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时候我们在开始一件工作之前以为它是适合自己的,但中间可能会发现,它不如我们曾经设想的那样完美。出于惯性,我们仍会日复一日地为它付出努力。在这个时候,“静心”就成为很重要的事情,这种静心可以是由外在环境的逼迫引起的,例如钱德勒就是由于生计的原因不得不重新考虑;有时却可以由我们自己予以引导。每隔一段时间,静心想一想,停下手中的活计,给自己的大脑腾出一块地方来,自己在做的事情是否符合理想的样子?如果不是,考虑一下是否有转换的可能,这样,你就可以在日常纷杂零乱的生活中,理清思绪,寻找自己梦想的东西。
在现代快节奏的生活中,更需要不时地让大脑休息一下,静一静心。
今天写两页
几年前,肯尼斯与书商签订合同写一本书,这可是他第一次写书。肯尼斯总共有6个月的写作时间,所以,在这半年的工作日程表上,他每天都写着“写书”两个字。
但是6个月很快就过去了,肯尼斯的书并没有写出来。书商只好再给他3个月的时间。在这3个月的时间内,肯尼斯的工作日程表上仍然天天写有“写书”两个字,但书仍然没有写出来。最后,书商无可奈何地又给了他3个月时间,不过这次要是再写不出来,那可就得撕毁合同了。肯尼斯发愁:“这可怎么办呢?”
幸运的是,肯尼斯遇到了《服务于美国》一书的作者卡尔·阿尔布雷希特,他给了肯尼斯一个指点——要化整为零。阿尔布雷希特问肯尼斯:“你总共要写多少页书?”
肯尼斯说:“180页。”
阿尔布雷希特又问:“你总共有多少写作时间?”
“90天时间。”
阿尔布雷希特说:“很简单,只要你在工作日程表上写上‘今天写两页’就行了。”
从此,肯尼斯每天写两页,要是顺利的话,他每天可写上四五页。但不管是哪一天,他至少会写出两页来。就这样,在阿尔布雷希特的指导下,肯尼斯仅用了一个月的时间就写出了这本书。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在实现目标的过程当中尤其如此。
大仲马与剧本
为了生活有更好的保障,大仲马在巴黎工作之余,经常替法兰西剧院誊写剧本,以增加收入。许多精妙的剧本让他深为着迷,常常忍不住放下誊写的剧本,动手写自己的剧本。有一天他来到法兰西剧院,径直走进当时著名的悲剧演员塔玛的化妆室,张口就说:“先生,我想成为一个剧作家,你能用手碰碰我的额头,给我带来好运气吗?”塔玛微笑着把手放在他的额头上,说:“我以莎士比亚和席勒的名义特此为你这个诗人洗礼。”大仲马一点儿也没在意这位大演员善意的玩笑,他把手放在自己的胸口上,郑重其事地说:“我要在你和全世界人面前证实我能做到!”
然而,大仲马花了三年时间写出的大量剧本,没有一个被剧院接受并上演。直到1928年2月11日傍晚,法兰西剧院才给他送来一张便条:“亚历山大·仲马先生,你的剧作《亨利三世》将于今晚在本院演出。”大仲马手忙脚乱地穿好衣服时,才发现自己没有体面的硬领,他连忙用硬纸剪了个硬领,套在脖子上便飞奔剧院。但是到了剧院他却无法靠近舞台,因为连座席间的通道上都站满了观众。直到演出落幕以后,剧院主持人请剧作家上台时,大仲马才得以出现在台前,顿时,暴风雨般的喝彩声响彻剧场。当时的报纸如此描述他:“他的头昂得那么高,蓬乱的头发仿佛要碰到星星似的。”这个带着硬纸领子的混血儿一举成名,一夜之间成了巴黎戏剧舞台上的新帝王。
紧接着,大仲马的另一个剧本《安东尼》演出后也获得了巨大的成功。短短的两年时间里,大仲马在巴黎成了最走红的青年剧作家。尽管如此,巴黎的许多贵族和一些文坛名家们仍然蔑视他的出身,嘲讽他的黑奴姓氏。甚至像巴尔扎克这样的大家也不放过嘲笑他的机会。在一个文学沙龙里,巴尔扎克拒绝与大仲马碰杯,并且傲慢地对他说:“在我才华用尽的时候,我就去写剧本了。”
大仲马断然地回答道:“那你现在就可以开始了!”
