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素书(大全集)
1696400000043

第43章 遵义章第五 成大事者须遵循的规律(15)

秦王又说道:“寡人听说你是看门人之子、魏之盗贼、赵之逐臣。”姚贾仍不卑不亢:“姜太公是一个被老婆赶出家门的齐人,在朝歌时连肉都卖不出去的无用的屠户,也是被子良驱逐的家臣,他在棘津时卖劳力都无人雇用。但文王慧眼独具,以之为辅佐,最终建立王业。管仲不过是齐国边邑的商贩,在南阳穷困潦倒,在鲁国时曾被囚禁,齐桓公任用他就建立了霸业。百里奚当初不过是虞国一个乞丐,身价只有五张羊皮,可是秦穆公任用他为相后竟能无敌于西戎。还有,过去晋文公倚仗中山国的盗贼,却能在城濮之战中获胜。这些人,出身无不卑贱,身负恶名,甚至为人所不齿,而明主加以重用,是因为知道他们能为国家建立不朽的功勋。假如人人都像卞随、务光、申屠狄(古代隐士)那样,又有谁能为国效命呢?所以英明的君主不会计较臣子的过失,不听信别人的谗言,只考察他们能否为己所用。所以能够安邦定国的明君,不听信外面的毁谤,不封赏空有清高之名、没有尺寸之功的人。这样一来,所有为臣的就不敢用虚名希求于国君了。”

秦王叹服:“爱卿说的在理。”于是仍让姚贾出使列国而责罚了韩非。

姚贾没有被权臣的诬陷吓倒,他也深知需要自己来表白来辩解,不然的话误解会更加严重。他首先说明了自己用珍宝结交诸侯,完全是为了秦国和秦王的利益,根本不是什么“私交”。接着列举姜太公、管仲、百里奚、晋文公的例子,说明是人才就不怕出身卑微。更进一步,他指出能为国出力作贡献者,并不需要虚名和清名,作为在上者,一定要有讲究实效、纳污含垢的作风和胸襟。

所谓“钩心斗角、毁谤谗陷”,生活中总是难免这些,尤其是自己稍有功绩,免不了他人的妒忌和诽谤。如何对待他人的诬陷和谗言,如何向受蒙蔽者表白自己、消除误解,确实需要很好的谋略。作为职场人士,我们必须学会辨谗、辟谗。所谓“奸佞与忠良之臣,形相似而心不同也”。奸佞小人的谗言有很大的欺骗性,在一定的条件下和时间内很能迷惑人。所以,要认识和辨别谗言,可以从四个方面来考虑:一是看所说的话是否属实;二是看说话人自身的言行是否相符;三是要等待时机来辨别,随着时间的推移,反映的问题自会清楚;四是观察说话人的言态。一般来说,诡秘、模糊的话多是谗言。

■ 管理活用 ■

所谓谗言,是指那种无中生有、道听途说或添枝加叶用以中伤陷害别人的话。这种话通常以关心管理者、出以公心的面目出现,很容易打动、迷惑管理者。作为管理者,听信谗言,是非颠倒,到头来,没有不带来祸患的。因此,一个成熟的管理者,一定要善于拒斥谗言。

燕王误信谗言

燕国的国君特别喜欢有才之人。其下属之中有一个叫苏秦的人,他靠着三寸不烂之舌周游列国。

有一次,苏秦奉命出使齐国,有人乘机在燕王面前诋毁苏秦,说:“苏秦是个左右摇摆、叛卖国家、反复无常的人,苏秦以前就在齐国学习过,肯定会有作乱的想法。”果然,燕王听信了谗言,等到苏秦完成使命返回燕国后,就免了他的职。

苏秦知道燕王听了别人的谗言,于是要求见燕王,对燕王说:“我本是东周一个鄙陋的人,没有半点儿功绩,但是大王您亲自在庙堂上为我封官职,并在朝廷上以礼相待。现在我替您说退了齐国的军队,并收回了十座城池,您不但没有奖赏我,却将我贬职为民,这里边定有原因!”

