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新对着老囚犯指着范典说道:“你告他是同伙,他却不认帐,你看是不是他?”
老囚犯望了望范典,很坚定的说:“周大人,千真万确是他,他跟我一起抢劫,烧成灰我也认得。”
范典见老囚犯指认他,并没有急,反倒问老囚犯:“你真的认识我?”
“没错,就是你,你就是犯典!”老囚犯肯定的说道。
周新见老囚犯确认跪在身旁的人就是范典,不仅哈哈大笑地说道:“你认错人啦,他根本不是范典,你还是敢快说实话吧,是谁指使你诬告范典,快快从实招来,免得皮肉受苦!”
老囚犯见事情败露,便一骨脑的把实情说了出来,原来是一个小吏与范典有仇,用重金买通了他陷害范典。
谋略断案——
周新让自己的一个衙役装扮成范典与老囚犯对证,老囚犯误以为衙役就是范典,故而原形毕露。
字迹的证明
明朝正德年间的清江县,有一个生意人名叫朱铠。一天,人们发现朱铠被杀死在文庙之中,县衙得知情况后,马上立案调查,开始寻找凶手,可是,调查了一个多月却没有发现一丝现索。
就在人们苦无良策之时,一天,清江县令殷云霁突然收到了一封匿名信,揭发县衙里的一个名叫王信的差人,杀死了朱铠,殷云霁便问身旁的几位差人:“我收到了一封匿名信,说朱铠是被王信所杀,你们认为这可能吗?”
“可能,非常可能。”几个差人回答道。
殷云霁想了想说道:“我看不一定,仇人未必就是杀人者,这难道就不能是真凶嫁祸于人的一种手断?好让我们转移视线,从而放松追查真凶吗?”
殷云霁看着手中的匿名信,突然问道:“县衙里都有哪些人平常与朱铠非常要好呢?”
一个差人回答道:“有个姓姚的小吏,同朱铠交往甚多。”
“好了,我可以找到凶手了。”殷云霁高兴的说道。
他马上让差人把全衙门所有的当差者都叫到大堂,然后,让他们做了一件事,立刻殷云霁便指着一个人说道:“姚明,你还不从实招来!”
叫姚明的人见自己被县令所识破,马上跪地求绕:“小人愿招,小人与朱铠确是好朋友,一个多月前,朱铠准备了一大笔钱准备去苏州做生意,让我去送他,我看他手里拿那么多钱,就起了贪心,便在文庙里把他给杀了。”
案件在殷云霁的巧妙布置下,终于破了,可殷云霁是让所有当差者做了一件什么事?就让凶手姚明露了馅呢?
谋略断案——
殷云霁让所有衙门里的当差者全都来到他的大堂,对他们说道:“本县令因公务忙不过来,想让你们帮助抄写文章,现在你们每个人都把自己的名字写在一张纸上呈上来,我好看看谁的字写得好,同时,我又记住了你的名字。”当每人写了字呈上来后,殷云霁拿着匿名信一一核对,发现姚明写的字与匿名信上的字相同,便认定姚明就是杀人凶手。
数茄子
一天早晨,一位菜农,挑着两只空筐往菜地走去。茄子长大上市了,他要摘一挑子到集上去卖。想到自己精心种植的紫盈盈的茄子开始收获了,心里美滋滋的。
走着走,他突然看到一个青年挑着满满两筐茄子,从他的菜地里走出来,向集市匆匆赶去。
菜农急忙赶到自己的菜地,一看,大个的茄子都被摘走了,有好几棵连茄枝也给劈下来。他拼命跑着去追赶偷茄子的青年。追上后,伸手抓住吊筐的绳子,质问道:
“你怎么偷我的茄子?”
那个青年却说:“这是我自家的茄子,你怎么说是我偷的?你怎么诬赖好人?”
“我亲眼看到你从我的菜地里出来,我的茄子没了好多!”菜农气愤地说。
“你看到我,怎么不在你的菜地里抓住我?”那个青年用无赖的腔调说。
菜农见青年拒不认账,便拉着他来到了县衙。
县令李亨是个善于断案子的人。他先叫两个人各自说了事情的经过,然后满有把握地说:“这茄子是谁的,一看便知。”
他命令衙役把筐里的茄子倒在大堂上,粗粗一看,就指着那个青年说:“这茄子分明是你偷的,还敢耍赖!”
