聪明难,糊涂更难,装糊涂难上加难。假痴不癫是糊涂处事的一种境界,只有糊涂才能不招人忌恨,过于精明,容易遭到摧折。处事时糊涂一点才能保护自己,正如一首歌中唱道:“留一半清醒留一半醉”,这“一半清醒一半醉”恰恰是为人处事的大智慧。
1.藏锋敛锐,隐忍后发
当自己处在弱势时,一定不要和对手硬碰硬,而是要掩藏自己的意图,“宁可有为而示无为,万不可无为而示有为。”原本聪明而装作糊涂,可助人一臂之力;而原本糊涂反装聪明,这样只会把自己陷进尴尬的境地。甚至陷入困境之中而无法自拔。
庞涓和孙膑是同门师兄弟,他们都在鬼谷子门下学习兵法,当时,鬼谷子非常喜欢孙膑,而且孙膑的才能和智慧在所有师兄弟之中也是最好的。庞涓最先下山谋事,不久便做了魏国军师,然后,他心中一直嫉妒孙膑的才能,他知道总有一天,孙膑会超越他。所以,他决心除掉孙膑,这块阻碍他声誉大振的绊脚石,于是,庞涓给孙膑写了一封信,邀请他到魏国来共同闯荡,成就大业,孙膑哪里知道他的用意,他是想让孙膑落入他的股掌之中,永无出头之日。不久后,孙膑来到魏国,魏王对孙膑也略有耳闻,知道他才华出众,便决定拜他为副军师,但庞涓却以种种借口加以阻挠,最后魏王只给孙膑一个客卿的位置。而且,庞涓还一直在魏王面前讲孙膑这样与那样的缺点,魏王将信将疑。
这时,刚好齐国听说孙膑才华出众,所以派遣使者来请孙膑到齐国一展才华,孙膑毫不迟疑的拒绝了。但庞涓却利用这次机会,向魏王进谗道:“孙膑虽然身在魏国,但是他的心仍在齐国,齐国使者此次前来肯定是与他私通的。”魏王听后大怒,一气之下,便不分青红皂白的加罪孙膑,处之以削去膝盖骨的重刑,孙膑在受刑后,还被关在监狱里,这时,庞涓便假惺惺地对孙膑表示关怀,还劝他在狱中写兵书。
但是,兵书写成之后,庞涓撕去了“面具”,暴露出本来的面目,想把兵书据为己有。孙膑这时才看出庞涓的阴谋诡计,原来自己的一切遭遇都是庞涓造成的。孙膑在万分绝望之下,想出了一条忍辱逃生的决计。因此,他毁掉兵书,开始装疯,多疑的庞涓怎么可能相信,他用尽各种非人的折磨考验孙膑。
庞涓派人将孙膑拖进猪圈,只见孙膑在猪圈里又哭又笑,吃猪食和泥土,还不停的在猪尿里打滚,通过这些致命残酷的表演,庞涓不得不相信孙膑是真的疯了。于是,对他不再设防,后来齐国的一位使者来到魏都大梁,孙膑请求一个刑徒偷偷地去见齐使,把他的一切遭遇告诉使者,并且请他们营救。于是,齐国设计把孙膑用柴车运到齐国。孙膑到齐国后建议重用大将田忌,指挥了军事史上著名的“围魏救赵”、“桂陵之战”、“马陵之战”等战役,屡败魏军,射杀了庞涓。
庞涓的下场可谓是“自作孽不可活”,如果不是为了他处心积虑的加害自己的同门师兄,就不会惨遭杀身之祸。而孙膑正是因为自己的装疯卖傻,最终才保住了性命,为自己报了一箭之仇,而且成就一番大业。
假痴不癫之计,不是一种妥协,而是一种明哲保身的做事之法。俗话说,“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人们在关键时刻,一定要首先考虑到自己的安危,只有保全了生命,才有再创造奇迹的可能。那如果要想在危难时刻保身,就需要学会“假痴不癫”这一计,它适用于许多场合。
斯大林是一个极其要面子的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时候,他作为前苏联党和国家的领导人更是唯我独尊。特别要尊严的他容忍不了别人比他高明,固执的坚信自己的想法就是最好的,自己是最高明的。在著名的莫斯科保卫战前夕,富有战略眼光的大本营总参谋长朱可夫提出一个很好的建议,那就是放弃基辅城,以免德军的围攻。对于朱可夫的建议,斯大林根本不予以考虑,同时把朱可夫赶出了大本营。最终基辅城遭受德军的合围,斯大林后悔莫及。如果朱可夫在提出建议的时候能换一种方式,比如给斯大林以暗示,让他自己悟出放弃基辅城的必要性,那肯定是另一番结果。华西里也夫斯基就是一位与朱可夫不同的总参谋长,他深知斯大林是怎样的性格,所以他总是适时装傻,深得斯大林的重用。华西里也夫斯基往往是在无意之中给斯大林以启示。很多军事计划都是斯大林在得到华西里也夫斯基的启示后想出的。但华西里也夫斯基却装着和众人一样被斯大林的高明所折服。华西里也夫斯基在军事会议上是最受斯大林批判的人,但他的进言却最多的被采用,因为华西里也夫斯基很“傻”。他有一套独特的进言方法,那就是他既进言正确的观点,同时也掺和错误的意见。况且正确的意见总是讲得颠三倒四,含糊不清,而一讲错误意见的时候又字正腔圆,有板有眼的。所以斯大林往往对他的错误的意见大发雷霆,把他批的狗血喷头。而同时又受他的正确的观点的启示,做出很多很英明的战略决策。可能很多人对华西里也夫斯基的这种行为不理解,因为常人在领导面前做的就是好好表现,得到领导的赏识。但是领导也是人,他们也有自己的不足,所以做事的策略是不能忽视的。华西里也夫斯基是明智的,懂得装傻的哲学,在傻中被器重。
