胡雪岩却一直想把阜康钱庄的名声做大。胡雪岩初到湖州,顺便去钱庄行业逛了逛,发现湖州的钱庄本钱太小,眼光也小得可怜,但阜康的名气当时连小钱庄也比不上,因此这些小钱庄对“阜康”并不重视。

胡雪岩来到一家只有一个小门面的钱庄里,不动声色地问阜康钱庄的汇票兑不兑。这家钱庄老板听了面露鄙夷之色,讲道:“‘阜康’是什么角色,我们怎么会跟这种下三流的钱庄搭边。”老板甚至对其他人大讲“阜康”的坏话,说什么底气不足、不讲信用、必将倒灶等等。胡雪岩非常生气,他逛了这么多家钱庄,公然鄙薄“阜康”钱庄的仅此一家,他记住了这个名叫“永兴盛”的钱庄,胡雪岩心里暗地发个誓:“看我到时候怎样收拾你!”

数年后,胡雪岩又路过此地,突然想起这件多年以前的不快事,便打算狠狠地报复一下。为此,他打听了这位钱庄的底细。打听清楚后,胡雪岩大为失望,这家钱庄的后台老板小得可怜,其底细不及自己钱庄的一个零头。有人劝胡雪岩将这个小钱庄一举拿下,但胡雪岩顿时觉得这样做没有丝毫意义,如果对手是个大钱庄,可以跟他斗智斗勇,斗得好,名利双收。但这家钱庄实在是小得可怜、不堪一击,且早已负债累累,放出去的账又难收回。此时胡雪岩若再插一手,倒闭关门是必然的了。胡雪岩认为,大家都在商场上混饭吃,不容易,并且搞垮这样一个钱庄对自己没有半点好处,甚至还会背上以大欺小的恶名。这种损人不利己的事,不能为泄自己的怨气而做。于是,胡雪岩当即打定主意:“算了,算了,以后再说吧,说不定可以跟他交个朋友。”

此后,大笔的债务使这家钱庄老板整天愁眉苦脸。胡雪岩此时正想在此地开办一个钱庄,于是想把这家钱庄收到自己手上。而这家钱庄不仅店面大、地理位置好,连人手都是现成的。于是胡雪岩开始行动了,出了一笔巨资,将债务了断。钱庄老板迫于困境,只有乖乖地按胡雪岩的意思办。胡雪岩为人向来宽宏大度,并且用人不喜勉强,加上他出手大方,舍得花银子,钱庄老板同意做胡雪岩的下手。胡雪岩对此也颇为得意,一举三得:了却早年心事;找到一家理想的代理;帮助了钱庄老板一家。

正是胡雪岩待人宽容大度,不计前嫌,与他有过节的同行对手“永兴盛”钱庄虽然在生意场中曾诽谤过“阜康”,但壮大的“阜康”见“永兴盛”弱小且处于困境,并没有恶意挤垮它,以泄当年受辱的心中之恨,最后仍然对其施与援助。可见,放宽一点度量,帮人利己,于双方都有利。

■ 管理活用 ■

人都有自己的短处,也都会犯错误。即使一些名人奇士也都如此。犯了错误怎么办?有过则罚,改过则用。这也是用人的一大原则。作为管理者,要有包容之心,对犯有过错但已改正的人才,要不计前嫌地加以运用,若斤斤计较,有过即弃之,这是对人才的一大浪费。隋文帝杨坚在对苏威的任用上,基本上就使用了这一用人原则。

杨坚用人

苏威是隋初著名的宰相,他在任职期间多有惠政,为世人所称道,但是当初隋高祖杨坚发现和使用苏威这个人,并不是件很容易的事。

苏威很早就有才名,但是一直没被朝廷重用。杨坚在做北周宰相时,高颎将军曾屡次推荐苏咸,述说他的才能。杨坚把苏威召来后,带他到卧室内交谈,两人谈得很投机。后来苏威觉察到杨坚要篡位称帝,就逃回到家里,闭门不出。高颎将军要追他回来,杨坚说:“他现在不想参与我的事,先让他去吧。”

杨坚即皇帝位后,苏威又出来辅佐他,杨坚不计前嫌,授苏威为太子少保,追赠苏威的父亲为都国公,让苏威承继父爵,不久又让苏威兼任纳言、民部尚书两职。苏威上书推辞,杨坚下诏说:“大船承载重,骏马奔驰远。你兼有过人的才能,不要推辞,多干事情吧。”由此可见杨坚对苏威的信任。

