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每天读点《孙子兵法》
1714000000032

第32章 孙子谈机变(3)

“屈伸之利”在任何战场上都是不可缺少的,不懂得这一点。就不懂得如何用兵。在第五次中东战争中,巴勒斯坦解放组织游击队败就败在屈不屈,当缩不缩,面对以色列现代化的强大攻势,放弃以柔克刚的传统的游击战术,和强敌死打硬拼,道道设防,处处抵御,节节败退,最终彻底失败。相反,伊拉克由萨达姆领导的伊拉克军队在美军侵略下却是当伸不伸,当刚不刚,不注意积极的进攻和反击,只是躲藏,消极防守,坐以待毙。

因而,“屈伸之利”说到底是一种“因利而制权”的灵活制敌手法,体现的是攻与防的重要方法原则,伸则要进攻,打击敌人;屈则防守,保护自己,二者兼顾,以“利”为准则,灵活处置,机变制敌,这就是“屈伸之利”的奥妙之处。

[人生感悟]

大凡英雄豪杰,胸怀大志,打算干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的人,都能屈能伸。这就好比一个矮小的人,要登高墙,必须要寻找一个梯子作为登高的台阶,假如一时寻找不到梯子,那么,即使旁边有一个马桶,未尝不可利用作为进身的阶梯。假如嫌它臭,就爬不到高墙上去。

韩信年少时曾受过胯下之辱,但他并不是懦夫。他之所以忍受这样大的屈辱,是因为他的人生抱负太大了,没有必要小不忍则乱大谋。后来跟随刘邦逐鹿中原,风云际会,先后作过齐王和楚王。在他与部下谈起这件事时说:难道当时我真没有胆量和力量杀那个羞辱我的人吗?而是如果杀了他,我的一生就完蛋了,我忍住了,才有今天这样的地位和成就。

人们在制定理想目标时,往往在实践过程中都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和挫折,致使你气愤、胆怯、自卑、情绪冲动、灰心丧气、意志动摇等,立志愈高,所遇到的困难就愈大,猝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这就是大丈夫能屈能伸、乐观坚毅精神的表现。

苦难是一种前兆,也是一种考验,它选择意志坚韧者,淘汰意志薄弱者。要达到奇伟瑰怪的人生境界,要成就任重道远的伟业,必须具有远大的志向和极端坚韧的品质。

一场大雪过后,树林子出现了有趣的现象,只见榆树的很多枝条被厚厚的积雪压得折断了。而松树却生机盎然,一点儿也没有受到伤害。原来榆树的树枝不会变曲,结果冰雪在上面越积越厚,直到将其压断,实在是备受摧残。而松树却与之相反,在冰雪的负荷超过自己的承受能力时,便会把树枝垂下,积雪就掉落下来。松树树枝因能向下,使雪容易没落,所以枝干依旧挺拔,巍然屹立。能屈能伸,刚柔相济,正是这种气度和风范使松树经爱了一场暴风雪的洗礼。

人世间的冷暖是变化无常的,人生的道路是变化无常的,当你在遇到困难走不通时,或许退一步就会海阔天空;当你在事业一帆风顺的时候,一定要有谦让三分的胸襟和美德,应该把功劳让给别人一些,不要居功自傲,更不要得意忘形。该进则进,该退则退,能屈能伸。

随机应变——践墨随敌,以决战事

[原文]

践墨随敌,以决战事。(《孙子兵法·九地篇》)

[今译]

破除陈规,一切根据敌情变化,灵活决定自己的作战计划和行动。

[历代论引]

曹操曰:行践规矩无常也。

杜牧曰:墨,规矩也。言我常须践履规矩,深守法制,随敌人之形;若有可乘之势,则出而决战也。

梅尧臣曰:举动必践法度,而随敌屈伸,因利以决战也。

张预曰:循守法度,践履规矩,随敌变化,形势无常,乃可以决战取胜。墨,绳墨也。妇人左右前后跪起,皆中规矩绳墨是也。

[兵法札记]

孙子的用兵思想有许多重要内容,这里所叙述的践墨随敌,是其中之一。孙子说的“践墨随放,以决占事”实施计划时要随着敌情的变化而不断加以改变,破除成规因敌变化,灵活决定自己的行动,以求战争的胜利。表明了他反对机械论观点,崇尚随机应变的思想。