大堂上几乎所有的人都感到困惑不解。
那个青年仍然坚持说:“县老爷,这茄子确实不是偷的,是我自己的。”
县令李亨笑笑说:“如果这茄子真是你自家种出来的,你怎么舍得在茄子刚刚熟的时候,就把小嫩茄子也摘下来去卖?有几个茄子,还是连嫩枝子一块劈下来的。可见不是你自家流汗出力种出来的。”
这时,大堂上的人才注意到那堆茄子透出的秘密。
青年开始露出心虚胆怯的神色,但仍狡辩道:“那是因为天黑,看不清,才把小茄子也捋了下来。”
见年青人还不认罪,李亨眼珠一转,计上心来,便说道:“你把这堆茄子分成大、中、小三等,数数看各有多少。不许数错!数错了,重打四十大板。”
青年人不知道县令是什么用意,便壮着胆子把茄子按要求分开,数清,然后报告给县令:“大人,大茄子八十七,中茄子六十三,小茄子二十四,一共是一百七十四个。”
李亨马上把一个衙役叫到跟前耳语了一番,衙役便走了出去,不大一会儿,衙役回来又在李亨的耳边嘀咕了一阵,然后,便指出了青年人就是偷茄子的窃贼。青年人见证据充分,便乖乖地认了罪。县令李亨是怎样让青年人认罪的呢?
谋略断案——
当青年人查完茄子数后,李亨便叫衙役到菜农的地里去数摘掉茄子后留下的蒂把,结果,摘掉茄子留下的蒂把与青年人数的茄子数正相符。证明青年人是偷了菜农的茄子。
同案犯的罪证
明朝的一天,被通辑多日的盗窃头目王和尚让追踪他的捕快给抓住了,捕快在初审他的时候,王和尚又供出了他的同伙李强、李福兄弟俩,于是,捕快又把李家兄弟抓捕归案。
几天后,知县王阳明开始正式升堂审理此案,捕快先把王和尚带上大堂,还未等王阳明问话,一进大堂内王和尚就跪在地上先开了口:“大人哪,小人有话要说,有道是一人做事一人当,以前所犯的所有盗窃事都是我一个人所干,与李强李福他们没有任何关系,你们抓错了人,他俩是无辜的。”
“什么,他俩是无辜的,我来问你,李强、李福是不是你招供出来的!”知县王阳明惊诧地问道。
“大人哪,那是我害怕捕快打我,说的假话,他们俩真是冤枉的。”王和尚狡辩的回答道。
王阳明见王和尚当庭翻了供,心里不禁一惊,心想,如果王和尚拒不承认李强李福是同伙,自己还真治不了他们兄弟俩的罪,再说,这李强李福到底是不是王和尚的同案犯呢?现在还真就没有直接证据。
正在他踌躇之时,一个差人走了进来,递给他一封公函,王阳明拆信一看,是知府给他发来的一封信,信上声称李强李福很可能不是王和尚的同案犯,是被王和尚冤枉的。你要谨慎详查,不要诬陷了好人。
王阳明读完信,抬起头看了一眼堂下的王和尚,又瞧瞧手中顶头上司的信函,不仅犯了难。一会,他来到后堂,叫来负责看押的狱差,寻问这几天在看押期间,有没有人来探监。狱差告诉他,李家兄弟的亲眷来探过监,而且还与王和尚接触过。
“哦,李家兄弟的亲眷来过。”王阳明一下高兴起来,他在屋里踱了几步,突然眼前一亮,想出了一个主意,他叫来一个亲信差人,在差人的耳旁说了一番话,然后差人便急匆匆的出去了。又叫来第二个差人,让他把堂上的王和尚先带到另一间屋里去。
之后王阳明重新回到大堂上,继续审案,他“啪”的一拍惊堂木。“把三个犯人带上来!”话音刚落,王和尚,李强、李福三个人便被差人带了进来。
当三个案犯刚刚站到大堂中央,一个差人快步跑了进来“启禀知县大人,知府的差人又送公函来了,叫你去门口迎接。”
王阳明不敢怠慢,抬腿就与差人走出大厅,去迎接上差去了。
这时大堂上只剩下了王和尚,李强,李福三人,王和尚东望望,西望望,见果真没有人,便对李强李福说:“二位兄弟,你们放心,我已翻了供,他们没有证据就一定会放你们出去。”
“王大哥,你也放心,我家眷答应给你的好处,一定会兑现的,我想,我们俩也一定能被放出去,再说,我想我们家已经给知府送了好处费,知府也一定会给这个县官施加压力的。
三个人正交头接耳窃窃私语,王阳明走了回来,只见他一到公案边便大声说道:“李强,李福,王和尚,你们知罪吗?”
