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索尔斯基(M·P·Mussorgsky,1839-1881),俄罗斯作曲家。出生于普斯科夫的一位庄园主家庭。穆索尔斯基天生好乐,幼年跟随母亲学习钢琴,生活在乡间的他自幼便受到所处环境中各种各样民间音乐的熏陶。1852-56年在彼得堡近卫军士官学校学习。军校就读期间,他利用课余时间,跟音乐教师格尔凯学习钢琴,并尝试作曲。1852年他的第一首曲波尔卡《陆军准尉》钢琴曲出版。1856年毕业后赴普列奥勃拉任斯基军团任御前禁卫军准尉,并先后结识了居伊、达尔戈梅斯基、斯塔索夫和巴拉基列夫,这对他一生的艺术道路起了决定性的影响。1858年他辞退军职,脱离军界,在巴拉基列夫指导下专事作曲, 1860年前后他创作了一些管弦乐曲、钢琴曲、歌曲和戏剧配乐(古希腊悲剧《俄狄浦斯王》)。早期的歌曲和钢琴曲创作虽然并未显示出日后成就,但也有一些佳作。1861年俄罗斯实行的农奴制改革,穆索尔斯基回乡协助兄弟管理家庭财务。家庭财政每况愈下,迫使穆索尔斯基于1863-67年间到政府部门供职以工薪度日。他一生中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大多产生1864年以后。由于他潜心音乐创作,对公务无所用心,1867年被辞退。之后的成为自由音乐家的他生活极为艰难。1863年以后,她的重要作品连连问世:交响诗《荒山之夜》、钢琴曲《图画展览会》、歌剧《霍凡兴那》(第五幕未完成)、歌剧《索罗钦集市》(未完成)、歌曲《跳蚤之歌》等。1868年,穆索尔斯基创作了歌剧《鲍里斯·戈杜诺夫》,该作品直到1874年才首演并获得成功。穆索尔斯基的后半生在贫困潦倒中度过,生活没有保障,靠从事钢琴伴奏、教书和打临差糊口,加之他有酗酒恶习,身体状况过早恶化。1881年,以身体衰弱卒于彼得堡。
穆索尔斯基的音乐教育大部分是来自巴拉基列夫,他是俄罗斯五人团中最激进的成员。他主张音乐应反映社会现实,表现出人民的精神面貌,他的创作在内容上具有揭露社会黑暗,反映人民疾苦的倾向,在艺术风格上具有鲜明的俄罗斯印记、独特的技法特征和艺术形式上的大胆创新。在他去世后,他的未完成作品均由里姆斯基-科萨科夫等人续完,并对一些已完成的作品也做了不少进一步的修订润色。
5)里姆斯基-科萨科夫
里姆斯基-科萨科夫(N·A·Rimsky Korsakov,1844-1908),俄国作曲家。出生于诺夫戈罗德省齐赫文市的一个贵族家庭,6岁开始学习钢琴,10岁开始作曲,12岁时进入彼得堡海军士官学校,并在业余时间继续学习音乐。1861年,17岁的他结识了巴拉基列夫,巴拉基列夫的民族音乐思想对他产生了巨大影响,随即他加入了“巴拉基列夫小组”。 1862年,里姆斯基-科萨科夫从海军士官学校毕业,成为一名海军准尉随舰在海上服役3年,途径美国、巴西、西班牙、意大利、法国、英国、挪威等地。之后晋升为海军中尉。这段海上阅历形成了他对大海的深刻印象,对他以后的音乐艺术事业产生了重要影响。
1865年,他的海上生涯结束,回到彼得堡,开始潜心于作曲,这一年他完成了他的《be小调第一交响曲》(1884年改为《e小调第一交响曲》),该交响曲被誉为俄罗斯人创作的第一部成熟的交响曲。从1871年起,他受聘成为彼得堡音乐学院作曲和配器教授。1873年,他正式脱离海军军职,但仍继续担任海军部军乐队的督察于指挥直到1884年为止。同时,他还于1874-81年间兼任由巴拉基列夫创立的“义务音乐学校”的校长。之后又于1883-1894年间担任宫廷教堂音乐会指挥,1886-1900年间担任俄罗斯交响音乐会首席指挥等。1905年,俄国第一次革命期间,由于里姆斯基-科萨科夫同情革命,支持参加政治罢课的学生,因此受到当局迫害。不仅作品被禁演,还被解除了音乐学院教授的职务,后在全国抗议下,他的的教授职务才得以恢复。1908年,里姆斯基-科萨科夫因心脏病发作逝世于柳宾斯克。