在我国历史上,赵括纸上谈兵,导致全军覆没的故事,至今仍为人们茶余饭后的笑谈。

赵括是赵国名将赵奢的儿子,小时候爱学兵法,谈起用兵的道理来,口若悬河,一条一条的,自以为天下无敌,连他的父亲他都不能放在眼中赵奢死后,秦国趁机攻打赵国,赵王要让赵括为大将带兵打仗。蔺相如说:“赵括只懂读父亲的兵书,不会临阵应变,不能派他做大将。”赵括的母亲也请求不要派他儿子去打仗,她说:“他父亲临终时再三嘱咐,赵括把用兵打仗看作儿戏似的,谈起兵法来,就眼空四海,目中无人,将来大王不用他还好,如果用他为大将的话,只怕赵军断送在他手里。所以我请求大王千万不要用他为将。”然而,赵王没有听蔺相如和赵母的话,赵括以为自己读了许多兵书,胸有成竹了,便带领四十万大军与白起率领的秦军交战。战斗中,他硬搬兵书上的战法,不求变通,最后不仅自己中箭身亡,四十万赵军也被白起坑杀。赵国国力从此江河日下,一泻千里。

赵奢说赵括读过许多兵法,不知赵括是否读过《孙子兵法》,即便他读过了,也只是读死书,不能活学活用,不知变通。其实,《孙子兵法》中有许多部分阐述了随机应变,如《虚实篇》指出的“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军争篇》中“悬权而动”;以及《九地篇》中“践墨随敌,以决战事”,“地有所不争”;“军有所不击”、“途有所不由”、“君命有所不受”等等,多视点、多方面、多角度地阐述了因敌变化、随机应变。

世间没有一成不变的东西,生搬硬套兵书上用兵规则,不切实际;不肯用发展的眼光分析具体情况,最终只能吃败仗。孙子强调“践墨随敌”,敌变我变,随敌应变,坚决反对那种死抱着计划不放的缰化、机械、教条主义。指挥员不善变,只能被动挨打。

随机应变,也有不同的区别,有的指挥员只能被动的“应伏”,机械地演变,这不是真正的变。真正的变,应该是相对于对方的更高层次的创新、发展、伐谋,是以变制变,争取主动。所以,“践墨随敌”、“悬权而动”等等,所意蕴的都是“灵活”的基本思想,贯穿的是一个“活”字。活则神,僵则死,这是用兵的基本道理,也是孙子兵法的基本精神内核。

[人生感悟]

孙子强调“践墨随敌”,旨在告诫世人见机行事,灵活多变,变化莫测,出神入化,智高一筹,棋胜一着。只有知变善变,才能出其不意,攻其不备,战无不胜。

宋代沈括《梦溪笔谈·权智》讲述了北宋曹玮为渭州知州时的一个细节。

曹玮为人稳健,遇事从容,有一天,他在各位将官的陪同下大宴宾客,吃完饭,正想与宾客下棋娱乐时,一名士兵慌慌张张跑进来大声报告说:“大事不好,有好多士兵叛逃到西夏那边去了。”听到这一消息,众将官和宾客面面相觑,一片惊惶惑,曹玮一向以治军严明著称,怎么会发生这种事呢?情势还会怎样呢?

曹玮自己也暗吃一惊,但他深知自己身为主帅,如果此时举止惊慌失措,不但会危及自己的治军威望,而且有可能动摇军心,后果不堪设想。眼下之计,只有先稳住众人之心,过后再作处理。于是,他急忙止住士兵的话,故意压低声音说:“不要声张,那些人都是我暗中派过去的。”

宴席散后,人多嘴杂,曹玮的话很快就传到西夏人那里。他们如获至宝,果然相信凡逃亡去的宋营士兵都是奸细,立即一个不留全给杀了,并把这些人的头颅抛到了宋朝的边境内。曹玮的一句话,既安抚了军心,又杀掉了叛逆,还制止了宋兵的叛逃,真可谓一箭三雕。

遇到突发事故,与其紧张惊慌,不知所措,不如保持内心镇定,让自己头脑和情绪冷静下来,随机应变。其实,不少时候,有些突发事情只是过渡性质,不需要做出行动上的反应。虽然一时让人虚惊一场,过后却是一去无痕。不少时候,还可能是人为制造的突发事件,意在搅乱你的心神或计划,妄图混水摸鱼。如果你仓促应对,或心神不宁,自乱阵脚,做出错误的决策或反应,正好中了对方的圈套。

动静合宜——始如处女,敌人开户;后如脱兔,敌人及拒

[原文]

始如处女,敌人开户;后如脱兔,敌人及拒。(《孙子兵法·九地篇》)

[今译]

在战前要像处女那样娴静,不露声色,诱使敌人放松警惕,门户大开;一旦战争开始以后,就要像脱逃的兔子一样,迅速异常,使敌人措手不及,无从抵抗。

[历代论引]

曹操、李筌曰:处女示弱,脱兔往疾也。

杜牧曰:言敌人初时谓我无所能为,如处女之弱;我因急去攻之,险迅疾速,如兔这脱走,不可捍拒也。或曰:“我避敌走如脱兔。”曰:非也。

王皙曰:处女,随敌也;开户,不虞也;脱免,疾也。若田单守即墨而破燕军是也。

张预曰:守则如处女之弱,令敌懈怠,是以启隙;攻则犹脱兔之疾,乘敌仓卒,是以莫御。大史公谓田单守即墨,攻骑劫,正如此语,不其然乎?

