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人生的感悟大全集(超值金版)
1737600000046

第46章 艺术家的成功秘诀(1)

充满自信、不怕挫折的人是不可战胜的,不管他面对的是外界的困难,还是来自别人的压力。

苦难与天才

上帝像精明的生意人,给你一分天才,就搭配几倍于天才的苦难。

世界超级小提琴家帕格尼尼就是一位同时接受两项馈赠又善于用苦难的琴弦把天才演奏到极致的奇人。

他首先是一位苦难者。4岁时一场麻疹和强直性昏厥症,差点要了他的命。7岁患上严重肺炎,不得不大量放血治疗。46岁牙床突然长满脓疮,只好拔掉几乎所有牙齿。牙病刚愈,又染上可怕的眼疾,幼小的儿子成了他手中的拐杖。50岁后,关节炎、肠道炎、喉结核等多种疾病吞噬着他的肌体。后来声带也坏了,靠儿子按口型翻译他的思想。他仅活到57岁,就口吐鲜血而亡。死后尸体也备受磨难,先后搬迁了8次。

上帝搭配给他的苦难实在太残酷无情了。

但他似乎觉得这还不够深重,又给生活设置了各种障碍和漩涡。他长期把自己囚禁起来,每天练琴10~12小时,忘记饥饿和死亡。13岁起,他就周游各地,过着流浪生活。他一生和5个女人发生过感情纠葛,其中有拿破仑的遗孀。但是,苦难才是他的真正情人,他把她拥抱得那么热烈和悲壮。

他其次才是一位天才。3岁学琴,12岁就举办首次音乐会,并一举成功,轰动舆论界。之后他的琴声遍及法、意、奥、德、英、捷等国。他的演奏使帕尔马首席提琴家罗拉惊异得从病榻上跳下来,木然而立,无颜收他为徒。他的琴声使卢卡观众欣喜若狂,宣布他为共和国首席小提琴家。在意大利巡回演出产生神奇效果,人们到处传说他的琴弦是用情妇肠子制作的,魔鬼又暗授妖术,所以他的琴声才魔力无穷。维也纳一位盲人听他的琴声,以为是乐队演奏,当得知台上只他一人时,大叫“他是个魔鬼”,随后匆忙逃走。巴黎人为他的琴声陶醉,早忘记正在流行的严重霍乱,演奏会依然场场爆满……

他不但用独特的指法弓法和充满魔力的旋律征服了整个欧洲和世界,而且发展了指挥艺术,创作出《随想曲》《无穷动》《女妖舞》和6部小提琴协奏曲及许多吉他演奏曲。几乎欧洲所有文学艺术大师如大仲马、巴尔扎克、肖邦、司汤达等都听过他演奏并为之激动。音乐评论家勃拉兹称他是“操琴弓的魔术师”。歌德评价他“在琴弦上展现了火一样的灵魂”。李斯特大喊:“天啊,在这四根琴弦中包含着多少苦难、痛苦和受到残害的生灵啊!”

上帝创造天才的方式便是这般独特和不可思议。

人们不禁问,是苦难成就了天才,还是天才特别热爱苦难?

这问题难以说清。但人们分明知道,弥尔顿、贝多芬和帕格尼尼被称为世界文艺史上三大怪杰,居然一个成了瞎子、一个成了聋子、一个成了哑巴!——或许这正是上帝用他的搭配论摁着计算器早已计算搭配好的呢。

苦难是最好的大学,当然,你必须首先不被其击倒,然后才能成就自己。

苏轼读书讲究方法

苏轼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有“三苏”之称;由于苏轼在散文写作方面成就辉煌,被后人列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精通书法,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并称为书法“四大家”;他学识渊博,无一不精,因而倍受人们的敬仰,都赞誉他“才思敏捷”;他是继欧阳修之后的文坛领袖。