“我们没罪!”李强李福双双说道。
“好,我叫你们自己来认罪!”说完,王阳明叫了一个人出来,三人一看顿时傻了眼,便就认了罪,王阳明叫进来的是一个什么人呢?
谋略断案——
王阳明在台上叫了一个差人的名字,那个差人便从公案的桌子底下钻了出来,所以三人立时傻了眼,因为他们三人说的话,藏在公案底下的差人全都听了去。
寻找嫁妆
明朝的时候,有一户姓李的富人家,养了一个宝贝女儿。女儿渐渐长大了,到了出嫁的年龄了,夫妻俩托媒婆,为女儿找了一个婆家,也是一户富裕人家。他们想,我们是有钱人家,女儿出嫁的时候,嫁妆一定要显出派头,不能让婆家笑话。
女儿出嫁前的那天晚上,他们连夜准备嫁妆,一箱箱的名贵衣服,一条条的绸缎被子,多得数也数不清。屋子里装不下了,就推放在院子里,准备第二天再装上彩车。谁知道第二天一大早,他们发现有一个箱子空了,放在里面的衣服都不见了,那都是女儿上花轿前要穿的呀!他们问了仆人,都说没有拿过,四下里寻找,也不见衣服的踪影。李家只好到县府报案,并且请求马上抓到盗贼,不影响女儿晚上的婚礼。
县官听了案情,为难地说:“县城里有这么多的人,要是一家一户查起来,得好几天啊!”这时,有个叫刘炎泽的州官,正好到县里来视察,听说了以后,对李家夫妻俩说:“今天日落之前,我保证让盗贼自投罗网!”他先让文书写了一张公告,公告上写着:“城里某户人家失窃一箱衣服,为捉拿盗贼,明天上午各户居民务必等在家里,等候官兵前来搜查后,方可离开。”然后,他吩咐手下人马上到处张贴,最后,他又对守城门的官兵关照了几句。
这天日落之前,在县城门口,那几个偷衣服的盗贼,真的自投罗网了。守门官兵在他们的身上,搜出了很多女人的衣服,都是被偷的嫁妆。
刘炎泽是怎样让盗贼自投罗网的呢?
谋略断案——
刘炎泽估计,盗贼看了布告,因为害怕第二天被查出来,会马上把偷来的衣服运出城外,而整箱衣服目标太大,他们会把衣服穿在里面,分几次穿出城。刘炎泽关照士兵,看谁反复进出城门的,就扣留搜查。
大牢与小牢
崇祯皇帝的时候,山西一带盗匪猖獗,一股股的强盗结成了多个帮派,他们拦路抢劫,杀人越货,把个好端端的山西搅扰得天翻地覆,民不聊生。
为了打击匪患,还老百姓一个安居乐业的太平日子,太原知府组织了一支强悍的队伍,向各路土匪强盗展开了猛烈的进攻。终于一股民愤极大的强盗被活捉了。
太原知府十分高兴,开始公开审理这伙强盗,可是本以为好审的案子,却偏偏碰上了钉子。这伙强盗不仅组织严密,而且有不怕死的帮规,任凭知府如何审理,他们就是不招供,甚至向知府叫板,说他们无罪。
眼看着没有定罪的线索和直接证据,太原知府不禁急得一筹莫展,手足无措。
这时,太原府的一位足智多谋的师爷向知府献了一计。知府听罢,不禁连连称好。
很快,知府升上大堂,命令衙役把强盗们一个一个的单独带到堂上进行审问,然后把其中的几个人带进大牢对面的小牢里,其余的人押进大牢里。这样带进小牢里的强盗马上又被单独的进行了提审,而提审之后,衙役们就会给他们送去酒肉。与此同时,关进大牢里的那些强盗吃的都是粗茶淡饭。这样进行了两天后,知府开始提审大牢里的强盗,在审问时,非常郑重的告诉他们已经有人揭发了你们的强盗行径。
很快,大牢里的强盗就主动地交待了罪行,这伙强盗的所有罪恶便全部暴露了出来,使知府顺利的破了此案。
这位师爷献的是什么计策呢?
