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曹操全传
1697600000006

第6章 选将量敌:知己知彼的军事策略

一 审时度势 不失时机败吕布

审时度势是决策者必备的一种本领,也是衡量一个将领素质的重要标准。古时有很多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例,最重要的就是因时而动,抓住了稍纵即逝的战机。敌我双方处于平静期时,应该趁机安抚民心,养精蓄锐,发展壮大自己,为将来的决战作准备;一旦出现有利于自己的机会,应该果断出击,万不可优柔寡断、贻误时机。

曹操自从将吕布赶出兖州后,一直视吕布为心腹大患。但因忙于迎献帝都许、屯田事农、南征张绣等,无暇顾及吕布,对吕布主要采取了以防御为主的方针。

后来,吕布投靠了曹操,刘备也在曹操手下谋事。二人算起来还是盟友,可一件不愉快的事改变了这种局面。

建安三年(公元198年)春,吕布买的马被刘备部下抢走。吕布无法忍耐,于是乘曹操第二次南征张绣的机会,背叛曹操,重新和袁术建立了关系,并派遣中郎将高顺和鲁相张辽攻打刘备。

曹操考虑到要对付北方的劲敌袁绍以及其他异己力量,对于这次吕布的反叛,一时无暇顾及,一度打算只派出有限的兵力去对付,不想大动干戈。后因接受了荀彧、郭嘉和荀攸等人的建议,才又改变了主意。

曹操这年七月回到许都后,接到袁绍一封言辞不恭的书信。袁绍知道曹操在宛城被张绣打败,东边又有吕布之忧,而自己占据河北,地广人众,兵强马壮,人人惧怕,因此态度傲慢,言辞颇为不敬。曹操读完后,不觉大怒。众人不知就里,以为是同张绣作战不利所致。钟繇去问荀彧,荀彧回答说:“曹公英明睿智,决不会为已经过去了的事情伤神费力,应该有什么别的事。”

荀彧于是去见曹操,询问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曹操这才将袁绍的信拿出来让荀彧和同时在场的郭嘉看,并问道:“袁绍不仁不义,我们本来应该起兵讨伐他,但力量恐怕敌不过,这如何是好?”

荀彧不同意先打袁绍。他认为袁绍虽强,但终究不会有大的作为,最终必然被曹操所制伏,只不过现在还时机未到。建议曹操先打败吕布,然后再考虑进攻袁绍,认为如不先打败吕布,黄河以北的地方也不容易拿下。

郭嘉支持荀彧的意见,认为如不打败吕布,以后袁绍来攻时,吕布必然支援袁绍,那将会造成十分严重的后果,建议乘袁绍正北击公孙瓒的机会,赶快发兵东征吕布。

曹操审时度势,结合谋士郭嘉、荀攸等的意见,认为先攻吕布,袁绍无法分兵来救,反之,若攻袁绍,吕布就会伺机而动,使自己陷入双线作战的危险境地。于是他决定安抚汉中,然后再东征吕布。

于是给马腾、韩遂等人去信,讲明利害关系,马腾、韩遂等果然按兵不动,马腾、韩遂还将自己的儿子送到许都,侍奉献帝,实际上是充作了人质。这一步骤收到了预期的效果。

关于东征吕布的事,曹操征求谋士们的意见,还是有不少人表示反对。他们认为,袁绍虽一时无暇南顾,但刘表、张绣还在南面虎视眈眈,如果远征吕布,他们乘机袭击许都,后果不堪设想。荀攸力排众议,认为刘表、张绣刚在安众被打败,势必不敢再动,而吕布骁猛,又仗恃袁术相助,如果让他纵横于淮、泗之间,一些豪杰必然起而响应。现在乘他刚刚反叛、众心不一的机会,前去攻打,必然成功。

最终,谋士荀彧、郭嘉、荀攸的意见趋向一致,曹操感到非常高兴,决定立即起兵东征吕布。

曹操在经过认真分析后,认为时机已经成熟,就立即作出了征吕布的决定。曹操人未动而先安四方,这才是成大事者的办事作风。

九月,曹操亲率大军向东进发。此时从前线传来消息说,吕布已经攻占小沛。刘备单身而逃,家眷都被俘虏。而且,果然不出荀攸所料,原来在泰山郡一带活动的地方军阀臧霸、孙观、吴敦、尹礼等人都纷纷归附了吕布。曹操于是加快了东进的步伐,到达梁国地面时,同刘备相遇,于是一同东进。