燕王看了看苏秦,没有说话。

苏秦又说:“像曾参一样孝顺,连离开他的父母在外面住宿一夜也不肯,您又怎么能够让他步行千里,而替弱小并处在危困中的燕国君主效劳呢?像伯夷一样廉洁、坚守信义、不愿做孤君的继承人,也不肯做武王的臣子而饿死在首阳山上,廉洁到这种地步,您又怎么能指望他到齐国去干一番有所进取的事业呢?像尾生一样坚守信义,和女子约好在桥下相会,由于女子不来,哪怕洪水来了也不肯离开,终于抱着柱子让水淹死,守信到这种程度,您又怎么能让他去用假话说退齐国的强兵呢?我正是因为没有像他们那样死板,所以才得罪了大王。”

燕王听后,终于明白了其中的道理,马上给苏秦官复原职,重新予以重用。

燕王还可以说是知过能改。作为一个明智的管理者,一方面必须在无害于大局的情况下,了解来自不同方面的信息,并满足不同人的不同欲求:对于重物质利益的,给他收入较丰厚的差事;对于重精神奖励的,多给他冲锋陷阵的机会;对于有隐私的,要替他隐瞒;对于喜欢玩心计的,则让他把所有的心计拿出来用在工作中。另一方面,也必须注意到,任何组织中都会有一些喜欢无事生非、散播谣言,并且利用自己与管理者的关系来谗言害人,唯恐天下不乱的小人。对这种人,必须要有清醒的认识。

29. 贪人之有必遭败亡

原文

能有其有者安,贪人之有者残。

译文

能够拥有他应该拥有的,就会心安理得;贪图人家所拥有的就会残暴掠民。

名家注解

【张商英注】有吾之有,则心逸而身安。

【王氏注】若能谨守,必无疏失之患;巧计狂徒,后有败坏之殃。如智伯不仁,内起贪饕、夺地之志生,奸绞侮韩魏之君,却被韩魏与赵襄子暗合,返攻杀智伯,各分其地。此是贪人之有,返招败亡之祸。

■ 解读 ■

俗话说:“君子爱财取之以道。”能珍惜自己有的,则心安理得,朝夕泰然;贪求别人所有的,始而寝食不安,继而不择手段,最后就要铤而走险。最终的结果轻则身心交瘁,众叛亲离;重则锒铛入狱,灾祸相追。

■ 处世活用 ■

为人处世,当忌贪财之心。随着社会物质财富的不断丰富,人们对于财富的占有欲越来越强。贪财之心一起,对于个人来说,就会不满足于自身通过正当光明的手段或能力所取得的财富,而是对于财富的占有欲望,超过自身创造财富的能力,这种不合实际的占有欲望,就是典型的贪财之心。对于贪财之人,人们常给以无尽的嘲讽批判,下面讲述的贪财鬼就是一个例子。

贪财鬼

绍兴人王某,读书人出身,多年来靠教书为生。村中一位富豪请他去做师塾房老师。王某所居之室,屋子漏雨且又狭窄,恰好相距不到一里之处,有一套新房出售,富豪便买下来给他居住。富豪问他:“学徒明晨进馆,先生先自己独眠一夜。是否害伯?”

王某自负胆壮,又是新房,遂觉无甚可畏。于是让童仆把行李、茶具、文房四宝等送过来,布置书斋。

王某在屋里屋外看了看,略觉适意,使在门前逍遥散步。这时已是夜间,月色皎洁,却见不远处山上爝火荧荧。于是,王某迈步往光亮的方向走去,发现光亮是从一口白木棺材中发出的。王某想:“这大概便是鬼之磷火吧?可磷火应该是绿色,而这片火光却微带赤色,难道是金银之气吗?”

