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格言】
善读书者,须视书如水,而视此心如花、如稻、如鱼、如濯足,则涵泳二字,庶可得之于意言之表。尔读书易于解说文义,却不甚能深入,可就朱子涵泳、体察二语悉心求之。
读此十一种书,见解日开
(1858年11月3日与大儿子曾纪泽书)
【家书】
字谕纪泽儿:
闻儿经书将次读毕,差用少慰。自《五经》外,《周礼》《仪礼》《尔雅》《孝经》《公羊》《谷梁》六书自古列之于经,所谓十三经也。此六经宜请塾师口授一遍。尔记性平常,不必求熟。十三经外所最应熟读者莫如《史记》《汉书》《庄子》《韩文》四种。余生平好此四书,嗜之成癖,恨未能一一诂释笺疏,穷力讨治。自此四种而外,又如《文选》《通典》《说文》《孙武子》《方舆纪要》、近人姚姬传所辑《古文辞类纂》、余所抄十八家诗,此七书者,亦余嗜好之次也。凡十一种,吾以配之五经四书之后,而《周礼》等六经者,或反不知笃好,盖未尝致力于其间,而人之性情各有所近焉尔。吾儿既读五经四书,即当将此十一书寻究一番,纵不能讲习贯通,亦当思涉猎其大略,则见解日开矣。
涤生手谕
咸丰八年九月廿八日
【译文】
字谕纪泽儿:
听说儿经书快读完了,少许安慰。除“五经”之外,《周礼》《仪礼》《尔雅》《孝经》《公羊》《谷梁》这六本书自古以来,也被列为经书,这就是所谓“十三经”。这六本经书应请老师口授一遍。你记性一般,不必追求熟悉。十三经之外最应熟读的不外乎就是《史记》《汉书》《庄子》《韩文》四种。我生平就喜欢这四种书,喜欢上了瘾,很遗憾不能一一诂释笺疏,尽力探究。除此四种外,还有《文选》《通典》《说文》《孙武子》《方舆纪要》、近人姚姬传所编辑的《古文辞类纂》、我抄的《十八家诗》这七种书,也是其次喜欢的。这十一种,我排在五经四书之后,而《周礼》等六经,反而不是特别喜好。大概是因为没有在其中下过工夫,而且人的性情就是各自的爱好不同吧。儿既读五经四书,就应将这十一部书研究一番,哪怕不能融会贯通,也应该了解其主要内容,那么见解必定会一天天增长。
涤生手谕
咸丰八年九月廿八日(1858年11月3日)
【精华点评】
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说过:“真正高明的人,就是能够借助别人的智慧,来使自己不受别人蒙蔽的人。”古今中外大凡有所成就的人,往往都是博览群书,很少有人埋头在狭窄的范围之内,做学问只圉于某一个领域,其知识结构会不够完整、不尽合理,其研究成果也会显得苍白,无法达到旁征博引、融会贯通的境界。我们从小学过“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诗句,一个人要想获得智慧,光靠个人的经历和实践是不够的,还须借助前人的积累和经验,需要做到读书时注意广泛涉猎。使自己成为有所作为的人,需要先成为杂家,即注意对各门知识的涉猎,只有这样,才能使见解日开,开阔视野,扩大知识。
【经典格言】
吾儿既读五经四书,即当将此十一书寻究一番,纵不能讲习贯通,亦当思涉猎其大略,则见解日开矣。
读书不必求记,但须求个明白
(1859年7月13日与大儿子曾纪泽书)
【家书】
字谕纪泽儿:
接尔廿九、三十日两禀,得悉《书经》注疏看《商书》已毕。《书经》注疏颇庸陋,不如《诗经》之赅博。我朝儒者,如阎百诗、姚姬传诸公,皆辨别古文《尚书》之伪,孔安国之传亦伪作也。