歌剧和交响音乐是里姆斯基·科萨科夫最重要的创作领域,其作品大多取材于俄罗斯神话传说和民间故事,音乐充满幻想性和描绘性,具有浓郁的俄罗斯情调和东方色彩。精致华丽的旋律中隐含着俄罗斯民间音调和中亚阿拉伯音调特征。交响音乐作品喜用清晰性的标题。织体写作细腻,风格明快。配器手法考究,多彩绚丽斑斓。
里姆斯基-科萨科夫是19世纪俄罗斯民族乐派中最多产最杰出的音乐家,一生中作有歌剧15部,包括:《普斯科夫姑娘》、《五月之夜》、《雪姑娘》、《姆拉达》、《萨特阔》、《沙皇的新娘》、《萨丹王的故事》、《金鸡》等;交响曲4部,其中以《第二“安塔尔”交响曲》最为著名;交响组曲《舍赫拉查达》(又名《天方夜谭》);管弦乐《西班牙随想曲》、《俄罗斯复活节序曲》等。此外,他还对19世纪俄罗斯民族乐派作曲家的作品进行了大量精细的修订和完善配器的工作。其中包括穆索尔斯基的歌剧《鲍里斯·戈都诺夫》和《霍凡兴那》、鲍罗丁的歌剧《伊戈尔王子》、达尔戈梅斯基(A·S·Dargomijsky,181-1869)的歌剧《石客》等。
在音乐理论方面,他著有《和声学实用教程》、《配器法原理》等书。在音乐学院37年的教学工作中,他先后培养出格拉祖诺夫(A.K.Glazunov,1865-1936,俄)、米亚科夫斯基(N.Myaskovsky,1881-1950,俄)、斯特拉文斯基 (I.F.Stravinsky,1882-1971,俄) 、普罗科菲耶夫(S.Prokofiev,1891-1953,俄)、雷斯庇基(O·Respighi,1879-1936,意)等一大批享誉20世纪的伟大作曲家。
二、捷克民族乐派
捷克地处东、西欧的交汇处,境内山川纵横、景色秀美。从19世纪上叶开始,捷克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反抗外来统治、争取民族独立的民族民主革命运动。这场运动深深地影响到捷克音乐艺术的发展。捷克民族乐派于19世纪中叶形成,他们用富有民族特色的音乐语言来描绘祖国的大好山川,来展现捷克民族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来表达作曲家的拳拳爱国之心。19世纪捷克民族乐派代表人物是斯美塔那和德沃夏克。
1. 斯美塔那
斯美塔那(B·Smetana,1824-1884)捷克作曲家,钢琴家,19世纪捷克民族乐派的奠基者,捷克民族歌剧的创始人。出生于波希米亚(今天的捷克共和国)利托麦斯尔(Litomysl)镇的一个酒坊主家庭,他自幼学习钢琴和小提琴,6岁时举办个人钢琴独奏音乐会,8岁时写出第一首音乐习作。中学毕业后开始潜心学习音乐,1843年定居布拉格,1844-47年间在布拉格从普洛克希学习和声、对位、管弦乐法和作曲。
斯美塔那从小酷爱民间音乐,经常观看民间艺人的演出,并能熟记大量的民歌和民间舞曲曲调。他喜爱博览群书,通过学习使他获得了大量的文学艺术知识和捷克民族传统文化知识,并对15世纪捷克的胡斯教派的宗教改革运动有相当深入的了解。丰富的历史、宗教、文学、艺术素养,为他后来的音乐事业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1848年,捷克掀起了反对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的统治、争取民族独立的革命运动。斯美塔那积极地投身于在这场轰轰烈烈革命运动,创作出合唱《自由之歌》,管弦乐《欢呼序曲》等作品。在1848年革命失败之后,斯美塔那在布拉格的生活也逐渐陷于窘境,他不得不出国谋生。50年代中,斯美塔那的民族主义音乐思想逐渐走向成熟,这种特征首先反映在他的一些器乐作品中,如:钢琴曲《波希米亚的回忆》,交响诗《华伦斯坦阵营》等。
