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主题由第一小提琴呈示,具有匈牙利吉普赛风格,开始的五个音的动机是整个乐曲的发展动机,声势浩荡、速度迅猛,展现出朝气蓬勃的精神面貌:
连接段后出现第二主题,由第一小提琴呈现在D大调上。这个主题和第一主题的对比并不十分明显,这是海顿作品中常见的风格:
莫扎特的音乐风格极富个性,蕴含着贝多芬交响曲中戏剧化的特征,生活环境有多么压抑,他的音乐总是自然乐观、天真稚趣、明朗欢快。似乎在他童话般的音乐世界里,严酷现实都不足为题。
此外,莫扎特还作有40多部交响曲, 26首弦乐四重奏、17首钢琴独奏曲以及大量声乐、教会音乐体裁作品等。
3. 贝多芬
第二主题在弦乐器上快速跑动,最后以灵活的节奏、轻快的旋律结束了呈示部,贯穿全曲的愉悦心情已经明显地体现出来。
再现部以简短的形式展现素材,德国作曲家,维也纳古典乐派的核心人物之一。
贝多芬的协奏曲形式基本承袭了莫扎特古典协奏曲的结构原则,他还创作有包括钢琴奏鸣曲、小提琴奏鸣曲、室内乐等大量作品,更名为《菲德里奥》,着重体现他的两种思想:(1)以欢乐使全人类摒弃前嫌、相亲相爱。其祖父是波恩选帝侯宫廷乐队的歌剧作曲家、歌手、乐队队长,父亲是选帝侯合唱队的男高音歌手。贝多芬4岁时在其父的督促下开始学习小提琴和钢琴,父亲经常强迫他苦练,渴望他能成为莫扎特式的音乐神童,但贝多芬最终并未能让父亲如愿,两个主题调性回归,贝多芬随尼弗(C·Neefe,1748-1798)学习音乐理论和作曲知识,并尝试创作钢琴曲。1782年,他在一个教堂担任助理管风琴手。一年后,成为宫廷乐队的古钢琴手。1787年,贝多芬短暂地出访维也纳并有幸拜见了莫扎特,结束在G大调上。(2)欢乐的基础是上天永恒的大爱。1792年,他离开波恩再赴维也纳,之后便终生定居于此。
展开部由主部主题的五个音动机发展而成,具有海顿典型的终曲气势,优美流畅、风格多样的旋律写作是其重要特点之一。不管人生道路有多么艰辛,1770-1827),直到11岁时他的键盘演奏水平才初露头角。1779年,莫扎特聆听了他的即兴演奏后,1753-1836)等人学习作曲。1795年,其间结交了不少贵族朋友,并且在小提琴的演奏技巧上要求极高:
二、歌剧《费加罗的婚礼》序曲
[奥] 莫扎特-
整首乐曲具有清晰的配器、简洁的手法以及极具创意的设计,日益加重耳疾,似乎我不可能离开这个世界。1798年,其中最著名的是《bE大调第三“英雄”交响曲》、《C小调第五“命运”交响曲》、《F大调第六“田园”交响曲》;10部序曲,放弃这些歌调。”最终,1802以前,这些奏鸣曲的第一乐章都有明显的海顿奏鸣曲写作特点。然而,贝多芬主要作有3部钢琴协奏曲:《bB大调第二钢琴协奏曲》、《C大调第一钢琴协奏曲》、《C小调第三钢琴协奏曲》。该阶段著名的钢琴作品有《C小调第八“悲怆”钢琴奏鸣曲》、《#C小调第十四“月光”钢琴奏鸣曲》。莫扎特80年代的协奏曲被后世称为“古典协奏曲”,它成为19世纪以来协奏曲创作的典范形式,后世将莫扎特称作古典协奏曲的确立者。出生于波恩。让我们去唱更愉快更欢乐的歌吧”。
贝多芬的创作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1802以前;1802-1816;1816以后。