苏威曾主张减免赋税,杨坚听从了他的主张,这一政策深为百姓喜欢,因此苏威也更受杨坚的宠信。杨坚让苏威与高颎将军一起参掌朝政,苏威见宫中帘幔的钩子都是用银子做的,就主张换用其他材料,要节俭从事,受到杨坚的赞赏。有一次,杨坚对一个人发怒,要杀那个人,苏威进谏,杨坚非但不听,反而更加生气。过了一会儿,杨坚的怒气消了,对他的进谏表示感谢,并说:“你能做到这样,我确实没看错人。”

当时的治书侍御史梁毗因为苏威身兼五职,并没有举荐其他人的意思,就上书弹劾苏威。杨坚对他说:“苏威虽然身兼五职,但始终孜孜不倦,志向远大。而且职务有空缺时才能推举别人,现在苏威很称职,你为什么要弹劾他引荐别人呢?”

开皇十二年(592年),有人告发苏威和主持科举考试的官员结为朋党,任用私人。杨坚让蜀王杨秀审查这件事,结果确有其事。杨坚指出《宋书·谢晦传》中涉及朋党故事的地方,让苏威阅读。苏威很害怕,免冠谢罪。杨坚说:“你现在谢罪已经太迟了。”于是免去了苏威的官职。

后来有一次议事的时候,杨坚又想起了苏威,他对群臣说:“有些人总是说苏威假装清廉,实际上家中金玉很多,这是虚妄之言。苏威这个人,只不过性情有点乖戾,把握不住世事的要害,过于追求名利,别人服从自己就很高兴,违逆自己就很生气,这是他最大的毛病。别的倒没什么。”群臣们也都同意,于是杨坚又重新起用了苏威。苏威果然没有辜负杨坚的器重,对隋朝忠心耿耿,竭尽职守,一直到死。

所谓“用人取节,不计前嫌”。对人才的使用,关键是看他的品质、能力如何。若犯有一点错失,从此记恨于心,弃而不用,这是身为管理者的大忌。关键的人才能对事业的发展提供莫大的帮助。人才难得,得到之后,一定要有宽广的胸襟,加以使用。

20. 用人不当,后患无穷

原文

用人不得正者殆,强用人者不畜,为人择官者乱。

译文

任用邪恶之徒,一定会有危险。勉强用人,一定留不住人。用人无法摆脱人情纠结,政事必越理越乱。

名家注解

【张商英注】曹操强用关羽,而终归刘备,此不畜也。

【王氏注】官选贤能之士,竭力治国安民;重委奸邪,不能奉公行政。中正者,无官其邦;昏乱、谗佞者当权,其国危亡。贤能不遇其时,岂就虚名?虽领其职位,不谋其政。如曹操爱关公之能,官封寿亭侯,赏以重禄;终心不服,后归先主。能清廉立纪纲者,不在官之大小,处事必行公道。如光武之任董宣为洛县令,湖阳公主家奴,杀人不顾性命,苦谏君主,好名至今传说。若是不问贤愚,专择官大小,何以治乱、民安!

■ 解读 ■

在企业的管理当中,任用部下,应该选择那些热爱企业、有强烈的集体荣誉感、兢兢业业的员工。对于那些朝三暮四、华而不实的员工应当慎用。作为管理者,要做到知人善用、扬长避短、充分信任、最佳安排等原则。如此,才能使企业蒸蒸日上。

■ 管理活用 ■

有人说:“企业可能拥有出色的创意和丰富的资源,但如果不能做出正确的人事决策,最终难免失败。”这句话可谓是至理名言。只有一流的人才,才可能造就一流的企业。如何筛选和识别管理人才,证明其最大价值,为企业所用,是企业领导者颇为头痛的问题。因为人事决策具有高风险性,决策失当所带来的恶果是难以预料的。西汉刘向借船夫之口讲到用人好比天鹅的翅膀,天鹅一飞冲天,依靠的只不过是六根粗大的羽毛,至于翼下细毛与天鹅飞得高低无关,用人也是如此。用人不在多,而在挑选得当,选到能像支持天鹅翅膀的主要羽毛那样的骨干。

错用一人,痛失一亿

台湾总源色拉油公司是台湾最大的食用油加工企业,台湾的高级食用油20%来自该公司。

1973年,公司所有人陈书友为使企业管理现代化,决定将其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自己只任董事长,聘请日本人中川担任总经理,全权委托其经营管理。结果,导致了可悲的结局。

