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邓小平批判性思维研究
1740400000032

第32章 邓小平批判性思维的实践(2)

思想路线的拨乱反正是一切拨乱反正和整个改革开放的前提与先导,为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迎来了思维的春天。邓小平以其深厚的理论素养、高度的政治敏锐感和超乎常人的革命胆略与勇气,率先提出要完整、准确地理解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尖锐地批判了两种错误倾向,支持开展真理标准的大讨论,全面地恢复党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开启了思想解放的大门。以实事求是为核心的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是在指导思想上全面拨乱反正的开端,是实现历史性伟大转折点的标志。邓小平理论的整个体系自始至终都贯穿着实事求是的思想内容和方法。

三、恢复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中国共产党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引导社会主义前进的强大力量,是制定和执行一切路线和政策的理论基础,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强调指出: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就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这是对我们党的这条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的科学含义和基本内容的准确的、完整的表述。邓小平在1978年12月13日中央工作会议闭幕会上,作了题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他的这篇讲话,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阐明了只有解放思想,冲破禁区,才能回到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上来。邓小平说:“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首先是解放思想。只有思想解放了,我们才能正确地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解决过去遗留的问题,解决新出现的一系列问题。”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的内在一致性,是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实事求是是无产阶级世界观的基础,是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基础,这个基础就是要把马列主义的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历史证明:不论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只要偏离这一党的正确的思想路线,都会给党的事业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实践证明:只有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破除传统观念和错误思想的束缚,才能正确地分析和把握社会的主要矛盾,进而制定出正确的路线,推动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不断前进。正如毛泽东在1938年10月中共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向全党指出的那样:“共产党员应是实事求是的模范,又是具有远见卓识的模范。因为只有实事求是,才能完成确定的任务;只有远见卓识,才能不失前进的方向。”邓小平不仅忠实地继承了“实事求是”这个毛泽东思想的精髓,而且根据新的实践经验进一步阐明了这条思想路线的科学含义,丰富了它的内容,形成了新的理论和观点,发展了这条思想路线。

实事求是是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路线,是制定和执行一切路线和政策的理论基础。邓小平强调指出:“思想路线不是小问题,这是确定政治路线的基础。正确的政治路线能不能贯彻执行,关键是思想路线对不对头。”正确的政治路线的制定和贯彻执行,都必须建立在对客观情况的深刻了解和科学分析的基础之上,必须以正确的思想路线为基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中国共产党人观察问题和处理问题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无论对哪个领域、哪个方面,无论对过去、现在和未来,都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贯穿于邓小平理论形成和发展的整个过程,贯穿于邓小平理论的全部内容,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邓小平理论是在反对本本主义和思想僵化的斗争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在中国共产党恢复和重新确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情况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邓小平在前进道路上迈出的每一步,在理论上每一个观点的提出,都是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指导下产生的,都渗透着和包含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精神实质,都体现着批判性思维的科学成果。

$第二节 运用批判性思维加强党的自身建设

政党建设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涵十分丰富,是各国无产阶级政党建设的行动指南。马克思主义建党理论认为,无产阶级走上政治舞台后,无产阶级政党的性质和历史使命决定了其无产阶级革命中的领导地位。中国共产党成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领导核心,是历史的必然选择。革命战争时期,无产阶级要在党的领导下夺取政权,过渡时期,党要领导无产阶级专政巩固政权,而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保证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正确方向。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共产党人是各国工人政党中最坚决的、始终起推动作用的部分;在理论方面,他们胜过其余无产阶级群众的地方在于他们了解无产阶级运动的条件、进程和一般结果。”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两个先锋队”体现着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和广泛性的统一。中国共产党只有始终坚持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才能始终代表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才能保持与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从而始终保持工人阶级先锋队的性质。

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是党的建设的永恒主题。中国共产党是按照马克思主义建党理论建立起来的政党。在其整个发展历程中,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建党理论和中国政党建设的实际相结合,实现了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理论的中国化。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理论大大地丰富和拓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建党学说,为加强中国共产党的建设和领导,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前进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人民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后,建立和巩固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领导中国人民很快恢复了国民经济,取得了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成就。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核心地位是近代历史发展所决定的,是全国各族人民长期选择的结果,是不可动摇的。因为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才能够保证现代化建设事业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前进,才能保证中国现代化的成功;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才能把马克思主义原理同中国实际结合起来,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大国里,为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科学的指导思想,揭示客观规律,制定和执行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保证现代化建设事业不断取得进步;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才能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创造一个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和社会环境,高瞻远瞩,处理好各种复杂矛盾,正确调节和协调好各方面的利益关系,保证国家的长治久安。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成为执政党,怎样行使人民赋予的权力是中国共产党所面临的新考验,加强党的建设,增强党性,端正党风,严肃党纪是中国共产党执政时期党的建设的极为重要的课题。“文化大革命”使党、国家和人民遭受严重的挫折和极大的损失,党的建设也受到极大的影响,教训是极其深刻的。改革开放后,邓小平提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开创了党的建设工作的新局面,从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为党的建设指明了方向。

一、动用批判性思维指明中国的问题关键在于党

邓小平反复强调,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也就没有中国现代化的一切。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不久,邓小平就针对当时出现的否定党的领导地位的错误倾向,明确指出:“在中国,在五四运动以来的六十年中,除了中国共产党,根本不存在另外一个像列宁所说的联系广大劳动群众的党。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社会主义的新中国。”邓小平进一步强调指出:“中国由共产党领导,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由共产党领导,这个原则是不能动摇的;动摇了中国就要倒退到分裂和混乱,就不可能实现现代化。”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党的自身建设的状况直接关系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前途与命运。因此,中国的关键在于党,要治理好国家,就必须加强党的自身建设。这是邓小平运用批判性思维长期思考得出的结论。

