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念能改变思想,思想影响行动,行动养成习惯,习惯养成性格,性格决定命运。可见,没有正确的观念,就没有正确的人生道路。自己是自己命运的真正主宰者,自己是自己生命中的惟一思想家。一个人只有树立正确的观念,人生才会幸福、快乐,才会不偏离人生的轨道。
★名与利
不追名,很难激起进取心;不求利,则无法生存下去。但什么事都不可超出一个适当的“度”。人生要是只热衷于追名求利,就只 会在焦虑中拼力,在拼力中祈盼,终生难以达到顶端。所以,对一个人来说,计利当计天下利,求名当求万世名。勿为个人名利而丧失原则立场,出卖自己良心,否则,即使能够获得一时之名利,亦终将为众人所唾弃。
☆☆名,公器也,不可多取 老子
名,公器也,不可多取。
——《庄子·外篇·天运》
名誉,是众人公用之物,不可以多索取。(郭象注:“夫名者,天下之所共用。”唐高彦休《唐阙史·崔相国请立太子》:“崇高之名,博施之利,天下之公器也。”此喻名利。)
编者手记
孔子曰:“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意思是说,君子的遗恨是到死而名声不被人称颂。那岂不是说人不出名,终生遗憾了吗?
所谓人生在世,名利二字。
一个“名”字,白了多少少年头,流了多少英雄泪!
“老冉冉其将至兮,恐修名之不立。”这是三闾大夫屈原的恐慌。
“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闻。”这是科举时代读书人的最高理想和精神慰安。
“不能流芳百世,宁可遗臭万年。”这已把对“名”的追求推向了极端。
至于“功成名就”、“扬名显亲”等,更是铸造着中国读书人的人格心理。就是孔子自己,虽然反复申说“人不知而不愠”之类的话,但也感叹“没有人知道我啊!”(《宪问》)不被人知道,不被人了解,所以孔子作《春秋》也是为了“自见于后世”。(《孔子世家》)说穿了,正是“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
因此,儒学并非不重名,并非不喜欢“令广誉施于身”(孟子语),而只是反对声闻过情,沽名钓誉,欺世盗名罢了。
名,并非是个人私有的,如同公共的器物一般,是属于公众的,取值定位均在公众的心目中。你只能获取与实相符的这一部分名,超过这个限度,就是“多取”了,就是“贪名”与“窃名”。《史记》中说:“非其位而居之,曰贪位;非其名而有之,曰贪名。”因此利不可以虚有,名不可以苟得。“声闻过情,君子耻之。”(孟子)为人之道在于“不爱虚言,不听浮名,不采华名,不兴伪事。”多取一点“公器”是“窃名”,“欺世盗名”更是要不得的卑劣行为。
☆☆名利不可贪 学业在德行 王永彬
名利之不宜得者竟得之,福终为祸;困穷之最难耐者能耐之,苦定回甘。生资之高在忠信,非关机巧;学业之美在德行,不仅文章。
——《围炉夜话》
得到不该得的名声和利益,当初以为是幸运,终究会成为灾祸;最难以忍耐的贫穷和困苦,若能咬紧牙关加以忍耐,最后一定会苦尽甘来。人的资质高低,在于对事是否尽心而有信,并不在善用机变与心巧。读书读得好的人,不仅在于文章美妙,而主要在于他的道德高尚,品行美好。
编者手记
