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大学生社会交往及能力培养研究
1726300000037

第37章 大学生社会交往及能力培养的原则和方法(8)

第三,正确的自我认识。正确的自我认识是指对自己各方面都能主动地、全面客观地进行自我认识和自我评价。健康的心理使大学生在认识自我时有自知之明,能对自己的长处和优点感到欣慰,并产生相应的自尊感和自豪感,而不狂妄自大;同时,能正视自己的弱点和不足,而不自暴自弃和自我欺骗,愿意不断完善自己。在总体上,它使大学生能自我接纳、自尊、自信和自强。

第四,和谐的人际关系。社会交往是人的基本需要,也是个体心理发展的基本条件。和谐的人际关系既是心理健康的必要条件,也是满足这一基本需要的充分条件。大学生最希望得到的,就是他人的了解和认可、信任和尊重,否则,就会感到郁闷、孤独、压抑,并造成自我封闭。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来自于良好的人际交往,因此,大学生应该用积极友善的态度进行人际交往,既能自我接纳和接纳他人,乐于与人沟通,有稳定而广泛的社交关系和知心朋友,又在交往中宽以待人,严以律己,乐于助人,能与集体安危与共,能有效地进行群体活动。

第五,良好的适应能力。社会环境与人之间的关系始终是一个动态的结构。人应当具有积极、主动地适应自己所处环境的能力,一方面正确认识环境,一方面能正确处理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大学生进入大学,以后还要进入社会,能否主动地适应环境,为自己创造更好的生存和发展条件,直接关系到个人的成长与事业的成功。因此,大学生只有具备了良好的适应能力,才能在学习、工作、生活中更好地充实自己,完善自己,才能使自己的发展符合社会的需要。

第六,健康的个性心理。个性是一个人独特的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它是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随着生理和心理的发展并与当代文化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现实社会中,由于个体的先天素质与后天经历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必然表现为不同的个性心理特点。如,外向性格与内向性格的人在人际交往上,就表现为愿意交往与不愿交往;自制力强与自制力差的人在情绪和行为的控制上,就表现为能够较好地控制与难以控制。大学生的健康个性一般表现为有较好的自我控制能力,能够面对现实,善于处理各种复杂的心理矛盾,能够进行良好的人际交往并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第七,恰当的行为表现。人的行为是受人的心理活动支配的,而人的行为总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不断变化发展并被一定的社会制约的。行为恰当与否,是一个人衡量心理健康状况的标志之一。判断一个人的行为恰当与否,主要以社会群体中多数人的行为状况为依据。个体生活的时代、地域、年龄性别不同,判断其行为的参照系也不同。一个心理健康者的行为方式,往往是恰当协调的,符合其身份、年龄的,并为他人所接受和理解。如果一个大学生或是老气横秋,或是天真烂漫,与大多数学生的行为相背离,那就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现,应当引起重视。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具体体现以下几个方面:

A.对学习有较浓厚的兴趣和求知欲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大学生只有树立和巩固对所选专业的各学科知识的浓厚兴趣,才能自觉地把时间和精力投入学习之中,掌握基础知识理论,培养基本技能,提高创新能力,才能成为符合时代需要的人才。

B.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有正确的自我意识,能接纳自我。保持清醒的自我意识是正确处理社会与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思想基础。当今社会,日趋复杂。大学生必须保持正确的自我认知,只有正确认识自己,正确认识别人,才能在复杂激烈的社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C.能保持良好的心境,能协调与控制情绪。良好的心境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支撑。大学生保持良好的心境,在复杂的社会政治、经济关系、人际关系中,控制自己的情绪,正确处理各种关系,才能在胜利面前不骄傲,在挫折面前不气馁,随遇而安,不骄不躁,稳步发展。

D.能保持完整统一的人格品质,乐于交往,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优秀的人格品质和良好的人格魅力是赢得成功的内在的资源。大学生只有树立和培养自己的人格品质,形成优秀的人格魅力,才能在群体中成为大家尊敬和佩服的领军人物,成为社会的栋梁之才。

E.能保持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能正确处理个人与环境的关系。适者生存是人类发展的普遍规律。大学生只有顺应环境,正确处理个人与环境的关系,明确自己想干什么,自己能干什么,社会允许我干什么,做好自己的职业规划设计,才能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克服环境的影响和制约,健康地发展自己。

3.培养心理调适能力的方法

社会交往虽然是一种社会现象,但社会交往过程实际上是一种心理交往过程。社会交往的形成、发展,以及交往效应等都与心理有着密切的关系。消极心理就是一种社会交往障碍。消极心理也叫反常心理或反常心态。它是指在人际交往活动中具有负面效应的心理状态。

培养大学生社会交往的心理调适能力所需要了解的消极心理及其消除方法有:

