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佛渡有缘人:佛法与人生智慧(大全集)
1698300000031

第31章 以佛心修超脱心——参透放下,涅槃新生(1)

超然世外,到处是逍遥我

在这个金钱主宰的世界上,是人使物还是物使人,相差天地。一个人没有金钱,确实寸步难行,但人如果被金钱所役,也寸步难行。人在金钱面前不失理智,不悖人情,这世界片刻为之生动;如果为金钱所累、所役而失去身心平衡,这世界片刻化为牢笼。人能使物,则周围皆是友爱;人被物所役,则周遭尽是仇敌。

假如一个人能以自己的意志为中心来操纵事物,即使成功了不会觉得很高兴,失败了也不会感到很忧伤,因为大地广阔,到处都是我逍遥自在的地方;假如一个人被物役困扰着身心,那么陷入逆境必然会产生怨天尤人的愤恨,处于顺境时又会死抱着所得不放,横生眷恋之心,即使是鸡毛蒜皮的小事也会使他生出被纠缠束缚的烦恼。

1993年,59岁的上海桑塔纳集团总裁方宏跳窗自杀。这件事情不仅使人震惊、惋惜,而且使人疑惑。方宏是这家拥有5000多名员工、年产值36亿元,在全国500家外资企业中排名首位的大众汽车公司的领导人物,名利双全为什么还会自杀呢?后经多方证实,方宏死于隐匿性抑郁症。

一位深知方宏性格的朋友说,桑塔纳是方总的命,年年增长的压力使他感叹总裁难当;足球是方总的魂,他创意的“大众足球方案”宣布筹资1000万元,一年过去才落实240万元;妻子是方总的根,93年年初他妻子患了肠癌与多发性子宫肌瘤,须动大手术。

正是“命”、“魂”、“根”的困惑使方总不能再承受生命之重。这位朋友讲的方宏的“命”、“魂”、“根”,除了“根”确实是“根”之外,其余二者均属“物”,不应称为“命”与“魂”。但方宏之死其实与“根”并无直接联系,因为方宏死后,他的妻子仍然活着。一个忠于爱情的人不至于在爱人有病、须动大手术之前猝然逝去。因此方宏的抑郁只能是为物所惑,为物所困,为物所累,为物所役。这个令人痛惜的事例对我们理解为物所役、“顺亦生忧”,确是很有警示作用的。

现实中,为什么有那么多的人会感到精神疲劳、烦躁、抑郁呢?主要是把自己看得太重,在“命”、“魂”、“根”上用心太多。其实就是在功名上的追求太多、太高,这样的人就越膨胀“自我”。人有时候看不清自我,总觉得自己满腹经纶,是最有才华、最棒的。持这种心态遇顺境就觉得幡然如大鹏,把自己看作不可或缺的人、重量级的人,凡事总要按照自己的心意做,事必躬亲,费心费力,弄出了毛病;如果遇到逆境,就会牢骚满腹,焦虑不安,觉得全天下人都对不起他,觉得自己成了“大而无用”的人。

“心病还须心药医”。人的各种压力都来缘于社会,心理出现问题的最直接原因就是人太注重了自己作为社会人的属性,忽视了人的自然属性。如何返归自然,看淡尘世的名利纷争,需要的是一颗超脱的心。

放下心是菩提

显云法师说:“人生在世,几乎所有的苦恼都来自于或‘拿不起’,或‘放不下’,或二者兼有之!于情于事,于权于利,于人于己,皆是如此!”这就是生活中,之所以有的人活得特别轻松,而有的人活得特别累的原因。活得轻松的人是拿得起、放得下,而活得特别累的人是拿得起、放不下。生活中有很多事不得不放弃,也不得不放下,放弃应该放弃的才是人生最高境界。

人生在世,大致有如下几种活法:拿得起放得下,拿得到放不下,拿不起放得下,拿不起放不下。唯独拿得起又放得下,才能成就最完美的人生。

但在付诸行动时,“拿得起”容易,“放得下”却难。所谓“放得下”,是指心理状态,就是遇到“千斤重担压心头”时能把心理上的重压卸掉,使之轻松自如。生活中不顺心事十有八九,要做到事事顺心,就要拿得起放得下,不愉快的事让它过去,不放在心上。

