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邓小平批判性思维研究
1740400000044

第44章 邓小平批判性思维的价值(3)

总之,无论在学习生活中还是在实际工作中,无论是在理性思考还是社会实践中,我们都离不开科学的思维方式。邓小平批判性思维既是探究真理的助产士,是科学研究的助推器,也是指导我们前进的科学方法。邓小平在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既不迷信权威,又不因循守旧;既善于博弈、选择最优方案,又灵活机动、富有成效地解决问题,建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框架。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是前无古人的事业,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循,这就更需要我们在实践中敢于突破、敢于创新,就是要改变“一剂药方医百病,一个模子塑众身”的思维定式,就是要做到“量体裁衣”“对症下药”,就是要做到因时制宜、因事制宜、因地制宜,努力开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局面。而要做到这些,邓小平批判性思维为我们提供了一把可贵的“钥匙”。

$第三节 邓小平批判性思维有利于培养求真

务实的精神和开拓创新的勇气无论是思考问题还是处理问题,无论是工作、学习还是生活,养成求真务实的精神和开拓创新的勇气都是必备的。从邓小平批判性思维的形成到发展,从理论到实践都有利于人们求真务实精神的培养和开拓创新勇气的培育。邓小平批判性思维是我们宝贵的思想财富和行动指南。

一、邓小平批判性思维有利于培养求真务实的精神

“求真务实”既是我们党的一以贯之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又是党的各项事业不断取得新胜利的根本保证。所谓“求真”,就是“求实”,就是获取真实情况,不断深化对事物本质的认识,把握事物的规律。所谓“务实”,就是从实际出发,在对客观规律认识的指导下,努力去践行。可见,“求真”和“务实”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一方面,“求真”的目的就是为了“务实”,“求真”是“务实”的基础;另一方面,“务实”是“求真”的目的,“务实”的目的就是为了取得实践的成功。由此看来,“求真务实”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本质要求,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特别是对其认识论的精神实质的精辟概括,是对马克思主义所要求的理论和实践、知和行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的重要体现。“求真务实”既是一种理性的精神,也是一种科学思维方法和工作作风。与此同时,又是批判性思维的显著特征。批判性思维作为一种反省性思维,它通过思维的分析、辨析、评析来判断我们的“陈述”是否正确、是否可信、是否合适,它具有客观性、精确性、相干性、公正性等等特征。客观性是批判性思维的首要的也是最重要的一个科学特征。批判性思维的客观性,要求人们在认识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以及表达和论证思想时,要求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这就决定了批判性思维与华而不实、不负责任是根本对立的。一就是一,二就是二,是则是,非则非,既不能夸大成绩,也不能掩饰问题,更加不能弄虚作假。由此可见,批判性思维内在地蕴含着“求真务实”的精神。纵观邓小平的一生,是求真务实的一生。无论是在戎马生涯的峥嵘岁月还是在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新时期,无论是身陷逆境的特殊时期还是设计“三步走”宏伟蓝图的历史转折期,邓小平在工作中都始终坚持反对形式主义,提倡鼓实劲、干实事。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邓小平始终坚持求真务实的精神和作风,为我们树立了求真务实的楷模和光辉典范。

