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哲学家讲故事(大全集)
1699700000048

第48章 智慧篇——哲学不是智慧,而是对智慧的爱(2)

“比金子还贵重的报酬在哪里?我们上当了!”麦克西里愤怒地嚷着。

此刻,只有巴赫一声不吭,他想起了他们刚走出的密林里,到处是一堆堆探险者的白骨,他想起了如果没有这只箱子,他们四人或许早就倒下去了……巴赫站起来,对伙伴们大声说道:“你们不要再抱怨了。我们得到了比金子还贵重的东西,那就是生命!”

马克格夫不愧是个哲学家,而且是个很有责任心的人。从表面上看,他所给予的只是一堆谎言和一箱木头;其实,他给了他们行动的目的。人不同于一般动物之处是人具有高级思维能力,因此人就无法和动物一样浑浑噩噩地生活,人的行动必须有目的。有些目的最终仍无法实现,但至少,他们曾经激励和支撑了我们的一段生活,这就值得感谢。现代人的无聊、厌世、缺少激情,其病根,大都在于目的的丧失。所以,我们还得有所追求才好。

六、上善若水

据说北魏有一位重臣叫崔浩,因立下赫赫战功,累积功勋,官至司徒。但他在立下赫赫战功以后,言谈举止也开始无所顾忌。他自己笃信道教,就讽喻太武帝拓跋焘灭佛。拓跋焘言听计从,寻个机会在全国大杀和尚,毁灭佛寺,成为灭佛帝王“三武一宗”中很有名的一位。而当时北魏上至太子、公卿,下至庶民百姓,信佛的人不计其数,因而崔浩此举得罪了一大批鲜卑贵族。

崔浩主修国史时,又直抒其原,不避忌讳,内容涉及魏王朝先辈许多同族杀戮、荒暴淫乱的史实。文人喜功,崔浩又把国史铭刻于石碑上,费银三百万,方一百三十步,想使内容万代流传。

鲜卑贵族、诸王以及嫉恨崔浩的群臣纷纷上言,惹得太武帝拓跋焘怒不可遏,这位还未彻底开化的胡人武夫,毕竟不是英武神明的苻坚大帝,他不仅尽诛崔浩全族,还族诛了与崔浩有姻亲关系的范阳卢氏、河东柳氏以及太原郭氏。崔浩落得了个家破人亡。

据《明史》记载,在元末那个风起云涌的时代,起义军四处揭竿而起。许多人打了几场胜仗就忙着称孤道寡,迫不急待地选妃建都,大封亲族。而朱元璋,则接受谋士的建议,暂缓称王。因为他深知,尽管自己有了一定的实力,但称王只会引来别人的嫉妒不满,容易受周围的起义军及元军进攻。而称王,看似风光,其实没有多大用处。称王有许多条件自己都未具备,而这些条件又是必须的。不称王,缓称王,还可避免其他势力注意,使其他势力关注于争夺虚名互相消耗实力,自己则趁机壮大力量。他认为,等将来条件具备后,称王则是理所应当的。低调的朱元璋放弃了看似“有”实则“无”的虚名,转而经营实实在在的其他人看不到的“有”,赢得了最后的胜利,谋得了天下和江山。

还有一个人物,因为低调,在明争暗斗的官场上保全了性命。这个人就是唐朝大将郭子仪。郭子仪是唐朝大将、宰相。他初为太守、节度使,平定“安史之乱”,功绩卓著,声名远扬,赐“尚父”,加进太尉、中书令,可以说位尽人臣;但他的一生处处示弱,做人低调,最后终其天年,寿终正寝。关于郭子仪,有这样一个故事:

据说郭子仪的王府自落成后,每天都是府门大开,任凭人们进出,郭子仪不准府中人干涉。有一天,郭子仪帐下的一名将官要调到外地任职,特来王府辞行,他知道郭子仪府中百无禁忌,就一直走进了内宅。恰巧他看见郭子仪的夫人和他的爱女俩人正在梳洗打扮,而王爷郭子仪正在侍奉她们。她们一会儿要王爷递手巾,一会儿要他去端水,使唤王爷就好像使唤奴仆一样。这位将官当时不敢讥笑,回去后,将官便把这情景讲给他的家人听。于是一传十,十传百,没几天,整个京城的人们把这件事当做笑话谈论。

