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读三十六计悟做事之技
1700500000032

第32章 指桑骂槐——间接暗示,恰到好处

“指桑骂槐”是一种间接的警戒和激励。“指桑骂槐”有两个要素:一是会制造环境和事件,以此警戒;二是掌握好尺度,威严适当才能达到效果。

1.策动人心,土砖变金砖

有的人在办事过程中,喜欢用“策动人心”来达到自己的目的,他们通常采用“暗示”的方式。暗示的好处是暗示者不需要允诺什么,而受暗示者就会做出各种“投其所好”的行动,积极配合暗示者。

犹太商人一般都有很强的语言表达能力,不仅会说多种语言,而且还善于雄辩。这里就有一则犹太人运用语言能力说服对方的经典事例:

穷售货员费尔南多在星期五傍晚到达一座小镇。他没有钱吃饭,更没有钱住旅馆,只好到犹太教会堂找管事的人,请他介绍一个能提供安息日食宿的家庭。

管事的人打开记事本,看了一下,对他说:“这个星期五,经过本镇的穷人很多,每家都安排了客人,只有开首饰店的西梅尔家例外,因为他一向不肯收留客人。”

“他会接纳我的,”费尔南多很自信地说,转身走向西梅尔家。等西梅尔一开门,费尔南多很神秘地把他拉到一旁,从大衣口袋里掏出一个砖头大小沉甸甸的小包,小声说:“砖头大小的黄金值多少钱呀?”

首饰店老板一听黄金,眼前一亮,可是,今天是安息日,按犹太教规,不可以再谈生意了。但是老板又舍不得让这宗送上门的大买卖落到别人的手中,便连忙挽留费尔南多在他家住上一宿,等到明天安息日一过再谈生意。

所以,整个安息日,费尔南多得到了首饰店老板的盛情款待。到星期六晚上,可以做生意了,西梅尔满面堆笑地催促费尔南多把“货”拿出来看看。“我哪有什么金子?”费尔南多故作惊讶地回答道,“我不过想问一下,砖头大小的黄金值多少钱而已。”

在这则笑话中,穷人费尔南多熟练运用了“策动人心”的技巧:他在一个不能谈生意的时候,问了一个似乎关于生意的问题;而到可以谈生意的时候,这个关于生意的问题,又成了一个非生意的问题。

由于费尔南多一直没有明确他是否在谈生意,对问题的理解完全在于首饰店老板个人,费尔南多只不过为首饰店老板的“想象”提供了若干“参照物”,例如,神秘兮兮的样子,还有那块“砖头”一样的东西,而所有这些参照物同样也是没有明确界定的,所以,最后只能怪首饰店老板赚钱心急,把别人的“随便问问”当作了商业谈判的引子。

同时,在犹太人商法中也记录着另一个“策动人心”的故事:

摩西就职于一家保险公司,由于工作很出色,公司决定提升他。但该公司有个规则,高级职员必须是天主教徒,否则不能提升。而摩西是个犹太人,所以,董事会找来一位很有说服力的神父,让他去劝说摩西信奉天主教。

神父把摩西领进了一个房间。经过整整3个小时后,才见神父走了出来,大家都纷纷向神父表示感谢,可神父却是一脸失望。

董事长问道:“神父,您成功了吧?”

“哪里的话,看样子还需要几个小时呢!倒是摩西已经把10万元的保险推销给我了。”

这则笑话既没有交代摩西在公司业务活动中如何能言善辩,也没有描绘摩西与神父两人之间如何说服对方,仅仅让“很有说服力”的神父“一脸失望”地承认已接受了10万元的保险,来说明犹太人的策动在经销中的能力。

犹太商人非常重视手中商品的质量,以此作为自己立足商场的基础,这固然不错,但他们更是推销方面的天才:在推销商品的时候,犹太商人非常擅长“策动人心”。也就是说,由商人的推销活动而引起顾客对该商品的注意或好感,也包括将顾客的需要与没有能力满足或不能完全满足这一需要的商品加以沟通。

用模棱两可的暗示来策动对方的犹太商人,在经商实例中数不胜数,美国犹太实业家路易·E·沃尔夫森就是一个很经典的例子。

沃尔夫森是一个移居美国的犹太商人的儿子,在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时,被商界誉为金融奇才。但他的实业道路却是从负债经营开始的。他首先向人借了10000美元,买下了一家废铁加工厂,然后把它办成了一个赢利很高的企业,只有28岁的沃尔夫森个人资产就突破了百万美元。

1949年,沃尔夫森用210万美元的价格买下了“首都运输公司”,这是设在华盛顿的一套地面运输系统。

沃尔夫森有能力把亏损的企业办成赢利颇丰的企业,这是大家都有目共睹的。但这一次,公司还没有赢利,沃尔夫森就开始宣布,公司将要增发红利。就像这类的手法本身并没有特别出奇的地方,只是沃尔夫森开始发放的红利超过公司这一段时间的赢利额。

这等于说,他用贴出公司老底的代价,制造企业高赢利的假象,这需要有冒险的精神,让公众产生对该公司的过高期望,以提高公司的股价。

和沃尔夫森预料的一样,“首都运输公司”的股票在证券市场被大家一致看好,价格一路上升,趁此机会,沃尔夫森将其手中的股票全部抛出,仅此一举赢利额竟达原来股票价值6倍之多。