[兵法札记]

一般情况下,女子常给人以纤柔羸弱之感,不会对谁构成威胁,因而用不着戒备。但是,在战争中,两军交战于阵前,要做到像处女那样使敌人放松戒备,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了。但军事证明并非不可能,这也是智慧较量的结果,在这里孙子运用了一个非法准确而又形象的比喻。很显然,孙子比喻的“处女”,是指战时表面上暂时处于“静”的状态。主要包含两层意思,一方面是用诈的过程,千方百计诱使敌人放松戒备,失去警惕,或因敌人摸不清自己的意图而处于观望状态。另一方面则是因时机不成熟,盘弓待发,引而不发,窥测敌隙。而“脱兔”则是“动”的状态,是乘虚而入,向敌人发出迅猛的攻击。

由此可以看出,“静”(处女)与(脱兔),是用兵的两个阶段,静是动的必要准备,是为更好的动创造条件,没有静就很难达到动的目的。而动则是静的自然发展和必然结局,没有动,静也便失去了意义。因此,“静”是动中的“静”,是一种表面的假象,实质上是积极主动的伐谋过程;“动”既是静中的动,同时又是非同一般的“动”。孙子把这种“动”比喻为“脱兔”,即像逃脱的兔子那样,其速度之快,其不顾一切之状,可想而知。这就要求我们在用兵中,一定要重视动与静的结合与统一,切忌盲目地轻举妄动,条件不成熟不能动,敌人不上钩不能动,无隙可乘不能动,而一旦敌人“开阖”,“必亟入之”,坚决、果断、迅猛,像猛虎,像“脱兔”,不动则已,动则必制敌于死地。

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了这样一次用兵的谋略:

战国时代,齐国被乐毅率领的燕军打败,大部疆土被侵,唯有下营、即墨两城未沦陷。燕军又以全军来攻即墨。在此关头,田单奉命为即墨守城指挥官。强敌兵临城下,久则城池必失。于是田单挖空心思想出一离间之计。

先在燕军中布下内奸,四处散布“乐毅怀有二心”的谣言,结果,有许多人发生动摇,被逼之下乐毅只好辞职。从此燕军士气低落,离间计成功。接着田单又让内奸放出“齐军最怕被敌人处以割鼻之刑,如果这样,齐军肯定大败”的风声。燕军信以为真,便将俘虏尽行割鼻。城里的齐兵看到这种情形,都发誓死也不为俘虏!田单还在燕军内大散谣言:“城内齐军最担心的就是被人挖掘祖坟。”燕军又将城外齐军的祖坟掘毁,开棺焚尸。齐兵看到后个个义愤填膺,士气大振。

之后,田单又使出分散敌人注意力的计谋。他派人到燕军乞降。同时又以财物贿赂燕军官,说:“但愿城池破了之后,能保证身家性命!”燕军以为齐国已降,便松懈了斗志,警戒心消除。田单由静转动,收集了千余头牛,给牛套上红布,角上绑上尖刀,牛尾上捆上沾满油的莘草,一切就绪后,就点燃了牛尾。牛群直向敌营冲去,燕军不堪如此突袭,溃不成军,齐军乘机掩杀,获得全胜。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火牛阵。

田单用一系列扑朔迷离的诈术,使燕军丧失了斗志,齐军乘势作“脱兔”般的突击,以获大胜。这种计谋的魅力就在于由处女阶段进入脱兔阶段的爆发力!

[人生感悟]

孙子兵法角度论述的“始如处女”、“后如脱兔”,也是人生进取的“静”与“动”。

《菜根谭》中说:“一个好动的人就像乌云下的闪电,顷刻之间无影无踪,又像一盏风中的残灯孤烛,摇摆不定,忽暗忽明。一个好静的人,就像已经熄灭了的灰烬,已经丧失了生机的树木。可见动与静不可太走极端,所谓“欲速则不达”说明了走极端的坏处。实际上,过分的变幻和过分的清静,都不是合乎理想的人生观,只有缓缓浮动的彩云下和平静的水面上,才能看到鹞鹰飞舞和鱼儿跳跃的景观。如果用这种心态来观察万物,才算是理想的境界,才是具有崇高道德心胸的人。

只有做到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动静合宜才不失人生的节度。这样在一个寂灭压抑的世界中,仍会鼓足勇气从事创造,处于惊涛骇浪的混乱时代,也能适应环境寻求生存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