谋略断案——
师爷献的是离间计。他让知府把强盗分别关在大牢和小牢里,并给小牢里的强盗吃好酒好肉,给大牢里的强盗吃粗茶淡饭,目的就是让他们互相猜忌,狗咬狗,从而互相揭发,达到破案的目的。
被扔进荷塘的男孩
有一户人家,姐姐和她娘家弟媳同时怀了孕,可天有不测风云,突然间姐夫和内弟都相继得病死去。
十个月之后,姐姐和弟媳又同时生了孩子,一个女孩,一个男孩。满月后的第三天,弟媳来到县衙告状,说婆家姐姐在回娘家时把她的儿子换成了女孩。
知县孔铁林接案后,连审两堂也没问出头绪来。两方互不相让,两方证人都分别证明二人生的是男孩。
这下可真让孔铁林犯了难。这天夜里,孔铁林猛然想出了一个好办法,他传话明天晚上再审。
第二天晚上,月色朦胧,孔知县端坐在西花厅上,紧靠花厅的栏杆外边就是一个半亩大的荷花塘。原告、被告和证人带到后,双方还是各执一词,吵得孔铁林心烦意乱,一甩袖子,回内室去了。
花厅上一时鸦雀无声,众人面面相觑。知县夫人走出来说:“为了这个男孩,老爷都惹烦了,想必是长得姣好,才争成这个样子。让我来看一看。”说着,就从姐姐怀里接过孩子,抱进了内室。
片刻,孔铁林走出来继续问案,依然问不出啥名堂来。他顿时火冒三丈,手执惊堂木,在案桌上拍得“啪啪”震天响。
正在这时,佣人把小孩子抱出来了,说是夫人已经看过。孔知县随手接过来,怒气冲冲地指着孩子道:“为你这乳臭未干的小儿,累得我连审两天,还未审清问明,像你这种婴儿,白白给大人添了烦恼,要你何用!”
说罢,两手一扬,就把小孩子扔进了荷塘,只听扑通一声,那小孩子在水面上蹿了两蹿,就沉下水底。这一下,顿时吓呆了原告、被告、衙役和证人,花厅里立刻乱起来。
姐姐跑到塘边,捶胸顿足地呼叫起来:“快捞人哪!可别淹坏了俺的孩子哟!”而弟媳妇一听见响声,就疾步蹿到塘边,扑通一声和衣跳进荷塘,扑到水里去救孩子。
案子就这样轻松地破了。你猜到底谁是孩子的亲生母亲呢?
谋略断案——
孔知县让人将弟媳妇救起来,此时,花厅里添灯加亮,如同白昼。
孔知县再次升堂,手捋胡须,威严地说:“此案已明,本县心中有数。”命姐姐如实招供,若再谎言狡辩,一定严惩不贷。姐姐只得如实招供了移花接木、偷梁换柱的“夺子之计”。
而那扔在荷花塘里的小孩,则是用红绸裹着一条5斤重的大鲤鱼,孩子在夫人床上睡得正香呢!
智破赖账案
明朝的时候,有个著名的文学家叫汤显祖,家在江西临川,人们尊称他“临川先生”。他在浙江遂昌县做知县的时候,曾经审理过一个案子。
与遂昌县相邻的龙游县里,有个叫卜为仁的人,家里很富,长年放高利贷。有一回,商人吕豆明向他借了两千贯钱。借约上写明,用房产、土地作抵押,借期一年,一年期满用本利赎回。
吕豆明的买卖做得很顺利,在第八个月的时候,就提前去还清借款。到那里一数,只带了1800贯。他就先还了1800贯,约好第二天交清欠款,取回供约,因为只有一夜之隔,又互相熟悉,所以也就没有写收据,也没有在借据上注明。
第二天,吕豆明拿了钱去取借约时,卜为仁竟不承认昨天还钱的事。吕豆明一气之下,到龙游县衙去告状。但因没有凭证,反被判诬陷罪,后来花了许多钱,才免受处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