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话题中国文学史
1721000000041

第41章 博采众家,博大精深——戏曲故事引论

中国古代戏曲文学是中国文学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虽然戏曲文学产生的时间比诗歌、散文、小说等文学样式要晚许多,但是戏曲文学却吸收了诗歌、散文、小说等文学样式的优长和精华。戏曲作品的曲词就是在传统诗词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一种新的诗歌样式,而且每一戏曲作品又都不乏传统的诗词样式穿插其间。戏曲中的宾白则是典型的散文,这些散文包括了叙事、写景、抒情各种形式与内容。至于戏曲作品本身无一不是在演唱中讲说一个个动人的故事,其中有不少戏曲作品就是在演绎前代小说所叙述的故事。所以说戏曲文学样式虽然晚出,它一出现就形成一个新的文学高峰,开辟了一个新的文学时代,即俗文学大发展的时代。戏曲文学在中国文学史上是极其光辉灿烂的一页。

实际上戏曲的产生比戏曲文学要早许多。戏曲文学,严格说是指为戏曲演出而创作的剧本样式,但是戏曲早期的演出,在戏曲的形成阶段,一开始是没有文字底本的。就是有一些文字提示,也不过是纯粹演出动作或者是片断台词的提醒,还构不成完整的文学剧本。戏曲文学的出现是在元代杂剧样式形成以后的事。元杂剧以前,中国戏曲历经了一千多年的孕育,出现了许多具有戏曲因素的艺术样式,像俳优戏中的优孟衣冠、鱼龙百戏中的东海黄公、歌舞戏中的踏摇娘,以及参军戏、宋杂剧、金院本、诸宫调等,它们都为元杂剧的形成和成熟起着铺路奠基的作用。但是这当中的一些动人故事却是在讲述戏曲文学的形成过程时不能不顾及,不能不介绍的。不了解这些故事就难以对中国戏曲的成熟有完整的认识。所以以前就有人对中国戏曲在元代“一下子”出现那么多剧作家、那么多剧本大惑不解。实际上元杂剧的出现并不是偶然的,而是经过千年孕育,已经到了水到渠成的地步。

元代是一个统治中国仅仅百年的朝代,而且是一个少数民族实行种族统治政策的时代。这个时代对于汉族传统文化进行了激烈的挑战,其结果是使汉族传统的文化接受了草原文化的洗礼,多民族的文化得到了空前的交融,尤其在市井民众间,自宋、金以来形成的杂剧、院本样式更受到这个时代人们的欢迎。原因就是被蒙古贵族轻视和排斥的汉族读书人,在唐宋科举被废止后落入社会底层,与歌儿舞女为伍,成为书会才人,他们在剧本创作中驰骋他们的才情,寄托他们的情思,于是大量的元杂剧剧本被创作出来,书会才人新的剧作演出受到广大民众的欢迎,又使读书人创作更多的剧作,于是就形成了戏曲文学空前繁荣的新时代。在众多的杂剧作家中自然就涌现出一些创作高手和创作大家。于是“元曲四大家”的称谓就出现了。应当说明的是,当时有一种与元杂剧并行的新诗体——散曲流行于世。如本书第一篇中所述,散曲包括小令和套数两种样式。其中的套数,实际是元杂剧的每一折的基本结构。当时对这种新诗体人称“乐府”,为了和古乐府区别,则称作“北乐府”或“新乐府”。所谓“元曲四大家”一开始实际是以散曲创作杰出而言,这个提法在元代周德清所著的《中原音韵》一书中首次出现。但是这四大家——关、马、白、郑杂剧创作也很有成就,后人将“元曲”通指元代的散曲和杂剧,四大家也就成为元杂剧创作的四大家了。这四大家里没有包括以创作了“天下夺魁”的《西厢记》而著名的王实甫,不少人都为此不平,但是了解了这个四大家称谓的缘起也就可以释然了。

元杂剧是以北方音乐曲调歌唱的戏曲为主,所以也叫“北曲”或“北杂剧”。实际与“北曲”同时,在中国南方土生土长的以南方音乐和曲调演唱的戏曲也已成熟,特别是在温州一带出现的“永嘉杂剧”更为有名。其有名剧作的出现如《王魁》、《王焕》等比北杂剧剧作还要早,可惜都是民间创作自生自灭,南戏早期的剧本多已失传,今天只能从《永乐大典》所辑录下来的戏文三种得知一些信息,但是到元代末年因为高明的一本《琵琶记》却使南戏声名大噪,并且随着元朝的灭亡,南戏蔚然勃兴,明清两代不少剧作家都倾向南戏创作,著名的四大南戏——《荆》、《刘》、《拜》、《杀》,则备受民众喜爱。如果说元杂剧《西厢记》的创作历程反映了中国戏曲的成熟过程,关汉卿的创作标志元杂剧取得了非凡的成就,那么高明和他的《琵琶记》则是南戏发展到一个新时代的里程碑。

戏曲文学在明清时期出现了与元代迥然有别的面貌。一是戏曲创作样式空前繁多,不仅有元代传下来的四折一本的北杂剧,而且出现了一折一本的短剧和系列组合剧,还出现了以南曲演出或南北曲合唱的杂剧。南戏则演化为“传奇”,声腔多样,中经“四大声腔”——海盐腔、余姚腔、昆山腔、弋阳腔的并行,最后昆腔独霸,以至花部乱弹兴起,经过“花、雅之争”,最终京剧风靡天下,成为国粹。二是戏曲作家的身份出现了巨大变化,戏曲再不是元代失意文人的专利,明清不少皇亲贵戚、达官贵人以及地方官员都染指戏曲创作。同时从明朝皇帝朱元璋开始就特别注意戏曲的“教化”作用,于是一批剧作家有意识地创作旨在宣扬封建道德的伦理剧,使戏曲从市井民间登堂入室,成为庙堂艺术的组成部分。戏曲创作出现了不同的流派、不同的风格,以及多种戏曲理论。并且还出现了不同流派作家之间的论争。这一时期名家名作竞相问世,不可胜数。于是戏曲史上再次出现了一个戏曲文学创作高峰,这就是戏曲文学的传奇兴盛的时代。

元明清三代约八百年间,中国戏曲文学创作取得了辉煌成就,它在世界戏剧艺术之林独树一帜,以独特的中华民族戏剧艺术体系而令世界瞩目。它的作品在十七世纪就开始被译成各种文字享誉世界,它的作家关汉卿、汤显祖和欧洲戏剧大师莎士比亚并肩而立,同时成为辉映世界东方和西方的明星。中国戏曲文学的题材极其广泛,紧紧关注现实、反映现实社会和人生的种种问题是它的优良传统。就是书写历史故事也大都寄予深刻的现实意义,不是借古讽今,就是要人们深记历史教训,或抒发作者的故国情思。其中对忠君爱国、民族大义、高尚节操的咏歌更是充盈于字里行间。其他英雄侠义、清官断案、爱情婚姻、道德伦理、世情风俗、神鬼世界等题材的剧作也都表现了剧作家对现实世界美好事物的歌咏,对美好生活的期盼,以及对丑恶事物的痛恨和鞭挞。为了使人们对中国戏曲文学有一个大概了解,本篇就可能的篇幅,选择其精要与代表,将著名的戏曲文学作品按照不同时代、不同题材分别叙说于后,希望读者能够喜欢。但是,值得注意的是,这里只是很粗浅的介绍,如果读者有兴趣深入认识中国戏曲的博大精深,还得请读者继续翻阅众多的中国戏曲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