苏轼因才华超群而名声在外,当时有许多人前来向苏轼求教,请他介绍治学经验。苏轼总是热心接待前来的学者。他根据自己长期的切身体会,把自己的学习经验归结为八个字:“八面受敌,以众击寡”。他给侄女婿王痒回信时,对自己的八字读书经验做了详细解释。他说,一本书的内容很多,像浩瀚的海洋一样广阔无垠,一个精力很充沛的人也不可能一下子把它全部吸收,一次只能吸收其中的一个或几个方面。所以凡是爱好学习,愿意猎取知识的人,每次拿起书来读的时候,只能集中精力研究一个或几个问题。假如你想研究历代兴衰治乱和贤明之士对时政的影响,那就只从这方面去阅读,不要同时考虑其他问题。如果你还要进行事迹和史实或是典章制度方面的探讨,也是采取同样的方法,再读一遍。无论研究什么问题,都要一遍又一遍地去专攻。这个办法虽然有些笨,但学成之后,各方面知识都能掌握牢固,经得起时间的考验,这和泛泛阅读而不作深入钻研是迥然不同的。苏轼还以古代兵家语言比喻学习。他说,“专而敌分”,读书与此同理。如果“八面受敌”,就不应该“八面出击”,而要集中兵力“以众击寡”,达到一次一次攻克“敌营”的目的。

由于苏轼在几十年中都采用这种方法学习知识和研究问题,从不浅尝辄止,囫囵吞枣,而是“一意求之”,钻研透彻,终于成为一名博学多才的文学家。

刘恕惜时奋斗

刘恕是北宋时的第一流文学家。

刘恕小时候聪颖好学、悟性高,而且特别珍惜时间,常常因读书“殆忘寝食”。每当拿到一本书,他就不分白天黑夜地读,直到学懂弄通。因为家贫,他没有钱买书,家里藏书也极少,有时要跑到百里之外的朋友家借书来读。

当时毫州知州宋次道家里藏书很多,也很喜欢读书人。刘恕知道了宋次道家的藏书情况和他的为人,就徒步行走许多路,来到宋家,说明了自己想要读书的来意。宋次道热情地接待了他,并以主人待客的礼仪,备下丰盛的饭食,设宴招待他,几天来都是这样。一天,刘恕在吃早饭时对主人说:“这不是我来这里的目的,你们这样盛情招待我,反而误了我的正事。”于是,主人遵从了他的意见,不再特意设宴了。从此,刘恕进入书房就关好门,每天在那里昼夜“口诵手抄”,甚至有时顾不上打开房门去吃饭,晚上实在困乏了,就在书房里打个盹儿。他除了读书抄书以外,简直忘了一切。就这样,他在书房里专心致志地学了十几天,直到把所需的资料全部读完抄完,才走出书房。这时,刘恕的双眼熬红了,身体也瘦了许多,可他那疲惫不堪的神情,却掩饰不住内心的高兴,因为这十多天的苦读,使他的学问又有了新的长进。

功夫不负有心人,刘恕利用一点一滴的时间,积累了渊博的知识,当他还很年轻时就已通晓《春秋》《礼记》,18岁就考取了进士。他后来“笃好史学”,上自司马迁的《史记》,下至后周显德末年(959年)的“纪传”和“私记杂说”,没有他不读的。对于这上下数千年间的大小事件,他都了如指掌。

司马光要编写《资治通鉴》时,宋英宗让司马光自己到馆阁挑选英才和他共同编修。司马光说:“馆阁文学之士诚多,至于专精史学,臣得而知者,唯刘恕耳。”于是刘恕便被召为僚,参加《资治通鉴》的编撰工作。在编撰过程中,凡是遇到史实纷杂和发生争议时,都由刘恕最后处理。刘恕对于自己负责的魏、晋以后史料考证最为精详。

刘恕在晚年还独自编写了《五代十国纪年》,又依靠自己多年积累的资料,把上自太古,下至周威烈王时发生的事编写成《通鉴外纪》,记述《史记》《左传》所不载的史实。

刘恕能在史学上取得辉煌的成就,靠的是惜时奋斗、刻苦钻研的精神。

辛弃疾虚心求教

辛弃疾是南宋著名词人,其所作诗词气势磅礴,深受人们喜爱。

一天,辛弃疾又来了灵感,大笔一挥,写下了《永遇乐》一词,首章曰:“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又曰:“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寓意感慨,则曰:“不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辛弃疾有个习惯,每出得意之作,总要让歌女在宴会上演唱,既让众人欣赏,又要征求意见。这次,辛弃疾又有了得意之作,当然不能不按老规矩办了。