盖秦燔书后,汉代伏生所传,欧阳及大小夏侯所习,皆仅二十八篇,所谓今文《尚书》者也。厥后孔安国家有古文《尚书》,多十余篇,遭巫蛊之事,未得立于学官,不传于世。厥后张霸有《尚书》百两篇,亦不传于世。后汉贾逵、马、郑作古文《尚书》注解,亦不传于世。至东晋梅颐始献古文《尚书》并孔安国传,自六朝唐宋以来承之,即今通行之本也。自吴才老及朱子、梅鼎祚、归震川,皆疑其为伪,至阎百诗遂专著一书以痛辨之,名曰《疏证》。自是辨之者数十家,人人皆称伪古文、伪孔氏也。《日知录》中略著其原委。王西庄、孙渊如、江艮庭三家皆详言之(《皇清经解》中皆有江书,不足观)。此亦《六经》中一大案,不可不知也。
尔读书记性平常,此不足虑。所虑者,第一怕无恒,第二怕随笔点过一遍,并未看得明白,此却是大病。若实看明白了,久之必得些滋味,寸心若有怡悦之境,则自略记得矣。尔不必求记,却宜求个明白。
邓先生讲书,仍请讲《周易折中》。余圈过之《通鉴》,暂不必讲,恐污坏耳。尔每日起得早否?并问。此谕。
六月十四日辰刻,涤生手示
咸丰九年六月十四日
【译文】
字谕纪泽儿:
收到你廿九、三十日两封来信,得知你《书经》注疏已看完了《商书》。《书经》注疏比较浅显,不如《诗经》的博大精深。我朝大儒,如阎百诗、姚姬传等人都辨别古文《尚书》是伪书,孔安国的作品也是伪作。
自秦焚书以后,汉代伏生所传,欧阳高和夏侯胜、夏侯建所学习的只有二十八篇,这就是所谓的今文《尚书》。以后孔安国家有古文《尚书》十几篇,但因为遭受巫蛊的祸事,没有立于学官,所以不传于后世。以后张霸又有《尚书》一百零二篇,也不传于后世。后汉人贾逵、马、郑作的古文《尚书》注释,也不传于后世。到了东晋梅颐所献古文《尚书》并说它是孔安国所传,所以,这个版本从六朝唐宋就一直传承下来,也就是现在的通行本。吴才老和朱子、梅鼎祚、归震川都怀疑它是伪作,到了阎百诗专门写了一本书痛加辩驳,书名为《疏证》。这以后辨别真伪的有几十家,人人都说这些是伪古文、伪孔氏。《日知录》中对这些原委稍加说明,王西庄、孙渊如、江艮庭三家都讲得很详细(《皇清经解》中有江书,没有必要看)。这也是六经中的一个大案件,不能不了解。
你读书记忆力平常,这不用担心。所担心的第一是“无恒”,第二是怕随意用笔点过一篇,并没有看明白,这可是个大毛病,如果确实看明白以后,时间长了一定能体会到其中的意味,心中就会出现心旷神怡的感觉,那样就自然记得个大略了。你不必要求记住,但要求弄个明白。
邓先生讲课,还是请他讲《周易折中》。我圈阅过的《通鉴》暂时可不必讲解,恐怕会把它弄脏弄坏。你每天起得早不早?并问,此谕。
六月十四日辰刻,涤生手示
咸丰九年六月十四日(1859年7月13日)
【精华点评】
“你读书记性平常,此不足虑,所虑者,第一怕无恒,第二怕随笔点过一遍,并未看得明白,此却是大病。若实看得明白了,久之必得些滋味,寸心若有怡悦之境,则自略记矣。你不必求记,却宜求个明白。”这段话强调了看书要看得明白,看明白了,“久之”就会得到些滋味;有了滋味,就会进入“怡悦”之境,这时对书的内容便略记得了。看明白是前提,“怡悦”则是可能得到的收获。这和我们所知的陶渊明“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的读书方法不同。不过陶渊明读书是为了消遣,读到不理解的地方,便跨了过去,而曾纪泽在家读书,不是为了消遣,而是为做学问打基础,所以必须“求个明白”。
【经典格言】
所虑者,第一怕无恒,第二怕随笔点过一遍,并未看得明白,此却是大病。若实看明白了,久之必得些滋味,寸心若有怡悦之境,则自略记得矣。尔不必求记,却宜求个明白。
看、读、写、作,四者每日不可缺一