这时吕布已将所有兵力集中到彭城,打算在此固守。十月,曹操抵达彭城。陈宫向吕布献计说:“我们应乘曹军远来疲惫的机会,迎头痛击,这样,我们以逸待劳,一定能取得胜利。”

吕布不同意,说:“不如等他们前来进攻,当他们横渡泅水时,我们发起突然袭击,把他们消灭在泗水中。”

谁知吕布的如意算盘落了空。由于曹操先期的准备工作充分,曹军进击的速度极快,还没等吕布作出反应,已经渡过泗水,接着势如破竹将彭城攻下。吕布来不及反应,仓惶而逃,退守位于彭城东南的下邳。

在整个东征过程中,曹操先和谋士们依据形势进行分析,取得一致意见后,再作出相应的行动,可谓步步为营,而一旦出现机会,则绝不会有片刻迟疑,立刻行动,不给吕布半点机会。

曹操善审时势,所以总能找到良机,乘势而取。而吕布不听部属意见,丝毫没有主张,况且屡屡错失良机,最终一败涂地。二人审时度势之能力,智谋多寡,高下立判。

二 化整为零 各个击破揽全局

如果形势为一强众弱,那么这“一强”最忌讳的就是“众弱”之间形成联盟。要想一统天下,只有破坏弱小集团之间的联盟,才能对每一个具体的目标形成绝对优势,从而把它们一个一个地“吃掉”。

曹操作为一代枭雄,智广谋深,当然明白这其中的利害。他在进行统一战争中也显现了这一特点。当曹操占领兖州、豫州,并将汉献帝迎接到许县后,他在政治上就处于相对有利的地位,但是许县地处中原,是群雄环顾的地方。曹操周围盘踞着袁绍、张绣、刘表、袁术、吕布等大大小小的割据势力,对他十分不利。曹操为了避免“独以兖、豫抗天下的六分之五”的不利局面,对各路诸候采取了分而化之,逐个击破的策略。

战场上讲究尽可能多地消灭敌人,而不是逞一时之勇。破坏敌方的联盟,不仅能创造各个击破的条件,同时也可以使自己避免两线作战的被动局面。所以,即使暂时委曲求全,也要努力减少敌人。因为,两线作战历来是兵家大忌。

建安二年(公元197年)春,袁术在寿春称帝,曹操借机以“奉天子以令不臣”之名攻打袁术。当时曹操对打袁术心中也是顾虑重重,因为袁术和袁绍是同父异母的兄弟,而吕布又与他结为儿女亲家,江东的孙策曾经是他的旧部。这样一来,一旦开战,袁术很有可能同这些军阀形成军事联盟,共同对付曹操。

曹操为了孤立袁术,分别对他们施以不同的计谋,这一战也充分展示了曹操的权术心机和军事才能:

首先,曹操以汉献帝的名义任命袁绍为大将军,督冀、青、幽、并四州,并派孔融为特使到邺郡去安抚拉拢袁绍。其次,曹操知道吕布胸无大志,有勇无谋,见利忘义。于是,任命吕布为左将军,并写信笼络他。第三,任命孙策为骑都尉,领会稽太守,令他联合吕布和吴郡陈禹,配合进攻袁术。

袁绍、吕布、孙策等各怀其志,曹操对症下药,分而化之,使其无法联合。经过这样一番精心安排之后,曹操才开始军事行动,结果一举击败了孤军作战的袁术。

曹操在击败北方几个主要割剧势力的作战中,根据先弱后强、各个击破的战略指导原则,每战都十分注意孤立敌人,力避两面作战。例如,他在淮北击败了袁术的主力后,就敏锐地觉察到袁术的残余力量不可能对他造成直接威胁,就迅速转移兵力攻打张绣。当他围攻穰县时,听说袁绍有南下袭击许县的企图,便迅速回师许县,以避免两面作战。

相反,曹操在赤壁大战中,自以为兵力雄厚,智谋之士众多,可以兵加天下,无视孙、刘联盟。结果非但没有击败孙、刘,攻占江东,自已反被打得大败而逃,丢失了荆襄大部分疆土。可见,联盟的势力任何时候都不可小觑,即使是在你以为自己非常强大的时候。

赤壁之战后,魏、蜀、吴三家在军事上的争夺,始终贯穿着联盟与拆盟的斗争,曹操总结了赤壁失利的经验教圳,痛定思痛,把精力放在瓦解破坏吴、蜀之间的军事联盟上,并积极为其军事上的各个击破积极创造条件。例如,关羽打樊城时,曹操以“割江南之地”为诱饵,怂恿孙权乘机偷袭荆州。关羽闻讯后不得不迅速撒军回救荆州,而驻守樊城的曹军却不追击,采取了坐观吴、蜀“二虎”相斗的战术,很好地实现了瓦解敌人联盟的方针,而且效果也很明显。