众所皆知,党的思想路线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其精义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当然,党的思想路线经历了一个形成、发展和日臻完善的过程。我党历史上提出并第一次使用“思想路线”这一概念的是党的第一代领导核心毛泽东。在土地革命战争期间,毛泽东在《〈农村调查〉的序言和跋》一文中提出了“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的著名论断,从这一原则出发,他第一次初步阐明了“共产党人从斗争中创造新局面的思想路线”。在抗日战争前期,他又先后撰写了《实践论》《矛盾论》等光辉著作,为解决思想路线问题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支撑。1942年的延安整风运动是我们党内发动的“一个启蒙运动”,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次全党范围的马克思主义教育运动,也是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此次运动在总结历史的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大力整顿党风、学风、文风,使全党同志认识和掌握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革命的实际相结合这个根本思想原则和方法。延安整风后,中国共产党不仅初步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破除了将“苏共经验”和共产国际指示神圣化、教条化的倾向,而且还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确定为党的指导思想,从而极大地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在1961年党的八届九中全会上,毛泽东甚至要把树立实事求是的作风,作为加强党性的第一个标准。但是,思想路线问题的解决并非一劳永逸。1958年的“大跃进”以至后来的“文化大革命”,就是违背和破坏了我们原本正确的思想路线的结果。“文化大革命”结束以后,邓小平运用批判性思维的重要武器最早提出要完整地准确地学习和掌握毛泽东思想,尤其要掌握其精髓——实事求是。邓小平认为:“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出发点、根本点。这是唯物主义。不然,我们开会就只能讲空话,不能解决任何问题。”他还指出:要“培养好的风气,最主要的是群众路线和实事求是这两条”。1978年12月,邓小平在中共中央工作会议上作了题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重要讲话,他强调:“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只有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才能一帆风顺。可见,邓小平正是运用批判性思维的锐利武器才使党的思想路线重新确立,有效地指导了党的“拨乱反正”,有力地推动和保证了全面改革的顺利进行。通过对党的思想路线形成和发展的梳理可以得知:党的思想路线的形成史本身就是我们党的领导人运用批判性思维的历史,因而党的思想路线的各项内容都表征着、体现着、渗透着求真务实的精神。“求真务实”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的精神实质,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工作作风和政治品格,是我们党应对前进道路上的各种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一大法宝,是我们党的生命线。

改革开放30多年的实践充分证明,邓小平成功地运用批判性思维解决了社会主义改革、发展过程中一系列纷繁复杂的问题,取得了显著成效。邓小平每一项战略举措的提出,都是建立在批判旧思想、旧观念和束缚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机制基础之上的。他曾多次强调,不抓四个现代化,就是空谈马克思主义;搞好经济建设,是解决国际国内问题的基础;要拿事实来说话,拿事实给人民看。可见,邓小平批判性思维内在地要求人们在实践中具有“求真务实”的精神,让我们懂得社会历史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因而,要用辩证的、批判的眼光来审视问题。建党90年来的生动实践证明:求真务实既是党的理论创新的重要泉源,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可靠保证。什么时候求真务实做得好,党的组织和党员队伍就充满朝气和活力,党和人民的事业就能顺利发展;什么时候求真务实做得不好,党的组织和党员队伍就缺乏朝气和活力,党和人民的事业就会遭受挫折。当前,我国改革和发展正处在一个关键时期。面对新的形势和任务,我们党要倍加顾全大局,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推向前进,共同创造我们的幸福生活和美好的未来。这一切,需要我们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的精神,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的作风,需要我们重实际、说实话、办实事、求实效,需要我们“摸着石头过河”,邓小平批判性思维就是一个值得借鉴和学习的重要方法。