有时候,装傻不但能保官,还能保命。明太祖朱元璋当上皇帝之后,很不放心和他一起出生入死的开国功臣。原因是自己起自阡陌当上了皇帝,保不住自己手下的这些功臣宿将也产生非分之想。于是,当上皇帝后就开始稳固政权,对那些有功之臣展开杀戮。尤其是那些身经百战、素有威望的将军们,在朱元璋眼里,这些人最可怕,如果有一天他们兴兵谋反,绝对有巨大的号召力。所以,朱元璋先下手为强,对大批功臣举起了屠刀。大批身经百战的功臣老将没有战死沙场,却惨死在“清洗肃反运动”的屠刀下。朱元璋先后杀死了左丞相汪广洋,右丞相胡惟庸;毒死了当年被他假斩的徐达将军,就连开国宰相李善长也未能幸免,一家七十多口都“获罪”身死。真是杀人如麻,惨不忍睹。弄得朝堂之上人人自危,害怕不幸之事降临到自己身上。
有一天,朱元璋要求御史袁凯把一些案卷送到太子朱标那里复查。太子朱标是心慈之人,对父亲大肆屠杀功臣早已心存不满,当他复查袁凯送来的案卷时,发现又要杀那么多人,内心实则不愿。于是就在文案上批到:“父皇陛下!儿臣之见,以仁德结民心,以重刑失民心,望父皇三思!”交与袁凯带回。朱元璋看后更加不高兴,对袁凯说:“朕要杀人,太子要从宽,你说谁对谁不对?”这时候袁凯左右为难,一边是皇上,一边是太子,说谁不对都可能引来杀身之祸,吓的是汗流浃背。但袁凯也不是等闲之辈,性急之下说到:“微臣愚见,陛下要杀,乃是执法;太子要救,乃是慈心,都有至理在。”满朝文武暗自为袁凯叫好,袁凯自己也松了口气。就在这时忽然听见朱元璋听大骂到:“你这老滑头,竟敢在朕面前花言巧语,两边讨好,先斩了你,看还有谁敢到朕面前来卖弄口舌!”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几位有胆识的大臣誓死力谏,才免除了袁凯一死。但是袁凯知道,以朱元璋的为人,他逃了一时逃不了一世,早晚会死在朱元璋的手中。果然第二天一上朝,朱元璋就叫袁凯,企图再找理由杀了袁凯。但竟不见袁凯的踪影,派人去他家察看,回来的人报告说袁凯披头散发,语无伦次,哭哭闹闹的折腾了一个晚上,家中也是被他搞的一塌糊涂,他已经疯了。朱元璋很是不相信,便让人把袁凯捆到朝堂上来。一看,果然如使臣所述。朱元璋又派人用木钻把他的手背钻的鲜血直流,他仍然面无表情的。于是朱元璋便让人把他送回家,并嘱使臣暗中观察他回家之后的行为。结果使臣发现他回家后一会趴在地上学狗叫,一会捧着屎往嘴里送。于是使臣回去肯定的对皇上说袁凯真的疯了。最后家人呈报袁凯回家养病,得以脱身。其实袁凯没疯,他是在为保全性命而装疯卖傻。虽然他不象范彘那样在功成名就之时马上隐退,但知觉之后装疯卖傻,栖居保身的做法仍不失明智之举。
愚蠢者最聪明,聪明者最愚蠢。如果放低做人的姿态能够换取伟大的事业或宝贵的生命,那么暂时愚钝的假象又何足挂齿。适时装傻,明哲保身,实乃高明之举。
这种寻找恰当的时机,在对手防备心理降低的情况下给对手以措手不及,往往可以使事情向自己预想的方向发展。商场上,大多数商家都在用“糊涂”来掩对方耳目,实际上,糊涂背后蕴藏着重大心机,他们在等待时机成熟时给对方以致命一击。
“假痴不癫”之计,其实就是一个“装”字,在做事过程中,为了实现长远的目标,不得不如此,原本胆大如牛,却表现得胆小如鼠;原本足智多谋,却表现得寡言讷语。目的只是为了蒙蔽对手肆机夺取主动权,让对手防不胜防,制造出其不意的效果。这便是假痴不癫的灵活运用。
2.鹰立如睡,虎行似病
藏而不露是一种低调的做事方式,如果行事过于张扬,就会遭人嫉妒。所以,如果本着“鹰立如睡,虎行似病”的行事原则,定能够广结人缘、处事顺利,在竞争激烈、环境多变中占有一席之地。
假痴不癫的意思是看似愚钝,实则聪慧,李白曾说:“大贤虎变愚不测,当年颇似寻常人。”
人生在世,难得糊涂。曾国藩对“假痴不癫”之计运用的十分巧妙。
曾国藩是一个聪明的人,但对有些事情,他却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不加理会。
曾国藩读了很多书,再加上自己才华出众,自然是个聪明人。也正是由于他的聪明,才导致了他在官场中四处碰壁,屡次遇到险阻。他处处显得精明,所以,在最初涉入官场时不能安然无恙,令他不得不反思自己。“浑”字就是在他的反思过程中总结出来的。
“惟忘机可以消众机,惟懵懂可以祓不详。”这句话在曾国藩写给胡林翼的信中可以看到,曾国藩经过一番领悟后才能想到这些,并以此来劝诫挚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