又如,关羽被杀之后,利用关羽首级的处置问题,奸猾的曹操与孙权展开了一场智斗,并巧妙地将祸水引向东吴,从而实现了离间孙、刘两家关系的目的。当时能看到这一形势的人不在少数。吴、蜀两国的政治谋略家们,如孔明、鲁肃,也早看出了危险来自强大的北方,孙权、刘备两家均不能独自存活,一旦联盟破裂,后果不堪设想。所以,他们十分重视维护这种联盟。凡是孙、划两家联合一致,共同对敌的对候,曹魏在军事上就得不到什么便宜;而吴蜀联盟一旦出现裂痕,曹操便敏锐地捕捉机会,见缝插针,积极进取。

战场上通行以强凌弱、以众击寡的法则。集中优势兵力,采取强势进攻手段,才能压倒相对寡而弱的军队,一举歼灭,这是古今中外战争的一条共同法则。

三 头脑冷静 慎重分析大局势

曹操和袁绍开始时和天下诸侯共同讨伐董卓,但是二人的用人方针、对大势的看法皆相去甚远,矛盾十分尖锐。随着时间的推移,形势也越来越明朗,曹操和袁绍的矛盾也进一步激化。曹操清醒地认识到与北方的袁绍决一雌雄是不可避免了。因此,在打败刘表、收降张绣之后,曹操便召集手下的谋士商量,以便及早做出正确的抉择。

曹操知道众谋士当中肯定有人已有自己的意见,于是单刀直入地说:“本初(袁绍)拥有人多地广的冀州,再加上青、并两州,地广兵强,而且多次对朝廷不恭,对朝廷多有威胁,我想出兵征讨,但是依照我们目前的力量,恐怕又无法与之匹敌,诸位认为该怎么办哪?”

荀彧默默地思考了一会儿,说:“古代成大事的人,只要有胸怀天下、匡世济民的才能,即便一时是比较弱小的,但是最终会依靠百姓而变得强大起来。如果只是一个普通人,却空占高位,即便一时是强大的,但是终归没有持续强大的能力,终归趋于平庸。这一点从刘邦、项羽的成败就可以很明白地看出来。当今天下能与明公争夺天下的,只有袁绍一人而已。”又接着说,“依臣看来,无论从才能、智谋、武略、德行等哪方面说,袁绍都无法同您相比……”曹操听到荀彧这样说,心中不免一阵高兴。

“绍有十败,公有十胜,袁绍虽然兵强马壮,但是却不能有所作为。”郭嘉更加详细地分析了敌我双方的优劣,认为:“袁绍礼仪烦琐,而您自然得体,这是道胜于他;袁绍以反叛力量统天下,而您则复兴汉室用来统帅天下,这是义胜于他;袁绍虽表面上宽宏大量而内心多疑,带着怀疑去用人,不能深用,所任用的只有亲戚朋友,而您用人时看似随意却内心明白清楚其人的能力,可谓知人善任,用人从不怀疑,只要有才就使用他,不在乎是亲是疏,这是度量上胜过他;(别人提意见时)袁绍有很多谋略,却难以果断作出决定,失败是在所难免的,而您有计谋就实行,应变能力也很强,这是谋略胜过他;袁绍谈论、用实物来提高名誉,大多投靠他的人就会掩饰自己的错误,而您用诚心对待别人,不为虚荣,多数忠诚有远见的人都愿意为您所用,这是道德上胜过他;袁绍小事明白而大事糊涂,而明公小事虽有疏忽,但却从来不忘记恩加四海,这都超过袁绍的声望,即使您看不到,但却从来都考虑得非常周全,这是仁胜于他;袁绍的大臣争权夺势,谗言迷惑造乱,相互猜忌,内部不能拧成一股力量,而您用道德统治下士,邪恶的事就不会出现,这是您明智胜过他;袁绍连是非都不明,而您认为正确就用礼招待,错误的就用法律处罚,这是文胜于他;袁绍善于虚张声势,不知道用兵的重要之处,而您以少胜多,用兵如神,将士们都依靠您,敌人害怕您,这是武胜于他。”

听了郭嘉从政治、军事、用人等方面的逐一分析,曹操顿觉心情明朗,信心倍增,满意地看着眼前的年轻谋士,心里暗想道:“使我成就大业的,必定是眼前的这个年轻人。”