(1)嫉妒心理及消除方法

①嫉妒心理具有危害性

嫉妒心理是对他人胜过自己而产生的一种不健康的情感,是心胸狭窄的心理表现。嫉妒是对比自己地位高的人、处于幸福状态的人而产生的。嫉妒者一般不是将自己抬高到被嫉妒者的位置上,而总是企图将被嫉妒者贬低到与自己同样的位置之上。正如弗兰西斯·培根所说,嫉妒具有与恶魔相称的属性。“犹如毁掉麦子一样,嫉妒这恶魔,总是在暗地里,悄悄地毁掉人间的美好的东西。”嫉妒心理实际上是一种缺乏自信、自尊的表现。自己不求上进,不积极进取,又怕别人超过自己,如果别人超过了自己,就对别人产生抱怨、憎恨,甚至以攻击和诋毁别人来抬高自己。嫉妒实质上是用别人的成绩进行自我折磨,这不仅伤害自我,还会危害自己的精神健康,而别人并不会因此而逊色,自己却因此痛苦不已,有的人甚至采用极端行为走向犯罪深渊。

在大学校园里,戒备与嫉妒在一部分大学生中非常突出。“只要你过得比我好,我就受不了”,是一部分大学生心理的真实写照。如:北大一女生因为嫉妒同宿舍另一女生即将出国留学的事实,竟冒用该女生之名,向美国的接收学校发出电子邮件,声称已另外找到学校,最终导致该女生留学未成,而自己也因此受到法律的惩罚。

美国人莫尔兹在《人生的支柱》一书中,对嫉妒的剖析非常深刻。他这样写道:“嫉妒是一种消极的情绪,它驱使你离开自我,阻止你达到高尚、完美的自我。确实,嫉妒能使人变得卑下、猥琐。你会因此而怨天尤人,失去理智,更不懂得公正待人。你怀着仇视的心理和仇恨的眼光去估量他人的成功,而你自己也在这种危险的情绪中受到极大的心理伤害。经常遇到这种情况:你所嫉妒的人可能完全不知道有你这么一个人存在。嫉妒是精神方面的高血压症,它会使你瘫痪,使你无法达到你的真正自我。”

所以,荷兰哲学家斯宾诺莎说:“嫉妒是一种恨,此种恨使人对他人的幸福感到痛苦,对他人的灾殃感到快乐。”

②嫉妒产生的原因

嫉妒的产生原因主要是:家庭之间、朋友之间、同事之间、同学之间,原处于同一生活境况之中,现在他人取得了比自己更好的生活境况,自己就会因落差而产生嫉妒。因此,嫉妒伤害的便是相对亲近的人,即越是亲近的人越容易受到嫉妒的攻击。

嫉妒不会在相互不认识或毫无关系的人之间产生。嫉妒最容易产生于竞争对手之间,只要你过得比我好,嫉妒就可能产生;嫉妒容易产生于同龄人之间,因为竞争首先是同龄人之间的竞争;嫉妒尤为容易产生于同龄人中的同性别的人之间,因为同性别的人竞争往往比异性之间的竞争更严峻。大学校园中,一个班的同学大都是处于相同年龄阶段,相互之间的竞争非常激烈。如奖学金、评优、班委会、团支部等的名额都是通过竞争才能获得,所以,同学之间最容易产生嫉妒。

例如:北京某大学有四位同班同学,大四面临择业。因其所学专业是冷门,工作不好找,结果四人在一次人才交流会上同时找到了一家单位。单位的意思很明显,肯定在四人中挑一人,但也仅限一人,于是这就出现问题了。经过面试,单位一时也无法决定要哪一个。正在四人忐忑不安之时,单位突然告诉他们,一个也不要了,四人都是竹篮打水一场空。他们的班主任很奇怪,不是说好了四人中要一个,为什么会这样呢?这位老师便打电话给该单位的人事部门询问具体原因。接电话的人很不客气地告诉班主任,刚刚面试完,人事处就接到了一封匿名信,信的内容是检举四人中的一位同学在校时的各种“恶习”的,很显然这是他的竞争者写的。信是用电脑打印的,根本无法查出是谁写的,他们也不想再来学校调查被告者的真实表现,最后就决定宁愿一个都不要,也不能让这种品质不良的人侥幸进入单位,日后成为害群之马。

③消除嫉妒心理的方法

嫉妒心理无论对己、对他人、对社会、对国家的发展都是十分有害的。大学生应当对嫉妒心理引起足够的警惕和重视,经常反省自己,尽早觉察自己的嫉妒心理,及时进行调适,尽快将其解除,并把嫉妒变成竞争的动力。消除嫉妒心理的方法有:

A.要正确认识自己,分析自己的优势和劣势。

嫉妒是一种病态的自尊,它源于人与人比较中自尊的失落,即一种强烈的自己没有意识到的自卑感。人与人之间必然存在差异,但在主观上,个人很难接受自己的不足,往往过高地估计自己,认为自己各方面都很优秀,由此而产生了极强的自尊心。然而现实却是与之相悖,自己恰恰处于劣势,这一差异导致了心理失衡,导致了嫉妒的产生。因此,我们应当学会全面认识自己,既能看到自己的长处,又能正视自己与别人的差距,有意识地调整自己的注意力焦点,积极稳定自己的情绪和情感,从而获得一种新的心理平衡。

B.要正确对待他人,用宽容的心态看待他人的进步和成功。

嫉妒产生的根本原因就是不能正确对待他人的优势,当看到他人的长处时,不是积极地向他人学习,或通过正当竞争超过他人,而是把他人的长处视为对自己的威胁,从而采取诋毁等手段与他人作对。要克服嫉妒这个心理障碍,就要学会正确对待他人,尤其是他人的长处,用宽容的、坦诚的心态正确看待他人的进步和成功,克服自卑心理。如果你能为他人的进步而高兴,为他人的成就而欢欣,这就表明在战胜嫉妒之路上你不仅迈出了可喜的一步,而且已经达到一个较高的境界了。

C.确立自信心,争取成功。

要消除嫉妒心理就必须具有自信心,因为没有自信才会产生嫉妒。自信需要自己主动去创造,培养自己良好的个性。人越有个性就越不会嫉妒,人越有自信,心胸就越开阔,就不会计较一时的得失,踏踏实实立足于现在,对未来充满希望,即使心中有怨气,有苦闷,也会用良好的心境去化解,而不会受嫉妒的困扰,更不会因嫉妒去伤害他人。

(2)自卑心理及消除方法

①自卑心理的表现

自卑心理是因过多地自我否定而产生的自惭形秽的心理状态,也就是不愿意接受自己,轻视自己,无病自扰的心理状态,表现出自暴自弃、自责自怨的倾向。有的人如学习成绩不好,不从学习态度、刻苦程度等方面找原因,而是认为自己脑子太笨,智商太低。

自卑通常一是表现出对结果的恐惧,不敢从事自己完全有能力的活动;二是放弃改善自我或追求成功的行动;三是自我贬低的方式扩散到整个行为中。自卑容易导致更深的自卑,从而产生多疑、敏感、孤僻、嫉妒等。自卑容易使人离群、孤僻、丧失自信心,缺乏荣誉感。

在社会交往方面,自卑的人常常认为己不如人,因而心情郁闷,对生活中的一切都没有兴趣;事事谨小慎微,多愁善感,生怕别人鄙视自己,不敢对他人敞开心扉,还时常抱怨周围的亲人、朋友、同学不能理解自己,因而在交往中不能主动与人交往,总是处于被动地位;遇到不同意见时,又过度贬低自己,认为自己一无是处。例如,一位男生在被女友拒绝后,觉得自己在别人面前,特别是异性面前抬不起头,并对自己各方面的表现不满,认为自己几乎是一无是处。本来他在写作上很有天分,但失恋后,觉得自己在写作方面也很差,担心别人会取笑自己。由于失恋,他在与人交往方面也出现了恐惧感,特别害怕与异性交往,原来轻微的口吃也严重起来。该同学失恋后出现的各种反应都与他消极的自我评价有关,导致自卑心理出现。

②自卑心理产生的原因

大学生自卑心理的产生,存在一些内在和外在的原因。

A.内因有:因失败而导致强烈的挫折感,因期望值过高而导致挫折感,因过分贬低自己而导致自卑感。性格、智力的差异也会造成自卑。性格内向的人往往不善于开放自己,因而影响了与他人的交往,造成心灵日趋封闭。智力上的差距使一些学习成绩差的同学产生自卑心理;身体条件的差异,如身高、相貌、体型,甚至皮肤都能使一部分学生自惭形秽而产生自卑,在交往中表现出退缩行为;个人专长的差异,如在体育、文艺方面有一技之长的同学易于博得周围同学的掌声和认同,而缺乏专长的同学则往往感到低人一等而产生自卑。消极的自我暗示抑制了交往中的自信心。在交往中,常有一种“我不行”的消极心理暗示,就会增加主体的紧张感使之产生心理负担,从而限制其能力的发挥,导致交往的失败。这种结果又会形成一种消极的反馈,强化消极的自我认识,使自卑感在内心更加根深蒂固。

B.外因有:环境变化,以及同学中地位的落差。不少同学在中学时是“骄子”,在家中是“娇子”,但进入大学后变成普通一员,处在强中更有强中手的环境,便产生了自卑情绪。学校、专业的不理想、城乡差异的存在,也使一部分学生感到低人一等,如不及时调适,容易造成心理的扭曲。

③克服自卑心理的方法

自卑心理是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的心理障碍,应当引起广泛重视。克服自卑心理应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A.正确评价自己,肯定自己的优势和长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