(1858年8月29日与大儿子曾纪泽书)
【家书】
字谕纪泽儿:
余此次出门,略载日记,即将日记封每次家信中。闻林文忠家书,即系如此办法。
尔在省,仅至丁、左两家,余不轻出,足慰远怀。读书之法,看、读、写、作,四者每日不可缺一。看者,如尔去年看《史记》《汉书》韩文《近思录》,今年看《周易折中》之类是也。读者,如《四书》《诗》《书》《易经》《左传》诸经、《昭明文选》、李杜韩苏之诗、韩欧曾王之文,非高声朗诵则不能得其雄伟之概①,非密咏恬吟②则不能探其深远之韵。譬之富家居积,看书则在外贸易,获利三倍者也,读书则在家慎守,不轻花费者也。譬之兵家战争,看书则攻城略地,开拓土宇者也,读书则深沟坚垒,得地能守者也。看书如子夏之“日知所亡”相近,读书与“无忘所能”相近,二者不可偏废。
至于写字,真行篆隶,尔颇好之,切不可间断一日。既要求好,又要求快。余生平因作字迟钝,吃亏不少。尔须力求敏捷,每日能作楷书一万,则几矣。
至于作诸文,亦宜③在二三十岁立定规模④,过三十后则长进极难。作四书文,作试帖诗,作律赋,作古今体诗,作古文,作骈体文,数者不可一一讲求,一一试为之。少年不可怕丑,须有狂者进取之趣,过时不试为之,则后此弥不肯为矣。
至于作人之道,圣贤千言万语,大抵不外“敬恕”二字。“仲弓问仁”一章,言敬恕最为亲切。自此以外,如“立则见其参于前也,在舆则见其倚于衡也”,“君子无众寡,无小大,无敢慢”,斯为泰而不骄;“正其衣冠,俨然望人而畏,斯为威而不猛”。是皆言敬之最好下手者。孔言欲立立人,欲达达人;孟言行有不得,反求诸己。以仁存心,以礼存心;有终身之忧,无一朝之患。是皆言恕之最好下手者。尔心境明白,于恕字或易著功,敬字则宜勉强行之。此立德之基,不可不谨。
科场在即,亦宜保养身体。余在外平安,不多及。
再,此次日记,已封入澄侯叔函中寄至家矣。余自十二至湖口,十九夜五更开船晋江西省,廿一日申刻至章门。余不多及。又示。
咸丰八年七月廿一日
【注释】
①概:大略、大体。
②密咏恬吟:思绪平静、心神安适、声调抑扬地念诵或歌唱。
③亦宜:也应当。
④规模:立下一定的格局、形式或范围。
【译文】
字谕纪泽儿:
我这次出门,简略地记了些日记,便把日记附在每封寄回的家信中。听说林文忠写的家信,也是像这样做的。
你在省城,只到丁、左两家,其余时间不轻易出门,这就足以安慰远离家乡的我了。读书的方法,看、读、写、作四方面每天一样都不能少。看者,像你去年看《史记》《汉书》、韩文、《近思录》,今年看《周易折中》这一类型的书。读者,像《四书》《诗》《书》《易经》《左传》等一类的经书、《昭明文选》、李杜韩苏的诗、韩欧曾王的文章,有些不高声朗读就不能领会它的雄伟气概,有些不轻咏低吟就不能探求其中深远的韵味。拿富家居积作比方,看书就像在外做生意获利三倍,而读书就像在家中慎守家业不轻易花费。拿兵家战争做比方,看书就是攻城占地,开拓疆土,读书就是深沟堡垒,坚守阵地。看书就与子夏所说“日知所亡”相近,读书与“无忘所能”接近,二者不可偏废。
至于说写字,楷行篆隶你都喜欢,这很好,但是一天也不要间断写字。不但要求好,而且要求快。我一生因为写字动作缓慢,吃了不少的亏。你必须尽力要求敏捷,每天要能写一万以上的楷书,就差不多了。
至于作文写诗,也应当在二三十岁时就打下基础,过了三十岁后,再想长进就很难了。写四书体文,写试帖诗,作律赋,作古今体诗,写古文,写骈体文,这几样都要一一讲求,一一去试作。年轻时不要怕丢丑,应当有狂妄进取的志趣,这个时候不开始做文章,以后就难以再弥补了。
