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大学生社会交往及能力培养研究
1726300000036

第36章 大学生社会交往及能力培养的原则和方法(7)

在大学生社会交往中,行为举止体现着一个人的修养和风度。修养和风度在吸引交往者上具有特殊的魅力。因为人的行为受着人的潜在意识的支配,它总是通过人的举止、动作、姿势、体态表现出人的思想,传达出言犹未尽的情感。得体的行为举止反映大学生沉着优雅的风度。人们总是喜欢与具有一定修养和风度的人进行交往。

(2)培养良好的行为举止,增加社会交往的吸引力

周恩来被誉为“最有风度的领导人和外交家”。美国前总统尼克松在回忆录中这样写道:“他待人很谦虚,但沉着而坚定。他优雅的举止,直率而从容的姿态,都显示出巨大的魅力和泰然自若的风度。”这也得益于周恩来所就读的南开中学的“四十字镜箴”:“面必净,发必理,衣必整,纽必结;头容正,肩容平,胸容宽,背容直。气象:勿傲、勿暴、勿怠;颜色:宜和、宜静、宜庄。”

注重举止,讲究行为艺术修养,既是优化个人形象的最现实的手段,又是人际交往的润滑剂,起着推动交往发展的重要作用。人们最易接近稳重大方的人,对带有粗俗习气,举止不雅的人,往往敬而远之。要使自己的举止给他人留下良好的印象,就要自觉地约束自己,使自己的举止文明得体,坐有坐相,站有站相。坐、立、行的姿态正确、端庄,既表现气质,也给人以有教养,懂礼貌的印象,从而获得别人的喜爱。交往中还要学会控制自己,不要一时兴起毫无顾忌,不分长幼,唾沫横飞,令人反感。同时,也要注意,在他人面前,不能猥猥琐琐、谨小慎微,要表现出落落大方、不卑不亢的态度。

4.开朗热情乐观,以良好的精神风貌,提高吸引力

精神风貌是一个人社会交往自我形象的核心。大学生只有树立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以乐观的态度对待人生,对生活充满理想和信心,才能具有开朗热情、乐观向上、热情大方、饱满的精神状态。在与人交往中,如果你表现出神采奕奕,精力充沛,充满自信的气息,就会感染对方,提高吸引力,激发对方与你交往的愿望。人们绝不会把时间浪费在与一个萎靡不振、无精打采、敷衍行事的人进行交往上。因此,千万不要把自己消极的情绪带到社交场合之中去,不然它会使你更加懊丧,会给你的社会交往带来负面影响。

5.调适认知障碍,以正确的认知观念,提高吸引力

人际认知是指在交往中交往主体对人或事物的认识和看法。它是通过感知、记忆、思维、表象等人的全部心理过程而形成的。人际认知是人际交往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人际关系形成的始发的心理要素,它起着决定与谁交往,交往关系维持、发展到什么程度等作用。人际认知观念就是对交往关系和交往对象本身的认识和了解。比如有这样一句流行语:“小学全班是朋友,中学一半是朋友,大学没有几个朋友。”这就是人际认知在不同阶段产生的不同观念。

在大学生社会交往中,人际认知具有极大的差异性。不同的认知、不同的情感、不同的价值观念必然产生不同的交往互动,因此难免出现认知障碍,产生人际偏见,需要进行及时调适。大学生只有自觉克服认知障碍,消除人际偏见,才能确立良好的社会交往形象,提高自己的吸引力。

在大学生社会交往中,常见的认知障碍有第一印象、近因效应、光环效应等。

(1)第一印象认知障碍

第一印象,在心理学上也叫首因效应。在人际交往中,第一次见面时对方所留下的深刻印象及其对以后的交往产生很大影响的现象,被称为首因效应。

在与陌生人的接触中,第一印象起着重要的作用。第一印象是对陌生人的知觉,具有先入为主的特性。其年龄、服饰、身材、语言、表情、姿态等都会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并对今后能否再交往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心理学家陆钦斯曾做过这样的实验:给两组学生看同一个人的照片,在看照片之前,对一组学生说,照片上的人是一个十恶不赦的罪犯,对另一组学生说,照片上的人是一个著名的学者,然后,让这两组学生分别从这个人的外貌来说明他的性格特征。结果,对同一张照片,学生们作出了截然不同的解释。第一组学生说:此人深陷的目光里隐藏着险恶,高高的额头表明死不悔改的固执。第二组学生则说:深沉的目光表明他思想的深刻性,高高的前额表明了他在科学探索道路上的无坚不摧的坚强意志。

这一实验充分说明了第一印象对人际知觉的重要影响。在社会交往中,它既有积极作用,即能使交往双方相互之间加深认识,增进了解,从而为今后的交往奠定基础;也具有消极作用,其一在于以貌取人,使认知具有表面性,其二在于先入为主,造成人际认知的主观片面性。