郭子仪听了倒没有什么,他的几个儿子听了都觉得大丢王爷的面子。他们相约,一齐来找父亲,要他下命令,像别的王府一样,关起大门,不让闲杂人等出入。郭子仪听了,立即制止。他说:“我敞开府门,任人进出,不是为了追求浮名虚誉,而是为了自保,为了保全我们的自家性命。”

儿子们个个十分惊讶,忙问这其中的道理。郭子仪叹了口气,说:“我现在官做大了,皇上本来就不信任我。如果我们在这个时候紧闭大门,不与外面往来,只要有一个人与我郭家结下仇怨,诬陷我们对朝廷怀有二心,就必然会有专门落井下石、妒害贤能的小人从中添油加醋,制造冤案,那时,我们郭家的九族老少都要死无葬身之地了。”

这是明白祸是如何产生,又如何去消除的道理。郭子仪具有很敏锐的政治眼光,他善于忍受灾祸,更善于谨慎接受幸运和荣宠,深谙中正平和、不变不惊的明哲保身道理,所以才能四朝为臣而不倒。

老子在《道德经》中说:水是最接近道的事物。为什么呢?水具有种种美德,它滋润万物而有利于它们生成,而又不和万物相争,甘愿处在人人都厌恶的低下的地方。善人居处如水一样顺乎自然,善于选择地方;心胸如水一样静默深远,善于保持沉静;待人如水一样润泽万物,善于效法上天;说话如水一样堵止开流,善于遵守信用;从政如水一样净化污秽,善于理政治国;处事如水一样随物成形,善于发挥才能;行动如水一样涸溢有时,善于顺天应时。古人所说的“明镜止水”大抵就是这个境界。只有如水一样的心境,才能平静完整地反映外界的一切,为正确处理走出关键性的一步。

七、吃亏是福

据说有个做沙石生意的老板,没有文化,也没有任向背景,但生意却出奇地好,而且历经多年,长盛不衰。说起来他的秘诀也很简单,就是与每个合作者分利的时候,他都只拿小头,把大头让给对方。

如此一来,凡是与他合作过一次的人,都愿意与他继续合作,而且还会介绍一些朋友,再扩大到朋友的朋友,很多人都成了他的客户。人人都说他好,因为他只拿小头,但所有小头集中起来,就成了最大的大头,他才是真正的赢家。

吃亏就是占便宜,占便宜就是吃亏,这是老庄哲学中退一步进三步的道理。正所谓“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意思是说,祸与福互相依存,可以互相转化。比喻坏事可以引出好的结果,好事也可以引出坏的结果。就像吃亏,看似是坏事,但也往往是好事的根源和原因。

所以说,吃亏未必是坏事,沾便宜也未必是好事,世间的事情本就相辅相成,不可逃,亦不可加。郑板桥就曾经把“难得糊涂,吃亏是福”当做自己的座右铭,看来是深有体会。

任何一个有作为的人,都是在不断吃亏中成熟和成长起来的,从而变得更加聪慧和睿智。倘若有谁一旦吃亏便愁肠百结,郁郁寡欢,甚至捶胸顿足,一蹶不振,受伤者只能是自己。这种伤害,服用任何宫廷秘方都无济于事,诊治的特效药方只有牢记这四个字:吃亏是福!