但是,曹操的头脑还是清醒的,他谦虚地表示:“要真像你说的那样,我哪里敢当啊?”曹操嘴上不说,心中肯定是非常受用的。

袁绍用人不如曹操,这一点是肯定的。袁绍任人唯亲,“令四儿各据一州”,对袁家长远大局皆是不利的,然而有一点必须肯定,袁绍在官渡与曹操相持时,后方不会出现反叛,曹操虽然用人得当,但在官渡之战时,自己势单力薄,自己军中的一些士兵迫于袁军势大,也难免出现一些叛乱。说到识人方面,袁绍手下大臣争权却不能制止;颜良、文丑不适合做大将,却硬让他们独自带兵,曹操在这一方面就要胜过袁绍许多了。

在官渡之战中起关键性作用的还是曹操的军事能力,也就是郭嘉所言的“谋”“武”二胜方面。官渡之战首先是一场军事对阵较量,因此两军统帅军事能力的较量也成为战争胜负的关键。袁绍的军事能力是与曹操无法相提并论的,然除郭嘉所言“谋”“武”二胜之外,贾诩的“决断能力胜于袁绍”也是曹操能够获得官渡之战最终胜利的关键性原因。

经过慎重而又仔细的敌我双方分析,曹操对与袁绍的交战有了信心,也就敢于放心大胆地和袁绍正面交锋了。这种信心来自于对敌我双方的充分了解,是有事实依托的,结果果然不假,曹操经过一系列的战争,终于平定了河北,为统一北方奠定了坚实基础。

四 攻其必救 穰山用兵破刘备

在整个三国时期,曹操绝大多数情况下都处于主动地位。同样的谋略,在不同人手中发挥的程度有所不同,惟有站高望远、掌控全局的人,才能真正推进局势的发展进程,而曹操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他总能将主动权牢牢地掌握在自己的手里。

曹操在仓平破袁绍后,招集众谋士商议攻取邺城之事。正在商议间,忽然荀彧有书到,内容大意为:刘备现在占据汝南,趁曹操北上破袁绍,许县空虚之机偷袭,希望曹操派兵抵御。曹操大惊,留曹洪屯兵河上,虚张声势,使袁绍军团不知虚实,不敢来战。曹操自领大军往汝南来迎刘备。

刘备与关羽、张飞、赵云等率兵袭取许都。刚行进到穰山境内,正好遇到曹兵也快速抵达这里。刘备便在穰山安营扎寨,军队分成三队:关羽屯兵于东南角上,张飞屯兵于西南角上,刘备与赵云立寨正南,互为照应。

第二天,曹操将士早早列队,刘备的军队击鼓而出,双方厮杀。曹操布成阵势,叫刘备答话,刘备出马立于门旗下。曹操挥着马鞭指骂说:“我曾待你不薄,你为何背义忘恩,反来袭取许都?”刘备说:“你托名汉相,实为汉赋!我乃汉室宗亲,奉天子密诏,来讨伐反贼!有何不可?”然后拿出汉献帝的衣袋诏,大声诵读起来。曹操恼怒,令许褚出战。

刘备背后赵云挺枪而出,二人交战三十回合,不分胜负。忽然喊声大震,东南角上,关云长冲突而来;西南角上,张飞引军冲突而来。三军一齐掩杀过来,曹军远道奔袭而来,早已人困马乏,无法抵挡。最终大败而走,刘备得胜回营。

以后的几天,刘备又派赵云挑战,曹营却屡屡不出兵应战。刘备再派张飞挑战,曹操亦不出兵。刘备心中犯了疑。忽然听得有人来报说龚都运粮到了,但被曹军困住,刘备急令张飞去救。突然又报夏侯惇率军抄背后径取汝南,刘备大惊道:“要是这样,我前后受敌,将无处安身了啊!”急忙令关羽前去相救。两人都率领军队离开,刘备帐下只剩少量兵士。

不一日,有人飞马来报夏侯惇已打破汝南,刘辟弃城而走,关云长观今被困。刘备大惊。又报张飞去救龚都,也被困住了。刘备急欲回兵,又恐曹操的兵从后偷袭。突然有人报寨外许褚挑战。刘备不敢出战,等到天明,教军士饱餐,步军先起,马军后随,寨中虚传更点。刘备等离寨约行数里,转过土山,突然看见前面火把齐明,山头上有人大喊:“休教走了刘备!丞相在此。”刘备大惊,一时慌不择路。赵云说:“主公匆忧,但跟某来。”赵云挺椅跃马杀开一条路,刘备掣双剑随后。正战间,许褚追至,与赵云力战。背后于禁、李典又到,刘备看见势危,落荒而走。听得背后喊声渐远,刘备往深山小路单马逃生而去。

