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素书(大全集)
1696400000039

第39章 遵义章第五 成大事者须遵循的规律(11)

魏征说:“陛下在贞观之初,天天唯恐臣下不进谏,常常还启发大家来发言,凡是说得中肯的,无不听从并实行之。而现如今则不然。虽然勉强也还能听从,但往往面有难色。这正是差异之所在。”

李世民还是不服,问道:“能举些实际的事例讲给朕听一听?”

魏征说:“陛下在过去要杀元律师,孙伏伽认为依法不当死,陛下就赏赐孙伏伽一座兰陵公主园,其价值一百万金。有人说:‘这赏赐太厚了吧!’陛下回答说:‘联即位以来还没有臣下来进谏过,这个头开得好,所以要厚赏。’

“这不正是开导和提倡大家来进谏的表示吗?那次司户柳雄妄诉隋之资产,陛下想要杀他,结果采纳了戴胄的谏言而没杀。这不正是陛下心中真的愿意纳谏才痛快地听从的吗?近日皇甫德为陛下修洛阳宫事而上书进谏,陛下面有难色,不是很痛快地接受,只是因臣下也进了言,总算才把那事作了罢,这只能算是勉强听从吧!”

魏征把这三个事例一摆,皇上心里也就豁亮起来了,一时又恢复了当年真心愿意闻过的心情,于是对魏征说:“不是像卿这样,是做不到这一点的啊!人,苦于自知啊!还望众卿多多即时提醒朕才是。”

俗话说:“知人者智,知己者明。”要准确地评价自己,就非有自知之明不可。人是一种能自我认识和自我意识的实体。在与人相处的过程中,力求比较正确地认识自己与对待自己。切忌夸耀自己,即使在受到别人夸奖、赞扬时,也要冷静对待,不能得意忘形,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赢得人们的敬佩与好感。

■ 职场活用 ■

人在职场,贵有自知之明,明白自己想做什么,会做什么,长处是什么,短处是什么。然而,有部分职场人在树立理想、目标的时候十分在行,当理想与现实发生矛盾的时候,却不会及时修正自己的目标,而是一条道走到黑。表现在求职时是只考虑大公司、白领职位,月薪不能少于多少多少,即使碰得头破血流也不改初衷。有时要学会放弃,盲目地追求不切实际的理想,只能得到事与愿违的结果;暂时明智地放弃,是为了将来取得更大的成功。

自知之明的老师

有一位老师,常常教导他的学生说,人贵有自知之明,做人就要做一个自知的人。唯有自知,方能知人。有个学生在课堂上提问道:“请问老师,您是否知道您自己呢?”

“是呀,我究竟知道我自己么?”老师想,“我回去后一定要好好观察、思考、了解一下我自己的个性、我自己的心灵。”

回到家里,老师拿来一面镜子,仔细观察自己的容貌、表情,然后再来分析自己的个性。

首先,他看到了自己亮闪闪的秃顶。“喂,不错,莎士比亚就有个亮闪闪的秃顶。”他想。

他看到了自己的鹰钩鼻。“呃,英国大侦探福尔摩斯——世界级的聪明大师就有一只漂亮的鹰钩鼻。”他想。

他看到自己具有一张大长脸。“嗨!大文豪苏轼就有一张大长脸。”他想。

他发现自己个子矮小。“哈哈,鲁迅个子矮小,我也同样矮小。”他想。

他发现自己具有一双大撇撇脚。“呀,卓别林就有一双大撇撇脚啊!”他想。于是,他终于有了“自知”之明。

第二天,他对他的学生说。“古今中外名人、伟人、聪明人的特点集于我一身,我是一个不同于一般的人,我将前途无量。”

这样的“自知”,还不如“无知”为妙。法国哲学家蒙田说:“我凭自己的切身经验谴责人类的无知。我认为,认识自己的无知是认识世界的最可靠的方法。”职场上,要知道自己的长处,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朝适合于自己的方向去努力,不能目空一切。以为老子天下第一的人,失去了前进的动力,即使本来能力超群,也会因自大而落伍。人能了解自己的短处,是一件好事情,可以做到扬长避短,奋发有为,但也要注意的是,如果妄自菲薄,将自己太看低了,就会自暴自弃,永远难以振作了。

