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人能成功一时,却不能得意一世,其主要原因在于缺乏连续性。做事情要有个好的规划,像滚雪球一样,由小到大,环环相扣,计计相生,定能无往不利。
1.灵活应变,全面兼顾
“连环计”的“连”是内在的连,计与计之间或彼此照应,互为因果,或众计同炉,防不胜防。连环计更能体现设计者高瞻远瞩的战略思想,这样一来,高瞻远瞩便成为每个经营者都应该具备的能力,它将决定企业的发展方向,也决定着企业的兴衰成败。
宗一郎高瞻远瞩、纵观全局破译了许多商机,因此获得了巨大的财富,在平凡中脱颖而出。
1934年宗一郎:放弃正在赢利的汽修业务,转行生产汽车零配件。原因是他经过详细的市场调研发现:伴随汽修业竞争的日趋激烈化,对零配件的需求应该是与日俱增。在这种形势下,建立汽车零配件应该具有很大的市场潜力。
1937年,宗一郎成立了制造汽车零配件的公司命名为“东海精密机械公司”,简称“东海精机”,并成功地制造出了汽车关键零配件——活塞环。同年,丰田汽车工业公司成立,以生产卡车为主,与丰田汽车工业公司的第一笔订单就这样签下了。
当时正处于“二战”时期,虽然宗一郎很讨厌战争,但也无法躲避。在战争经济的刺激下,“东海精机”不但没有衰败反而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但是无论在资金还是原料方面丰田都处处制约着“东海精机”,使宗一郎无法大展拳脚,他暗自决定终有一天,他要开辟一片新天地。
二战过后,日本满目疮痍,“东海精机”受形式所累已经不复往日荣光。于是,宗一郎将自己拥有的股份全部卖给了丰田。钱到手后,雄心壮志的宗一郎一心想干一番大事业。可当时社会一片混乱,美国占领军控制着日本几乎所有的物资,倘若贸然出手失败是最终结果。宗一郎准备搞纺织机器,他盖了座160平方米的房子,并挂起了“本田技研所”的牌子,开始着手于织布机的改良。在改良过程中宗一郎陷入了困境,新织布机还没试制出来可卖股份所得资金已所剩无几。他又把眼光放到了汽车上,但汽车与织布机相比耗资更大。这时,他又想到了摩托车,因为摩托车耗资相对小一些。而且他还得到消息,陆军通信设备上的微型发动机已经派不上用场了。所以他廉价收购了通信设备上的发动机,并将其安装到自行车上。这种被称为“吧嗒吧嗒”的机动自行车就这样诞生了,并受到了广大消费者的一致欢迎。
因为,当时的交通一片混乱,急需要一种便捷的交通工具,汽车价钱昂贵买不起,这种机动车自然就成了抢手货。“吧嗒吧嗒”不但城市人喜欢,农村人也很喜欢。因为,有了“吧嗒吧嗒”农村人就有了好的运米、菜的工具,他们可以很轻松的将米和菜从农村运到城里贩卖。所以“吧嗒吧嗒”问世后,所有人蜂拥而至,一抢而空。
本田技研所的工人们加班加点的生产“吧嗒吧嗒”,以每月的300辆涨到500辆、600辆,700辆,由于宗一郎廉价收购的微型发动机数量有限,不能生产出更多的“吧嗒吧嗒”。因此,宗一郎决定自己生产发动机了。他卖掉父母留给他的家产,筹措资金。经过努力,终于研制出了第一台A型发动机。虽然只是50CC的微型发动机,但也是出于自己之手,宗一郎依然为此而自豪。当然这也是最早的“本田摩托发动机”,也是宗一郎走向摩托车发展道路的第一步。
效仿是人的一种本能,他的成功无非会引起众人的效仿,其他商家根据宗一郎的发现仿制出了本田式的“机器脚踏车”。为了在摩托车领域站稳脚跟,本田宗一郎决定推出真正的摩托车。
1948年9月,宗一郎组建了“本田技术研究工业总公司”自任社长,从此拉开了本田发展的序幕。不断的创新已成为宗一郎创业的基本原则,A型车的推出,宗一郎认为那并不是最完美的,因为它的功率太小。于是他又以更大功率的发动机为目标,相继研制出性能更好的B型、C型。他每次推出新产品后,都要为自己设立下一个目标并为之奋斗,为了挑战自己的纪录,一种98CC、2.3匹马力的D型发动机又被他成功的研制出来了。他认为挑战和创新相结合,会产生出不可估量的动力。第一辆新车终于被设计出来了,被命名为“理想号”。这是从自行车到摩托车的一次质的飞跃。宗一郎清楚的明白,一个企业要想蓬勃发展无论在技术上还是在管理上一样不能忽略,可自己对管理一窍不通只适合搞技术,寻找一位管理营销人才是当务之急。于是1949年,管理专家藤泽武夫加盟了本田的事业,使本田的市场逐步扩大,被称为“技术的本田宗一郎”,成为本田公司的第二号人物。
1951年7月15日新型“理想”摩托车试行,当技术专家河岛试车成功后,宗一郎、藤泽、河岛三人激动地拥抱在一起,尽管当时已下起了倾盆大雨,可是也浇不灭他们心中那团激动的火花。他们的努力换来了一个划时代的产品——摩托车。时过不久,“奔利”、“天使”和“佳普”号又相继被本田带上了路。