佛家的智慧告诉我们:舍得,舍得,有舍才有得。心地善良、胸襟开阔等良好的品性,才是健康长寿之本。贪图小便宜,终究是要吃大亏的。

一则故事说,法国人从莫斯科撤走后,一位农夫和一位商人在街上寻找财物。他们发现了一大堆未被烧焦的羊毛,两个人就各分了一半捆在自己的背上。

归途中,他们又发现了一些布匹,农夫将身上沉重的羊毛扔掉,选些自己扛得动的较好的布匹;贪婪的商人将农夫所丢下的羊毛和剩余的布匹统统捡起来,重负让他气喘吁吁、行动缓慢。走了不远,他们又发现了一些银质的餐具,农夫将布匹扔掉,捡了些较好的银器背上,商人却因沉重的羊毛和布匹压得他无法弯腰而作罢。这时,天降大雨,饥寒交迫的商人身上的羊毛和布匹被雨水淋湿了,他踉跄着摔倒在泥泞当中;而农夫却一身轻松地回家了。他变卖了银餐具,生活富足起来。

这就是拿得起放得下。正如我们在人生路上一样,大千世界,万种诱惑,什么都想要,会累死你,该放就放,你会轻松快乐一生。

纵观一个人的人生道路,大都呈波浪起伏、凹凸不平之状,难怪乎古人要说“变故在斯须,百年谁能持”了。

有一个叫秦裕的奥运会柔道金牌得主,在连续获得203场胜利之后却突然宣布退役,而那时他才28岁。这引起很多人的猜测,以为他出了什么问题。其实不然,泰裕是明智的,因为他感觉到自己运动的巅峰状态已经过去,而以往那种求胜的意志也迅速落潮,这才主动宣布撤退,去当了教练。应该说,秦裕的选择虽然若有所失,甚至有些无奈,然而,从长远来看,却也是一种如释重负、坦然平和的选择,比起那种硬充好汉者来说,他是英雄,因为他毕竟是消失于人生最高处的亮点上,给世人留下的毕竟是一个微笑。

辩证法告诉我们:有得必有失,有失才有得。“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揭示了一个亘古不变的真理。有得必然有失,有失必然有得。有“体操王子”美誉的李宁,退出体坛后选择了办实业的道路,不也取得了令人称羡的成功吗?如同一切时髦的东西都会过时一样,一切的荣耀或巅峰状态也都会被抛到身后或烟消云散的。

人生并非只有一处风景如画,别处风景也许更加迷人。

当你失意的时候,你不妨好好地品味这句话所包含的哲理。翻开成功人的历史,你就会发现可以借鉴的例子到处都是。

如果你认为人来到世上是应该有所作为的,那就更要重视自己的存在。每个人的生命都是伟大的、富有创造力的,只有我们常忽略这一点。生活中永远不乏体验与成长的机会,即便身处绝境,不也正是开辟新天地的大好时机吗?

如果你一味沉浸在过去的回忆里,只是在浪费生命。选择什么样的生活是你自己的权力,这是别人无法取代的。如果此时此地的生活并不快乐,也不成功,何不勇敢地尝试改变,去另辟蹊径呢?

有的人坚持着“矢志不渝”的思想,守着最初的道路不放。如果你坚信这条路是正确的,可以去坚持;如果从实际出发认为有偏颇,应该毫不犹豫地退回来,另走别的路。

一件事情未成功,不要因此轻视的自己能力。许多人之所以最后没有成功,多半因为小看自己,或者是方向不对。其实,每个人都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你应当重新审视自己是否应当改弦更张。

固守一处,看不到希望,会使你失去发展的机会,失掉可能的成功。人生并非只有一处辉煌,天涯处处有芳草。站在特定的时点,审时度势,做出你的选择,找到你真正的生活目标。因此,你有时要从新的角度看待自己,重新找回自信心,你会发现自己有越来越多值得欣赏的地方。

唯有充满信心,才能真正认识自己,才能注意到生命中许多微妙的层面,拓宽视野,抓住成功的机遇,走向生命的开阔处。法国哲学家、思想家蒙田说过:今天的放弃,正是为了明天的得到。

因此,做一个明智的人,既然“拿得起”那颇有分量的光环,也同样应当“放得下”它,从而使自己步入柳暗花明的新天地,做出另一种有意义的选择。这样,我们又有什么惆怅或遗憾的呢?

