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谱写中国梦四川篇章辅导读本18讲
1726200000038

第38章 建设美丽四川: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1)

核心提示:保护生态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就是发展生产力。四川地处长江、黄河上游,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事关国家生态安全和全省可持续发展。推进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建设,实施天然林保护、川西北草原生态保护、湿地保护与恢复、水资源保护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等生态安全工程,建立健全生态补偿机制,提高森林覆盖率和生态系统稳定性。加强城市生态管理,建设成都环城生态区。促进经济增长方式向绿色、可持续发展转变,抓好重点行业、重点产业、重点地区的节能减排,形成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相互协调的良性运行机制。以解决危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为重点,强化水、大气、土壤等污染防治,让人民群众喝上干净的水、呼吸新鲜的空气、吃上安全的食品。

一、创新生态补偿机制,推进生态安全工程建设

保护生态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就是发展生产力。四川地处长江、黄河上游,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事关国家生态安全和全省可持续发展。围绕建设美丽四川的目标,加快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推进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建设,实施天然林保护、川西北草原生态保护、湿地保护与恢复、水资源保护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等生态安全工程,建立健全生态补偿机制,提高森林覆盖率和生态系统稳定性。

(一)国家生态安全,四川举足轻重

生态安全是人类生存与发展最基本的安全需求,与经济安全、国防安全、社会安全具有同等重要的战略地位。生态安全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大文明建设的支撑基础,是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伟大中国梦、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基础保障。面对日益严峻的全球环境问题,正处于快速城镇化与工业化中后期的中国,对生态安全的需求更加重视和迫切。生态文明建设战略地位的提升、美丽中国、伟大中国梦的实现,无不以安全的生态环境做支撑。

在全国生态安全与生态文明建设中,四川是重点区与关键区。四川地处长江及黄河上游,跨青藏高原、横断山脉、云贵高原、秦巴山地和四川盆地几大地貌单元,气候地域差异大,垂直变化明显。长江由西向东横贯全省,川江河段长达1030km,支流有雅砻江、岷江、沱江、嘉陵江等。全省植被类型多样,是我国乃至世界及其珍贵的生物基因库,为我国三大林区与五大牧区之一。以若尔盖湿地为主的高原湿地生态系统,承载了黄河上游近三分之一的水源涵养功能。四川既是全国生态建设的核地区、生物多样性富集地区和长江上游重点水源涵养区,也是典型的生态脆弱区。因而,四川生态安全关系到长江上游和山峡库区的生态安全,对促进和提升全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四川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积极推动者和实践者。早在1998年,四川在全国率先实施“天然林保护”和“退耕还林”工程,随后又响亮提出“建设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的目标,并在西部率先作出建设生态省的重要决定,围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相继出台了《四川省“十二五”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规划》《四川省“十二五”循环经济发展规划》《四川省“十二五”节约能源规划》等重要规划;围绕“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建设,相继制定了《四川省青藏高原区域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规划》《川西藏区生态保护与建设规划》《四川省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等专项规划;围绕全省区域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编制审定了《四川省主体功能区划》《四川省生态功能区划》《关于实施四川省专项土地整理(金土地)工作的通知》等重要文件,大力推进了城乡环境综合治理,为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创新生态补偿机制,展示四川自然之美

生态补偿具有多重涵义,包括自然生态补偿、生态系统补偿以及促进生态恢复和环境保护的经济手段和制度安排。按照国家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CCICED,简称“国合会”)2005年提供的定义,生态补偿(eco-compensation)是以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生态系统服务为目的,以经济手段为主,调节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关系的制度安排。进一步讲,生态补偿机制是以保护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目的,根据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生态保护成本、发展机会成本,运用政府和市场手段,调节生态保护利益相关者之间利益关系的公共制度。生态补偿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概念,国际上通常使用“生态服务付费”(payment for ecological services,PES)或生态效益付费(payment for ecological benefits,PEB)。

生态环境具有外部性特征与公共产品属性,生态补偿是控制生态环境的外部成本和体现外部收益的公共管理政策安排。人均经济社会指标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四川,承载了超越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的生态服务功能。全省有42个县、29万平方公里(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59.8%)土地面积属于全国重点生态功能区,县级及以上各类自然保护区占土地总面积的比重高达18.17%(保护区面积占土地面积的比重仅次于西藏和青海,位于全国第三位),为四川乃至全国提供了大量生态服务产品,也承担了高昂的保护成本与发展机会成本,形成了“不平衡、欠发达”的省情特征。

重点生态功能区以及禁止开发区既在地理空间上与川西藏区、秦巴山区、乌蒙山区、大小凉山地区等连片贫困区重合,又是少数民族传统聚居区与革命老区,因修复生态环境与维护生态服务功能而支出巨额生态保护成本,损失开发资源与传统产业选择的发展机会成本。虽然生态系统维护费用通过专项资金安排而得以解决,区域发展机会成本以财政转移支付的方式获得补偿,但补偿金额未能足额弥补各级发展机会成本损失以及生态系统维护费用,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这些重点生态功能区以及省级重点生态功能区的区域发展型贫困。

