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人生的感悟大全集(超值金版)
1737600000038

第38章 经商从做人开始(1)

真诚而不贪婪,是推销员的第一准则。记住,当你予人好处的时候,你的影响就会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你的钱包自然会渐渐鼓起来。

超级富豪

美国超级富豪霍华·休斯是一个精明的生意人。他在50年间,个人拥有的财产竟高达20亿美元以上。他能如此发达,来自他那独特的经营方法——化整为零的多方面分散经营法。换句话说,就是他不只限于经营一个企业,而是同时经营多种企业;不采取“高度集中”的经营方式,而是采取极其分散的经营方式。对于他这种方式,当时许多人认为太危险,因为资金太分散,没有那么多时间和精力去照顾全部事业,将会有一些事业崩溃。

然而,休斯的头脑与众不同,他有自己的行事方式。他认为,多种企业同时进行,就能使“平均率”为我所用。在这种方式下,也许有一项事业可能失败,但其他事业得到机会就可能成功。那么,总的成功率仍然要高得多。

他在经营休斯机床公司的同时,开始向好莱坞的各个公司投资,虽然开始拍的第一部电影亏了本,但他接着拍的三部电影却大赚,因此他取得了一家好莱坞制片公司的全部控股权。与此同时,他的注意力又转移到商业中的另一个领域——开设飞机修理厂,进而变成飞机制造厂,后来发展成为休斯飞机公司,再后来又变为环球航空公司,成为世界上有名的航空公司。休斯的成功,无不借助于他分而治之的致胜之术。

“船小好调头”,在风云变幻的商海中,化整为零,便能见机则进,灵活多变,以小胜大。

化整为零,便能见机则进,灵活多变,以小胜大。

富豪说钱

有一次,比尔·盖茨和一位朋友开车去希尔顿饭店。

到了饭店前,发现停了很多车,车位很紧张,而旁边的贵宾车位却空着不少。朋友建议把车停在那儿。

“噢,这要花12美元,可不是个好价钱。”盖茨说。

“我来付。”朋友坚持道。

“那可不是个好主意,他们超值收费。”

在盖茨的坚持下,他们最终还是找了个普通车位。

盖茨最讨厌物不等值,对应花的钱,他从不小气,看看他这些年为慈善机构捐款的数字就知道了。

洛克菲勒到饭店住宿,从来只开普通房间。侍者不解,说:“您儿子每次来都要最好的房间,您为何这样?”

洛克菲勒说:“因为他的爸爸是百万富翁,而我的爸爸不是。”

话虽如此,洛克菲勒在捐资支持教育、卫生等方面却毫不含糊,数以亿计。

一次,李嘉诚上车前掏手绢擦脸,带出一块钱的硬币掉在地上。天下着雨,李嘉诚执意要从车下把钱捡出来。后来还是旁边的侍者为他捡回了这一块钱,李嘉诚付给那人100块的小费。他说:那一块钱如果不捡起来,被水冲走可能就浪费了,这100块却不会被浪费,钱是社会创造的财富,不应被浪费。

热爱珍视财富是获得财富的前提条件。

自己当老板

美国富翁道弥尔原来是一名商品推销员。他当推销员时,凭着年轻力壮,不辞辛苦,干出了令老板满意的成绩,但其收入只能达到中等水平。他看到许多人做老板后发了大财,心中不甘,便决定自己当老板。

于是,道弥尔倾尽所有积蓄买下了一家即将倒闭的工艺品制造厂。他潜心研究这家工厂原来的生产和经营状况,认为产品的质量是过关的,生产程序也比较合理,问题出在销售环节上。经过深入研究,他得出了出人意料的结论:原有产品滞销是因为价格定得太低,必须大幅度提高销售价格,一些产品应当提价五六倍,甚至十几倍。

他的这一决策几乎遭到所有高级雇员的反对。有人说他虽然是推销员出身,却对经营一窍不通,原来低价都滞销,现在提价怎么会有人买?