曹操采用了整体分化,攻其必救的计谋,将刘备一击而败。曹操之所以能胜刘备,一是曹操分散了敌军的兵力。二是对每股分出的兵力施压,使其难以脱身,无法与其他部队会合。三是攻其老巢,从心理上彻底摧垮对方。

“攻其必救”的谋略思想出自《孙子兵法·虚实篇》。其中提到:“故我欲战,敌虽高垒深沟,不得不与我战者,攻其所必救也。”意思是说:若想与敌交战,而敌方却占据有利地势不与你战时,最好的办法就是攻击敌人必须救援的地方。《孙子兵法·九地篇》中又说:“敢问敌众整而来,侍之若何?曰:先夺其所爱,则听矣。”意思就是当敌人率精兵勇将来攻时,己方应该先夺取其要害和其首先要照顾的地方。若如此,敌人就会顺着你的战略思路走。

兵法上还讲到,觇争的打法有多种,“离战”就是其中之一,就是对于内部团结的敌人就要想方法离间他们,使他们各自分化,最好是互相斗争,因此,凡熟读兵法者都要注意防止敌人的分裂阴谋,这一点已为军事家所熟知,曹操更将离战和攻其必救的计策灵活运用,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

事实上,攻其必救往往能起到出奇制胜的效果。而出奇制胜的谋略思想,其核心在于辩证地看待“奇”与“正”的关系,不要因为一次奇招制胜,便认为此招永远是奇;也不要以为常用的战法,就永远不能达到出奇制胜的效果。而要随情况的受化而变换奇正战法,从而达到正变奇、奇变正,奇正都能取得胜利的出神入化的境界。

五 诱之以利 阳平关俘得主将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真正完全舍己为人、不图回报的毕竟是少数。所谓无利不起早,以利诱敌不失为一种非常奏效的取胜手段。

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曹操以夏候渊、张郃为先锋,曹仁、夏侯惇为后部,自领中军,西征汉中。曹操西征的消息传到汉中后,张鲁和其弟张卫商议如何才能退敌。张卫建议:“汉中最险要的地方莫过于阳平关。可以在此地的左右两边依山傍林设下十几个营寨,迎击曹操,我率军前往,兄留守汉中,负责后勤供应。”张鲁十分赞同这个建议。

张卫和大将杨昂、杨任领军马刚在阳平关扎下营寨,夏侯渊、张郃率领曹军也杀到了。夏侯渊听说阳平关已有准备,就在关外15里处安营扎寨。当天晚上,曹军因劳师远征而疲困不堪,都在酣睡。没想到半夜时分,杨昂、杨任分两路杀来劫寨,曹军被打了个措手不及,大败而逃。

夏侯渊、张郃败退后见曹操,曹操怒斥二人不精通兵法,造成损兵折将。曹操本欲斩他们以严肃军法,因众人苦苦相求,才放了他们。

后来,曹操亲自率领先锋进攻阳平关,杀了杨昂,大败敌军,占领了阳平关。张卫和杨任回见张鲁后,张卫把丢失阳平关的责任推给了杨任,杨任则又把责任推给了已死的杨昂,为立功补过,杨任又率领2万人马,来迎战曹操。

曹操在占领阳平关后,又向南郑进军,先令夏候渊领5000人马在往南郑的路上侦察,正好又遇到杨任。两军各自摆开战场,厮杀起来。杨任与夏侯渊激战了数十个回合,不分胜负。夏侯渊假装败逃,杨任立功心切,紧紧追赶,被夏侯渊用拖刀计斩于马下。曹操得知夏候渊斩了杨任以后,马上进兵直抵南郑下寨。

曹操兵临城下,张鲁慌忙中经人提醒,想到了大将庞德,于是传令庞德点齐1万人马,与曹操对阵。

庞德在离城十几里处列阵向曹操挑战,因为曹操在以前的渭桥之战中已领教了庞德的勇猛,所以特别嘱咐部将:“庞德是西凉的一员猛将,原来是马超的部下,现在虽然依附了张鲁,但并不是真心归附。我们要把他争取过来,你们和他对阵时,应当采用拖延战术,等到他精疲力尽时,再设法活捉他。”

