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和珅全传
1697500000026

第26章 整治同僚——顺我者昌,逆我者亡(5)

但是呼什图对这件天大的新闻还是一无所知,他在外半年多了,一心只想着为主子搜刮财富,哪里有心思关心天下大事呢?在他的眼中,天大的事也没有他的主子和珅交代的事重要。因此,呼什图看到北京虽然与往日不同,但也没有引起他过多的注意。

呼什图将搜刮来的财物运到了和府,然后就迅速拜见主子和中堂大人,一问和大人进宫去了。可他有军情需要报告,于是,不管三七二十一,未作更多的考虑,也未稍事歇息就直奔军机处去了。

到了军机处,被告知和珅正在勤政殿面圣。他也没多问,就急匆匆地来到勤政殿。因为呼什图也曾跟随过乾隆帝多年,并且受到乾隆帝的宠爱。后来,和珅得宠后,皇帝就把呼什图当成贵重礼物赐给了和珅。所以门口的侍卫都认识呼什图,见他前来也就通报给了殿内。

“奴才呼什图叩见皇上。”

呼什图得到允许后进入大殿,纳头便拜。当时,坐在正面的是嘉庆帝永琰,而太上皇乾隆则坐在正中偏左一点,呼什图这一跪,正好对着嘉庆帝。乾隆看到这一幕,心中不免有些失落和凄凉,认为这是人走茶凉的表现,脸上自然就露出一种不快,且略显愤怒的神情。

这一切岂能逃过心思缜密的和珅?他不免倒吸一口凉气,浑身绷紧了弦,屏住了呼吸。但是他马上反应过来,他立刻走过去,将呼什图猛踢了一脚,怒斥道:

“太上皇在那边,你拜错方向了。”

这时,呼什图才回过神来,连忙磕头如捣蒜:“奴才该死,奴才该死……”

和珅不管他,继续说,“现在虽然新皇继位,但一切政事仍有太上皇处理,所以,不管大事小事还是要启禀太上皇。”

呼什图听到这些,才隐隐知道皇宫里已发生了重大变化,这时候他也回想起在去年离开京城时,社会上流传的谣言,说乾隆帝在位六十满花甲后,要将皇权禅让给皇太子,看来,这是真的,今天算是丢了大人了。

嘉庆帝把这一切也看在了眼里,虽然他心里知道这是和珅在故意为自己的家人做掩护,心中很是厌恶,但在脸上还是装出一副笑容,说道:

“相公,这呼什图只是不知,才出了这样的差错,不知者不为过嘛,你也不必太过追究。”

和珅见乾隆没有说话,而嘉庆帝的这些话也不痛不痒,所以仍在继续呵斥呼什图。这呼什图本来就是乾隆帝的宠爱之人,所以乾隆也无意追究,就向呼什图问道:

“你冒冒失失闯进宫来,到底是为了何事?”

“启禀太上皇、皇上,奴才有军国要事禀报。在云南、贵州、湖北、陕西一带的老林里面,有一些信白莲教的人,不知天高地厚,竟敢起来闹事。”

这呼什图毕竟跟了和珅多年,早就练就了一身察言观色的本事。即然刚才让乾隆不高兴了,就不能接着说再不高兴的事,于是,他有意把白莲教造反的事,说成是一些人闹事,尽量把事情往小了说。

但是周围的文武官员却听出了话中之意,知道发生了严重事件,但脸上却不露声色,因为太上皇近日来喜怒无常,谁也不敢招惹。

和珅听呼什图这样禀报,心里非常高兴。为什么呢?因为和珅在乾隆征西北时,他曾经操办过后勤供应,后来也亲自指挥过战争,受到乾隆帝的赏识,并且多次图绘紫光阁。和珅是太上皇的宠臣。但是如今太上皇退位,新皇帝对他如何,他心里没有底。他也得为自己寻找后路。表面上看嘉庆帝对他是恭敬有加,口口声声都呼他“相公”。但是,现在太上皇在世,也许他只是不露声色罢了,谁知日后会怎样呢?