至于做人的道理,圣贤们讲了千言万语,大概都不外乎“敬恕”两个字。“仲弓问仁”这篇文章,说敬恕最为亲切。除了这个以外,如站着见人就要参礼于前,如乘车时见人就要靠在车辕的横木上,君子无论多少,无论大小,无敢怠慢,都能泰然处事而不骄傲。端正自己的衣冠,使人望而生畏,却威而不猛。这些都是讲“敬”字最好的方法。孔子说,要立先立自己,要豁达先要自己心胸开阔;孟子说,行动上办不到的事,要从自己身上找原因;把仁义存于心中,把礼仪放在心中,虽然一生都担忧,但没有一日能难住自己。这是讲“恕”字最好的方法。你心地光明,对于“恕”字或许容易做到,“敬”字则要尽力去做到。这是立德的基础,不能不谨慎。
科举考试就要到了,也须注意保重身体。我在外面很平安,不要太担心。
再有,这次的日记,已经封在澄侯叔的信中寄到家里去了。我自从十二日到湖口,十九日夜里五更开船进入江西省,廿一日就到了章门,其他的就不多写了。下次信中再谈。
咸丰八年七月廿一日(1858年8月29日)
【精华点评】
咸丰七年二月初四日曾国藩的父亲过世,曾国藩回家奔丧住在家里。咸丰八年六月初三日接到朝廷谕旨,命他赴浙江镇压太平军,在途中离江西省城八十里处,在船上他给儿子纪泽写了这封信,讲读书之法、做人之道。
曾国藩论读书之法,一是看,一是读。不出声的阅读即为“看”,出声的诵读即为“读”。而出声的诵读又有两种情况,一种是高声朗读,一种是轻声的所谓“密咏恬吟”。这里大抵可以看出,曾国藩认为读史和论宜“看”,读经和诗文宜“读”,看和读“二者不可偏废”。无论“看”还是“读”,都是为了更好地“求个明白”书里的内容,并且从明白中得到快意。
【经典格言】
至于作人之道,圣贤千言万语,大抵不外“敬恕”二字。孔言欲立立人,欲达达人;孟言行有不得,反求诸己。以仁存心,以礼存心;有终身之忧,无一朝之患。是皆言恕之最好下手者。尔心境明白,于恕字或易著功,敬字则宜勉强行之。此立德之基,不可不谨。
学书法、作文之法
(1859年4月25日与大儿子曾纪泽书)
【家书】
字谕纪泽儿:
廿二日接尔禀并《书谱叙》,以示李少荃、次青、许仙屏诸公,皆极赞美。云尔钩联顿挫,纯用孙过庭草法,而间架纯用赵法,柔中寓刚,绵里藏针,动合自然等语。余听之亦欣慰也。
赵文敏集古今之大成,于初唐四家内师虞永兴,而参以钟绍京,因此以上窥二王,下法山谷,此一径也;于中唐师李北海,而参以颜鲁公、徐季海之沈着,此一径也;于晚唐师苏灵芝,此又一径也。由虞永兴以溯二王及晋六朝诸贤,世所称南派者也;由李北海以溯欧、褚及魏北齐诸贤,世所谓北派者也。尔欲学书,须窥寻此两派之所以分。南派以神韵胜,北派以魄力胜。宋四家,苏、黄近于南派,米、蔡近于北派。赵子昂欲合二派而汇为一。尔从赵法入门,将来或趋南派,或趋北派,皆可不迷于所往。我先大夫竹亭公,少学赵书,秀骨天成。我兄弟五人,于字皆下苦功,沅叔天分尤高。尔若能光大先业,甚望甚望!
制艺一道亦须认真用功。邓瀛师,名手也。尔作文,在家有邓师批改,付营有李次青批改,此极难得,千万莫错过了。
付回赵书《楚国夫人碑》,可分送三先生(汪、易、葛)、二外甥及尔诸堂兄弟,又旧宣纸手卷、新宣纸横幅,尔可学《书谱》,请徐柳臣一看。此嘱。
父涤生手谕
咸丰九年三月廿三日曾纪泽 行书八言对联
【译文】
字谕纪泽儿:
我于廿二日收到了你的来信和《书谱叙》,我拿给李少荃、次青、许仙屏等人观阅,诸人都大加称赞。他们都说你书法的钩联顿挫,单用孙过庭的草书方法,而间架结构纯属赵派书法,柔中有刚,绵里藏针,动合自然。我听了很为你感到高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