事实胜于雄辩。道弥尔的经销策略获得了成功。本来数美元的工艺品,提价到几十美元,甚至上百美元之后,反而热销起来,不仅扭转了亏损局面,而且赚了一大笔钱。

道弥尔不愧是推销行家。他深深懂得,工艺品不是一般的消费品,而是一种高雅的玩物,是富贵的象征。工艺品的价格不能拘泥于生产成本,更多地要考虑它的艺术价值。如果价格太低,消费者就会小看它,不愿意购买。而且,工艺品的买主大多是经济宽裕的人和热恋者,对于这些人,只要商品中他们的意,他们是不会在乎几十美元或上百美元的。道弥尔正是利用消费者的这种逆反心理,成功地淘到了他的第一桶金。

商家对人的心理活动的关注,恐怕甚于心理学家。买高不买低是消费者的一种逆反心理。价格低的商品被认为是质量不过关,高价商品却大受欢迎。聪明的商家利用消费者这种逆反心理大作文章,出人意料地赚取了丰厚的利润。

头脑灵活的李嘉诚

1950年,李嘉诚成立了自己的塑胶厂,专门出产玩具和其他家庭用品。不过,他很快发现,塑胶花将有无可限量的市场,于是果断地从经营塑胶玩具转到经营塑胶花。由于预测正确,决策果断,李嘉诚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塑胶花市场一直旺盛到1964年,前后7年的时间给李嘉诚带来了数千万港元的财富,也奠定了他未来发展的基础。

此时,李嘉诚超人一等的眼光又瞄向了无可限量的香港地产业。尽管1964年前后,香港房地产行业多有起伏,不少千万富翁因投资地产业而破产。可以说,当时的香港地产业处于低谷。但李嘉诚准确地预测到:一两年的小起伏,在整个经济潮流中,是不足为虑的;何况香港人多地少,地皮永远涨价,会涨到惊人的程度。于是,李嘉诚将在塑胶工业中获得的利润不断地投入到房地产行业中,大胆买入了大量的地皮和旧楼。由于他眼光独到,预测准确,结果投资地产一帆风顺,他的财富也直线上升。后来,李嘉诚成为了香港大亨中的大亨。

李嘉诚在短短的二十几年内从一个最低级的工厂推销员一跃成为塑胶花大王,又成为香港地产界的超级巨富。他的成功,与他锐利而长远的眼光,正确的预测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美国银行业大王

美国银行界大王摩根把他无数的钱财全部托给属下分别掌管,这并非是他不重视这些钱财,而是他已把他的属下训练得确实能负起责任而绝无疏忽失误的程度。

有一次,他因某件案子与人在法庭上相见,对方所请的律师问起他在购买北太平洋公司1500万元股票之事时,律师问:

“那些股票现在值多少钱?”

“不知道。”

“贵公司赚了多少钱?”

“不知道。”

“为什么你会不知道呢?”律师继续说,“说出来吧!究竟是赚了100万还是1000万?”

“我的确不知道,当时我并没细问,只对斯替尔说‘买进’,其余的事情,我就一概不知道。如果你一定要知道详情,可以去问斯替尔,他会告诉你一切经过情形。”

这里最重要的一点是摩根并不是“不知道”,他之所以这么说,是为了表明他有一个满意的手下、他对下属绝对的信任,从而激发下属对他的忠诚。

耐心地等待时机

1950年,丰田公司因破产危机,工业公司和销售公司发生分离。但是,不久爆发的朝鲜战争却给丰田带来了喜讯,美军大量的卡车订单使丰田汽车公司起死回生。这对于亲身体验了产销分离痛苦的丰田英二来说,自然是福音,他很希望回到以前产销一体的体制。