他想:“无论如何,只要天下大乱,只要有人造反,我和珅还是可以江山稳固的,因为我是军机大臣,又是九门提督,牢牢控制着军权。这白莲教反的正是时候,借此机会发点财是小事,最重要的是我要借此机会将嗣皇帝牢牢控制起来,左右新皇帝的行动。”和珅心中打定主意,就赶紧来到二位皇帝——太上皇和嗣皇面前说:“这是小事一桩,微臣马上派兵去进行镇压,保证不出一个月就全都平息了,请太上皇、皇上放心。”

就这样,和珅就把呼什图的危机轻易瓦解了。

朝会散罢,呼什图随和珅回到家中。呼什图立刻迫不及待地向他的主子奏报消息,同时,也把这半年来的收获向主子交代。

呼什图本以为和珅会对他在大殿上的表现呵斥一番,谁知和珅仍然像往常一样和蔼地对他说:“呼总管,你一路上辛苦了,这半年来你为我做的一切,都令我感到十分满意,刚才我已看过你运来的东西,实在出乎我的意料。”

本来,呼什图来时,还担心和珅为在勤政殿发生的一切而生他的气,不免心里打鼓。现在看来,相爷当时给他一脚,不过是做做样子给乾隆看的,是在帮他的忙,并不是真的生他的气,从此更加对他死心塌地。

钱沣、刘墉斗和珅

钱沣,字东注,又字约甫,号南园,云南昆明人,生于乾隆五年(1740年),死于乾隆六十年(1795年),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的进士,曾历任江南道监察御史,太常寺少卿,通政司制使,户部主事和湖广道监察御史等职。他一生以教书法闻名于世,出生于平民寒素之家,从小养成不媚时俗、不畏权贵的品格。为官清廉,刚直不阿,身为御史,一心效忠朝廷,勇于弹劾,敢为他人所不敢为,言他人所不敢言。《清史稿》中赞他“以直声震海内”。

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钱沣上书弹劾正在山东做巡抚的国泰,贪纵营私,索贿舞弊。他的这一举动令朝野震惊。

因为钱沣参奏的这个国泰来头很大,国泰是皇妃的伯父,又与和珅关系极为密切,其父是四川总督文绶,而文绶是刘墉的老上级。这样的一个人,与乾隆帝、和珅、刘墉关系都极为密切,从这几个如雷贯耳的名字牛就可以知道他的关系在朝中可谓树大根深。所以他一路下来升迁得很快。先是泗阳县令,后又任刑部主事,再后任山东按察使,再后任山东布政使,1777年任山东巡抚,成为权倾一方的封疆大吏。

国泰任山东巡抚后,很快伙同山东布政使于易简沆瀣一气,贪赃枉法,挪用库银。造成山东各府衙门的国库亏空,官场上下一片乌烟瘴气,社会经济更是停滞不前。不仅如此,又逢山东连续三年受灾,国泰不仅不赈灾,反而邀功请赏,以荒报丰,继续开征收税。凡无力完纳者,一律查办,并残杀进省为民请命的进士、举人9名。

就这样一个关系在朝中盘根错节的嚣张酷吏,别人拍他的马屁还来不及呢,谁会斗胆参他?江南道监察御史钱沣、大学士阿桂、将军福康安就敢太岁头上动土,决定上本参奏他。

1782年初,阿桂和福康安联名上书弹劾山东巡抚国泰,罪名是以向皇上纳贡的名义大肆搜刮钱财,下属几十个州县仓库亏空严重,建议乾隆帝将他调回京师为官。

乾隆帝见弹劾到自己亲戚身上了,得认真对待,就找到山东布政使于易简打听情况。于易简是前任大学士于敏中的弟弟,因为国泰权大势重。所以虽然布政使与巡抚官阶相同,都是从二品,但是于易简却对国泰极端献媚,甚至向国泰长跪禀事。