在三人的共同努力下,本田公司正在茁壮成长,效益直线上升,市场不断扩大,已经初步具备了大企业的雏形。
宗一郎利用敏锐的目光时刻关注着市场的动向,分析市场状况,关键时刻大胆地调整方向,为以后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敢想敢做,敢弃敢舍,高瞻远瞩,破译商机、纵观全局、明察秋毫是宗一郎成功的原因所在。
每一个成功的企业家,都具有统观全局的能力,能够摸清对手之间的利害关系,从而做到明察秋毫,在竞争中笑到最后。
2.统筹决策,步步为营
“连环计”主要在一个“连”字上,在战场上,主帅统观全局,筹划整个战争的步骤、结局,一步一步,一计一计地直到取得战争的胜利;而在商场上,同样如此,一个成功的商人,同样是要统筹决策,运用抓住时机、利用时机、步步为营的经商之道,最终使自己在商场上扎根立足,处于不败之地。
赤壁之战在《三国演义》中是很有代表性的战役,作者用洋洋洒洒的八回文字,来描写这场战争,写得千变万化,险象环生,璀璨多彩,荡气回肠。
赤壁之战是一个系统的庞大的工程,为何这样说呢?赤壁之战计计相连,环环相扣,实际是诸葛亮、周瑜等人如何使用伐交、用间、诈降、设伏、袭击、纵火、追歼等有效的谋略和战术,诱使曹操中计,争得吴蜀联盟在战争中的主动权,构成了一项完整的谋略系统工程。
赤壁之战是孙、刘联盟对抗曹操的第一次重大战略。曹操打败袁绍统一北方以后,雄心勃勃,亲率大军下江南,降刘琮,夺荆州,不可一世。面对着浩浩荡荡沿江而下的曹操八十三万人马,孙权只有五万多军队,刘备只有两万人马,力量对比是很悬殊的,形势逼迫孙刘两方只有联合起来,共同抵御曹操,才能求得自己的生存。
诸葛亮、周瑜等人—步一步地,一计一计地,筹划整个战争的步骤、结局。其中,既有全局的宏观鸟瞰,又有局部微观的缜密思考,赤壁之战就在吴蜀联盟的精心设计下拉开了帷幕。为了确保赤壁之战的胜利,诸葛亮、周瑜等人精心谋划计计相连。
首先,他们用了连横计,春秋战国时,苏秦、张仪用合纵连横之法将众诸侯玩弄于股掌之中,这就是最初的合纵连横。不过苏秦、张仪是无耻之徒,在他们心目中没有道义,只有金钱、地位、荣耀。而诸葛亮则不然,他促成孙刘联盟要共同抵抗曹操。本来曹操南下,孙吴内部就有主战派和主和派,斗争十分激烈。以张昭为首的主和派,慑于曹操强大的实力,为了保住现有的官职、地盘,力主投降。以周瑜、鲁肃、程普、黄盖为代表的主战派,则力主抗战。而吴主孙权,虽然内心主战,但又缺乏信心,因而沉吟不决。在这种情况下,鲁肃从江夏请来了诸葛亮。诸葛亮一到江东就舌战群儒,以他的远见卓识,以他的智慧和胆略,语惊四座,塞住了投降派之口。然后他进见孙权、周瑜,开头是以言语相激,接着是举出事实,陈明曹操外强中虚诸种不利因素,孙刘只要联合起来就足以战而胜之的道理,使孙权坚定了联刘抗曹的决心和信心。这样,就在实际上形成了以周瑜、诸葛亮为主的坚强的抗曹领导核心。
其次,运用了反间计。抗曹联盟形成了,下一步该如何行动呢?他们分析,曹操人马虽众,但“北军不习水战”,这是最大的弱点。不过曹操也是很聪明的。他看到了这一点,就起用荆州降将、熟悉水战的蔡瑁、张允为水军都督,加紧水上训练。于是周瑜设群英会,赚蒋干,诱骗曹操杀了蔡瑁、张允,折掸了曹军的羽翼,除去了盟军的大患。
第三,运用了火攻破敌。在冷兵器时代,火攻在战争发挥着很大的作用。《孙子兵法》中专有一篇讲的是火攻。周瑜、诸葛亮针对敌强我弱的情况,密室策划,决定用火攻。
第四,运用了瞒天过海。水战最有利的武器是弓箭,诸葛亮神机妙算、草船借箭,平白从曹操手里得到十万多支羽箭,为尔后的水战、火攻所用,发挥了极大的威力。既挫伤了曹操的锐气,又为战胜曹操奠定了基础。
第五,运用了苦肉计。东吴上下齐心破曹,三世老臣黄盖甘愿受刑,与周瑜演了一出双簧戏,用苦肉计瞒过了曹操。
第六运用了密谋诈降。周瑜巧用曹操派来的奸细蔡中、蔡和通报消息,搞了一个反间计的反间计。阚泽向曹操下降书,阚泽机敏的应付,使曹操进一步上当。
第七,运用了连环计。庞统向曹操献连环计,使曹军的大小船只都连锁起来,这样可以烧一只,燃一片,为火攻创造条件。
一切似乎都准备停当了,单等冬至前后天气转变,长江之上东南风起。
就这样,一计接一计,一环扣一环,筹划得天衣无缝,无懈可击,使曹操完全落入圈套,最后三江口一把大火,被周瑜烧个精光。曹操大败而逃,弃水路走旱路,遭到周瑜六路大军的截袭。最后,诸葛亮又在乌林、葫芦口、华容道三处设伏,打得曹操全军覆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