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的原则是行动的指南,正确的方法是实现目标的保证。大学生社会交往既要遵循正确的原则和方法,也要掌握培养社会交往能力的原则和方法。这对于提高大学生社会交往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本章研究两个问题:一是大学生社会交往的基本原则和方法;二是大学生培养社会交往能力的原则和方法。
$第一节 大学生社会交往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一、大学生社会交往的基本原则
社会交往是大学生社会实践的重要内容。大学生在社会交往实践中,必须遵循正确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大学生在社会交往中,应当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一)真诚原则
1.真诚原则是大学生打开社会交往心灵之门的钥匙
社会交往中,最根本的一条原则就是真诚原则。它要求大学生在社会交往中,用“真实、诚恳”的态度来指导社会交往行为。交往双方只有彼此以心换心,才能相互理解、相互接纳、相互信任。人们常说的“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就是倡导真诚原则,提倡用真诚去打开社会交往的心灵之门。
2.真诚原则是大学生社会交往的心理基础
真诚原则既是社会交往的基础,也是社会交往得以延续和深化的保证。大学生在社会交往中,只有按照真诚原则与人交往,才能与交往者保持友好的社会交往关系。一旦交往者发现对方有虚假的言行,担心上当受骗,势必放弃与他交往,彼此的交往关系就会失去基础。只有人人遵守真诚原则,彼此信任,才能使社会交往得以持续发展。人人都不想与弄虚作假的人打交道。
3.真诚原则是大学生促进自我完善的良好方法
只有真诚待人,才能被人待以真诚。大学生在交往中,坚持真诚原则,本着真诚的心与人交往,就可以充分认识、发掘别人的长处,用别人的长处来激励自己,找到自己存在的问题和差距;也不会计较别人的短处和不足,能以公平的心态去评价和判断事物。大学生把真诚赠人,自己什么也没有失去,反而会得到别人的真诚,对自己有利。因此,坚持真诚原则,才能促进自己的发展和完善。
4.真诚原则是大学生社会交往持久的有力保障
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都希望他人真诚可信。但是,一些人却忽视了自己的真诚,要求朋友对自己坦诚相待,袒露心扉,否则,就认为朋友不真诚,但是,自己却从未向朋友打开过心灵之门。这样的交往关系,肯定难以深入持久。“逢人便说三分好,未可全抛一片心”的交往,必然侵蚀健康的交往关系。同时,真诚不等于头脑简单、轻率从事、盲目冲动。真诚本身就是要求我们细致、谨慎和理智地去进行人际交往。
真诚原则,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大学生常常因为各种利害关系的影响,出现待人处世不真诚的问题。坚持真诚原则,就要从日常生活做起,时时、事事、处处检点自己是否感情用事,是否具有本位主义,是否缺乏思维理性,经常反省自己的言行是否违背真诚原则。如此,大学生才能不断培养和提高自己社会交往的道德修养水平。
(二)尊重原则
1.尊重原则是大学生社会交往平等的体现
实现社会交往平等,核心是尊重。只有相互尊重,才能实现平等。尊重包括自尊和尊重他人。自尊就是在各种场合自尊自爱,维护自己的人格。尊重他人就是重视他人的人格、习惯与价值,不伤害他人的自尊,承认社会交往中双方的平等地位。作为具有独立人格的个人,都具有自尊心,希望别人尊重自己。但是,要被他人尊重,首先必须尊重他人,即做到尊他。尊重是平等在人际交往中的体现。尊重人格是平等的基本要求。尊重自己的同时也体现了对他人的尊重,这二者是相辅相成的。
2.尊重原则是大学生社会交往的重要保证
在社会交往中,交往双方在气质、性格、能力、知识等方面都可能存在差异,社会分工的不同也造成每个人具有不同的身份,但是,每个人在人格上则是平等的。当代德国著名哲学家、教育家斯普兰格在其《现代人的焦虑和希望》一书中,谈到了尊重别人的重要意义。他指出:“我们应该可以感受得到,这个世界不是只有我一个人,而是还有别人,有许多其他的人存在。也许你我相遇是那么偶然,那么无关紧要,但是我们都要彼此把对方当作人来看待,互相尊重、互相帮助。这种顾虑别人的心,也反过来帮助我们做到真正的自重。所以我们彼此之间都能体会到这种经过深思熟虑所产生的秩序。”
(1)尊重他者是尊重原则的基本前提
