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你不可不知的12个关键经济指标
1718200000013

第13章 汇率——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3)

2.本币的对内贬值率

本币的对外贬值程度是通过两种货币新旧汇率的比较计算出来的,而本币对内贬值程度则需要用一定时期的物价指数来计算,公式为:

纸币贬值(对内)=1-货币购买力=1-100/物价指数

公式中的物价指数以100为基数,只要有通货膨胀存在,物价指数就要高于100,此时货币购买力就会小于1,其小于1的部分就是纸币在通货膨胀中失去的那部分价值,即对内贬值程度。根据该公式,物价指数越高,意味着货币购买力越低,纸币对内贬值程度越大。但是纸币对内贬值程度是不可能超过100%的,因为即使通货膨胀水平再高,货币也不可能在0与100%之间浮动。下面以实例来说明本币对内贬值率的大小在本币对外贬值时对出口贸易造成的影响。

假定我国优质大米的国内售价为1500元/吨,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为$1=¥7.5;折合为200美元/吨。由于我国国内通货膨胀,每吨大米的价格由原来的1500元上升为1650元,引起其供给量大幅度增加或者减少时,出口成本提高,出口受限。外汇管理当局对汇率做了适当调整后,汇率变为$1=¥8.5,造成本币对外贬值11.76%(1-7.5/8.5),同时因国内物价上涨10%[(1650-1500)/1500],纸币对内贬值率9.09%[1-100/110],此时,人民币对外贬值程度大于对内贬值程度。若大米仍以200美元/吨的单价在国际市场上出售,折合1700(200×8.5)元人民币,仍高于国内售价1650元/吨,那出口商就有每吨50元的净利润,出口积极性就会提高,出口规模扩大。若出口商把售价降至194美元/吨,折合人民币1650(194×8.5)元,与国内售价相等。但因为大米价格的下降,可能会导致国际市场对其需求量的增加,出口规模也会比以前扩大。

汇率贬值,出口商品用外币表示的价格下跌,若本国产品的供给弹性和国际市场对本国出口产品需求弹性均较大,则价格下跌会刺激出口数量的扩张,从而增加出口贸易外汇收入;若本国出口商品的供给弹性和国际市场对其需求弹性均较小,或者单方面较小的话,就会使商品出口数量的增长受到抑制,出口贸易的外汇总收入就可能减少。如果大米以低于200美元,高于194美元的价格出售,既能带给出口商一定利润,国际市场对大米的需求量又会增加,同样会促使出口规模的扩大。

但是,若每吨大米的国内价格上涨至1710元,则国内物价上涨14%[(1710-1500)/1500],需求弹性即为价格或者收入变动对需求变动的比率。某商品因价格的上涨或者下跌,人民币对内贬值率为12.28%[1-100/114],大于对外贬值率为11.76%。此时,即使出口商以原价200美元/吨出售大米,换回的人民币1700(200×8.5)元,相对于国内售价1710元来说,每吨还亏损10元,这样一来,大米在国内销售远比在国外强。若要获得与在本国销售等额人民币的话,在国外的售价必须提高到201元/吨(1710/8.5),显然,更不利于竞争,出口规模也难以扩大。

所以,存在通货膨胀的国家,本币的对外贬值率大于对内贬值率时,本币才实际上贬值,才可能促进一国的出口贸易。

3.时滞的影响

贸易合同均有一定期限,贬值初期,出口商品的汇率结算可能在合同中早已规定好,(除非双方另有约定)不可能再按新汇率结算,所以新汇率不会影响到贬值初期商品的价格。

即使出口商品以外币表示的价格下跌后,由于人们认识决策、信息传递、生产改变等过程有延迟的可能,国外对其出口商品的需求也不会马上增加。就算订货马上增加,但从订货到交货仍需一段时间,因此一国的出口量不会马上扩大,供给弹性是指价格变动对供给变化的比率,而是要经过一段时间后,贬值的效果才能逐渐反映出来,这就是贬值的“J曲线效应”。

4.国际市场上的干扰

一国货币的贬值,使其本国产品以较低的价格充斥国际市场,不进抢占了其他国家在国际市场上的份额,甚至还可能对进口国的民族产业造成冲击,因此,很容易遭到其他国家的报复,用贸易壁垒来限制对来自贬值国家商品的进口,这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本币贬值国家商品的出口。

七、老百姓为何喜欢本国货币升值

人们若要出国旅游或者求学,人民币就不能在国外随意使用了,必须得将其兑换成当地国家的货币。

例如,5月份,某甲要去美国,他拿10000元人民币去银行兑换美元,当时,汇率为$1=¥8.5,折合1176.47美元。同年年底,某甲又去美国,同样要兑换10000元人民币,此时人民币相较于美元升值,汇率变为$1=¥8,按此时汇率折算,引起人们对其需求量大幅度减少或者增加时,折合1250美元,比升值前多得74美元。