于易简见皇上询问,当然极力为国泰辩白,坚称国泰只是对属员比较严厉,可能有人诬告。乾隆也就相信了他的话,并两次下谕说国泰并无劣迹,只是办事认真欲速见效之过。

不料,江南道监察御史钱沣却被惹恼了!他听说大学士阿桂的弹劾没有起到作用,就在四月初继续上书乾隆帝,再度弹劾国泰。幸运的是,乾隆并没有草率行事。他委派尚书和珅、左都御史刘墉、工部右侍郎诺穆亲为钦差大臣,立即前往山东,“秉公据实查办”。乾隆帝这样安排是有深刻含义的。国泰与和珅的关系向来密切;刘墉,是国泰父亲文绶的老下级;工部右侍郎诺穆亲,是皇帝本人的亲属。所以,这个阵容看似强大,好像来势汹汹,其实是为了保护国泰。

过了几天,乾隆猜想心领神会的和珅肯定已经迅速对此案件的后事处理安排完毕,于是就对军机大臣下旨,讲了查审国泰一案的方针和办法。表示,钱沣弹劾国泰、于易简贪纵营私,致历城等州县的仓库亏空。今派和珅等“严切查究”。仓库亏空之事,和珅等逐一对比印册盘查,自能水落石出。而索贿行贿之事,就比较难办,双方都不愿如实呈述,可对各官晓谕,若伊等供出实情,其罪可从轻处理。此谕由六百里加急传谕和珅等人。

两天后,乾隆又谕军机大臣:原任山东济南知府吕尔昌,系国泰用的人,推荐其任安徽按察使,必然知道国泰劣迹,著传旨令吕尔昌据实指控国泰、于易简的贪婪不法,毋许丝毫欺隐,否则重惩。

乾隆的这一套障眼法,虽然瞒过了众大臣,却并不能让钱沣放心。钱沣怕和珅会预先做好安排,暗中动手脚,就与刘墉商议,他一个人微服先行,由刘墉稳住和珅。和珅、刘墉、诺穆亲三位钦差大臣则随后离京前往济南。

和珅不愧经常陪伴在乾隆身边,果然对于乾隆帝的意思有深刻领会。和珅判断,刘墉肯定会和自己一条心,毕竟他们的关系也非常深。

这样一来,和珅就把在山东的工作重点放到了提防、沟通钱沣上面了。他一方面极力袒护国泰;一方面威胁钱沣不要认真查讯。不料钱沣是个死脑筋,很有立场,丝毫不怕恐吓。

和珅一计不成,又施一计。他秘密地通知国泰事情的前因后果,让他迅速做好防范准备。国泰知道消息后,赶忙向商人威逼利诱,借来银子存放库中,凑足了库银数量,算是暂时掩盖了亏空情形。

而和珅最放心的刘墉居然一路之上经常与钱沣秘密商议,讨论对付和珅和国泰等犯罪分子的对策。

刘墉之所以放弃平日的谨慎小心,大胆办案,有可能基于以下考虑:

首先,乾隆帝连续几封六百里加急的圣旨起到了作用。乾隆这个以假乱真做的太好了,连刘墉都没有看透乾隆的真实意思,以为乾隆真的要拿国泰开刀。

其次,刘墉的本性造成的他的这种工作作风。刘墉的祖父和父亲一直都是极为清廉、对于贪官污吏一直是疾恶如仇的。刘墉当然不想给自己的先辈丢脸,现在有了这么一个机会,确实想表现一把。

第三、案件本身的轰动效应。这次弹劾国泰非比往常,前有大学士阿桂、大将军福康安联名弹劾,后有江南道监察御史钱沣继续追查,势头实在是太猛了。在刘墉的眼中,皇帝的这种做法就是丢车保帅的策略,他也想趁此露一次脸。

就这样,刘墉开始了与和珅作对、与钱沣配合的道路。和珅一行到达山东后,就盘查仓库。和珅命令差役抽视了几十封银,数量和册籍所载相符,和珅便下令返回住处,实即表示已经盘查完毕,没有亏空了。

按说这就已经万事大吉,可以打道回京,给皇帝复命了。眼看钱沣的弹劾,不是被定为诬告,便是以风闻言事,总之要就此寿终正寝。关键时刻,刘墉指点钱沣将库封存,和珅同意。封库之后,一行人员就回去了。原来,钱沣在刘墉的指点下,发现了所验证的银子、四品官的暖帽数量多少不等,银子的成色也不对;而国家仓库存放的银两,一律是五十两为一锭,银的质量很好,银色正常,而用来验证的。只有商人的银子才成色千差万别,银色也不正常,心知其中必然有诈,故建议将库封存。

