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每天读点《孙子兵法》
1714000000028

第28章 孙子谈制胜(5)

次年正月,曹操果然亲率40万大军南征吴国,进至濡须口,孙权领兵6万前往抵御。尽管双方兵力县殊,但由于吴军在水口两岸立坞,“备御甚精”,双驻京相持月余,曹军仍然无法过江。于是孙权写信给曹操说:“春水方生,公宜速去。”曹操看到吴军器仗整肃,阵伍严明,且有大坞做依托,一时难以得手,遂决定撤军而还。濡须坞不仅在这次战争中发挥了生要作用,在此后吴魏交兵中还曾多次显示威力。

建安二十二年(公元217年),曹操再次率大军逼濡须,吕蒙指挥吴军:据前所立坞,置强弩万张于其上,以拒曹军。曹操前锋立足未稳,吴军便万箭齐射,发起攻击。结果曹军战败而退。吕蒙也因功被提升为左护军、虎威将军。

[人生感悟]

成功的人士都善于规划他们自己的人生,他们都知道自己要达成哪些目标,排列好优先顺序,并且拟订一个详细计划。为什么要拟订详细计划呢?因为计划百密一疏是没有用的。你可能不会被大象踩死,但你可能会被蚊子叮到。蚊子就是你疏忽的地方,你的计划一定要详细,要把所有要做的事都列下来,并按照优先顺序排列,依照优先顺序来做。

许多作家创作作品的时候,规定自己每一天需要撰写多少字数,需要搜集多少资讯,需要查阅多少资料,需要真正具体完成的字数是多少,把它分割下来,每天固定的时间一到就照着计划进行。

你应知道,有的时候没有办法百分之百按照计划进行。但是,有了计划,可以提供给你做事架构的优先顺序,让你可以在固定的时间内,完成你需要做的事情。

在人生当中,你没有办法做所有的事情,但是你永远有办法去做对你最重要的事情,计划就是一个排列优先顺序的办法。当你把优先顺序排定之后,还要彻底执行,保证成功,不达目的绝不罢休。

今天有很多人在分析未来方向的明确性与不明确性,但并不知道明确性到底是指什么呢?为什么会产生不明确的问题呢?

今天的这个世界,的确是看不透将来究竟会有什么变化,什么时候会以怎么样的形态发生?谁也不知道。今天是没有办法考虑到未来,这里我们不得不展开我们的计划工作,这时候就会产生不切实的问题。

解决问题都是以人的意志为主。要这样做、要那样做,并不是神或别人在做决定,而是以自己的意志去实行。这就产生了一定的确定性,因为它确实能变成这样。

成功人士的计划为什么能够实现呢?这其中有很多因素,最重要的是,为了使计划实现而彻底实行。如果仅仅是计划或是只有思考,那么什么都不会实现。为了要使计划实现,往往有许多事情应当互相配合,由此而产生的很多问题,如果有耐心地去克服,那么计划也就可以实现了。

千万记住,凡事要有计划,有了计划再行动,成功的几率会大幅度提升,只有行动,没有计划,是所有失败的开始。

你需要什么样的计划?或许你需要的不只是10年的计划,或许你需要5年的计划,或许你更需要的是每年的计划,每月的计划,每周的计划。计划是成功的保障,计划是成功必备的条件。如果你是一边走路,一边计划,效果已经大打折扣了。台湾第一位研究神经语言学激发心灵潜力的专家陈安之先生曾经提出:成功者之所以成功,是因为要做的事情变成一种习惯。因此,他们的成就总是超越别人。

因地制宜——夫地利者,兵之助也

[原文]

夫地利者,兵之助也,料敌制胜,计险易、运近,上将之道也。(《孙子兵法·地形篇》)

[今译]

地形是用兵打仗的辅助条件。判断敌情,争取克敌制胜的主动权,考察地形的险易,计算路程的远近,这些都是高明的优秀的将帅必须掌握的基本方法。

[历代论引]

杜牧曰:夫兵之主,在于仁义、节制而已。若得地形,可以为兵之助,所以取胜也。助,一作易。馈用之费,人马之力,攻守之便,皆在险厄远近也。言若能料此以制敌,乃为将臻极之道。