于是,辛弃疾摆下宴席,邀请了诗文好友。席间,歌女们数次演唱了辛弃疾的新作。演唱完毕,辛弃疾对大家说:“请诸位提提意见吧。”

众人齐声叫好,恭维之词不绝于耳。

辛弃疾心中很高兴,但他还是说:“各位不要只叫好,还是给我挑挑毛病吧。”

“不敢,不敢……”大家推辞着。

辛弃疾又说:“文章不厌百回改嘛。人们往往不容易看到自己作品的缺点,不知道缺点怎么改呢?各位不要顾虑,还是给我的词挑挑毛病吧。”

众人还是不吱声。。

没办法,辛弃疾开始点将,挨个征求意见。

在座有位年青人,是抗金名将岳飞的孙子岳珂,年少有为,敢于发表意见。当辛弃疾点名让他提意见时,岳珂有些犹豫,因为在座的大多是长辈,且为文坛名流,哪有自己挑毛病的道理。但他看到辛弃疾十分诚恳,便直率地说:“待制(指辛弃疾)之词,脱古去俗,自成一家,确是好词。但要精益求精的话,我倒有点儿疑义。”

辛弃疾一听,非常高兴,立即来到岳珂身边,让他快说。

岳珂见辛弃疾一片诚意,疑虑全消,直率地说:“待制之词,前篇豪视一世,独首尾二腔警语有些不相似。新作用典又有点儿多了。”

辛弃疾听了,非常高兴,立即斟满一杯酒,双手递到岳珂手中,自己又斟满一杯酒,手举酒杯。对岳珂说:“你的话正好说中了我的毛病,我就是爱用典故。”说完,两人哈哈大笑,一饮而尽。

在座众人也举起酒杯,一饮而尽。宴会进入高潮。

宴会以后,辛弃疾便按岳珂的意见重新修改,一天改数十遍,还是不满意,一直改了一个多月,才最后改完。

正由于辛弃疾有这种虚心求教和一丝不苟的精神,才写出了那么多千古不朽的佳作。

追求真正的学问

在20世纪30年代的清华园,学生时代的钱钟书就立志要“横扫清华图书”,即把清华大学图书馆130多万册藏书从A字第一号开始通览一遍,有的还要作批注;他上课从来不作笔记,还浏览其他书刊,可是一到考试,只要略加复习,他便可考出优异成绩。

钱钟书在清华读书4年,共读了33门课程,29门必修,4门选修,包括英文、法文、伦理学、西洋通史、古代文学、戏剧、文学批评、莎士比亚、拉丁文、文字学、美术史等,除第一学年体育和军训术科(第二学年以后这两门课获准免修)吃了“当头棒”外,其余绝大都分都是优秀。

钱钟书的成绩,当时在文学院和全校都是罕见的。

直到钱钟书先生去世前,他一直在孜孜不倦地读书,乐此不疲。

虽然钱钟书先生一生孜孜不倦地读书,但他不主张做“书呆子”,而是强调追求真正的学问。他说:学问不等于书本上的知识。一个人的能力、成就和他的文化程度没有直接的关系。

可以说,钱钟书先生毕生都在追求真正的学问。他的《管锥篇》一书,囊括了古今中外近4000位著名作家的上万种著作中的数万条资料,内容几乎广及所有的社会、人文科学。对众多学科的知识进行比较、评说,再做出结论。这是一部充满人生感悟和洞察的书。它谈愚民、谈酷吏、谈冤狱、谈艺文、谈方正圆滑、谈世道人心,是一本纵横捭阖、浩浩荡荡的煌煌巨著。