钱沣把库封后,马上细心访问侦查,最后了解到是国泰强力勒索商人捐献银两冒充官银,入库充数的。钱沣便派人四处宣告,如果被借银存入库中的商人,不将银数呈告官府,请交归还,便将其银没收。

第二天,三位钦差与钱沣一行,再到银库查验银锭的颜色和每锭银的数量,果然不是官银。这时,商人纷纷呈禀银子被借的缘故和数量,将银领还,这样一来,“库为之空”,这件案子才得以昭示天下。

和珅见证据确凿,赶紧见风使舵,他丢车保帅,立即出卖了国泰,马上与刘墉、诺穆亲抓紧查审国泰贪纵不法案,结果查实国泰贪污索贿总计8万两。事情到最后竟然弄假成真。

此时的和珅只能与刘墉一起如实报奏乾隆帝,查实国泰贪污索贿总计8万两。乾隆帝大怒,命令刘墉、和珅缉拿国泰回京,并开仓赈济山东百姓。

皇妃听说国泰被查办,早就在乾隆帝面前为国泰说情了;有一些了解乾隆帝性格的御史也从旁附合,建议减轻对国泰的处罚。乾隆帝也进退维谷,他有心帮国泰一把,可是应经在全体官员面前表示一定要从严查处国泰贪污案;查处的结果竟然是高达8万两的贪污受贿之银两!乾隆帝心还想放过国泰,就征求刘墉的意见。

刘墉还沉浸在自己的成功之中,直到乾隆问他,他居然还没有搞明白乾隆帝的真实意图,还在以民间查访所获证据历数国泰罪行,建议严厉处置国泰。

乾隆一想:不知道这刘墉是真糊涂啊还是装糊涂,既然他这么说了,自己也不好太违拗大臣们的意见,只好连下四道上谕,宣布:国泰处以斩监候,秋后处决;押解于易简至京面审;革国泰、于易简等人官职。六月初,乾隆帝勒令国泰、于易简二人于狱中自尽。

刘墉和钱沣见自己的努力有了成效,就准备趁此时机一块儿扳倒和珅,为国除害。于是,又把缴获的国泰写给和珅的密信交与乾隆,乾隆非常生气。后来他们面见皇上的时候,乾隆突然断喝一声:“和珅,你可知罪吗?”和珅顿时慌了手脚,扑通跪倒在地说:“皇上明察,臣此去山东,小心谨慎,秉公办案,深恐有负皇恩,求皇上明鉴。”

乾隆将钱沣呈上的密信交与和珅,看他如何反应。和珅一见密信,心中猛的一惊,表面上却不动声色。装作不知就里,缓缓地打开信,一字一句细细读着,尽量地争取时间,好想出应对的言辞。幸亏他确实机智过人,很快就就镇定下来,装出一副义正辞严的样子对乾隆说:“臣没有接到这封密信,倘若接到,臣一定会更加严惩国泰。”

此话一出,立刻就化去了刘墉、钱沣的进攻之势,乾隆的语气也和缓下来。转而问刘墉和钱沣,办理国泰一案时,和珅是否曾经从中作梗,阻挠办案。由于和珅行事谨慎,早就有防备,办案过程中,很少插手。刘墉只得据实禀报,说和大人并没有私情。乾隆立刻转忧为喜,说国泰这是一厢情愿要攀附和珅,和珅是国之大臣,料也不会作出这种不轨之事来。就这样,和珅轻松躲过了他们的进攻。

在这件事上,和珅奉行了一个官场职责:能保就保,该放就放。当然,刘墉自始至终支持钱沣,他的态度对此案的进展也起到了推动作用。

这一次在与以大贪官和珅为首的贪污集团的较量中,以刘墉为首的正义人士终于大获全胜了一回!这对于和珅为首的贪污集团是一个巨大的打击。

刘墉这样在朝廷表现自己,和珅当然怀恨在心,他从此处处刁难刘墉,总想找机会打击刘墉。和珅他们对于自己的失败当然要做个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