功名利禄永远具有极度的诱惑力,引诱着那些爱好虚荣,自控力差的人去追逐。记得有这样的一种说法,世间的人就这么简单地分成两种,一种人为名;一种人为利。正确的方式追求名利是没有什么可以贬低的,人要往高处走,人的理想定在这样的阶层更是说明了其向上的动力。可是要在这个过程中把握好自己的方向着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是要求很高的德行做为保障的,而高尚的德行的取得又是要有着良好的学习和修养才能做到的,说到底,好好的读书好好的做人,读书真的不是单纯的为了学习知识,而是为了树立一个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树立一种高尚的品德,树立一种不为名利所迷失方向的定力。否则,再多的知识也是枉然,也只不过是助长其走向追逐名利的工具,也只是为其成为唯利是图成为丧失人生目标的引导。因此,一个人能成名,必定有其过人之处,不然,也拥有因此得名的长处;一个人能获利,必然是他曾付出血汗与努力,否则他凭什么得到利益?所谓“名之不宜得者”,就是自己没有具备相当的长处和优点,不足以得此名声;而“利之不宜得者”,即是自己并未付出相当的努力,不足以得此利益。然而,安然受之,或以不正当手段得到,那么,这些名与利,表面看来是福气,终究会成为祸事。
另外,人生于富贵之家或贫寒之家,自己是无法选择的,贫寒困厄虽然折磨人,但也磨砺人,只要耐得住贫困,不失其志,不怕艰险,不怕劳苦,终究会成就一番事业的。因此,人有时候走上歪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他们在陷入困境的时候缺乏拼搏的意志,在极端困难的时候如果受到名利的诱惑,意志便会动摇,被看似是机会的假象轻而易举地骗过了已经朦胧的双眼,从而走上一条本不愿意走的路,等清醒过时已经追悔莫及了。
☆☆名利是缰锁 富贵如浮云 周希陶
名利是缰锁,牵缠时,逆则生憎,顺则生爱。
富贵如浮云,觑破了,得亦不喜,失亦不忧。
——《重订增广》
编者手记
唐·白居易《闲坐看书贻诸少年》诗云:“书中见往事,历历知福祸。多取终厚亡,疾驱必先坠。劝君少干名,名为锢身锁。劝君少求利,利是焚身火。”宋·秦观《水龙吟》亦有“名缰利锁”句。上联的“名利是缰锁”即由此化用而来。从养生角度言,主张淡泊名利,视名利为身外之物;但同时又赞扬靠奉献赢得名利,并把个人名利融入国家名利之中的人们。“名利淡于水,事业重如山”,正是那些杰出人物的写照。如果一味贪图个人名利,甚至见利忘义,那名利就会成为捉弄他的缰锁,顺则生爱,逆则生憎。所以,古人提醒人们:“名为公器无多取,利是身灾合少求”(唐·白居易《感兴二首》之一)。
现实生活中,倒在名缰利锁中的人物无一不是把名利看的太重,总是“不知足”,甚至是“得陇望蜀”,而他们滑向罪恶的深渊总是从一点小名小利开始的,直到欲望的胃口越来越大,难以自控。
《论语·述而》中有名句:“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南朝·梁·江淹《效阮公诗十五首》(其二)也有“富贵如浮云,金玉不为宝。”指富贵利禄变幻无常,不足看重,且生不带来,死不带去,看破了,想开了,豁达超脱了,就会“得亦不喜,失亦不忧”,有利于保持心灵的宁静。
☆☆名节重泰山,利欲轻鸿毛 于谦
名节重泰山,利欲轻鸿毛。
——《无题》
把名节看得象泰山一样重,把利欲看得象鸿毛一样轻。
编者手记
“重名节,轻利欲”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美德,许许多多的仁人志士崇尚名节,视名节高于生命。孔子的“名利于我如浮云”;孟子的“富贵不得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讲的都是为人要重名节,汉代的桓宽在《盐铁论》中说:“道德高尚的人为名节而死,贪梦的人为私利而亡”,综观今古,千百年来,中华民族涌现出了无数重名节的高洁之士,屈原、岳飞等就是其中的代表。历史证明,一个人只有重名节,在面对诱惑时才能淡然处之,一尘不染。