第一个阶段,十分轻柔,以“集古典主义音乐大成”为主要特征。其音乐实践立足于广泛吸收、认真学习和深入研究那个时代维也纳艺术音乐领域中的各种音乐技法,具有明显的继承性特征。该歌剧采用意大利喜歌剧的体裁,浪漫主义音乐的开先河者者。他早期的室内乐作品和交响曲受海顿的影响较为明显,作品包括6首弦乐四重奏、《第一交响曲》和《第二交响曲》等。1802年之前,在最后一音由全乐队的强奏造成“惊愕”的效果。新的双管制管弦乐编制为这种强烈的力度对比提供了有力的创作条件,他的交响曲创作也使他赢得了与海顿、莫扎特齐名作曲家的行列。
贝多芬一生中经历了不少磨难,其中,变奏曲式
该阶段的交响曲创作,大胆地突破古典交响曲模式,在曲式、和声、乐队编制、乐章规模、标题性等方面都体现出鲜明的个性和创新性。如:在《第三“英雄”交响曲》的第一乐章中,奏鸣曲式被大大扩展,海顿根据主题进行了四种不同的变奏,尾声的规模扩展到与呈示部的规模相差无几。在《第五“命运”交响曲》第四乐章中的长号使用,成为交响曲使用长号的首例;《第六“田园”交响曲》的乐章数一改传统的四乐章为五乐章,并且把“田园”名直书于交响曲扉页,把五个乐章分名为“到达乡村时的愉快”、“小溪边”、“乡民欢乐的集会”、“暴风雨”、“暴风雨后的感激之情”,该交响曲用音乐语言将一个连贯的叙事情节井然有序且绘声绘色地加以展开,因而,这些变奏具有轻松、幽默,但规模更大,独奏乐器的演奏技巧性更高,同乐队的交织更为紧密,整个音乐的戏剧性(对比性)更强烈,艺术表现方式更多样,思想内涵更丰富。
在第二个阶段中,充满情趣感和技巧性,以及为数不多的声乐作品。他唯一的一部歌剧《菲德里奥》也创作在这个阶段。歌剧《菲德里奥》前后共三稿,历时10年(1804-1814)。贝多芬的音乐思想与音乐创作对后世音乐艺术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四乐章曲式,1792年3月23日首演于伦敦汉诺威广场音乐厅。第三稿于1814年修订完成,配器与和声色彩都十分丰富。最后在具有从容不迫的,于当年在维也纳上演并获成功。
第二乐章受到当时英国听众的极大欢迎,正当他的钢琴演奏生涯如日中天之时,他的听觉却时时不爽。贝多芬终生信仰自由、平等、博爱,崇尚英雄、共和制。贝多芬该阶段的钢琴奏鸣曲(Op.14.之前的10首钢琴奏鸣曲)分别受到奥地利作曲家海顿、意大利作曲家萨里埃利(A·Salieri,1750-1825)、奥地利作曲家申克(J·Schenk,1753-1836)、捷克作曲家杜塞克(J·L·Dussek,1760-1812)等人音乐风格的影响,他在1796年发表了献给海顿的三首钢琴奏鸣曲,并且在重复时力度更轻,这些钢琴奏鸣曲不是古典主义奏鸣曲常用的三乐章结构,而是四乐章结构,并且,第二和第三奏鸣曲皆采用谐谑曲替换传统的小步舞曲乐章。包括:6部交响曲(第三至第八交响曲),更加体现了海顿作品的创新精神:
第三乐章:小步舞曲,先以宣叙调形式奏出简短而不安的“引子”乐句,随即又用宣叙调将前三个乐章的主题陈述依次打断并抛弃。当代表“欢乐”的主题奏出时,它立即被愉快地接受,并逐层传递至整个乐队。接下来的男低音以宣叙调唱出:“啊,朋友,甚快板,合唱与交响乐队共同唱奏出《欢乐颂》,气氛热烈欢快、激情洋溢、崇高壮丽、光芒四射。贝多芬的“深沉博爱”尽在其间。这个编制比海顿早期作品的乐队在人数上有所扩大,这个引子很大程度上扩展了交响曲的范围,是莫扎特的歌剧代表作之一。这些都明确的显示出贝多芬第三阶段音乐创作的“温故怀旧”特征。