钱先生的真知卓识源于他综合思考的治学方法。他认为要多读书、多比较、从中发现问题,认真思考。

辜鸿铭的怪行

辜鸿铭,早年留学英、法、德等国,通晓好几国的语言。

他留学英国时,有一回在公共汽车上阅报,把英文报纸倒着看。他的这一怪诞动作,引起周围英国人的嘲笑,说明明是一个中国土佬,看不懂也就罢了,偏偏要装得十分认真地读英文报。

不料,辜鸿铭以流利的英语答道:“你们英文太简单了,我倒着看就足以明白。”

一时吓得四周的英国人不敢出声。

辜鸿铭虽然饱喝西洋墨水,但对中国传统文化最为醉心。他回国后,立即复古,留起了小辫子。

当时任北京大学校长的蔡元培先生兼容并蓄,辜鸿铭被请去当教授。他一走进课堂,脑后拖着的那根辫子便引得学生哄堂大笑。

辜鸿铭不动声色,走上讲台,慢吞吞地说:“你们笑我,无非是因为我的辫子。我的辫子是有形的,可以马上剪掉。然而,诸位脑袋里面的那根无形的辫子,就不是那么好剪的啦。”

一席话,把学生统统镇住,从此再也没人敢嘲笑他。

常言道: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当我们在嘲笑他人时,我们不妨自问一句:我是否真的了解自己所嘲笑的东西呢?有时笑别人,其实是在笑自己的无知。

躺着说作品的作家

刚动过手术的作家依莎卡·迪尼逊拟定了三个月之内完成一部著作的计划。

她的家人见了,大声劝告道:“停止一下你手中的笔有什么不可以呢?你瞧你现在只能躺着,根本拿不动笔。”

“时间一晃就过去了,动手术已经耽搁了我不少时间,我为何不试着每天写一点呢?”

“可你根本动弹不得,更不用说握笔写字了,你怎么写?”

“找个人来帮我。”依莎卡说。

第二天,依莎卡真的托人找来一位秘书,她平直地仰卧在地板上,向秘书口授写作。

三个月以后,当崭新的书稿送到出版商那里时,出版商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因为谁都知道,手术后依莎卡是个连笔都捉不住的病人啊。

当你从事一项伟大而艰巨的工作时,有些事情看起来几乎是不可能的。但如果你每次干一点,每天干一点,突然这项几乎不可能的事儿就完成了。

积小流而成大海。

静 心

雷德蒙·钱德勒是美国著名的侦探小说作家,他开创的“硬派”小说极大地影响了侦探小说的发展。他塑造的人物形象“马洛”和其他侦探小说中的人物例如福尔摩斯、波洛等一样,被认为是不朽的艺术形象,吸引了众多的读者。

但钱德勒本人的文学生活却富有传奇色彩。早年读书时,钱德勒曾经担任过几个报纸杂志的撰稿人,那时,他在文学上的才能就已经崭露头角。然而在成年以后,钱德勒由于种种原因却放弃了文学创作。他先是入伍当兵,后来又进入一家石油公司任职。从最普通的办公室职员到公司经理,他在这个公司里竟然一待就是十三年,如果中间没有出意外,钱德勒很可能就在这一个位置上终老一生了。

20世纪30年代席卷美国的那场经济大危机反而改变了钱德勒的命运。石油公司在萧条中倒闭,钱德勒的生活立刻陷入了困境。此时他已经四十多岁了,为了生计他不得不想方设法寻找出路。于是他被闲置已久的文学才华终于有了出头之日。后来他回忆起这段时期时说道:“当时我终日在太平洋海岸漫无目的地闲逛,无所事事,便开始读那些低级杂志,因为它们很便宜。我很快发现这些杂志有低俗的一面,但有些作品写得相当有力,相当诚实。我认为这也许是学习写作同时也挣钱糊口的捷径。我花了五个月写完一篇1.8万字的小说,换来180元的稿酬。从此以后,我再也没有回过来往后看。”

钱德勒就是这样开始他的文学创作的。几年后,他的长篇侦探小说《长眠不醒》终于大获成功,他本人亦成为世界闻名的小说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