按照曹操定下的计策,张郃、夏侯渊、徐晃、许褚等轮流出战,少则二三个回合,多的也就战了三五十回合,并不恋战。庞德力战四将,毫无怯意。张郃等人回阵后,纷纷向曹操夸赞庞德一身的好武艺,若能降服,必是我军的一员大将。曹操听后更加急于收服他,就向众将求教如何才能使庞德投降。

贾诩对曹操说,杨松向来贪财,应对杨松以利诱之,离间他们,一定能够成功。曹操采纳了他的建议。

第二天,曹操先命夏侯渊,张郃两人领兵远远埋伏,让徐晃向庞德挑战,战不到几个回合,徐晃败走,庞德乘势追击,曹兵尽退,使庞德进入了曹操的营寨,并获得大量粮草。当夜二更,忽然寨中三路起火,中间的是徐晃、许褚,左边是张郃,右边是夏侯渊,三路军马齐来劫寨,庞德毫无准备,只好上马而逃,曹操的策反说客也杂在其中,混进了南郑。

策反说客见了杨松后,送上金甲一副,金银财宝若干,杨松见了大喜,连夜就去见张鲁,谎说庞德受了曹操的贿略,才故意输了这一战。张鲁大怒,把庞德叫来臭骂一顿,并扬言要杀他。庞德是苦战一天不说,还要被人冤枉,心中非常气恼。

第二天,曹兵攻城,庞德引兵冲出。曹操令许褚迎战,许褚假败而退,庞德随后追来。曹操独自一人乘马在山城上向庞德喊道:“庞德!张鲁这样对你,你还不快快投降!”但庞德却想捉住曹操,将功补过,洗刷自己的不白之冤。因此飞马上坡,直取曹操,只听一声大喊,天地倒转。庞德连人带马跌进了陷马坑。众将士一拥而上,将其活捉,押到曹操跟前。曹操下马,亲自为其松绑,并向庞德许以高官,问庞德是否愿意归降,庞德想到张鲁对自己的不仁,也就回心转意,投靠了曹操。

曹操利用张松好贪财的弱点,得到了大将庞德,心中大喜,军士们也都鼓舞士气。随后,曹操三面竖起云梯,大举攻城。接着又攻城拔寨,劝降敌军,很快就占据了关中。

对于功利心强的敌将,以种诱之,使其上当,然后设计伏击,常能出奇制胜。俗话说:香饵可以使鱼忘钩,利欲可以使人智昏。孙子说:“利而诱之,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意思是说,对于那些贪图势利的敌军,就用小利引诱他,这是用兵打胜仗的道理,不能事先呆板地具体规定。

六 抗击孙刘 为达目的手段多

常言说得好,条条大路通罗马。曹操一向态度坚毅而果断,又善用阴谋,为了实现某个目标,常常采取多种手段和途径。

曹操南征东吴不成,赤壁兵败后,狼狈逃回北方。曹操心中虽然对赤壁之战的失败不服气,但私下里还是认真总结了经验教训,对孙刘联盟的优势和缺点有了新的认识。

赤壁之战后,孙权按照盟约把荆州借给了刘备,曹操闻听后,心中不免惊慌。曹操认为,如此一来,孙刘联盟将互为唇齿、更加团结。因此,自己统一中国的宏图大志就更加难以实现了。所以,为了对付这两个强大的联盟,曹操认为必须让两家互生怨恨、分崩离析,自己才有下手的机会。于是,他不仅准备在军事上进行攻伐,更重要的是开展拉拢及离间瓦解的工作。可谓亦柔亦刚,手段多多。

首先,建安十四年(公元209年),曹操派九江人蒋干前往江陵,企愿以同乡之谊说服周瑜投靠在自己的帐下。

蒋干,字子翼,颇通文墨,能言善辩,在江淮一带称得上是一个闻名遐迩的人物。蒋干在曹操帐下做谋士,接到曹操的命令后,布衣葛巾,以个人私事的名义前往江陵。

周瑜何等聪明?听说蒋干来了,就已经知道他的来意。两人一见面,周瑜就对蒋干说:“子翼兄,你远涉江湖,不辞旅途劳累,是来替曹操做说客的吧?”说完仰天而笑。

蒋干当面被揭穿,不免有些尴尬。只得辩解说:“我与足下是同乡,又是同窗,分别了这么长的时间,听说足下建功立业、名扬四海。所以特来叙旧,瞻仰将军的尊容,怎能见面就说我是说客呢?”