巴尔扎克非常恼火,进一步侮辱大仲马:“在我写剧本之前,还是请你先给我谈谈你的祖先吧——这倒是个绝妙的题材!”
大仲马也火冒三丈地回答他:“我父亲是个克里奥尔人,我祖父是个黑人,我曾祖父是个猴子;我的家就是在你家搬走的地方发源的。”
充满自信,不怕挫折的人是不可战胜的,不管他面对的是外界的困难,还是来自别人的压力。
一个优秀的音乐家
一谈到小泽征尔先生,许多人都知道,他堪称全日本足以向世界夸耀的国际大音乐家、名指挥家。然而,他之所以能够建立今天名指挥家的地位,乃是参加贝桑松音乐节的“国际指挥比赛”带来的。
在这之前,他不只与世界无关,即使在日本,也是名不见经传。
他决心参加贝桑松的音乐比赛,是受到同为音乐伙伴的A先生鼓励,但他自决定参加音乐比赛开始,日日都以能得到音乐比赛奖为目标,几乎是废寝忘食地不断练习。
经过重重困难,他终于充满信心地来到欧洲。但一到当地后,就有莫大的难关在等待他。
他到达欧洲之后,首先要办的是参加音乐比赛的手续,但不知为什么,证件竟然不够齐全,音乐实行委员会不予正式受理,这么一来,他就无法参加期待已久的音乐节了!
一般说到音乐家,多半性格是内向而不爱出风头的,所以,绝大多数的人在遇到这种状况时,必是放弃,但他却不同,他不但不打算放弃,还尽全力积极争取。
首先,他来到日本大使馆,将整件事说明原委,然后要求帮助。
可是,日本大使馆无法解决这个问题,正在束手无策时,他突然想起朋友过去告诉他的事:“对了!美国大使馆有音乐部,凡是喜欢音乐的人,都可以参加。”
他立刻赶到美国大使馆。
这里的负责人是位女性,名为卡莎夫人,过去她曾在纽约的某音乐团担任小提琴手。
他将事情本末向她说明,拼命拜托对方,想办法让他参加音乐比赛,但她面有难色地表示:“虽然我也是音乐家出身,但美国大使馆不得越权干预音乐节的问题。”她的理由很明白。
但他仍执拗地恳求她。
原来表情僵硬的她,逐渐浮现笑容。
思考了一会儿,卡莎夫人问了他一个问题:
“你是个优秀的音乐家吗?或者是个不怎么优秀的音乐家?”
他刻不容缓地回答:“当然,我自认是个优秀的音乐家,我是说将来可能……”
他这几句充满自信的话,让卡莎夫人的手立即伸向电话。
她联络贝桑松国际音乐节的实行委员会,拜托他们让他参加音乐比赛,结果,实行委员会回答,两周后作最后决定,请他们等待答复。
此时,他心中便有了一丝希望,心想,若是还不行,就只好放弃了。
两星期后,他收到美国大使馆的答复,告知他已获准参加音乐比赛。
这表示,他可以正式地参加贝桑松国际音乐指挥比赛了!
参加比赛的选手,总共约60位,他很顺利地通过了第一次预选,终于进入正式决赛,此时他严肃地想:“好吧!既然我差一点就被逐出比赛,现在就算不入选也无所谓了!不过,为了不让自己后悔,我一定要努力。”
后来他终于获得了冠军。
就这样,他建立了世界大指挥家不可动摇的地位,我们可自他的话中学习重要的启示。
由于手续上的疏忽,他无法参加音乐节,若是在当时他就此放弃,当然不可能获得指挥比赛的桂冠,也就不可能成为现在国际著名的大指挥家了!直到最后,他都没有放弃,很有耐心地奔走日本大使馆、美国大使馆,为了参加音乐节,尽了最大的努力,如此才能为他带来好运——获得贝桑松国际指挥比赛优胜奖、成为享誉国际的名指挥家,奠定了现在的地位。
面对挫折和失败,为了不让自己后悔,不妨再多努力一次。记住:有毅力的人才能获得更多的好运!