19世纪60年代,捷克的政治环境出现了缓和的迹象,1848年革命失败后遭到逮捕囚禁的民族革命领袖获释,这时的民族主义思潮又重新涌动起来。斯美塔那于1861年回到了祖国。1862年,他与一批进步知识分子于在布拉格建立“艺术俱乐部”并亲自担任其中音乐组的负责人;1863年以后,他以音乐创作、钢琴独奏音乐会、指挥乐队排练演出、撰写文章等形式,积极介绍和宣传捷克民族文化,大力推动民族音乐复兴事业的发展。他为布拉格“临时剧院”连续创作出大量歌剧作品;他还筹划、组织了一系列具有广泛社会影响的音乐活动。60-70年年代,斯美塔那的音乐创作主要有歌剧、交响诗、室内乐、钢琴和声乐作品。1874年斯美塔那因病导致耳聋,但他并未辍笔,仍然坚持音乐创作。1882年患精神病,1884年因精神病在布拉格去世。
斯美塔纳的音乐创作主要分为歌剧和交响音乐两个方面。其中,歌剧的地位较突出。他一生共作有9部歌剧,8部完成,只有歌剧《维奥拉》未完成。他的歌剧在思想内容、题材范围、艺术手法、戏剧风格等方面都十分强调捷克民族性,大都与捷克的历史、传说、民俗有关,如:以13世纪捷克人民反抗德意志封建统治者为题材的歌剧《波西米亚的勃兰登堡人》,以15世纪捷克历史传奇故事为题材的歌剧《达里波尔》,以捷克古代女执政官传奇故事为题材的歌剧《李布舍》,以捷克民间机智幽默爱情故事为题材的喜歌剧《被出卖的新娘》等。其中,《被出卖的新娘》是他歌剧作品中最优秀一部。
器乐是斯美塔那创作的另一个方面,代表作品有:交响诗套曲《我的祖国》、《弦乐四重奏“我的生活”》、钢琴套曲《梦》、钢琴曲集《捷克舞曲》等。交响诗套曲《我的祖国》由各自独立又相连成序的6首交响诗组成(参见p.239),其中的第二首《沃尔塔瓦河》最为著名。
斯美塔那是捷克民族乐派的奠基人。他一生都致力于捷克民族音乐文化的发展,他的创作多以捷克的自然风光、民间故事、历史传说为题材,多以捷克民间舞蹈音乐波尔卡、富里安特等为音乐素材。他的作品并非直接引用民间曲调作为主题,而是将捷克民族音乐素材与作曲家个性化的创作自然而然地融入自己的作品中。他的音乐思想与音乐实践为捷克民族音乐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2. 德沃夏克
德沃夏克(A·L·Dvorak,1841-1904),捷克作曲家,是继斯美塔那之后捷克民族乐派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出生于波西米亚的内拉霍齐夫斯,具有良好的音乐天赋,自幼学习小提琴。其父是一名乡村屠夫,也是一位音乐爱好者。德沃夏克12岁时依照父亲的安排外出学了两年屠宰手艺。在屠夫学习期间,他仍然抽空练习小提琴,并拜师学习中提琴、钢琴、管风琴和音乐理论。16岁时他进入布拉格管风琴学校学习了两年,毕业后在一管弦乐队担任中提琴手。1866-1873年间在斯美塔那担任指挥的布拉格国家剧院管弦乐队中担任中提琴手,同时还尝试创作一些乐曲。1870年,他的第一部歌剧《艾尔弗雷德》问世。3年后,他创作出康塔塔《白山的子孙》。这是一部歌颂捷克民族光荣历史,号召人民团结奋进的作品。该作品首演获得巨大成功,德沃夏克也因此而名声鹊起。