其实,越是不肯吃亏的人,越是可能吃亏,不但吃亏,而且往往还会多吃亏,吃大亏。唯有不计较吃亏的人,才会真正有福。但对于其中的道理似乎有很多人还没有真正理解,或者只是表面上一知半解,而实际行动起来却大打折扣。

所以说,无所谓亏不亏的,自己过的日子自己知道,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何况,所谓的“亏”放在人生的长河中,也不过是沧海一粟,很快就会成为过眼烟云。吃亏,无非是自己作点谦让,无非是自己作点牺牲。失去的大多是物质的和暂时的。如果我们能够坦然处之,不去计较这些,在所谓的“吃亏”之后,我们得到的又是什么呢?我们得到了人们更多的理解和尊重,我们培养了自己的宽厚与大度,我们还陶冶了自己的情操。这不分明都是“福”吗?因此,无论是什么事情都要往好处想,往宽处想。正如大海,它是那么壮阔,浩渺无边。有谁不惊叹海的阔大壮观?可是,海是怎么形成的?海是低洼的,而且不是一般的低洼。海因为低洼,才能容纳千江万河;海因为低洼,才壮阔无比;海因为低洼,才有着无与伦比的力量。

世界上没有白占的便宜,爱占便宜者迟早要付出代价。有的人见好处就捞,遇便宜就占,即使是蝇头小利,见之亦心跳眼红手痒,志在必得。这种人每占一分便宜,便失一分人格;每捞一分好处,便掉一分尊严。同样,天底下也不会有白吃的亏。从某种意义上说,乐于吃亏是一种境界,是一种自律和大度,是一种人格上的升华。在物质利益上,不应锱铢必较而应宽宏大量,在名誉地位面前不应先声夺人而应先人后己,在人际交往中不应唯我独尊而应尊重他人,抬举他人。如此这般以吃亏为荣、为乐,势必赢得人们的尊重和抬举。

所以,吃亏,虽然意味着舍弃与牺牲,但也不失为一种胸怀、一种品质、一种风度。况且,一个人如若不择手段地得到钱财,追名逐利,他在世上做人从容的同时也必将失去自己的尊严。贪心的人,总是费尽心思去算计别人,在其热情、仗义与关切的伪装背后,更多的是肆无忌惮地对别人的进攻与伤害。不怕吃亏的人,总是把别人往好处想,在其天真、迂腐、软弱的背后,是一个扩大、宽容的不设防的世界。不怕吃亏的人,才会在一种平和自由的心境中感受到人生的幸福。

八、围师必阙

《孙子兵法》的《军争篇》中有句话叫做“围师必阙”。细细品味,其意甚是隽永。这句话的本意是,打仗时如果包围了敌人,应围其三面,阙(缺)其一面,为的是给对方留一条生路。这很符合“仁”的标准。打仗的目的是赢得最后的胜利,为何还要给敌人留生路?主要是不致人于必死之地,不使其坚守阵地,拼死顽抗。这更有利于取得最后的胜利。战国时的秦赵之战,秦将白起坑杀赵军40万,虽是中国乃至世界军事史上的奇迹,但未免把事情做得太绝。赶尽杀绝不是明智之举!

现在看来,这句话仍有其积极的意义。它不仅局限于军事方面,而是对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几乎都有积极的意义和指导作用。这个意义和作用,简而言之,就是切勿把事情做绝,做事时要给别人留出路,要给自己留退路。坏事做绝,当然不好,好事“做绝”,也不是上策。在一个组织内,好事都让你一个人抢着做了,别人做什么去?权力都让一个人抓在手里,别人岂不成了摆设?《菜根谭》说:“路径窄处,留一步与人行;滋味浓时,减三分让人尝,此是涉世一极乐法。”这个涉世极乐法,从一定意义上说,与围师必阙,可谓有异曲同工之妙。懂得围师必阙,不但了解了“用兵之道”,同时也懂得了人生三昧,找到“人生艺术”的门径。

有这样一则寓言。

老鼠部落最近频繁开会,讨论人类歧视老鼠的问题。“过街老鼠”“鼠目寸光”等昵称的流行,让鼠王非常苦恼,他试图彻底改变鼠家族的命运。有一天,鼠王在地下宫殿郑重演讲:“可怜的鼠民们!我们的地位大家有目共睹,可是这对我们公平吗?没有比脚更长的路,没有比鼠更深的冤。”鼠民们义愤填膺地高呼:“抗议!还鼠尊严!”这时,鼠丞相献上妙计:“大王,我们应该公布一篇《鼠类宣言》,指明人类及猫的恶行,然后隐居起来,我们的忍耐是有限的。”