周瑜笑着说:“虽然我不像师旷那样聪明有智慧,但还是能够猜出阁下的来意的,既然阁下这么说,我愿设宴赔罪。”说完又是一阵大笑。

于是,周瑜设宴款待蒋干。席间,周瑜似乎针对蒋干明确表态说:“大丈夫为人处世,遇到明主圣君,外托君臣之义,内结骨肉之恩,言听计从,祸福与共,在这种情况下,即使苏秦、张仪再生,郦食其复出,也不可能说动我,曹操还是不要枉费心机了。”

蒋干知道这是在暗示他来也白来,也无话可说,自觉没趣,宴后就匆匆告辞回曹营去了。回去后,蒋干对曹操说:“周瑜器宇不凡,心存忠义而又品格高尚,劝其投降是难以办到的”。曹操听罢,也只好作罢。

一计不成,再施用一计。建安十六年(公元211年)冬,曹操又让阮瑀代笔,给孙权写了一封信。

信中提到:想把自己的侄女许配给孙策的小弟孙匡,又为儿子曹彰娶了孙贲为妻,曹操虽然指责孙权抛弃了两人以前的交情。但话锋一转,说这都是不义之人挑拨离间、刘备背后煽动造成的,怨不得他。最后,他希望恢复他们以前的交情,继续他们之间的亲戚关系。这样,他就可以使孙权享受封官进爵、担任疏治江南的重任。

其实曹操写这封信的目的只有一个:拉拢孙权,分化孙、刘联盟。给孙权一个摸不着的甜果,让他靠近自己,远离刘备,进而达到目的,再逐个消灭他们。我们知道,对于两个要好的朋友,你要是“不平等”对待他们。拉一个,打一个,那么,他们之间很快就会出现嫌隙,这正是曹操希望看到的。

与此同时,他也给刘备写了一封信。其中提到“披怀解带,投分托意”。意思就是双方坦诚相见,才能明明白白地交流感情,传达真情实意。信中的内容与给孙权的信差不多。

此外,他还给诸葛亮写了一封信,信中有“今奉鸡舌香五斤,以表微意”的话。所谓鸡舌香,也就是丁香,能治口臭。给刘备、孙权写信,给诸葛亮送东西,其目的都很明显,同样是进行拉拢,使孙刘两家不对自己太怨恨。

当然,曹操的这些行动,从局势的发展来看,并没有起到多大的作用,但至少说明他为了破孙刘联盟想尽了方法,使尽了手段。这也是对赤壁之战大败而归的一种应激反应,说明他意识到了孙、刘联盟对自己的威胁程度。赤壁之战给了他很大的教训,这样的行动即使不能分化瓦解对手,至少使他不会再犯同样的错误,以后的战略、战术也将更加成熟、更加完善。

七 先弱后强 灵活对敌终成功

曹操扫平割据势力,开创基业的重要征战谋略之一就是先弱后强,各个击破。尤其在他统一北方的军事行动中更是如此。

东汉末年,黄巾军起义动摇了东汉王朝的统治基础,出现军阀割据的混战局面。初平元年(公元190年),曹操任奋武将军,参加讨伐董卓的斗争,因孤军奋战而败,遂欲独立发展。初平二年,曹操打败了黑山军白绕部,占据濮阳等兖州部分地区。初平三年(公元192年),青州黄巾军攻入兖州境内,杀死刺史刘岱。时任东郡(治今河南濮阳西南)太守的曹操,采纳陈宫提出的趁机“据兖州为霸业之基以争天下”的方略,采取灵活战术,接连打败黄巾军。济北(今山东长清南)一战,迫降黄巾军并收编其精锐为“青州兵”,这只部队成了曹操的主力军。

初平四年(公元193年),袁术从南阳移驻封丘,招降纳叛,准备向北扩充实力。兖州刺史曹操率部攻匡亭(今河南长垣南),并击败袁术军。袁术退守寿春(今安徽寿县),自称扬州牧。同年,曹操父亲曹嵩在琅琊(治开阳,今山东临沂北)遇害。曹操趁机以为父报仇为名,兴师讨伐徐州牧陶谦。在彭城(今江苏徐州)大败陶谦军,继而转攻虑(今安徽泗县东),纵军屠杀数万人,所占郡县后均背叛。