沃尔夫森的实业王国当然不是完全靠“策动人心”创建起来的,但也不能否认,“策动人心”确实加快了其公司的成长过程。

经商与行骗的真正区别,不在于是否有“误导式中介”,而在于这种“中介”有没有包含与实际不符的允诺。假如没有允诺,或者只存在消费者想象中的允诺,这种策动人心的方法,不违背商业道德,也不属于欺骗,而是一种高超的做事手腕,在经商过程中,如果会用这种手腕,那么每个人都有可能像犹太人一样成为顶尖的商人。

2.杀一儆百,治标又治本

“指桑骂槐”的直接作用就是“杀一儆百”、“以儆效尤”,但是杀一儆百里的“一”,一定要是非常具有代表性的人物,才能在关键时刻起到特殊作用。由此可见,懂得运用这一要领的人,必须抓住这个重要人物,才能取得预期的结果。

在三国演义中,人们对曹操的评价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曹操是一个能抛弃传统规范的限制,以异常的手段来应付乱局的能臣。

曹操二十岁就被举为孝廉,他的第一个正式官职是洛阳的北都尉。京城洛阳住着很多达官贵人,这些人目无王纲法纪,胡作非为。刚刚上任的曹操,凭着他过人的热情和气魄,决心彻底整治一下洛阳城的治安。他下令在城北区的四个城门悬挂特制的五色棒几十根,严禁非法外出、游荡,违犯者,无论皇亲国戚,一律严惩不贷。没多久,第一个违犯法纪的是大宦官蹇硕的叔父,他深夜私自带刀出城,被曹操抓到,曹操按律严厉处罚。当时蹇硕的权势如日中天,没有人敢得罪于他,而曹操却没买他的帐,秉公执法,这件事使得洛阳城内官民震动,自此谁也不敢违犯禁令,洛阳城恶化的治安得到了很大的改善。

曹操的这一手段就是指桑骂槐,能起到杀一儆百的作用。因为曹操有令必行,按律办事。不管对方是谁,如犯律严惩不贷,越是皇亲国戚越是重罚,以儆效尤。

后来,曹操做了汉丞相,位高权重。起初曹操比较重用崔琰。后来有人在曹操面前说崔琰的坏话,曹操将崔琰贬为平民,并且还派人监视他的言行。有一天,监视者向曹操报告说崔琰有不服气的神色。曹操说:“崔琰已经受了刑法,怎么还对我的部下还怒目而视,好像要怪罪他们似的。”不久便赐死崔琰。

很显然,这件事曹操是做给百官看的,如有心存二意或图谋不轨者,崔琰就是最好的例子。

刘备也深谙“指桑骂槐”之计,懂得让重要人物发挥特殊的作用。以此来警示别人,安抚人心。

关羽被困麦城时,廖化闯出重围到上庸求救,上庸守将是刘封和孟达,刘封欲发兵相救,却被孟达劝住了。关羽遇害后,廖化深恨二人,刘备要捉二人问罪。孟达害怕投降了魏国,诸葛亮认为:可派刘封进兵,去擒孟达,令二虎相斗,不管刘封胜败,必归成都,然后除之,可绝两害。刘备应允。孟达在襄阳见刘封来攻打,派人致书信招降刘封。刘封见书信大怒道:“贼人误我叔侄之义,又离间我父子之亲,使我为不忠不孝之人!”于是扯碎来书,斩其使者,引军前来搦战。

孟达知刘封扯书斩使,勃然大怒,也领兵出迎。怎奈刘封斗不过孟达,又加之徐晃夏侯尚左右夹击,大败而归。到了成都,入见刘备,哭拜于地,细奏前事。刘备怒道:“你有何面目再来见我!”刘封哭着说道:“叔父之难,非儿不救,因孟达谏阻的原因。”刘备更加愤怒:“你吃人饭、穿人衣,非土木偶人!安可听谗贼所阻!”命左右推出斩首。刘备杀了刘封后,听说孟达写信招之,刘封毁书斩使之事,心中颇悔……

虽说刘封不是自己的亲儿子,却也深得刘备的宠爱,但是,为了给关羽一交待,给张飞一个交待,同时也是给自己一个交待,更要给满朝的文武百官一个交待。刘备别无选择,因为满朝的文武百官都在盯着他,看他在兄弟情,父子情之间要如何处理,这件事直接关系到刘备与满朝的文武百官的关系。所以刘备只能大义灭亲,才能使满朝文武百官心服口服。

作为一名合格的领导,论功时亲属不作为首先考虑的对象,行罚时先拿沾亲带故的开刀。不管刘备摔阿斗,还是“兄弟如手足,妻子如衣衫”,他都有一个目的,去感动人,因此,关羽、张飞、赵云等拼死效命。当刘封用不救关羽是“盂达谏阻”是理由时,刘备还是不为所动毅然杀之。

刘封是刘备的义子,而且颇有战功,也深受刘备的宠爱,但是因为关系到了关羽的死,也关系到了刘备的威名,所以刘备毅然向刘封挥起了手中刀。刘备也以这种方式昭告世人,尽管刘封跟自己很亲,但是他间接害死了关羽,铸下大错,那就只能去死,从而使得世人对他的仁义形象更加认可。

赏罚分明对于一个领导来说,还相对容易一些;但大义灭亲,大多数人却只能是“蚂蚁啃骨头——动动嘴而已”。说刘备是枭雄,一点不假,他的高明之处就在于此。他深知作为一个领导者,自己的一言一行都是大家关注的焦点,进而影响到整个大局,所以要正军纪,首先要正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