大学生在社会交往中与人交往时,一方面,要学会利用第一印象效应,注意自己的仪容仪表、姿态谈吐等表面特征,从而提高自己的人际吸引力,力争给人以良好的第一印象,从而为今后深入的交往打下良好的基础。

另一方面,要避免第一印象的消极作用,在人们相处中克服认知的表面性和主观片面性,不被第一印象所左右,要透过现象看本质,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评价他人,掌握交往的主动性。

在人际交往中,第一印象效应是显著的,如果第一印象良好,即便此人今后有什么缺点、不足,相对容易得到大家的原谅;如果留下的第一印象很糟糕,即便今后想挽回其不良影响,尚需要付出相当大的努力。

因此,要正确进行认知障碍调试,要确立自己良好的第一印象,并努力做到言行一致、表里如一。这样就会使自己在人际交往中取得显著成效。对别人,不要单纯的以貌取人,不要受第一印象的影响,要看本质,看实践,看具体行动。

(2)近因效应认知障碍

近因效应是指在对客体印象的形成过程中,主体对近期所接收的新信息的记忆效果优于对早前所接收信息的记忆效果。这可能使主体在新信息的刺激作用下,改变以往对某一客体的印象。

这种效应主要是对熟人的感知。在同学的相处中,常常出现这样的情况:小李和小吴相处很好,可谓形影不离,无话不谈。同学们对她俩的印象非常好,她们与同学的关系也不错。有一天,小李和小吴因一件小事发生了口角,小李很厉害,不仅伶牙俐齿,而且脏话连篇,小吴只有委屈地哭个不停。顿时,小吴和同学们对小李产生了新的看法:“小李看起来那么文静,原来是个厉害之人,教养那么差,这种人以后得躲着点。”又如,小张平时不爱说话,默默无闻,班上似乎有他不多,无他不少。学院搞讲演比赛,小张报名参加了,没想到,小张过五关斩六将,获得了讲演比赛的亚军。同学们对小张的看法一下发生了变化:“原来小张是藏而不露,真棒!”“小张真是看不出,还有这一手。”这正体现了近因效应极大的影响力。

在人际交往中,大学生应充分利用近因效应的心理作用,不断用自己的行为举止来强化自己的良好形象,或是以此来改变自己在同学心目中的不良形象;但也要注意近因效应的负面作用,调试近因效应障碍,不能以偏概全,不能只看别人眼前一时的缺点和错误。在处理人际关系时,为避免认识上的偏见,要气度宽宏,通情达理,促进良好的人际交往关系的形成。

(3)光环效应认知障碍

光环效应是形象地比喻一个人戴上光环后,就会像太阳一样,其光芒向四周放射、扩散,无人能与之相比。

①光环效应的作用及特征

大学生在社会交往中,光环效应具有无穷的魅力。人们常说,“情人眼里出西施”“爱屋及乌”,光环效应造成对他人认知在很大程度上的主观臆断色彩,容易改变人们的知觉评价。

美国心理学家戴恩等人曾让一些人试看照片,照片上的人分别是很有魅力的、无魅力的、魅力中等的。然后实验者让被实验者在与魅力无关的方面评论这些人,如他们的职业、婚姻、能力等。结果发现,有魅力的人在各方面都得到了高评分,无魅力的人得分最低。这种“漂亮的人各方面都好”是光环效应的典型表现。

光环效应的主要特征是:当人们在观察某个人时,因其突出的特征或品质特别耀眼,如光环笼罩着一般,便由这一点推断出关于这个人的整个面貌。我们所说的“一好百好”“一美遮百丑”就是光环效应的结果。当一个人被积极的、美丽的光环笼罩时,知觉者便把其他美好的评价都赋予了他,而看不到他的不良品质,或不足之处;如果一个人被认为品质不良,那他就被消极的、丑陋的东西所笼罩,人们就把不好的评价赋予他。在现实生活中,“追星族”的偶像崇拜也是光环效应的作用。

②正确对待光环效应

在人际吸引中,大学生应当一分为二地对待光环效应,学会利用光环效应的积极影响,增强自己的吸引力,以确立良好的第一印象为开端,以不断优化自己的个性为重点,从而使自己在人际交往中具有持久的吸引力。

同时要积极预防光环效应的消极影响,及时调试光环效应认知障碍,注意克服以偏概全的认知现象,扭转从已知推未知的主观主义的不正确评价,注意克服光环效应形成的心理定式,避免简单地用已有的态度去影响对他人的认识和评价,如认为某同学学习好,因而认为他样样都好。特别是在与异性交往时,切记不可狂热,不可盲从。在人际交往中,要全面客观地对待他人,使人际关系自然、和谐、融洽。