他想到《智囊》有这样的记载,有几个胡人偷窃作案后为了藏匿赃物而装成出殡,穿着丧服抬着棺材假装下葬,后来捕役追查跟踪,发现棺里都是金银。王某想,眼前的这口棺材大概也是此类吧?倘若如比,该我发财了。幸好四周无人,正可以搜而取之。

于是,他找了一块石头,打去棺木上的钉子,推开棺盖,里面横卧一尸,面色青紫而腹部膨胀。王某慌忙中摸到一锭银子便往后跑,没想到他退一步尸体便跃一下,再往后退,尸体便跳了起来。王某吓得拼命狂奔,尸体在后面紧追不舍。王某入户登楼,把门闩上,喘息才定,以为尸体已经走了,于是开窗来看,尸体在楼下看到窗开而大喜,从外面跃入楼内。尸体连连叩门,王某自然不开,尸体不得入,忽然大声悲呼,三声大呼过后,诸门依次洞开,好像有人为它开门一样。

尸体见门开便急忙登楼。王某遍身冷汗,无可奈何,拿了一根木棍在门后等着。尸体脖子上还挂着银锭,刚刚上楼,王某在背后猛击一棍,正中其肩,尸体脖上所挂银锭散落于地。尸体俯身去拾,王某趁尸体拾银之际,尽全力猛推尸体,尸体滚落楼下。只听一声怪叫,就再没有声息了。待到天明一看,尸体跌伤腿骨,横卧于地,于是王某召来众人,把尸体扛走焚化了。王某惭愧地慨叹:“我因为贪财而招尸上楼;尸体因为贪财而被人烧毁。鬼尚不可贪,何况是人呢!”

这个故事刻画出人与鬼争财的丑态。对于这类丑事,多数人会嗤之以鼻,付之一笑,但真正面对财物的诱惑时,也并非人人都能苟免。为人处世,要摆正心态,获得财富的心态正了,就不会为了蝇头小利与人一较长短,不会为获得暴利去做非法的事。故事中王某的自叹,正是为贪财者所戒。

■ 职场活用 ■

职场之中,因贪图名位而受其累者,比比皆是。贪者,往往是殚精竭虑,过分营求,辗转于“求不得”的烦恼之中,还会做出许多沽名钓誉、结怨成仇的傻事。与此同时,往往折损掉难以弥补的双亲孝养、子女教育、家庭幸福、领导信任、同事友情,还会赔上自己的健康。即使侥幸得到名位,假如自己德不配位,德能不足以堪任,显然是祸不是福。此后贪求者必陷入力保其位,唯恐失之的新一轮忧惧之中。但此场戏必有落幕之时,真是心劳身苦一场空。

仓鼠与厕鼠

《史记·李斯列传》载有李斯有次观仓鼠与厕鼠的轶事。

据说,一次,李斯像往常一样去上厕所,一群瘦小老鼠被惊得四散逃跑,他也没在意。然后他又去粮仓巡查,却发现一群老鼠肥肥的,看见自己既不跑,也不叫,竟还在安然地吃着仓中的粮食。此时,李斯突然想到了厕所中的老鼠。一样都是老鼠,为何有这样的差别呢?联想到自己的状况,李斯不由陷入了沉思。过了半天,终于发了一声感慨:“人之不贤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处耳!”意思是说,人有能与无能,就好像老鼠一样,全靠自己想办法,有能耐就能做官仓里的老鼠,无能就只能做厕所里的老鼠。这个小故事形象地揭示了李斯贪婪的性格特征,也预示了他未来的结局。

为了能做官仓里的老鼠,求得荣华富贵,李斯开始行动起来。首先,李斯辞掉了那个小官职,带上学费和盘缠走上了求学之路。他来到了荀子住的地方,并跟随荀子学习帝王之术。荀子虽是继承了孔子的儒学,也打着孔子的旗号讲学,但他对儒学进行了较大的改造,少了很多传统儒学的“仁政”主张,多了些“法治”的思想,这很适合李斯的胃口。李斯十分勤奋,同荀子一起研究“帝王之术”,即怎样治理国家、怎样当官的学问,学习有成以后,便踏上了事业的征程。