不会说话的最佳女主角
1987年3月30日晚上,洛杉矶音乐中心的钱德勒大厅内灯火辉煌,座无虚席,人们期盼已久的第59届奥斯卡金像奖的颁奖仪式正在这里举行。在热情洋溢、激动人心的气氛中,仪式一步步地接近高潮——高潮终于来到!主持人宣布:玛莉·马特琳在《小上帝的孩子》中有出色的表演,获得最佳女主角奖。全场立刻爆发出经久不息的掌声。玛莉·马特琳在掌声和欢呼声中,一阵风似地快步走上领奖台,从上届影帝——最佳男主角奖获得者威廉·赫特手中接过奥斯卡金像。
手里拿着金像的玛莉·马特琳激动不已。她似乎有很多很多话要说,可是人们没有看到她的嘴动,她又把手举了起来,可不是那种向人们挥手致意的姿势,眼尖的人已经看出她是在向观众打手语,内行的人已经看明白了她的意思:说心里话,我没有准备发言。此时此刻,我要感谢电影艺术科学院,感谢全体剧组同事……
原来,这个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女主角奖获得者,竟是一个不会说话的哑女。
玛莉·马特琳不仅是一个哑巴,还是一个聋子。
玛莉·马特琳出生时是一个正常的孩子,但是,她在出生18个月后,被一次高烧夺去了听力和说话的能力。
这位聋哑女对生活充满了激情。她从小就喜欢表演。8岁时加入伊利诺伊州的聋哑儿童剧院,9岁时就在《盎斯魔术师》中扮演多萝西。但16岁那年,玛莉被迫离开了儿童剧院。所幸的是,她还能时常被邀请用手语表演一些聋哑角色。正是这些表演,使玛莉认识到了自己生活的价值,克服了失望心理。她利用这些演出机会,不断锻炼自己,提高演技。
1985年,19岁的玛莉参加了舞台剧《小上帝的孩子》的演出。她饰演的是一个次要角色。就是这次演出,使玛莉走上了银幕。
女导演兰达·海恩丝决定将《小上帝的孩子》拍成电影。可是为物色女主角——萨拉的扮演者,导演大费周折。她用了半年时间先后在美国、英国、加拿大和瑞典寻找,竟然都没找到中意的。于是她又回到了美国,观看舞台剧《小上帝的孩子》的录像。她发现了玛莉演技高超,决定立即启用玛莉担任影片的女主角,饰演萨拉。
玛莉扮演的萨拉,在全片中没有一句台词,全靠极富特色的眼神、表情和动作,揭示主人公矛盾复杂的内心世界。玛莉十分珍惜这次机会,她勤奋、严谨、认真对待每一个镜头,用自己的心去拍,因此表演得惟妙惟肖,让人拍案叫绝。
就这样,玛莉·马特琳成功了。她成为美国电影史上第一个聋哑影后。正如她自己所说的那样:我的成功,对每个人,不管是正常人,还是残疾人,都是一种激励。
如果你想成功,不管自身条件如何,都不能坐等,一切都取决于自己。记住:不放弃努力就有机会!
再试一次
19世纪法国著名的科学幻想小说家凡尔纳于1863年将他的第一部科幻小说《气球上的五星期》的手稿先后寄给15家出版社,但一次次都被退了回来。
每当他接到写着“原稿我们审读后不拟刊用,特此奉还”的退稿信,心里总是一阵绞痛。他想:“这些出版商看不起我这样的无名作者,我再也不写了!”他一气之下,走近壁炉,打算把书稿付之一炬。“凡尔纳,不能烧呀!”妻子夺过书稿,说:“不要灰心,再试一次吧,也许能交上好运呢!”凡尔纳听从了妻子的劝告,抱起一大包书稿毅然走向第16家出版社。这家出版社的经理赫哲尔恰好是个很有眼力的人。他读完原稿,立即断定这是个很有才能的青年作家,其作品中有一种与众不同的独特魅力。这位经理不但决定马上出版此书,而且还同凡尔纳签订了一个长达20年的出版合同。
《气球上的五星期》问世后,立即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从此,凡尔纳的科幻小说风行全球。他从35岁开始写作第一部科幻小说,到77岁逝世,整整42年从未间断过。他一生写了104部科幻小说,平均每年两三部,是世界上第一流的多产作家。
假如当初凡尔纳没有听从妻子的劝告“再试一次”,而是一怒之下烧掉手稿,其结果又会如何呢?