新中国成立以后,在执政党条件下,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一直是邓小平特别关注的根本问题。邓小平认为,中国的事情能不能办好,社会主义和改革开放能不能快点发展起来,国家能不能长治久安,从一定意义上说,关键在党。1965年,邓小平在接见外国党的领导人时曾说:“建立一个什么样的党的问题,这不仅是我们这一代的问题,也是下一代、再下一代的问题。一个国家的革命,核心问题是党。有了一个好党才能引导革命走向胜利。革命胜利后,搞好社会主义也要靠一个好党,否则胜利就靠不住。”中国共产党必须从当代中国所处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根本的实际出发,首先把自身建设好。邓小平指出:“在中国这样的大国,要把几亿人口的思想和力量统一起来建设社会主义,没有一个由具有高度觉悟性、纪律性和自我牺牲精神的党员组成的能够真正代表和团结人民群众的党,没有这样一个党的统一领导,是不可能设想的,那就只会四分五裂,一事无成。”因此,我们要建设的党是一个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具有丰富执政经验、很高理论水平和政策水平的成熟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是能够领导中国的现代化走向成功的党。我们党要把中国的事情办好,“关键是我们共产党内部要搞好,不出事”。邓小平多次提醒我们要清楚地看到:“中国要出问题,还是出在共产党内部。”因此,“要聚精会神地抓党的建设。这个党该抓了,不抓不行了”,这是作为一个为共产主义事业和国家的独立、统一、改革事业奋斗了几十年的老党员的肺腑之言,在党的建设这一新的伟大工程中,就是“要聚精会神地抓党的建设”。

执政党的建设是一项伟大的系统工程,如何在继承和发扬中国共产党建设的优良传统的基础上,以改革、开拓、创新精神,坚持和改善党的建设,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展的需要,邓小平以他卓越的才能、丰富的党建工作阅历和经验,运用和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创造性地探讨了新时期执政党建设的种种问题,果敢坚毅地批判了党内不良风气。

二、运用批判性思维指明党风问题是党的建设的一个根本问题

邓小平完全赞同陈云提出的执政党的党风问题是关系党的生死存亡的科学论断。邓小平指出:“毛泽东同志说:‘只要我们党的作风完全正派了,全国人民就会跟着我们学。党外有这种不良风气的人,只要他们是善良的,就会跟我们学,改正他们的错误,这样就会影响全民族。’只有搞好党风,才能转变社会风气,才能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因此,端正党风,是端正社会风气的关键。邓小平在强调抓党风、社会风气好转时指出:“经济建设这一手我们搞得相当有成绩,形势喜人,这是我们国家的成功。但风气如果坏下去,经济搞成功又有什么意义?会在另一方面变质,反过来影响整个经济变质,发展下去会形成贪污、盗窃、贿赂横行的世界。”这就告诉我们,党风和社会风气不仅可能在经济发展的情况下滑坡、变质,而且它变质以后,还可能使经济也跟着变质,甚至进而导致整个社会也跟着变质。因此,“为了促进社会风气的进步,首先必须搞好党风,特别是要求党的各级领导同志以身作则。党是整个社会的表率,党的各级领导同志又是全党的表率”。邓小平明确指出:为了整个社会风气良好,必须整顿党风,加强党的自身建设必须加强整顿党风。

三、运用批判性思维指明中国共产党必须防止和克服官僚主义

邓小平从执政党的特点出发,指出处于执政党地位的中国共产党必须防止和克服官僚主义,并义无反顾地揭露和批判了官僚主义的弊端。执政党的地位,很容易使我们沾染上官僚主义的风气,面临脱离实际和脱离群众的危险。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党的领导工作中存在的官僚主义、形式主义等不良作风和少数党员干部的违法乱纪行为,严重地败坏了党的声誉,危害了党群关系。邓小平尖锐地指出,官僚主义的害处极大,官僚主义现象是我们党和国家政治生活中存在的一个大问题。高高在上、滥用权力、脱离实际、思想僵化、机构臃肿、不讲效率、不负责任、压制人民等形形色色的官僚主义,严重地阻碍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腐蚀执政党的肌体,破坏了无产阶级政党同广大人民群众的联系,窒息社会主义的生机和活力,大量地浪费社会主义国家的各种资源,严重地束缚着生产力的发展。因此,必须革除这一弊端,进行政治体制改革。

政治体制改革是邓小平反对官僚主义的方法,目的是为了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加强党的自身建设。这就使邓小平从理论上结束了以往把官僚主义制度仅仅看作是一种思想问题、道德现象的历史,否定了过去那种仅仅靠行政命令、思想教育开展群众运动的方法,而将重点放在稳步、扎实地进行政治体制改革方面,使他在党的建设上走出了一条不靠搞政治运动,而是靠改革和制度建设的新路子。这一思想更新了迄今为止社会主义国家反对官僚主义的基本理论,第一次系统科学地论证了坚持社会主义根本制度与具体制度的改革、反对官僚主义与加强党的领导、体制问题与经常性思想教育等一系列具有极大现实性的问题,反对了“左”和右的错误倾向,提出了一套可操作的方针措施,开创了在新时期反对官僚主义的新局面。这些充分体现了邓小平的批判性思维的批判精神。

四、运用批判性思维指明必须加强党风廉政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