陈(白皋)曰:天时不如地利。

王皙曰:兵道则在人。料敌穷极之情,险厄、远近之利害,此兵道也。

张预曰:能审地形者,兵之助耳,乃末也。料敌制胜,兵之本也。既能料敌虚实、强弱之情,又能度地险厄、远近之形,本末皆知,为将之道毕矣。

[兵法札记]

孙子说:“地形者,兵之助也”地形作战,只有树立正确的战争地形观,严格把握好地形的特征,并且合理利用,才能较好地排兵布阵,判定出相关的战略战术,同时发挥自身的优点和特长,从而有效地打击敌人,保存自己。

古代战争对地形有着极深的依赖性,战车、战马、步兵离开了地形,都无法正常作战。因此,每一位优秀的军事家、战争指挥员都能巧妙地利用,使之成为用兵作战、夺取胜利的天然助手。

韩信背水而战的故事早已耳熟能详,当他有诸将领道出“陷之死地而后生,置之亡地而后存”的用兵道理后,领导们无不自叹费如。

为什么会自叹费如?实在是因为戏法人人会变,只是巧妙各有不同;兵法何尝不然?有人纸上谈兵,有人依样画葫芦;有人成功,有人失败。能够灵活运用,不被兵法所局限,才是行家。就以背水一战为例,比韩信早一年,刘邦也曾在狼狈之际使用同样一招,结果惨败,为什么?

当时的刘邦趁项羽出兵抗击齐国时,攻击西楚王国的首都彭城。项羽接获消息后,把攻齐大任交付手下大将,只率领三万精兵南下反攻,立誓夺彭城。

而刘邦自从占领彭城之后,便忙着搜括宝物、美女,日日饮酒作乐,骄纵奢靡,对项羽的反攻毫无戒心。某日清晨,项羽向汉军发动突然攻击,中午时分,即获大捷。汉军仓皇奔命,十余万人无路可逃,或被斩杀,或落水而死,其余的汉军继续向南奔逃,直到睢水岸边,走投无路虽然奋力抵抗,而楚军却像排山倒海般压过来,汉军被挤撞、冲杀,落入睢水的,高达十几万人,河面堆满尸,竟使水流受阻。至于刘邦本人则遭楚军团团包围,命在旦夕。在千钩一发之际,突然刮起一阵西北怪风,折断树木,吹塌房屋,眼前尽是飞沙走石,使得白天形同黑夜。刘邦仿佛命不该绝,得此天侯之助,率领数十名骑兵,迅即夺路而逃。

同为背水一战,而韩信成功,刘邦失败,其中的关键在哪里?《前汉纪》作者荀悦分析的,韩信攻赵,对赵军而言,等于是在自己的国境内迎战敌人,可进可退,无必死的决心;反观韩信大军,大敌当前,却无后路,只能像过河卒子,拼命向前,这一拼,把所有的潜力统统激发出来,故以寡击众,创下战场奇迹。

至于刘邦,就不是这么一回事了。他深入敌国,整天饮酒作乐,军心涣散,无心作战。而项羽率领的楚军眼见首都失陷,怒不可遏,哀兵必胜。

不过,韩信能创此胜迹,还得感谢赵国的陈余,若不是他否决了李左东的建议,韩信可能早成为刀下俎。李左东显然熟悉孙子的军事概念,他所以肯定韩信的战力即因汉军离开本土、远征在外,打起仗来必然义无反顾;而赵军离自己的家乡太近,左顾右盼,缺少力战的决心。

《孙子兵法·九地篇》说“凡为客之道,深入则专”,又说“深则专,浅则散”,无不说明远征军虽有补给上的困扰(孙子说:“重地吾将继其食”,深入敌境应因粮于战,地则无止。李左东基于此,劝谏陈余与韩信直接争锋,应该截断其补给线,实在是相当高明的远见。陈余不听,兵败被斩,也就怨不得人了。

[人生感悟]

孙子认为地形是战争中不可缺少的辅助条件,是能够决定战争胜负的得要因素,将帅必予以高度重视。运用地形规律作战,其关键在于变害为利,扬长避短。我们在办事时如果能因地制宜,活用地形,就可以取得较好的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