古语有云:“不为物累,高风亮节。”
一个人如果把名利看得太重,就会让物质欲望、本能需求恣意膨胀。名利有时也能使人产生进取的动力,但必须明白,只有超越名利,才能不断取得成绩。
其实,名利原本无所谓好坏,适时以用,量才而夺是受用。有道是“名利高寒阁,冷暖只自知”,无论宦海沉浮,无论商战成败,无论情场生死……就像寒鸭戏水一般,冷暖自知。做到淡泊名利,可以免去精神上的许多痛苦,做到笑看人生有益于身心健康。
☆☆功名一时,气节千载 洪应明
事业文章随身消毁,而精神万古如新;功名富贵逐世转移,而气节千载一日。君子信不当以彼易此也。
事业和文章跟随身体消亡毁灭,然而精神万古长存永不朽败;功名和富贵随着时代转换迁移,然而气节千载不变永留人间。有道德的读书人要坚定信念,不应当以放弃精神气节去交易随时毁灭变幻的东西。
编者手记
精神、志节不是空的,不能脱离一定的事件而存在,青史留名的人其精神气节往往是在一定的事件中表现出来的。事业有大有小,有好有坏,坏人小人也可以称自己的钻营为一种事业。文中所说的事业,是专指谋求一己生活幸福的营利事业,绝对不是指造福万民的伟大政治事业,因为一种善政德政都会永垂不朽的。此处的“文章”也是指普通毫无内容的文章,是抒发病态之情,咏风弄月、堆砌词藻的作品,而绝非指圣贤所写的载道文章,因为圣贤的精神所以行万古如新,几乎全靠文章薪火相传之功,所谓“文章千古事”说的就是这个道理。说到“功名富贵逐世转移,而气节千载一日”,却是一句说得最中肯的名言。
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说:“古者富贵而名磨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利;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及如左丘无目,孙子断足,终不可用,退而论书策,以舒其愤,思垂空文以自见。”由此可见,一个人不论何时何地,应保持一种高尚的品德,伟大的理想,使自己的事业的充溢着伟大的精神,在实现理想中保持着如一的气节。这就是所谓“功名一时,富贵难久,而精神不死,气节千秋。”
一个人的事业和他所作的文章,无论多么成功伟大、优良简练,到了他死之后,这股力量便化为乌有了。只有人的精神可以传之万代而不会改变,精神的伟大便可以使后世的人受到极大的感化。富贵与功名随著时代的转移而改变,这代的功名,到了下一代便一文不值。现在贫困的人到了后代子孙也许就变成富贵了。唯有人生的气节,一直到千万年之后都是不变的。由此看来,事业文章功名富贵,与精神气节来比较其价值实有天地之别,所以,君子不可因寻求事业文章功名富贵,而玷污了自己的精神与气节。
☆☆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林则徐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林则徐自勉联
大海可以容纳千百条河流,因为它这样广阔的胸怀所以是世间最伟大的(比喻人的心胸宽广可以包容一切);悬崖绝壁能够直立千丈,是因为它没有过分的欲望,不向其他地方倾倒(借喻人只有做到没有世俗的欲望,才能达到大义凛然的境界)。
编者手记
欲是人的一种生理本能。人要生活下去,就会有各种各样的“欲”。但是,凡事总要有个尺度。欲望多了、大了,就要生贪心;欲望过多过大,必然欲壑难填。贪求欲者往往被财欲、物欲、色欲、权势欲等等迷住心窍,攫求无已,终至纵欲成灾。“无欲则刚”,并非不允许人们有欲,而是要克制私欲。克制私欲,就能寡欲清心,淡泊守志;克制私欲就能刚锋永在,清节长存。