兴平二年(公元195年)夏,曹操第二次远征徐州。曹操内部却出现不和谐局面,驻守东郡的陈宫与陈留太守张邈叛曹,迎吕布为兖州牧,由于曹操前期的滥杀平民引起民愤,所属郡县纷纷投靠吕布。曹操被迫回救兖州,与吕布激战于濮阳(东郡治所),大败而逃。曹操以后与吕布相持百余日,因军粮缺乏,双方各自罢兵。次年五月,曹操向巨野发动攻击,斩吕布守将薛兰、李封,乘胜进驻乘氏(今山东巨野西南)。此时,徐州牧陶谦已死,曹操又想夺取徐州。谋士荀彧建议“深根固本以制天下”,劝其先打吕布,以定兖州之地。曹操听从了荀彧的建议并收复兖州各郡县,巩固了兖州根据地。

建安元年(公元196年)二月,曹操又剿灭颍川(治阳翟,今河南禹县)、汝南(治新息,今河南息县)地区黄巾军群部,占领许县。七月,汉献帝刘协返回洛阳。曹操采纳了荀彧提出的“迎奉献帝,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建议,并迎献帝移驾于许,并都许。从此,曹操控制了中央朝权,得以用天子的名义号令天下,同时在许县和交通沿线实行屯田,减轻民赋,增强实力。

建安二年(公元197年),张绣与荆州牧刘表联合,屯兵宛城,对曹操形成极大威胁。正月,曹操南征张绣,张绣率部投降。张绣后来又趁曹操毫无戒备,大败曹军。九月,曹军进攻称帝的袁术,袁术不敌,败逃淮南。十一月,曹操再次兴师讨伐张绣,攻战湖阳(今河南唐河西南),大破张绣、刘表联军。

建安三年(公元198年)三月,曹操为了彻底消灭张绣,为即将到来的曹袁之战作准备。第三次南征张绣,并包围穰城(今河南邓县)。闻听袁绍将趁机攻取许都,立刻撤兵返回。五月,刘表乘机派荆州军占据安众(今河南邓县东北),切断曹军退路,企图与张绣夹击曹军。曹操示弱取巧,大败张、刘联军,顺利回到许都。

建安四年(公元199年)四月,曹操派部将北渡黄河,击斩依附袁绍的眭固,攻占射犬,控制河内郡(治怀县,今河南武陟西南)。由于曹操在对敌作战过程中,常常能集中兵力,各个击破,速战速决,对敌斗争也是先弱后强。至此,已经据有兖、豫、徐等州,为抗击袁绍集团准备了条件。

消灭了周围大大小小的势力,曹操也不得不考虑与袁绍的正面对抗。北方最强大的割据势力袁绍,拥有冀(州治邺县,今河北临漳西南)、青(州治临淄,今山东淄博)、并(州治晋阳,今太原西南)、幽(州治蓟县,今北京城西南)四州之地,兵多地广,意欲南征。曹操为了占得先机,先派兵占领冀州重镇黎阳(今河南浚县东北),派部将驻延津(今河南延津北)与白马(今河南滑县东北),以阻袁军南下,并与刘表通信,使他保持中立,以解除后顾之忧。

建安五年(公元200年)正月,曹操利用袁绍多谋不断的特点,抽空击败了占据徐州的刘备,避免了两线作战。二月,袁绍亲率大兵进攻延津,派大将颜良围攻白马。曹操采用声东击西之计,袭白马,斩颜良,迅疾回军延津南。曹操知道自己与袁绍实力难以匹敌,主动回守官渡(今河南中牟境),待机破敌。八月,袁军推进至官渡,双方对峙数月。十月,袁绍谋士许攸降曹,献计偷袭袁军屯粮地乌巢。曹操当即亲率步骑连夜奔袭乌巢,尽焚袁军粮秣。这是袁曹之战的转折点,袁绍军团全线崩溃。曹操趁势大举进攻,歼灭袁军七万余人,大获全胜,袁绍率余部渡河北逃。

随后,曹操采纳荀彧先定河北,后图荆州的建议,乘袁绍众将士惊恐未定之机,出兵北上,连续拿下冀、青、并、幽四州。击败袁氏残余及与之相勾结的乌桓王蹋顿,从此,北方初定。

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曹军意图南下,进取荆襄,迫降刘琮,击溃投靠刘表的刘备。刘备退往夏口(今属湖北武汉)栖身。至此,曹操逐袁术,败张绣,灭吕布,破袁绍,又北征乌桓,击走了练他也成为英雄的刘备。从此,据有长江中下游以北大部地区,初步统一了中国北方,形成威胁江南的战略态势。

曹操在统一北方战争中,深谋远虑,灵活用兵,以弱胜强,各个击破,步步为营,始终把握战争的主动性,赢得了最后的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