但是事情并非像他设想的那么简单,产销分离体制已经形成,即使他提出重新合并的建议,在当时也是行不通的。

丰田英二决定丰田的未来发展方向时,既要深思熟虑各种现实条件是否具备,还要衡量各方面的利益是否均衡。他认为,在条件不成熟时,即使勉强行事也是要失败的,只有耐心等待时机的到来。

直到20世纪80年代初,丰田才结束了长达32年的产销分离,诞生了全新的丰田公司。丰田英二的等待终于有了丰硕的成果。

在处理丰田赴美建厂一事上,英二也同样小心谨慎,耐心等待时机的成熟。

丰田进军美国,在日本汽车厂商中,是继本田、日产之后的第三家,为此不少人抱怨为时太晚。对此,丰田英二的回答是:“我们在等待时机,我们的行动并没有落后。”由于采取了谨慎的战术,丰田公司终于顺利地打入了美国汽车市场。

俗话说:欲速则不达。等待看起来似乎是消极怠工,其实是一种慎重的行事方式。

视 窗

1995年8月24日,微软公司用20多种语言在全球推出一种新的操作软件——视窗95,这种软件一上市便获得了惊人的成功,在北美,视窗95上市仅四天就卖出100万套。

视窗95的成功不是偶然的,因为微软总裁比尔·盖茨拿了2亿美元来推广这个软件。

视窗95原来有个名字叫“芝加哥94”,这个名字有个最大的毛病就是强加给产品地域性特征,对世界范围的推广极为不利,改为“视窗”后,一扫地方特色,大有横空出世的豪迈感,而“95”则给产品定义了一个最新的时间,表现其新潮、前卫。

给行销活动定下一个适合的基调是产品取得成功的重要一环,视窗95根据“新新人类”这一市场定位,将新奇、轻松、活泼定为推广活动的基调,全球宣传策略都在这个基础上进行。在美国,微软买下了流行的综合性刊物《今日美国》的大量版面作连版广告;在法国,为他们的“国车”雪铁龙轿车绘上视窗95的标志,以象征时尚、速度,并引发既是电脑迷又是爱车一族的新新人类的关注;在英国,微软以60万美元的天价在视窗95上市当天,买下登有广告的《泰晤士报》原发行量两倍的报纸,免费赠送给读者,创下该报百年未有的纪录,此举除本身的宣传效应外,还引来世界各大新闻媒体的报道,又免费大做了一番广告;在中国台湾,推出歌星童安格演唱的广告歌《看未来有什么不一样》,歌曲很快流行,视窗95也成了新一代耳熟能详的新名词,另外还以便利店为主要销售点,象征这个软件不仅新潮、流行,还像日常用品一样必不可少。

除了这些常规的行销活动,比尔·盖茨还选择了许多独特的“市场接触点”,如利用电脑网络主画面向全球资讯网的用户推介视窗95,这一接触点的运用把信息传给了软件产品最直接的用户。在促销方式上,有特价、赠送、免费20小时播接账号等,还进行了规模宏大的记者招待会、新闻研讨会、产品展示会、有奖回答、免费上机操作、咨询等公关活动。

比尔·盖茨将2亿美元的天文数字投入到视窗95的营销传播活动中,各种形式、各种途径,无孔不入地覆盖了每一个能接触到目标对象的领域,成功地捧红了他的心血之作视窗95,可谓本世纪电脑产品营销的典范。

成功的营销者都是深刻把握消费者心理和行为方式的人,而比尔·盖茨正是个中高手。

在美国发展旅游事业

库克是美国旅游事业的先驱。库克公司现在在世界各地设立将近500个办事处,在美国各地设有40多个大代理商,每年有1000多万旅客是经该公司代理的。这些巨大的数字,首先得益于库克富有远见地把总公司由伦敦迁到美国,以及他和他后人开创的特色旅游服务非常适合富于冒险精神的美国人。