今天,面对错综复杂的大千世界,面对来自各方的种种诱惑,我们如何处之?“无欲则刚”这一警语可作为立身行事的指南。人若无欲品自高。就是说,人若没有私欲,品格自然高峻洁清,不染尘泥。社会上还存在着假、恶、丑现象,纯洁社会、净化风气则是我们要担负起来的一项长期的重要任务“无欲则刚”的操守,将使我们能在障眼的迷雾中辨名方向,勇往直前;将使我们在与邪恶的斗争中伸张正义,克敌制胜“无欲则刚”,使人如同苍松翠柏,不怕乌云翻卷,不怕雨暴风狂,挺立世间,永不摧折。
☆☆名心盛者必作伪 吕坤
名心盛者必作伪。
——《呻吟语》
出名的心愿太重的人,干什么事情一定会作伪造假。
编者手记
俗话说,人怕出名猪怕壮。猪一旦长到了壮实时候,就会被推进屠宰场;人一旦出了名,就会招致麻烦。古人怕出名而逃名深山,就是为了给自己留下一点自由。现在的人只怕自己不出名,想方设法要搞上一个名声。要么花钱买,要么就去争。结果,名声是到手了,但怎么样去保持这个名声不被损坏呢?负担和烦恼便接踵而来了。
名声也是一种广告,而广告永远要言过其实。如果说一个广告完全依照其事物的特性或者本质来做的话,也就没有多少吸引和感召力了。比如说,一件女人的衣服,做起广告来就是:“每天换你一个新太太!”谁不每天都希望能够换上一个新太太呢?男人们一听便心花怒放,结果花的是男人的钱,太太还是那个样子!大叫上当!
同样,一个人出名的心理特别强烈,总想要超乎寻常,就一定会摆弄出个什么新鲜玩艺儿,要人们注目。就如说那魔术吧,因为明确表示是假,所以人们就会在一种愉悦的气氛中得到艺术的享受。但特异功能就不同了。人们总以为确有其事,特异功能真实存在。而且特异功能持有者们,也自以为自己是神灵附体,相互呼应,做假便开始了。他们被人赋于了特异功能大师的称号,而且必须要他们每次表演都能成功。为了保有这种名誉,这就迫使他们不得不做假。如果他们心理上并不追求名利,那也许会对自己的心灵与生理更好一些,发挥得也许更正常一些。
所以,有很多人,艰难险阻压不垮,在困难面前无所畏惧,但他们往往在名利面前迷失。原来纯洁的向往和美好的信念,当逐渐沾上名利色彩时,就会变得不可控制,成为深重的灾难,一旦被名利所迷惑,最终也将走向毁灭!古往今来的无数事实证明了这一点。
☆☆君子忘名,小人窃名 颜之推
名声与事实,就像形体与影像。道德笃厚、才能完备的人,名誉自然好;容貌美丽的人,其影像也必然美丽。现在,如果不修善自身,而企图在世间求得美名,就像相貌丑陋却幻想在镜中映出美好的影像一样,不可能实现。道德高尚的人,忘却名利;道德一般的人,想要树立名声;道德低下的人,窃取名誉。
忘名的人,遵循古训,符合道德标准,享受鬼神的恩惠和保护,用不着去求取名声;想立名的人,修善自身,谨慎行事,害怕荣耀得不到显现,从不想让开名誉;窃名的人,表面温厚而内心奸诈,追求虚名,华而不实,最终却不能得到名誉。
我看世人,有清廉之名而金钱收入很多,信誉颇高而答应的事不做到,不知道这后者的矛是否会刺毁前者的盾。宓子贱说:“诚于此者形于彼。”人的虚实真假是在心中的,但在言行中总会表露出来,只不过是一时未被看穿,一旦被观察清楚,这巧伪就反不如拙诚,巧伪获得的羞耻就大了。伯石让卿,王莽辞政,在当时他们自以为做得巧妙周密,但后人看清楚他们是假的,书写下来警后世,这足以使人警觉了。
近有一大官,以孝闻名,前后历次居丧,都显得过分悲哀影响身体,但有一件事被他家下人传出来:说他在守丧时,拿巴豆涂在脸上,使脸上生成小疮,使人看了以为是哭泣太过造成的。这件事被传出后,外人认为他的其他居处饮食,恐怕都有虚假,这样因为一事作伪而百事均被疑,都是贪名太过造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