一个月内,人们没有发现一只鼠。起初,人们互相夸耀着灭鼠功绩,评出“十大灭鼠先进城市”,声名远播。优秀的灭鼠专家得到表彰,被授予“金猫奖”。可是,几年之后,生物学家们渐渐地慌了——地球上竟少了一种动物。再后来,探险家发现了《鼠类宣言》,并因此而成了全世界最伟大的发现。人们震惊了。为了表达内疚和自责,人们追打着猫。艺术家拍摄了反映鼠性的影片,荣获“金鼠奖”。鼠药工厂被勒令倒闭;“灭鼠先进城市”改作“害鼠典型城市”,臭名远扬。人们将鼠追溯为远古的图腾。

鼠王得知消息后欣喜异常,决定结束隐居生活。老鼠归来寻找旧窝,人们再次震惊了:原来还有这么多鼠,我们被欺骗了。动物保护组织立即打出保护猫的招牌。制造鼠药的工厂又被命名为“明星企业”;“害鼠典型城市”再改作“灭鼠先进城市”,名垂青史。鼠类恢复了往昔的命运。

回想起来,除了感到这个寓言过于诙谐外,似乎与人性也不无些关系。就是这种捉摸不定的人性成为了部分人生活的准则。因此,他们整天摇摆不定,失去了作为人的最起码的底线。

但是,他们并不在乎这一点,甚至觉得自己很成功。非常遗憾的是,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并不是一潭死水,每个人都处于变化发展中,你今天瞧不起的人明天可能就成了你的顶头上司。到那个时候,从“灭鼠”改为“尊鼠”,恐怕已经来不及了,因为人绝对没有鼠那么容易被欺骗。谁坑害过他们、欺骗过他们,他们都会铭记于心。而且,一旦认识到你在欺骗他们,他们就会时刻拿着大棒提防甚至压制着你,任凭你怎么摇尾巴都无济于事,除非他也是一个“骗子”。

所以,无论什么时候,别在三九天给人送冰块,也别在人家伤口上面撒盐。任何人都有优点。他人的优点一定比你的弱点强,而且,万物皆变,穷则变,变则通,这是世界演化的不变法则。反映在人事上,则是月盈则亏,水满则溢。通俗一点说,就是“风水轮流转,今天到我家”。因此,在为人处世方面,要预留退路并且具足耐心、慈悲心、和智慧。正如归有光所言:当得意时,须寻一条退路,然后不死于安乐;当失意时,须寻一条出路,然后可以生于忧患。

九、知己难求

庄子曾经结合自己的经历询问一个叫桑雽的人:我碰到这么多困厄,亲朋故交更加疏远了,弟子友人更加离散了,这是什么原因呢?针对庄子的“疑惑”,桑雽说了一段非常著名的话:“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亲,小人甘以绝,彼无故以合者,则无故以离。”

桑雽的意思是说,君子之交是平淡的,小人之交却如同酒一样浓。君子间的交往虽然平淡,却会在你困难的时候如亲人般伸手援助,而小人之间的交往虽然甘甜,但会在你需要帮助时与你绝交。

莱布尼茨曾经说过:“世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知己难求,是因为大千世界,每个人都是不一样,而要找到和自己相近的人,却是可遇不可求的事情。正因为如此,鲁迅才发出如下慨叹:“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周易》中讲“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我们俗语中也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它们表达的其实都是一个道理:走到一起的人都是因为某种类似,不同类型的人永远走不到一起。油和水虽然都是液体,但没有办法也不可能将它们混合在一起,因为它们属于两种类型。

有这样一个小故事:

烧炭的人单独租住着一间房子,为了节省房租,一直想找个人合租。

恰巧他遇见一个漂布的人,想租房子住,正在到处寻找。

烧炭的人对漂布的人说:“那咱俩住一块吧,房租一人一半。”

漂布的人说:“房租不是大问题,问题是咱俩根本就不可能住一起。”

烧炭的人问:“那为什么?”

漂布的人说:“这不明摆着吗?我好不容易漂白的布都会被你弄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