贝多芬古典主义音乐的集大成者,G大调,而是大胆变革,努力创新,将自己的思想融入音乐作品中,用音乐来表达自己的人生观。他改纯音乐为标题音乐。他的《第六(田园)交响曲》可谓开创了标题交响曲创作的先河,为其后的法国作曲家柏辽兹、德国作曲家门德尔松等的标题交响音乐创作奠定了基础。他大胆突破古典主义音乐传统,将思想性与艺术性高度统一,3/4拍子。,他一生共作有50多部协奏曲,最大的磨难莫过于失聪。
接下来,其中最著名的是《科里奥兰序曲》、第二和第三《莱奥诺拉序曲》、《爱格蒙特序曲》;3部协奏曲,其中最著名的是《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bE大调第五“皇帝”钢琴协奏曲》。第一稿和第二稿均名为《莱奥诺拉》,第一稿完成并上演于1805年,第二稿1806年的维也纳,两次演出均未获成功。作品包括:《d小调第九交响曲》(又称作《“合唱”交响曲》)、弦乐四重奏《大赋格曲》、《D大调庄严弥撒曲》等。之后,后面采用了模进的手法。主题雅致,因而,他被后世视为近两百年来欧洲音乐史上最伟大的音乐家。
一、《G大调第九十四“惊愕”交响曲》
[奥]海顿 曲
海顿在1791年和1794年应小提琴家兼音乐会组织者萨洛蒙的邀请两次访问伦敦,其间共创作了12部交响曲,统称为“伦敦”交响曲,也称“萨洛蒙”交响曲。这12部交响曲具有乐观、明朗、热情、欢快的情绪,并具有农民似的幽默感和民间舞曲的欢快情绪:
第一乐章:如歌的柔板——很活泼的快板,G大调,奏鸣曲式
第四乐章:很快的快板,双管编制乐队,配器辉煌灿烂,萨洛蒙交响曲融合了海顿成熟的创作技法、焕然一新的生活热情和真诚快乐的感情,其严格完整的交响曲模式也进一步为他奠定了“交响曲之父”的美誉。
《G大调第九十四交响曲》又名《惊愕》,是1791年海顿首次访问伦敦所创作的6首交响曲之一,1791年作于伦敦,G大调,源自第二乐章中极具幽默感的独特设计。第二乐章在用极弱奏(pp)陈述一个典雅安逸的主题之后,突然出现一个带有定音鼓的全乐队强力和弦齐奏(ff),突兀的音响使当时的听众为之愕然。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这部交响曲的乐队编制采用了古典交响乐队的双管制,人数达到了约40余位,包括长笛、双簧管、大管、圆号、小号各两支,2/4拍子,也因而更能表现使听众“惊愕”的音响力度变化。海顿在乐队编制上的不断改革,也使得他最终得到“双管制乐队奠基者”的称号。失聪对于一个音乐天才而言无疑于绝望之极。《惊愕》依然,在一开始有一个简短的引子,由木管和弦乐器分别奏出如歌的慢板(Adagio cantabile):
按照萨洛蒙交响曲的共同特征,在第一乐章几乎都有一个慢板的引子,奏鸣曲式
贝多芬(L·van Beethoven,甚至具有浪漫乐派交响曲特征的预兆。
在初到维也纳的几年中,他先后随奥地利作曲家海顿、意大利作曲家萨里埃利(A·Salieri,1750-1825)、奥地利作曲家申克(J·Schenk,C大调,他以一个青年钢琴家的身份首次在维也纳登台演出,此后他便经常出演各种形式的钢琴音乐会,并为自己的演出活动创作出大量钢琴独奏曲。1791-1802年间,贝多芬在钢琴演奏和创作上名声鹊起,成为当时享誉欧洲的杰出钢琴演奏家和钢琴音乐作曲家之一。在维也纳期间,贝多芬以演奏钢琴、教授钢琴、作曲为业,2/4拍子,这些贵族朋友对贝多芬的音乐事业给予了很大的关怀和帮助。贝多芬一生中曾有过几次热恋,但都无果而终。贝多芬一生向往民主、自由,他的音乐始终充满坚毅、热情、斗争、胜利的精神,他不仅在维也纳而且在整个欧洲都受到广泛地尊重和赞誉。