没有对他人的尊重就不可能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大学生在社会交往中要能够做到尊重他人,就必须善于了解他人。“现实生活中的人,由于心理素质、道德素质、价值取向等具体情况不同,人际行为模式也会多种多样,有的学者将其划分为十种:宽宏大度、处处忍让型;针锋相对、寸步不让型;自吹自擂、招摇撞骗型;阿谀奉承、善拍马屁型;大大咧咧、不拘小节型;吹毛求疵、斤斤计较型;自我中心、自私自利型;他人第一、心中无我型;满腔热情、待人亲热型;冷若冰霜、待人冷漠型。”
了解是尊重的前提。大学生在社会交往中,要通过听其言,观其行,洞察他人的心理,了解他人思想行为的特点,从而对不同类型的人采取包容的态度。
(2)善于理解他人是尊重原则的思想基础
理解就是懂得。理解他人就是懂得他人。理解是尊重的基础。只有理解了才能尊重。现实中不管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差异有多大,都有其产生的条件,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方面。因此,大学生在社会交往中,要有换位思考的意识和能力,要善于从对方的角度来看待他人,这样才能够理解他人,才能做到尊重差异,求同存异。
(3)乐于关怀他人是尊重原则的行为表现
诺丁斯在《关怀》一书中指出:关怀是一种“投注或全身心投入”状态,“即在精神上有某种责任感,对某事或某人抱有担心和牵挂感”。关怀意味着对某人或某事负责,保护其利益,促进其发展。这一思想与中国儒家思想所提倡的在协调个人与他人关系时“泛爱众,而亲仁”的“仁爱观”有相似之处。关怀是尊重的体现。因此,大学生在社会交往中要有乐于助人的道德风尚,满腔热情地关心他人特别是关心弱者,这样才是切实做到了尊重他人。
(4)表达、倾听、话题选择是尊重原则的直接体现
尊重对方不仅体现在自己语言的表达当中,也体现在认真倾听别人的谈话中。学会倾听是尊重他人的重要表现。学会倾听,一是要学会耐心听取他人的表述,在沟通时,不要以自我为中心,只许自己滔滔不绝,而不给他人讲话的机会,或他人一讲就将其打断,表现出对对方的不尊重,这样不利于沟通。当别人讲话时,即使自己很不愿意听,也要克制情绪,不要表现出不耐烦而让对方尴尬,否则,难以取得良好的沟通效果。二是要学会以积极的态度听取他人的表达。在沟通中,双方都要听取对方的表达,要以积极的态度听,就是主动地听,不仅是听,而且还要注意分析对方讲话的内容,并表达自己的态度。同时,主动地听,还在于听者能够从对方的谈话中汲取对自己有益的东西。
在人际沟通中,话题选择的恰当与否也是尊重的体现。它直接影响沟通效果。心理学研究表明,情感引导行动。积极的情感,如喜欢、愉悦等往往能够形成理解,甚至是接纳、合作的行为效果。而消极的情感,如愤怒、厌恶等常会带来拒绝,甚至是排斥。因此,与人沟通时,选择能使人产生积极情感的话题非常关键。我们在选择沟通话题时要避免对对方及与对方相关人的轻佻、轻视;要避免谈论对方不愿意提及的问题或是让对方伤感、难过的话题。打动人心的最佳方式,是谈论与其切身利益相关或是对方切身体会较深的事件,对方最珍爱的人或事物。
(5)不伤害他人自尊是尊重原则的重要方面
一个人如果损失了金钱,还可以赚回来。但是,心灵一旦受到伤害,弥补起来就困难了。在交往中,也许你并无伤友之意,但往往因为一句话一件事伤害了别人,甚至就可能为自己树起了一个敌人。现在的大学生,越来越强调自己的个性,好胜心极强。一些人常常把事做“绝”,以证明自己的正确或是胜利,这样就容易伤害朋友、同学的自尊。
在人际交往中,有的大学生往往要求别人尊重自己,自己却不懂得尊重别人。如老师在讲台上讲课,他却头戴耳机听音乐或英语;同学在课堂上讲演,他却在下面高声说笑等。这样做既伤害了他人的自尊,也是不尊重自己的表现。
要做到尊重他人和自尊,就应当平等待人,尊重他人的劳动,树立良好人际形象,懂得欣赏别人,把别人当作有价值的人来对待,要乐于与人相处,有责任感,懂得自我反思,不夸张自大,不自以为是,乐于关怀他人。
(三)宽容原则
宽容原则,就是交往者在社会交往中,对于一些非原则性问题,不斤斤计较别人的失误,做到以德报怨,宽以待人。
1.宽容原则是解决大学生社会交往矛盾的最佳方法
大学生在社会交往过程中,总是与形形色色、不同品位、不同性格的人打交道,这就难免会产生矛盾和隔阂,冲撞与误会。如别人不小心踩了你的脚,弄脏了你的衣服,或者说话伤了你,就可能在你的心灵留下伤痕。别人侵犯了你,伤害了你,你反击一下,心里才会感到平衡。可是,你是否想过,得理不饶人,以牙还牙,只会导致一场舌战,甚至大动干戈。这样因小失大会带来更糟的结果,在给别人带来伤害的同时,也深深地伤害了自己。这时,宽容是解决矛盾的最佳方法。人不可能脱离群体而单独存在,人与人之间需要融洽、和谐的关系。“有理也须让人”。宽容可以使摩擦减少到最低限度,甚至可以化冲突为祥和,化干戈为玉帛。
2.宽容原则是大学生社会交往的一种高尚美德