大学生在社会交往中,不断完善自我意识,始终充满自信,喜欢自己,使用恰当的言谈,具备得体的举止,保持良好的精神风貌,自觉进行认知障碍调适,就会树立良好的自身形象,为社会交往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提高心理素质,培养社会交往的心理调适能力

1.心理素质在社会交往中具有重要作用

社会交往与心理素质在人的社会生活中,不仅同时具有促进人们提高社会适应能力,促进心理健康的作用,而且还具有十分密切的相互融合,彼此渗透的联系。社会交往以及在交往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人际关系的失调往往引发人际心理障碍。良好的社会交往关系能使人获得安全感和归属感,得到支持和理解,给人带来精神愉悦和满足,可以促进人的心理健康;不良的社会交往关系使人感到压抑和紧张,产生孤独、嫉妒、愤怒、猜忌甚至敌视等不良情绪,进而损害身心健康。良好的心理素质为社会交往创造优异的条件;不良的心理素质,会使人的社会交往出现偏差和问题。

大学生处在学习知识,了解社会,探索人生的重要发展时期,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不仅直接关系着他们的学习、生活,也直接影响到他们的社会交往人际关系的状况。针对大学生在社会交往方面出现的问题,他们自身的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提升心理素质。大学生要积极地进行心理调适,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为提高社会交往能力创造坚实的思想基础,强劲的精神支撑和强大的动力。

2.掌握心理健康标准,正确进行心理调试

要进行心理调适,就必须了解心理健康的标准,按照健康标准的要求,及时进行有目的的心理调适。

心理健康,是指一种持续的、积极的心理状态。心理健康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主观自感状态,因此易受时代、社会群体、特定文化背景等多种因素影响,很难严格限定其标准。但有一点是被共同认同的,即心理健康不是一种固定的状态,而是一种通过调适,不断变化、发展和完善的动态过程。它使个体在对社会环境与挫折的反应上,能更多地表现出积极性的适应倾向。

心理调适,就是指个体根据环境的变化不断调节自己的交往方式、认知结构和情绪状态的积极主动的心理过程,也就是个体维护持续的心理平衡所付出努力的过程。心理调适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是一个不断调整认识和行为的过程,其目的是使人际关系由不协调向协调方面转化,使自己保持心理平衡,维持心理健康,成为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

心理健康与不健康之间并没有严格的界线,它们的区别标准也众说纷纭。关于心理健康的标准有:

(1)奥尔伯特提出的心理健康标准

奥尔伯特提出的心理健康标准包括:能主动将自己推延到自身以外的兴趣和活动中;具有对别人表示同情、亲密或爱的能力;能够接纳自己的一切,好坏优劣都如此;能够准确、客观地知觉现实和接受现实;能够形成各种技能和能力,专注和高水平地胜任自己的工作;自我形象现实、客观,知道自己的现状和特点;能着眼未来,行为的动力来自长期的目标和计划。

(2)马斯洛与米特曼提出的心理健康标准

马斯洛与米特曼提出的心理健康标准包括:具有适度的安全感,有自尊心;适度的自我批评;在日常生活中具有适度的自发性与感应性,不为环境所奴役;与现实环境保持良好的接触;适度地接受个人的需要;有自知之明;能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和谐;有切合实际的生活目的;具有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能适应环境的需要而改变自己;在群体中能与他人建立和谐的关系;在不违反群体意愿的原则下,能保持自己的个性。

(3)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基本标准

综合国内外专家的观点,根据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的年龄特征、心理特征和社会角色特征,概括起来,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的基本标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正常的智力水平。智力是指个体的认识能力与活动能力所达到的水平,是个体的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创造力和实践活动能力的综合。智力正常是衡量一个人心理健康的首要标准,因为它是个体进行一切活动最基本的心理基础和保障。一般而言,大学生智力的总体水平高于同龄人,而衡量大学生智力的关键在于大学生的智力是否正常地、充分地发挥效能。其标志为:有强烈的求知欲和浓厚的探索兴趣;智力结构中各要素能协调地参与其认知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并能积极地发挥作用;乐于学习、工作,并能感受到学习和工作带来的喜悦和满足。

第二,稳定和协调的情绪。稳定和协调的情绪是个体内部心理结构平衡的基本保证。人的情绪可分为积极的良好的情绪和消极的不良的情绪。情绪的稳定和协调包括以下内容:一是愉快情绪多于不愉快情绪,表现为乐观开朗,充满热情,满怀自信,善于自得其乐,对生活充满憧憬;二是情绪的目的性恰当,即善于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情绪,既能克制约束,又能适当宣泄,在不同的时间和场合有恰如其分的情绪表达;三是情绪反应适度,即情绪反应是由适当的原因引起的,反应的强度和引起反应的情境相符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