此后,他放弃了所从事的中提琴手工作,正式走上音乐创作道路。1874-1876年,德沃夏克以《bE大调交响曲》和几首《摩拉维亚二重唱》先后两次荣获奥地利国家奖。在之后的两年中,他又先后创作出包括3首《斯拉夫狂想曲》在内的一系列具有民族主义和爱国精神的作品。随着源源不断的作品问世,德沃夏克的地位和声望与日俱增。1884年,他首次访问英国(一生中共9次访问英国),并指挥演出了他的《d小调第七交响曲》、康塔塔《幽灵的新娘》等作品,受到英国听众的广泛赞誉。1891年,德沃夏克获得剑桥大学荣誉博士头衔,同年又被聘为布拉格音乐院作曲教授。1892年,他应邀前往纽约,担任纽约国立音乐院院长职务。在美国的3年期间,他创作出著名的《e小调第九“新世界”交响曲》,其中的“新世界”(New World)意指美国。1895年返回布拉格,1901年被任命为布拉格音乐院院长。1904年德沃夏克因脑溢血在布拉格去世。
德沃夏克的创作领域广泛涉及到交响曲、交响诗、协奏曲、管弦乐、室内乐、歌剧、康塔塔、艺术歌曲、舞曲等众多领域。其中,交响音乐是其主要创作领域。他的音乐充分吸收和借鉴了古典主义音乐和浪漫主义音乐的创作技法,并使之与本国民间音乐元素相结合,音乐中体现出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精神。他的音乐曲调通俗流畅,洋溢着欢乐、明朗和激情,反映了普通人的感情和对劳动者的歌颂。除了上述作品以外,他的其他代表作品还有:交响诗《水妖》、《午时女巫》、《金纺车》、《野鸽》,室内乐《杜姆卡》钢琴三重奏,管弦乐《斯拉夫舞曲》、《捷克组曲》,歌剧《水仙女》等。德沃夏克沿着斯美塔那开创的民族音乐文化发展的道路,为捷克民族音乐事业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20世纪上叶的捷克作曲家继续沿着其前辈们所开创的民族主义音乐道路前进,他们一方面坚持浪漫主义音乐精神,另一方面又广泛地借鉴20世纪新音乐技法,开拓新思路。代表人物有亚纳切克(L·Janacek,1854-1928)、诺瓦克(V·Novak, 1870-1949)、苏克(J·Suk,1874-1935)等。
三、 匈牙利民族乐派
匈牙利是一个位于欧洲中部的内陆国家,其先民于公元9世纪由乌拉尔山脉以东至伏尔加河湾以西一带的马扎儿游牧部落西迁至此定居,11世纪初建立统一的国家。在之后的800余年中,欧洲文化逐渐地融入其生活环境,其原有的东方文化传统中也随之逐步削弱。18-19世纪,匈牙利音乐受到德-奥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音乐家的广泛关注,不少音乐家采用匈牙利音乐素材来创作作品,如:舒伯特的《匈牙利嬉游曲》、李斯特的《匈牙利狂想曲》、勃拉姆斯的《匈牙利舞曲》等。不过,他们的作品所采用的素材都不是真正的匈牙利音乐,而是匈牙利的吉普赛音乐。19世纪下叶,随着匈牙利民族运动的兴起,匈牙利民族音乐复兴运动也随之展开,其创始人为匈牙利音乐家莫佐尼(M. Mosonyi,1815-1870)和艾尔凯尔(F.Erkel,1810-1893)。然而,真正使匈牙利民族音乐得到挖掘和发展的,是活跃于20世纪中的两位音乐家-巴托克和柯达伊,他们一方面致力对匈牙利真正的民间音乐做了广泛搜集和全面研究,另一方面又创作出不少赋予匈牙利特色的音乐作品。他们的努力使匈牙利民族音乐在世界音乐中的地位得到极大的提高。
1. 巴托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