■ 管理活用 ■

对管理者来说,要有很平衡的自知之明。一个人要知道自己强在什么地方,也要知道自己缺少什么。如果没有这种自知之明,在职业生涯中常常会很痛苦,在管理上也会带来很多困扰。管理者应该时常对自己准确定位,客观反思,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管理者也是带头者,管理的成效源自对自己的信心,先做好自己再去要求别人,立志要坚,立足要稳。三国时田豫可以说是一个有自知之明的人。

田豫的自知之明

三国时代魏人田豫,有智有勇,他谋划军机,领兵御敌,常常克敌制胜。至于防胡平乱,更能恩威并用,治理有方。边庭鲜卑、乌桓和匈奴等部族,听到田豫大名,无不胆颤心惊。魏齐王曹芳正始(240—249)初年,田豫受命持节出任护匈奴中郎将,加振威将军,兼任并州(西汉“十三刺史部”之一,治今山西太原西南)刺史。外族听说田豫到任,被他的威名所震慑,纷纷前往进献奇珍异物,甘愿听从驱使,俯首称臣。因此,并州边境,胡汉相安无事,百姓安居乐业。不久,田豫因政绩显著,被提升为卫尉。

此时,田豫已是年过七十的老人。他自知年老体衰,精力不济,便多次上书请求辞职,让位给年轻人。可是太傅司马懿以为田豫虽然年老,但体魄仍然强健,因此,不同意他的辞职,并下书晓喻田豫,鼓励他继续为国尽力。田豫回复司马懿,再次上书说:“年过七十,仍然占居要职,真是没有自知之明。这好像时至夜深,仍然在外面匆匆行走而不愿停止一样不知时务。为人如此窃位贪权,其实是天下的罪人。”随后,他借身患重病,坚决请求辞职,朝廷无奈,只得同意他的请求。辞职以后,田豫以太中大夫的俸禄,安度晚年。直到82岁高龄,他才与世长辞。

身在职场,作为领导者应具有自知之明,对自己的信念十分坚定,这种力量使他人产生一种信任感,这种自知之明在提高领导管理水平上是很重要的。虽然你需要了解自己的内容有很多,但对于一个领导者来说,有些特征尤其宝贵,这些特征是一个成功的领导者应该考虑具备的基本素质。

22. 决策宜仁、宜密

原文

决策于不仁者险,阴计外泄者败。

译文

处理问题、制定决策时向不仁之人问计,必有危险。秘密的计划泄露出去,一定会失败。

名家注解

【张商英注】不仁之人,幸灾乐祸。

【王氏注】不仁之人,智无远见;高明若与共谋,必有危亡之险。如唐明皇不用张九龄为相,命杨国忠、李林甫当国。有贤良好人,不肯举荐,恐搀了他权位;用奸谗歹人为心腹耳目,内外成党,闭塞上下,以致禄山作乱,明皇失国,奔于西蜀,国忠死于马嵬坡下。此是决策不仁者,必有凶险之祸。机若不密,其祸先发;谋事不成,后生凶患。机密之事,不可教一切人知;恐走透消息,返受灾殃,必有败亡之患。

■ 解读 ■

虽有高超的策略,果断的决定,但和那些于国于民不利的不仁之人来谋划、执行,仍有险恶的危险。策略一定要机密,其目的是要出其不意,攻其不备。其计既泄,故人即可知己知彼,明暗易形,强弱易势,所以没有不失败的。

■ 处世活用 ■

为人处世,要懂得“阴计外泄者败”,这就要求我们设定计划时要详备、周密。考虑问题时,要同时考虑利和不利两个方面。这种考虑,往往是在采取行动之前进行;想明白了,在心理上和物质上做好准备,接着付诸行动。只考虑到一个方面,要么是准备不足,要么是出现意外,导致行动失败。有经验的谋略家和领导者是不会这么做的,他们的思维习惯总会同时考虑到两个方面,甚至很多方面,作出种种假设来预测后果以及可能出现的意外情况,周密准备,谨慎行事。另外,有利和不利条件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对此也应该充分考虑到。在哪些环节、因素上要把握住,转化的关键在哪里,都得仔细斟酌。