上例表明,人民币升值后,显然对想要出国的人是有利的。

在国际贸易发展如此迅速的今天即使你不出国,在国内同样也能买到你想要的外国货。

许多人都偏好日本的电子产品,假定日本原装单录音机在国际市场上售价为40美元/台,根据当时汇率$1=¥8.5,它在我国国内售价即为340元/台。到年底,若该录音机国际市场售价仍为40美元/台。人民币生值后,汇率变为$1=¥8,则该录音机在我国国内售价变为320元/台(40×8),较年初每台下降了20元,这对有意购买该录音机的消费者来说,无疑是一个好消息。

本币升值,不仅对消费者有利,对专门从事进口业务的进口商也同样如此。

例如,日本某贸易商社需要进口玉米5万吨,以150美元/吨的价格成交,需支付750万美元,根据当时的汇率1美元=127日元,日本商社需要花费9.525亿日元兑换750万美元后才可以进行支付。日元升值后,汇率变为1美元=120日元,该商社若仍以150/吨的价格进口5万吨玉米,某商品因价格的上涨或者下跌,此时就只需要花费9亿(750万×120)日元,较升值前少花费0.525亿日元。如果日商社希望将原来预算的9.525亿日元全部用于进口,则在玉米价格不变的情况下,日商用兑换后的793.75(9.525亿/120)美元,可购得5.29吨玉米,较升值前进口增加0.29万吨。

所以一国货币升值对进口商来说,可能会增加盈利,减少亏损。该商品的需求弹性大,若没有引起人们对此商品需求量的大幅度变动,则该商品的需求量弹性小。

综合以上的例子,我们可以分析得出:一国货币对外升值后,用同等数量的本币能兑换升值前更多的外币,从而大大增加了本币的购买力;以外币计价的进口商品在国内销售时,折合的本币价格比升值前要低。货币升值再利于消费者的同时,又能降低进口商的成本,增加利润。所以通常来说,老百姓喜欢货币升值。

但是,老百姓并非能毫无限度地享受货币升值带来的好处。比如某种商品在国际市场上供给短缺,即使本币升值,国内销售商仍可能按原价甚至高出原价的价格出售该商品。或是某种商品在国际市场上价格也上涨,且上涨的幅度大于本国货币上涨的幅度时,实际上抵销了本国上涨带来的效应。而且,本币升值后,为了防止国外廉价产品冲击本国国内市场,一国出于保护民族工业的需要,可能会控制该种商品的进口配额,该商品供给弹性大;若仅使商品的供给量作轻微变动,或是增加关税,抬高此种商品在国内的售价,以提高国内同种商品的竞争力。

当然,并非只有出国和热衷于购买进口货的人才能享受到本币升值带来的好处,而将在国内购买国货的人就享受不到。其实货币既然可以对内贬值,它也会对内升值,具体体现为纸币购买力上升,即用同样数量的货币可以买到比升值前更多的商品,或是购买同等数量的商品花费的钱较升值前少,这就是通常人们所说的“钱更值钱了”。

八、谁希望汇率稳定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由于西方一些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导致各国货币在国际市场上实际购买力随之而变动,因此各国政府都根据自身的经济利益实行了由外汇市场供求关系决定的浮动汇率制。再加上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元汇价出现了大起大落的急剧波动,对世界经济、国际贸易和西方外汇市场产生了强烈的冲击,从而使得国际外汇市场汇率波动频繁。它导致的结果可能会影响一国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或是导致从事对外经济交往的经济实体或者个人蒙受一定经济损失,下面以一些实例来说明该问题。

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后,各国货币相继贬值,给危机发生国带来深重的灾难。为此,各国政府都处于紧张状态,各国民众对现任政府的信任感大大动摇,有的国家高层领导人甚至还引咎辞职,则该商品的供给弹性小。同理,所以无论从公或私的角度,各国政府都希望汇率能够稳定。

各国从事对外经济活动的经济实体也要承担因汇率变动引起的收益或者亏损的风险。

以外币计价的商品进出口业务中,从谈判签约到交货付款,通常需要几个月的时间。例如,我国出口商和美国某公司签订了总售价为820万人民币的服装销售合同,货款以美元支付。按签约时汇率$1=¥8.2来折算,只需100万美元即可。到交付货款时,汇率变为$1=¥8.5,此时,,美商只需支付96万美元(820万/8.5)就完成了支付义务,而我国出口商虽然仍得到以人民币计算的820万元,但却损失了近4万美元的外汇收入。相反,我国进口商若要从美国进口一批价值100万美元的玉米,规定以美元支付,根据签约时的汇率$1=¥8.2,我国进口商只需要820万人民币就可以兑换100万美元进行支付。但付汇时,汇率变为$1=¥8.5,我国进口商就要用850万(8.5×100)人民币才能兑换100万美元,较汇率变动前,多花费30万人民币,故而在汇率变动前已达成的交易中,进出口商还是希望汇率能稳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