中川40多岁,曾在日本一家油脂公司担任过技术部和营业部经理。正处于不惑之年的中川,有着20多年从事油脂行业工作的丰富经验,应当说对总源公司的管理经营工作能起很大作用。遗憾的是,中川忽视了中日文化和经济的差异,一上任,就照搬日本的企业管理模式,打乱了总源公司原有的章法,使各部门力量难以正常发挥。

中川上任第一年,总源就出现了亏损。陈书友本着“用人不疑”的原则,没有引起重视。第二年又出现严重亏损,陈书友又把它作为经营转型期的暂时现象,未予理会。第三年仍然亏损,陈书友不得不认真对待。一查,果然发现公司有些部门纪律松弛,账目不清,代理商进货被索要回扣。经过进一步查账,发现在中川主持公司3年间,总源公司共亏损新台币达1.2亿元,公司蒙受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做出正确的人事决策,是驾驭好一个组织的最基本的手段。这些决策显示了领导者的能力、价值观以及是否严肃认真地履行职责。如果你用人称职,人们会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并交口称赞。如果你喜欢任用马屁精,那么也瞒不住众人的法眼,他们会因此而鄙视他们的管理人,因为这些管理人迫使他们去当政客。最终,他们要么私自愤然离去,要么也会成为政客。我们知道,当组织中的人看到别人受到奖励时,总会有所反应。如果是对无功者、溜须拍马者或耍小聪明者给予奖励,那么用不了多久,该组织就会衰败下来。

21. 明了自身的“强”与“弱”

原文

失其所强者弱。

译文

失去自己的优势,力量必然削弱。

名家注解

【张商英注】有以德强者,有以人强者,有以势强者,有以兵强者。尧舜有德而强,桀纣无德而弱;汤武得人而强,幽厉失人而弱。周得诸侯之势而强,失诸侯之势而弱;唐得府兵而强,失府兵而弱。其于人也,善为强,恶为弱;其于身也,性为强,情为弱。

【王氏注】轻欺贤人,必无重用之心;傲慢忠良,人岂尽其才智?汉王得张良陈平者强,霸王失良平者弱。

■ 解读 ■

强弱没有固定不变的格局,因时而易,因势而易,也因怎样利用而易。唐代的府兵分布在京城长安四周,战时为军,平时为农,以此来对付地方藩镇,加强中央集权。贞观年间,确实起到了这一作用。可是后来升平日久,府兵骄逸涣散,安禄山等地方武装作乱,府兵一触即溃。可见,是强是弱,关键看怎样运用。

■ 处世活用 ■

所谓明白自身的强弱,具体到为人处世,也就是要有自知之明。一个人只有了解了自己,才能去了解别人;但了解自己的前提是要有“自知之明”,要清楚地了解自己是个什么样的人,才能正确地对自己作出评价。

李世民的自知

著作佐郎邓世隆上表,请求编辑皇上的文章为集。

李世民却说:“朕之辞令,有益于人民的,国史中都记载下来了,已足可为不朽。至于那些无益于人民的,把它们集在了—块儿,又有什么用?作为人主的人,只怕他们没有德政,光靠文章有什么用?”

这年三月,李世民为喜添皇孙而设盛宴于东宫,把五品以上的京官都召了来。宴会上李世民喝酒甚多,酒后难免要吐露真情。一开始李世民先感谢众大臣的功业,说道:“贞观之前,跟着朕来经营天下的,那主要是房玄龄的功劳啊!而从贞观以来,偏歪的以绳正之,谬误的以理纠之,那主要功劳应归魏征啊!”

于是当场赏赐房、魏二大臣,每位佩刀一柄。

酒过三巡,皇上又对魏征发问。这时皇上脸颊的红润已延展到了脖子根儿,志得意满的劲儿增添了好几分。他问道:“朕现在处理政事与往年相比怎样呢?”

魏征在这种欢宴的场合也从不贪杯,更不会失态,他始终保持着清醒的头脑。所以他当即回答说:“威德方面的增加,那比贞观初年来是长进了很多很多,而人心悦服方面,则不如当年了。”

皇上听了不大以为然,接着又问:“远方都畏惧我大唐之威而仰慕我大唐之德,所以都不顾万里之遥前来臣服。要是说人心并不悦服,还不如以前,那么,他们又怎么会这样呢?”

魏征说:“陛下过去因为尚未大治而时时担忧,所以无论是德还是义,每天都出现新面貌、新气象。今天则认为已经大治了,担忧之心已无,警惕性也已锐减,所以臣下认为不如当年。”

李世民又问:“朕今天之所作为,还不是跟过去一样,有什么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