曹操拒绝登帝位

公元219年,吕蒙白衣渡江,用计袭取了荆州,关羽败走麦城,后在去成都的途中,遭吴兵擒获,拒降被孙权所害。同时,樊城之围已解。

这年冬天,为了嘉奖孙权配合解围的功绩,曹操任命孙权为骠骑将军,任荆州牧,并封他为南昌侯。孙权为了从刘备手中夺取荆州,进一步扩大地盘,暂不想同曹操作对。他派出校尉梁寓向曹操进贡礼物,并派人送去信件,表示愿向曹操俯首称臣。

曹操读完来信,心里明白孙权不会这么顺从,而是别有用心,他把信给左右看了,并说:“孙权这家伙是想把我放在火炉上烧烤!”侍中陈群等人说:“蜀汉的天下眼看就要完蛋了。魏王功高德重,人心所向,孙权在远方称臣,这是天遂人愿。魏王应该登基称帝,不能再犹豫了。”曹操听了以后回答说:“如果天命在我,我就做周文王。”曹操用周文王灭商未成功自比,感叹自己未能统一中国。他也明白,倘若接受孙权称臣,就暴露了称帝的野心。在实力还没有强大到吞并孙权和刘备的时候妄自称帝,就断了自己的退路;到时候称帝不成,又会失去号令天下的威信,所以发出了“在火炉上烧烤”的感慨,拒绝称帝。

曹操正是这么做的。他之所以拒绝孙权称臣,是凭着对孙权及整个局势的了解,对称帝的利和弊作了充分考虑后,才作出的决定。称帝一统天下,正是他梦寐以求的,只不过时机和条件暂不成熟,他才作出了明智的决定。为人处世,不要因为一时的困难就迫不及待地做出一个不恰当的决定,眼光要放远一点。做事情之前提高警惕,厄运就不会找上你;做事情之前进行充分的准备,你就不会陷入窘境。

■ 职场活用 ■

作为职场成功人士,他们深懂“谋事不成,后生凶患”,清楚地了解自己做每一件事情的目的。成功者下决定迅速果断,之后若要改变决定,则深思熟虑、计划周密。我们在改变决定以前,最好经过详细考虑,如果没有考虑,就下决定,还不如维持现状的好。因为一次深思熟虑,胜过百次草率行动。说话与行动之前不经过深思熟虑,就会带来各种不必要的麻烦,说话不经过思考,很可能会给别人带来不悦。尤其是在决定要做某件重大的事情之前,最好先听听亲朋好友的意见,不要一意孤行。

滴水不漏的郭子仪

郭子仪戎马一生,功高盖世。历经玄宗、肃宗、代宗、德宗数朝,身居要职60年,虽然也几经沉浮,但总算保全了自己,以80多岁的高龄寿终正寝,给几十年戎马生涯画上完美句号。他“权倾天下而朝不忌,功盖一代而主不疑”,举国上下,享有崇高的威望和声誉。这不能不归之于他的深谋远虑。

郭子仪在千军万马中纵横驰骋、指挥若定,而在朝野之中却为人低调、谨慎处世。唐肃宗上元二年(761年),郭子仪进封汾阳郡王,住进了位于长安亲仁里的金碧辉煌的王府。令人不解的是,堂堂汾阳王府每天总是门户大开,任人出入,不闻不问,与别处官宅门禁森严的情况判然有别。客人来访,郭子仪无所忌讳地请他们进入内室,并且命姬妾侍候。

因此有一则郭子仪侍候母女二人的故事广为流传。一次,某将军离京赴职,前来王府辞行,看见他的夫人和爱女正在梳妆,差使郭子仪递这拿那,竟同使唤仆人没有两样。这个故事传到郭于仪那里倒没有什么,他的儿子们却受不了,觉得父亲身为王爷,这样子总是不太好,一齐来劝谏父亲以后分个内外,以免让人耻笑。