作家的投稿是如此,人生经历中的许多事情也大都如此,只要我们在历经挫折后有“再试一次”的勇气,或许就能叩开通向成功的大门。
买 踢
莫泊桑是法国著名作家,一次,他在一部小说中要细腻地描写一个人被脚踢过之后的感觉,但他没有这种体验,苦思良久,仍无法下笔。于是他走到街上,对一个乞丐说:“请你踢我几脚好吗?”那乞丐听后,认为他神经失常。莫泊桑从口袋里掏出钱来说:“你用力踢,我给你钱。”
那乞丐一把抓住了钱,狠狠地踢了莫泊桑的屁股一脚。
莫伯桑忍痛揉着屁股,跑回屋子,飞快地记下了这一真实的感受。
把最美的作品奉献给读者,其中的艰辛又有几人知晓?
人生当争分夺秒
当歌德用60年时间完成了他的巨著《浮士德》以后,他的秘书、文艺理论家温克尔曼问歌德:“先生,您能不能用一两句话来概括全诗的主旨?”歌德回答:“凡是自强不息者,终能得救。”这是作品中浮士德灵魂升天时天使说的话。
歌德非常珍惜时间,有一次,他的儿子摘引了别人的一句话:“人生在这里有两分半的时间:一分钟微笑,一分钟叹息,半分钟爱,因为在爱的这一分钟过半时他死去了。”
歌德见了这种对人生不严肃的态度,很不满意,给儿子写下几句话:
“一个钟头等于60分钟,一天就超过了1000分钟。明白这个道理后,就可知道人能对世界做出多少贡献!”
歌德就是以这样的精神争分夺秒地工作。84岁那年,他临死还伏在桌上写作。
歌德曾给儿子写道:“我只劝你坚持不懈,牢牢地抓住现实生活。每一种情况,乃至每一片刻,都有无限的价值,都是整个永恒世界的代表。
“我这一生基本上只是辛苦工作。我可以说,我活了75岁,没有哪一个月过的是舒服生活。就好像推一块石头上山,石头不停地滚下来又推上去……不努力,不争分夺秒是不行的。”
越是有成就的人,越是重视时间的价值。
造势扬名
唐代的文学大师陈子昂年轻时刚到京城长安,他的才学并不为人所知。当时有个人要卖一把胡琴,索价百万铜钱。很多有钱有势的人都在传看,但没有识货的。陈子昂突发奇想,上前说:“我拉来一车钱,一共一千贯,买下它。”众人见状,都很奇怪,惊诧地问:“你擅长这种乐器吗?”陈子昂回答说:“我擅长这种乐器。”大家说:“可以给我们演一段听一听吗?”陈子昂说:“想听的话,明天到宣阳里聚会。”到了第二天,大家按时赶到,陈子昂已经准备好了酒菜,那把昂贵的胡琴也摆在了显眼的位置。招待大家吃完了饭,陈子昂拿起胡琴,对大家说:“四川来的陈子昂,有上百篇的好文章,来到京城,淹没在世俗人群之中,不被大家了解。弹琴的技艺,是低贱的乐工们的事情,哪里是我陈子昂所关心的事呀!”说着猛地把胡琴举起摔碎了。转过身来把自己所写的文章分赠给大家。就这样,在一天之内,陈子昂已经名满京城了。
制造轰动事件,为自己造势,不只是今天的商人会,古代的文人也会。人类的好奇心是很重的,出名的最好办法,就是要满足公众的好奇心理。
巨著原稿被烧之后
托马斯·卡莱尔是19世纪前半期的英国作家,以《法国大革命史》和《英雄、英雄崇拜及历史上的英雄人物》两书而闻名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