做人要拿得起,放得下;做事也一样,拿得起,放得下;做人拿得起,实为可贵;做事拿得起,实为难得;做人放得下,是人生的真谛;做事放得下,是生活的感悟。

生命中伴我们走过的人很多,所以我们要学会选择真心的朋友;生命中我们遇到的情感特别多,而真正能陪我们走完人生的只有一个人;生命中我们经过的事情也特别多,而适合我们自己的事情只有一点点,所有我们要学会选择。

须生烦恼处,悟得即菩提

了了生死的人,人到哪里去了?还在生死中啊!注意哦!大家注意听,别会错意,自找麻烦。观自在菩萨这般细说般若观心法门,无不是为了要一切众生真放下、真解脱、真自在。

佛语有云:“放下才能解脱。”困扰我们的是自己的心,而不是杂乱的生活。如果能以一颗平常心祛除心中的杂念,就会享受到一种超然。

有些事放不下,是因为心有杂念。心中保持一片清澄,让杂念不能滋生,才能达到一种“放下”的境界。

我们日日更新,时时自省,就会摆脱世俗的困扰,清除心灵的尘埃。所以只要我们坦然去做,就能够保持安静平和。

一天,药山禅师问宗旨:“你去哪儿了?”

宗旨回答:“去游山了!”

药山说:“不离开这间屋子,快说!”

宗旨说:“山上的鸟儿白得像雪,涧底的游鱼游个不停。”

山上鸟儿白似雪,是何等清净纯洁;涧底游鱼游不停,又是何等庸碌烦嚣。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唯有心真正闲下来,放下对世俗人情的执著迷恋,才能将个人的精神提升到一个新的境界,才能感受到“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的禅境。只有在滚滚红尘中保持一份清醒,才能以一闲对百忙,以潇洒的姿态应对人生。

有一次,慧忠禅师对众弟子言道:“青藤攀附树枝,爬上了寒松顶端;白云疏淡洁白,出没于天空之中。万事万物本来清闲,只是人们自己在喧闹忙碌。”人不必争名夺利,尔虞我诈,钩心斗角,搅得朗朗乾坤不太平,搅得自己心中不清闲。应该觉悟本性,摆脱追逐争斗,归于清闲自在。

弘一大师(李叔同)说:“恬淡是养心第一法,安详是处世第一法,涵容是待人第一法,谦退是保身第一法。”“名誉及利养,愚人所公寓爱乐,能损害善法,如斩人头。”“自古以来,很多人拼命争名夺利,夺取利益时,甚至不择手段,不知道后患无穷,这些人其实是迷惑颠倒的人。”佛语有云:“满库金,满堂玉,何曾免得无常路?”佛语蕴涵着无限禅机,人也是灵性的生物,偶然拾得一句,便能参透半个人生。

《法句经》上有言:“莫贪莫争。”贪得者身富而心贫,知足者身贫而心富;居高者形逸而劳神,处下者形劳而神逸。人生的苦恼是不分贵贱的,要么你去驾驭生活,要么生活驾驭你,你的态度决定了谁是坐骑,谁是骑者。

《列子·周穆王篇》曾记载着这样一个故事:

周国有一个姓尹的富翁,在经营产业的过程中,把手下的仆役差遣得从早到晚奔走忙碌,连气也喘不过来。他有一个老役夫,终日辛苦,累得精疲力竭,疲惫不堪。可是一上床,他就梦见自己做了国王,高高在上,处理国家大事,来往于丰盛的宴席和华丽的宫院之中,为所欲为,快乐无比。在他醒了之后,却仍然劳累如故。

有人看他这么辛苦便来安慰他,可他却自有看法:“人生百年,昼夜各半。我白天下苦力,晚上做国王,真是其乐无比,又有什么可以埋怨的呢?”