二、邓小平批判性思维有利于培育开拓创新的勇气

批判性思维批判的过程其实就是创新的过程,因为批判不是简单的否定而是辩证的否定,是既克服又保留,用黑格尔的话叫作“扬弃”。因而批判性思维也并非仅仅是一种否定性思维,质疑、反思是为了寻求理由或确保正当性,为了更好地理解所发生的事情而进行的分析、鉴别、取舍、改造,为我们的信念和行为进行理性奠基,在此基础上形成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概言之,批判性思维还具有创造性和建设性的能力——能够对一件事情给出更多可供选择的解释,思考其研究结果的价值,并能运用所获得的新知识来解决社会和个人问题。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没有批判,就没有突破,更没有未来。人类社会是在批判中前进的,没有继承的批判不可能有人类文明的进步。批判既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品质的内在要求,也是人类特有的活动方式。以批判为核心的批判性思维要求人们在日常思维中,尊重客观事实和实践,看问题不诉诸感性,而是寻求理性,要求人们思考问题要客观、公正、全面,用联系和发展的眼光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认识过程中,批判性思维是创新思维的基本前提,而创新又是科学批判精神的内在要求。创新始终建立在对旧的思想、观念或事物的批判的基础上。在创新过程中,批判性思维可以起到引导和激励的作用,可以去伪存真,补缺堵漏,开拓思维的空间,提高思维的效率。纵观人类的科技发展史,每一项发明创造,都离不开创新者的批判性思维。批判性思维可谓是创新活动的开山斧,没有它,创新之路就无法开辟。试想,哥白尼不对地心说进行怀疑,怎么会提出日心说呢?伽利略不对亚里士多德自由落体观念提出反思,怎么会提出自由落体定律呢?现代物理学的开创者和奠基人爱因斯坦曾经指出:“我没有什么特别的才能,只不过喜欢寻根刨底地探究问题罢了。”正是这种寻根究底的强烈好奇心,并具有批判性思维的素养,爱因斯坦才创造性地提出了20世纪最伟大的发明之一——相对论。试想,如果爱因斯坦没有对牛顿时空观进行质疑,会提出相对论吗?可见,如果没有批判性思维的引导、激励和驱动,创新意识就很难孕育成型,创新过程就不能启动并保持下去,更谈不上创新的成果。相反,如果我们具有人云亦云的从众性,独断专行的褊狭性,因循守旧的刻板性,就会对创新起阻碍作用。人类和人类思想的进步是批判反思的结果,子革父命,至少是革去父辈旧的信条,而达成新的信仰。这正是发展、进步赖以存在的基础。只要我们善于批判地考察自己和他人的思维,就会孕育新思想、新观点。可见,批判性思维的意义是十分重大而深远的,只有批判才能孕育创新。

彻底的批判性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特征。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是人类思想史上的伟大变革,是划时代的创新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批判的结果。正如列宁所说:“凡是人类社会所创造的一切,他都用批判的态度加以审查,任何一点也没有忽略过去。凡是人类思想所建树的一切,他都重新探讨过,批判过,在工人运动中检验过,于是就得出了那些被资产阶级狭隘性所限制或被资产阶级偏见束缚住的人所不能得出的结论。”回顾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演进史,始终贯穿着自我扬弃、自我突破、自我超越的精神,始终贯穿着一次又一次扣人心弦的思想解放,从而使马克思主义在其诞生后的160多年,仍然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创造力和感召力。可以这样说,一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就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历史。而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创造性地运用于中国的革命、建设、改革实践,一刻也离不开批判性思维。邓小平认为,世界形势日新月异,特别是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不以新的思想、新的观点去继承、发展马克思主义,就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这正如毛泽东所说:“马克思主义一定要向前发展,要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不能停滞不前。停止了,老是那么一套,它就没有生命力了。”一切墨守成规、循规蹈矩、故步自封的思想观点和行为,只能导致落后,甚至失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邓小平要求中国共产党人着眼于实际和新的发展,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用发展的马克思主义来指导新的实践,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

邓小平批判性思维是一种在继承基础上的突破与创新。开拓创新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这一品质是马克思主义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它根植于马克思主义的客观性、辩证性和开放性之中。与时俱进,其本质就是要以创新的精神和科学的态度去认识、把握和遵循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它要求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很显然,这是与教条主义、本本主义、主观主义等思想方法和思想作风相对立的。这就要求我们的理论必须要把握时代变化的脉搏,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不断用发展的马克思主义回答时代和实践所提出的重大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在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进程中,邓小平成功地运用批判性思维,结合中国的国情和时代特征,创造性地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独树一帜,充分展现了邓小平敢“破”敢“立”的勇气和胆识,体现了其超凡的批判性思维意识和创新意识,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进到一个新阶段,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邓小平这种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这种一切从实际出发反映时代发展要求的创新精神,是中华民族不朽的精神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