郭子仪这才告诉自己的儿子,说:“你们根本不知道我的用意,我的马吃公家草料的有500匹,我的部属、仆人吃公家粮食的有1000人。现在我可以说是位极人臣,受尽恩宠了。但是,谁能保证没人正在暗中算计我们呢?如果我一向修筑高墙,关闭门户,和朝廷内外不相往来,假如有人与我结下怨仇,诬陷我怀有二心,我就百口莫辩了。现在我大开府门,无所隐私,不使流言飞语有滋生的余地,就是有人想用谗言毁我,也找不到什么借口了。”

几个儿子听了这一席话,都拜倒在地,对父亲的为人处世深感佩服。

世上令人后悔的事太多了,可是没有后悔药。但是只要我们愿意,便可以尽量减少我们后悔的次数,这要求你在改变决定或决定做某件事的时候,要做到计划周密。干什么事都有明确的目的,把自己的决定贯彻如一,决不说一样又做一样,即使当你决定要改变主意,也一定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做事小心谨慎、勤于思考,就会少犯错误;反之,不经深思熟虑便轻率行事反而会弄巧成拙,比原来更糟。

■ 管理活用 ■

“决策于不仁者险”,作为管理者,要深明决策咨询的重要性。所谓“决策”是人们为了达到某一种目的而进行的有意识的、有选择的行动。在一定的人力、设备、材料、技术、资金和时间因素的制约下,人们为了实现特定的目标,从多种可供选择的策略中选择其一,以求获得满意效果的过程就是决策的过程。而咨询是一种特定方式的研究和实践活动,能有效地利用社会各行业的专家所掌握的科学理论和科学方法去解决社会经济发展的活动。其目的是为决策者决策提供可参考可选择的方案、报告和建议。由此可知,咨询的责任和作用重大,特别在产业创新中,咨询的功能作用是举足轻重的。

周亚夫两难决策丢性命

西汉时的周亚夫是个治军作战的高手,汉文帝视察细柳营时看到了这一点,称其为“真将军”,而且在临终前给他的儿子景帝交代,将来万一打仗,这是用得上的人物。“即有缓急,周亚夫真可任将兵。”

果然,不久之后吴楚七国之乱爆发,周亚夫统兵上阵,与吴楚乱军对峙,充分发挥了他的军事才能。

吴楚乱军剽悍凶猛,利在速决。这时,周亚夫面临着一个决策的两难选择。周亚夫屯兵中原,以逸待劳。乱军打不过周亚夫,就去猛攻“居膏腴之地”的梁孝王。梁孝王吃紧,十万火急向周亚夫求救。景帝也下达诏令让周亚夫救梁。周亚夫犯难了,如果救梁,等于放弃了起初制定的基本战略,这正是吴楚乱军所希望的。而如果不救梁,梁孝王是汉景帝的亲兄弟,万一有个闪失就得吃不了兜着走。

周亚夫也问了下同僚的意见,但是,没有人给出建设性的意见。因此,他的选择是抗诏不救梁,坚持原来的坚壁清野、固守不出战略。最后,这一战略果然取得了成功。吴楚乱军的粮道一断,军需匮乏,兵败如山倒。梁孝王死守睢阳,虽然万分危急,但总算挺了三个月,迎来了胜利。

按说,周亚夫的选择是没有问题的,但是他的这一选择虽保住了汉室江山,却得罪了梁孝王。生死关头,见死不救,不惜以牺牲梁孝王为代价,而梁孝王在当时是红得发紫的主儿,凭借他与皇帝的同胞关系,深得皇帝和太后的信任,甚至在太后的撺掇下,还有过让景帝“传位于梁孝王”的说法,这岂是周亚夫能得罪起的!

果然,为汉朝立了大功的将军,虽然胜利后当上了丞相,但这丞相当得实在不太顺当。就连本来信任他的汉景帝,也讨厌他的桀骜不驯,发出“非少主臣也”的感叹。所以,悲剧就难免了。最后,周亚夫父子因为买了陪葬用的兵甲,被以谋反罪逮捕。他辩解说这是葬器,又不是真正的兵甲。审他的官吏一句话就把他噎了回去:“纵不反地上,即欲反地下耳。”一代名将,就这样死于狱卒之手。

周亚夫之死与他和梁孝王的交恶有很大关系,甚至可以说是导火线。正是由于当初不去救梁,梁孝王不断在汉景帝那里说他的坏话,太后也推波助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