临走时,他对老师说了这样一番话:“我听说一个人如果能碰到机会,千万不可轻易放弃。如今各诸侯国都争取时机,游说之士掌握实权。现在秦王想统一天下,称帝治理天下,这正是平民出身的政治活动家和游说之士去各处巡游、施展抱负的好时机。身份低微,而不想成就一番事业,就如同禽兽一般,只等看到现成的肉才想去吃,白白长了一副人的面孔勉强直立行走。所以最大的耻辱莫过于卑贱,最大悲哀莫过于处境窘困。长期处于卑贱的地位和贫困的环境之中,却还要非难社会、厌恶功名利禄,标榜自己与世无争,这不是游说之士的本愿。所以我就要到西方去游说秦王了。”

由此可见,李斯是一个急功近利、贪婪心极重的人。接下来的日子里,李斯就开始运用他在荀子那里学到的“帝王之术”来一步步地靠近秦王,最终取得了秦王的信任。从以上两个方面来看,李斯确实是我国历史上一个政治奇才、大学问家。然而他贪婪的性格特点,也为其走向毁灭埋下了祸根。

■ 管理活用 ■

我们观察“贪”字,与“贫”字很近似。物极必反,对财物的贪心越重,则自我的感受越近于贫乏。古人云:“心足则物常有余,心贪则物常不足。”贪财者,眼中见的,心中想的都是如何得到财物,至于是否应得往往无心考量,贪求背后的隐患也无法辨识。贪取非义之财,纵令一时富贵,而后旋即破散,身败名裂甚或亡死者,不计其数。管理者最忌讳的就是“贪”。因为贪欲可以侵蚀你的原则和本心。而一旦失去原则,那么团队的利益,个人的前途都可以不顾。这样的管理者是很难得到员工的拥护的。

自毁前程的朴健硕

朴健硕是韩国著名的企业家,是韩国泛洋商船海运公司的创办人。他曾跻身该国最大的30名财阀之列,并被誉为成功企业家的典型。然而他的辉煌是短暂的。由于他错用了一名助手,更主要的是,他没有始终牢记“管理先从我做起”的家训,当这名助手贪得无厌地中饱私囊时,他自己竟也贪图钱财,结果自己害了自己,可悲地走上了自杀的绝路。

他所错用的人是韩相渊,韩是他大学时的同学、好友,对他“言听计从”。因此,他对韩相渊过于轻信,并提拔他担任自己公司的总经理。韩相渊聪明能干,但却贪得无厌。为图得方便,韩相渊拉拢朴健硕与他合伙损公肥私:以公司开拓国际市场需要外汇为由大量套取美元,两人共同在纽约开立账户私分。此时的朴健硕竟忘了自己赖以顺利发展的“管理先从我做起”的家训,与韩相渊之间的关系变得极不正常起来,互相争权夺利又每每相互利用。泛洋公司陷入一片混乱之中。

大批管理人员对韩相渊损公肥私、排斥异己的做法,十分不满。有8名中层干部联名向朴健硕反映韩相渊危害公司的种种问题,并附以大量证据。这些中层干部哪里知道,朴健硕已经跌进了韩相渊的陷阱。他们所反映的这些问题,有的就是朴健硕与韩相渊合谋而为,因此自然得不到朴健硕的处理。

泛洋公司的经营管理一片混乱,债务愈积愈多。到底还是韩相渊聪明机敏。他看到泛洋公司的经营已无法维持下去,受到追查是迟早的事,于是便“先下手为强”,抢先找到政府税务当局,揭发朴健硕逃税漏税和套购外汇。

1987年4月16日,有关部门根据韩相渊的揭发,突击搜查了朴健硕的住宅,并向朴健硕发出传讯。朴健硕知道自己已被韩相渊出卖。他答应4月19日如期到指定地点接受调查询问。直到此时,朴健硕才醒悟自己中了韩相渊的圈套,以致罪行严重,追悔莫及。4月19日9时50分,他从公司大楼第10层董事长室内的盥洗室窗台上跳楼自杀,并留下遗嘱揭发韩相渊的罪行。韩国有关当局经调查,于4月27日正式逮捕了韩相渊。

朴健硕丢掉“管理先从我做起”的赖以发展的家训,贪图钱财,终于断送了自己的性命,也断送了泛洋公司的前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