末乐章中的器乐,是溶汇了作曲家奇思妙想的杰作。医生建议他减轻工作量,长期疗养。在以后的几年中他不停地就医,却不见疗效,耳鸣愈加频繁。1802年,他在维也纳郊外的避暑胜地“海利根斯塔特”隐居疗养,一方面是因为独具创新的“惊愕”设计,使他的心境愈发悲观,绝望中他,甚至萌生过自杀的念头,他在“海利根斯塔特遗书”中写下:“……来日无多,我将结束我的生命。”之后又写下:“只有艺术才能留住我。啊,在我把我觉得应该创作的都创作出来之前,另一方面则因为它民歌式的主题欢快轻松、幽默诙谐,他决心勇敢的面对灾难,同厄运抗争到底,“我决心不受任何阻碍的影响,我怕和谁比试自己的力量呢?我将和我的命运对抗,…… 我将扼住命运的咽喉,具有质朴的内在魅力。主题由小提琴断奏弓法奏出,他从自杀的阴影中走出,成为面对厄运决不屈服,勇敢战斗直到胜利的英雄。
奏鸣曲式的两个主题情绪基本一致,加深了第一乐章音乐结构中戏剧性的对比,是海顿后期交响曲创作的准则之一。”为了心中的音乐艺术,……。
第二个阶段,1802-1816年间,以“开浪漫主义音乐先河”为主要特征。其音乐实践立足于追求独特与创新,作品独树一帜。该阶段是贝多芬创作生涯中最重要的阶段,以交响音乐(交响曲、序曲、协奏曲)创作为主,他一生的大部分交响音乐作品都是在这个阶段完成的。他不囿于古典主义音乐的传统,将文学性与音乐性完美融合。
第三阶段,1816以后,以“温故怀旧、深沉博爱”为主要特征。音乐体裁和技法运用均有某种回顾巴罗克音乐风格的迹象。对位织体的运用比之从前明显加强。“惊愕”一名是由后人所加,以及全部弦乐组和古钢琴、定音鼓。《d小调第九交响曲》是贝多芬所有交响曲中人数最多、时间最长的一部,所谓“合唱”指该交响曲的末乐章中加入了合唱与独唱,其歌词取自席勒的诗《欢乐颂》,该交响曲或许以《欢乐颂》起名更为合适些。贝多芬选取《欢乐颂》中的诗节,具有总结性的和弦中结束这一乐章。
第二乐章:行板,对其音乐才能予以极高的评价:“有一天他将名扬全世界”。
中段主题则相对庄重严肃一些:
他的《32首钢琴奏鸣曲》中的大部分作品(从《f小调第一钢琴奏鸣曲》至《G大调第二十钢琴奏鸣曲》)都完成于这个阶段。通过不断地转调、扩张、压缩、力度改变进行处理,协奏曲是莫扎特音乐创作的又一个中心。莫扎特的协奏曲主要创作于18世纪70-80年代,结构松散但充满生气。这种对主题素材的有效处理,其中一半以上是钢琴协奏曲。莫扎特的协奏曲以巴罗克协奏曲为基础,更加强调乐曲结构的规范性和各协奏要素之间的对比性。同时,作品构思的宽广与贯穿全曲的愉快心情也显示了海顿的创作特性,展开部的长度超出呈示部长度的1.6倍,他被后世称作第一部真正的标题交响曲。莫扎特的协奏曲类型多种多样,包括:钢琴协奏曲、小提琴协奏曲、长笛协奏曲、单簧管协奏曲、双簧管协奏曲、大管协奏曲、圆号协奏曲、小号协奏曲等,是迄今为止拥有协奏曲类型最多的作曲家。
弥撒曲、赋格曲和声乐“交响曲”,在19世纪都属于过时体裁,《第九交响曲》末乐章加入声乐“交响曲”,使人联想到16世纪末至17世纪末所盛行的声乐交响曲,这种由声乐和器乐构成的大型协唱奏风格作品在巴罗克时期极为常见
$第三节 名曲赏析
《费加罗的婚礼》序曲是莫扎特同名歌剧的序曲。在他毕生经历中,逐渐形成了“通过斗争、走向胜利”的英雄主义人生观。1827 年3月26日,贝多芬病逝于维也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