建立健全生态补偿机制,可有效破解“不平衡、欠发达”基本省情。承载重大生态服务功能的各类自然保护区、重点生态功能区、矿产资源与水资源是生态补偿的重点领域。一是理顺拓宽各类自然保护区投入渠道,提高自然保护区规范化建设水平,引导周边社区居民转变生产生活方式,降低周边社区对自然保护区的压力,全面评价周边地区各类建设项目对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破坏或功能区划调整、范围调整带来的生态损失,建立自然保护区生态补偿体系。

二是积极争取中央财政加大对重点生态功能区和禁止开发区的转移支付力度,加快建立省级重点生态功能区和禁止开发区转移支付制度。推动建立健全重要生态功能区的协调管理与投入机制,建立和完善重要生态功能区的生态环境质量检测、评价体系,加大重要生态功能区内的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力度;开展重要生态功能区生态补偿标准核算研究,建立重要生态功能区生态补偿标准体系,探索建立生物多样性保护、污水治理达标排放的区域补偿机制。继续实施重点流域跨界断面水质超标资金扣缴制度,完善岷江、沱江等重点流域水环境生态补偿机制。

三是加大矿产资源开发的生态补偿机制构建。矿产资源开发存在着比较大的生态破坏与环境污染问题,应及时采取措施进行恢复重建,以提高生态环境质量。全面落实矿山环境治理和生态恢复责任,做大“不欠新账、多还旧账”;积极开展矿产资源快放环境治理与生态恢复保证金和矿山生态补偿基金的使用情况,研究制定科学的矿产资源开发生态补偿体系。

四是要探索建立农户生态补偿机制。农户是重点生态功能区的建设者、参与者与维护者,农户生态系统是区域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尝试实施农户生态补偿机制,激励农户从事生态产品维护与保育活动。

五是探索生态系统保护的补偿机制建设。继续争取国家继续支持退耕还林工程,建议国家建立国家级公益林动态补偿机制,提高省级公益林生态补偿标准,创新开展省级湿地生态补偿试点示范;深入实施草原生态保护补助政策,争取国家提高补助奖励标准。

(三)实施生态安全工程,建设长江上游生态屏障

自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四川一直将生态安全工程建设作为构建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的主体工程,除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等工程外,还相继实施了野生动植物保护、退牧还草、湿地保护、水土流失治理、川西北防沙治沙、城乡绿化、地震灾区生态修复等一批重点生态安全建设工程,既为长江上游生态安全作出巨大贡献,也极大地改善了城乡居民的生产生活环境。建设美丽四川,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要以主要河流水系为骨架,以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地质公园、森林公园、重要湿地等为主组成的“四区、八带、多点(块)”生态空间格局,继续实施天然林保护、川西北草原生态保护、湿地保护与恢复、水资源保护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等生态安全工程,提高森林覆盖率和生态系统稳定性。

一是以川滇森林及生物多样性、秦巴生物多样性和大小凉山水土保持及生物多样性等生态功能区为重点,继续实施停止天然林和公益林商品性采伐,依法加强天然林资源和公益林保护管理,扩大国家公益林面积;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开展重点地区和地震灾区毁损耕地退耕还林;加快宜林荒山荒地人工造林、封山育林和地震灾区、山洪泥石流灾区植被恢复,扩大森林面积,提高森林覆盖率与森林蓄积量。

二是以若尔盖高原湿地为载体,积极实施湿地保护与恢复工程。湿地是地球之肺,重点提高湿地的水源涵养能力。以川西北高原湿地、湿地自然保护区、湿地公园、湿地风景区和长江、金沙江等八大水域湿地为重点,合理划分生态服务功能型湿地和畜牧业生产型草地范围,加强湿地生态系统保护与恢复,遏制天然湿地生态系统退化趋势。提高对湿地保护的管理、科研和监测水平,保护湿地功能和湿地生物多样性,开展湿地资源合理利用,确保重要湿地和河湖面积不减少、湿地生态功能不退化。

三是加大水生态系统保护与恢复力度。从保护水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和良性循环出发,加强水资源的科学规划、合理配置、高效利用、全面节约、有效保护,遏制局部地区水生态系统失衡趋势。维持江河合理流量和湖泊水库以及地下水的合理水位,建立河流健康指标体系,定期组织开展河湖的健康评价,维护河湖生态健康。逐步建立以水功能区管理为核心的水资源保护制度,加强地下水保护,推进地下水超采区综合治理,提高江河湖泊生态自净能力,恢复长江、金沙江、岷江、沱江、嘉陵江等流域的生物多样性,明显改善水生态环境。

四是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综合防治水土流失,因地制宜,因害设防,优化配置工程、生物和耕作措施,形成有效的水土流失综合防护体系。抓好嘉陵江流域中下游、金沙江下游、岷江中下游、沱江中下游等重点地区的小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启动革命老区、藏区、岩溶地区、易灾地区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水土流失保持工程。加大攀西矿区、川南矿区等重点矿区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力度。

五是是积极实施草地沙化治理工程。以川西高山高原区的甘孜州、阿坝州以及凉山州为重点,实施防沙治沙工程。采取封沙育林(草)、营林造林植灌、人工种草、小流域综合治理和设置沙障等方式逐步恢复林草植被,加强林草植被管护,开展草畜动态平衡建设,实施湿地恢复和保护,实施必要的流沙固土、人工巡护,禁止一切破坏植被的活动,搞好监测评估和封禁保护,控制沙化土地扩展,建立和巩固以林草植被为主体的沙区生态安全体系,有效控制川西北地区沙化土地扩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