姓尹的富翁整天苦心经营,殚精竭虑,也弄得心力交瘁,到了晚上,倒头就呼呼睡去了,他夜夜大梦见自己在当着别人家的佣人,奔走干活,样样都做,弄得不好还要挨骂挨打,真是吃尽了苦头。

姓尹的富翁不堪夜夜梦中的痛苦,便去求教朋友。朋友告诉他说:“你的地位足以荣身,资财也绰绰有余,远远超过了别人。你夜里梦见做人家的仆佣,这是劳苦和安逸彼此往复的理数之常。你想醒时和梦里获得快乐,哪有这么便宜的事?”

姓尹的富翁听了朋友的开导,心里立时大悟,从此宽待仆役,而自己也省却不少劳心的事。不久,他自己果然感到减轻了不少心头的痛苦。

我们尊重并赞成尹富翁强烈的事业心,但他的心灵执著成这个样子,夜夜继续劳苦不息,生活也就毫无快乐、了然无趣了。综观尹富翁人生立场的本质,第一是功利性的,第二是现实性的,他永远不会有闲下来的时候,当然活得很累。所幸后来彻悟,情况才有所改变。

世界上有许多诱惑,金钱、桂冠、权贵,都是身外之物,只有生命才是最真实的。可叹世间大多数人似乎都不能真正选择是要钱还是要命,所以活得很辛苦。净慧大师说:“苦在一切人面前都是平等的,只不过苦的方式不同而已。人活着为什么会感到很累很累呢?就是因为总被种种外在的事相所迷惑,总期求得到的越多越好,以致肩上的担子越来越重,连步子都迈不开了。”人生是苦的,充满烦恼,但如果放下执著,苦当下就是空,烦恼就是菩提,人生就是解脱。禅宗充分发扬了佛教的解脱说,它要我们当下放下、无分别,凡夫是佛,婆娑世界就是净土,在繁忙的人生中就能实现最大的自在。

有一位名叫黑指的婆罗门来到佛前,运用神通,两手拿了两个花瓶,前来献佛。佛陀对黑指婆罗门说:“放下!”婆罗门把左手拿的那个花瓶放下。佛陀又说“放下!”婆罗门又把他右手拿的花瓶放下。然而,佛陀还是对他说“放下!”

这时,黑指婆罗门说:“我已经两手空空了,没有什么可再放下了,请问现在你要我放下什么?”佛陀说:“我没有叫你放下你的花瓶,我要你放下的是你的六根、六尘和六识。当你把这些统统放下,再没有什么了,你就从生死桎梏中解脱出来了”。

人类生活在这个世界,完全不享受外在物质的快乐是不太现实的。值得强调的是,要想获得健康的快乐,必须依靠内心这一主要因素,而外在物质是次要的。所以,一定不要对主要的追求和次要的追求在认识上出错,这是十分重要的。

假如我们以内心为主要目标去追求,由此获得自在的话,那么,即使受到外部世界的干扰与刺激,也不会产生痛苦。而且,自然而然,就会在人生之路上充满快乐和幸福。

追求内心快乐并不妨碍享受外在物质的快乐,反而是有助益的。假如我们的内心没有安详自在,那么,不管外在的东西多么美丽漂亮,也会索然无味;假如我们的内心已然悠然自得,那么,对于外在物质品位,自然会感到快乐。

其实,物质财富并不是佛家弟子需要弃绝的东西,迷惑我们的不是现象本身,而是我们对现象的执著。我们生命的所有感受,大多数是不正确的。因为不正确,我们的心不安宁,我们生活得矛盾、无奈、很乱、很苦。

《大学》言:“知止而后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修身养性为第一要务,“心静胜神医”。做人常怀律己之心,常思贪欲之害,常弃非分之想,多一点自省意识,少一点名利追逐,才能过平安长久处处福的生活。

我们常常去追求高于现实的东西,可是,理想往往与现实相反,渴望得到幸福的人常常越追求越远离幸福,享乐也往往越深入越觉得枯燥无味。为何不回转心念,拿出部分爱心,照顾一下自我的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