当年库克考察过美国之后,认为在美国发展旅游事业比英国更有前途。于是,库克把总公司迁到纽约,并以此为基点,向世界各地拓展,使这一公司在国际上的名声日益壮大。

库克公司所组织的几个特殊性质的旅行团,最为人们所称道,例如创办百慕大蜜月旅行、巴厘岛观光等,都是很吸引人的旅游活动。

“经营旅行观光事业,不仅是带别人去游山玩水,更是探求新知识、新事物的先锋队。”这是老库克的理想。

库克以一个陌生人的身份,能以迅雷不及掩耳的声势,很快取得美国旅游事业的霸权,得力于他那种事事抢先、不怕冒险和富有远见的创业精神。

当初,他要把总公司由伦敦迁到美国,他的亲友几乎没有一个赞成,连事事顺从他的太太,对此也提出异议。

“你是在英国土生土长的,”他太太说,“再说,发展旅游事业,伦敦不会比世界任何大都市的条件差。”

“这是一个新兴的行业,它需要一个崇尚自由、充满朝气的民族作后盾。”库克说,“就这两点来衡量,新兴的美国要比英国强得多。”

“我并不是阻止你到美国去发展旅游事业,我是说,没有必要把总公司搬过去,设个分公司还不是一样吗?”库克太太劝道。

“这是完全不同的,”库克以夸大的语气说,“我们在伦敦的基础已经打好,大家都知道库克公司的名声,只要有一个人在这里负责就可以了。但我们现在到美国是去打天下,不拿出全部人力、财力,怎么与那些当地人一决雌雄?”

“你说的倒蛮有道理,”已50多岁的库克太太慈祥地笑着说,“不过,我听说美国很不太平,前些日子还在打内战,何必冒这个险?”

“你听说的消息,已是七八年前的事了,亲爱的,”库克风趣地说,“现在人家比英国还平静。如果现在不去,再过三五年,就没有我们插足的地方了。”

库克终于说服了太太,把库克公司的大本营迁到了美国。这是1872年的事,正是美国各项事业开始腾飞的时候。

库克看准了这是发展事业的黄金时代,决定尽自己的全力,为这个新国家贡献一份力量。于是,他动员全部人力和物力,组织了9个旅行团,分别到世界各地观光。由此可以看出库克做事是多么富有远见和魄力!

为了发展事业,不但要有远见,还必须有把远见付诸行动的魄力和冒险精神。在你付诸行动的过程中,并不一定是一帆风顺的,经营上的困难等着你一个一个去克服,你还须有坚持行动的耐心和毅力。

世界上最伟大的推销员

乔·吉拉德被誉为世界上最伟大的推销员,他在15年中卖出13001辆汽车,并创下一年卖出1425辆(平均每天4辆)的记录,这个成绩被收入《吉尼斯世界大全》。那么你想知道他推销的秘密吗?他讲过这样一个故事:

曾经有一次一位中年妇女走进我的展销室,说她想在这儿看着车打发一会儿时间。闲谈中,她告诉我她想买一辆白色的福特车,就像她表姐开的那辆,但对面福特车行的推销员让她一小时后再去,所以她就先来这儿看看。她还说这是她送给自己的生日礼物:“今天是我55岁生日。”

“生日快乐!夫人。”我一边说,一边请她进来随便看看,接着出去交代了一下,然后回来对她说:“夫人,您喜欢白色车,既然您现在有时间,我给您介绍一下我们的双门式轿车——也是白色的。”

我们正谈着,女秘书走了进来,送给我一打玫瑰花。我把花送给那位妇女:“祝您长寿,尊敬的夫人。”

显然她很受感动,眼眶都湿了。“已经很久没有人给我送礼物了。”她说,“刚才那位福特推销员一定是看我开着这部旧车,以为我买不起新车,我刚要看车他却说要去收一笔款,于是我就上这儿来等他。其实我只是想要一辆白色车而已,只不过表姐的车是福特,所以我也想买福特。现在想想,不买福特也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