宽容是一种豁达和挚爱。别人不经意冲撞了你,内心也会不安,你以宽厚之心待人,就会使彼此拥有更多的信任和情谊。宽容是一种涵养,它是一种善待生活,善待自己的境界,不但改善了自己与社会的关系,也使自己的心灵得到慰藉和升华。宽容别人并不是软弱的表现,也不会失去尊严。宽容是一种高尚的美德,也是一种处理和完善一些不愉快事情的能力。
宽容也不是无原则的逆来顺受,委曲求全。对邪恶宽容就意味着堕落;对愚昧宽容便是人性的退化。人离不开宽容,但不需要东郭先生。真正的宽容没有矫情,不存虚伪,只有真诚的谅解和祝福。如果给那些偶然冒犯你的人以宽容,以谅解,那么世界将会更加美好。
当代大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是家庭中的娇子。固执好胜、偏激狭隘是一些学生的性格特征。在人际交往中,他们往往因一些小事而互不谦让,为一些不同观点而争执不下,甚至产生矛盾冲突,从而导致人际关系的紧张与矛盾的激化。有一男同学诉说这样一件事:有一天中午,他因回寝室晚了一点,恰好又忘了带钥匙,已经午休的同室同学A君就是不给他开门。另一日中午,A君也出现了同样的情况,没带钥匙,他为了“报一箭之仇”,也不给A君开门。其结果是,两人从争吵到大动干戈,导致两人的关系变得紧张。
要做到宽容,就应当严于律己,宽以待人,气度豁达,心气宽阔,能体谅他人的过错,原谅他人的过失,并给予改正的机会。“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一个宽容的人,必然能得到别人的尊敬,必然在人际交往中获得很高的赞誉度。
一个宽容的人际关系,需要我们自己去创造,需要我们自己去努力。别人离不开你的宽容,你也离不开别人的谅解,你的宽容滋润着别人、感化着别人,会收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四)互惠原则
互惠原则是指交往双方相互满足需要的过程,用一个词来表达,就是“礼尚往来”。
1.互惠原则是大学生社会交往得以继续和发展的前提
古人云:“来而不往,非礼也。”在现实生活中,人人都需要被肯定、被接纳、被认可,都需要得到关心、体贴、友好。互惠就能满足人的这些心理需要。在人际交往中,双方的互惠性越高,双方的关系就越稳定、密切;互惠性越低,交往双方的关系就可能越疏远。
2.互惠原则是大学生社会交往的复杂交换关系
人际交往中的互惠包括物质和精神互惠。精神互惠,如思想上的交流、感情上的沟通,既满足了双方各自的需要,又促进相互间的联系,深化了双方的交往关系。
人际交往是互惠的,但不一定是互等的,不是你今天送我一瓶酒,我明天就一定还你一瓶酒这样的简单的、机械的、以物易物的交往。俗话说:“受之以礼,还之以情。”互惠是人际关系中相当复杂的一种交换关系,它主要表现在个体行为体验中。如果别人在你生日时送给你礼物,你总是没有什么表示,这就必然产生一种欠债感。你若不还礼,则一定要用感情或其他方式去回报。现实生活中,人们都在自觉不自觉地利用这种互酬心理来平衡彼此间的情感。
3.互惠原则是协调大学生社会交往的调节剂
当别人最困难的时候,你伸出援助之手,雪中送炭,你得到的是精神上的慰藉与满足,对方也可能会因此为你雨中送伞,“滴水之恩,涌泉相报”。这会调节你与他的交往关系,如果你与他原来是一般的同学关系,因为你的帮助,你与他可能会成为朋友。如果你与他原来还有矛盾,因为你的帮助,你与他会消除误会,增进友谊。
4.互惠原则是衡量大学生交往双方的文明素质的试金石
在现实生活中,有这样的情况,你给予别人关心与帮助,但并未得到别人的理解。你给予别人友爱与资助,但未得到对方任何回报。对此,该如何理解?互惠交往原则的实现,取决于交往双方的文明素质、道德修养水平的高低和人格状况。作为助人者,不应以获得他人回报为目的。助人是一种道德品质,是一种高尚人格的体现;助人为乐则是一种崇高的道德精神和思想境界。作为一个大学生,就应当锤炼这种精神,追求这种境界,从而完善自己的人格。所以,我们不能因未获回报而放弃助人的行为,舍弃助人为乐的道德精神。
作为受助者,应当对他人“投之以桃,报之以李”,这应当是做人的最基本的原则,也是交往的基本要求。哪怕是最简单的“谢谢”,一个真诚的微笑,也能给予助人者以精神上的回报,同时也体现出一个人应有的文明素养。因此,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在培养助人为乐的精神的同时,切忌忽略了对助人者的热情回报。
在大学生社会交往中,还存在很多的为人处世的原则。归结起来,这些原则的根本目的都是要求大学生按照以上几方面基本原则的要求,在社会交往中,真诚平等待人,宽容尊重他人,从而,构建和谐的社会交往关系。
二、大学生社会交往的方法
人的本质体现在人的社会关系上,人的社会关系是通过人的社会交往实践实现的。因此,大学生要实现社会化,必须通过社会交往实践。为了建立良好的社会交往关系,大学生必须掌握社会交往的基本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