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国家软实力
1698500000001

第1章 从老子到路易十三:软实力因素的历史探源

老子:“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坚”

中国人很早就注意到了软实力的重要性。两千五百年前的老子在《道德经》中写道:“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坚”,意思是说水是天下最柔弱的东西,但滴水可以穿石,可以穿透天底下最坚硬的东西。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中国,在战争与和平问题上,历来尚和平、恶攻战、主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追求“不战而胜,不攻而得,甲兵不劳而天下服”。在处理民族与民族、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关系上,主张和谐共处,协和万邦。孟子提出“仁者无敌”(《孟子·梁惠王上》),主张“以德服人”(《孟子·公孙丑上》),提倡王道,反对霸道。

即使在不得已而进行的战争中,中国古人追求的也是“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最高境界。孙子虽以军事战略家留名于世,但他在研究军事作战规律时,并不过分强调战争手段的重要性。在《孙子兵法》中,孙子创造性地提出伐谋、伐交理论,主张首先应以非战争手段解决国家之间的矛盾。这一思想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它蕴含着对战争与和平相互关系的深层次领悟,揭示了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战略指导原则,即战争虽是军事实力的较量,但在一定条件下,制定正确的谋略,开展有效的外交斗争,同样可以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目的,因此,应尽量不诉诸武力而是通过谋略运筹和外交活动取胜。这些思想充分地表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以柔克刚的软实力内涵。

郑和七下西洋成为中国软实力的传播者

中国明朝航海家郑和率领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舰队,七下西洋,航迹远及非洲东海岸,遍及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然而中国的舰队没有像西方国家那样进行武力征服,没有建立海外殖民地,也没有掠夺别国财富,而是作为友好使者,去促进中国与外部世界的经济和文化交流。船队所到之处,播撒的是和平的种子,结下的是深厚的友谊,开辟了国家平等和友好交往的新局面。郑和的这一历史遗产,直到600年后的今天,仍为东南亚等地人民所称道,也是中国古代软实力向外拓展的典型例证。

软实力因素同样受到外国政府的重视,它们将传播文化在内的软实力视为国家对外扩张或保持霸权地位的有效工具。

历史上,大英帝国凭借强大的军事和经济实力,在其广大的殖民地推广英语和英国文化。1920年,外交大臣寇松勋爵(Lord Curzon)任命成立了一个“英国海外共同体委员会”,负责制定具体的对外文化政策。该委员会认为,政府应该保障海外英国人子女接受英式教育,建议仿照法国的“法语联盟”模式,组建“英语联盟”,并在语言教授过程中把英国图书也出口出去,以此提升英国文化的对外影响力和吸引力。

法国政府也非常重视文化在塑造对外形象中所占据的地位。早在17世纪,法国政府就开始向国外传播法兰西文化。当时的法国国王路易十三和路易十四都是文化扩张主义者,极力鼓励和支持传教士在国外的传教活动。他们在位期间,法国文化在欧洲大陆、地中海沿岸地区乃至加拿大都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到18世纪末,法语已成为欧洲广大地区宫廷、贵族、使节和知识阶层、艺术圈的通用语言,所有国际间的条约都用法语书写,这一直持续到1919年签订凡尔赛条约。19世纪,法国政府开始正式向地处地中海盆地国家的法国天主教学校、医院和农业机构提供文化资助。后来,法国在这些国家和地区建立起世俗学校等高等教育机构进一步扩大其文化的影响力,提升其软实力。法国在海外的软实力影响在拿破仑时代达到顶峰,并在一定程度上配合了法国在欧洲大陆的扩张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