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曾国藩家书大全集(超值金版)
1742200000035

第35章 人生巅峰(3)

惟胸襟广大是真正受用

(1864年3月4日与九弟曾国荃书)

【家书】

沅弟左右:

廿五日接十八日来信,廿六日接廿二夜来信。天保城以无意得之,大慰大慰。此与十一年安庆北门外两小垒相似,若再得宝塔梁子,则火候到矣。

弟近来气象极好,胸襟必能自养其淡定之天,而后发于外者,有一段和平虚明之味。如去岁初奉不必专折奏事之谕,毫无怫郁之怀,近两月信于请饷请药毫无激迫之辞,此次于莘田、芝圃外家渣滓悉化,皆由胸襟广大之效验,可喜可敬。如金陵果克,于广大中再加一段谦退工夫,则萧然无与,人神同钦矣。富贵功名,皆人世浮荣,惟胸次浩大是真正受用。余近年专在此处下功夫,愿与我弟交勉之。

闻家中内外大小及姊妹亲族,无一不和睦整齐,皆弟连年筹画之功。愿弟出以广大之胸,再进以俭约之诫,则尽善矣。喜极答函,顺问近好。

国藩手草

正月廿六日

【译文】

沅弟左右:

廿五日收到你十八日写的来信,廿六日收到你廿二日晚上写的来信。天保城无意之中就得到,大慰我心。这和咸丰十一年安庆北门外两座小营垒的情况相似,如果再拿下宝塔梁子,那么时机就成熟了。

近来老弟气象非常好,胸襟开阔必能涵养其淡泊宁静,表现出来便是平和空明。和去年初接到不必专门具折奏事的谕旨,丝毫没有生气不满的想法一样。近两个月来信中,提到请求军饷、弹药,一点儿没有激动迫切的言辞。这次对于莘田、芝圃诸外家的过节也都冰释化解了,这都是老弟胸怀宽广的结果,可喜可敬。如果金陵果然攻克,在心胸广大之中再加上谦和逊让的美德,淡泊名利自甘冷落,与世无争,人神都会佩服你的风范。富贵功名,都是人世间虚浮的荣誉,只有胸襟宽广才是真正受用不完的。近年来我专门在这些地方下工夫,希望与老弟互相勉励。

听说家中里里外外、老少长幼和姊妹亲家都相处得和睦有序,这都是老弟多年来精心谋划的功劳。希望弟从胸襟宽广出发,再加上俭朴节约的告诫,就达到尽善尽美了。怀着十分高兴的心情给你写这封信。顺问近好。

国藩手草

正月廿六日(1864年3月4日)

【精华点评】

正月廿一,曾国荃攻克天保城,遂调派各军,分扼太平门、神策门。自进同治三年新年以来,曾国藩收到多封曾国荃的来信,信中提到“弟以德器太薄,领军太众,老师糜饷,久而无功,日夜惕惧,恐防变生”。这种心态正是曾国藩希望从弟弟们身上看到的低调内敛,所以在这封信中他会说弟弟近来气象好。人有大胸襟、高眼界,才可胸怀天地四方,即可看破亿万年的沧桑变迁,视事来如泡沫生于大海,不必大惊小怪;视事去如鸟影隐匿长空,干干净净,不留痕迹。即使是面对千丝万缕的国家大事,也能从容处置,不会无端地扰动一尘一末。在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皇室权贵们为城头变幻的大王旗、英雄豪杰们为名誉地位而虎战不休,也不过是如苍蝇因羶气而聚集、如蚂蚁因抢食而竞斗;世间的各种是非如蜜蜂飞起,各种得失如刺猬的硬刺那样竖立,以广大胸襟处之,就可以如洪灶融化真金、如热水消融冰雪。

【经典格言】

胸襟必能自养其淡定之天,而后发于外者,有一段和平虚明之味。富贵功名,皆人世浮荣,惟胸次浩大是真正受用。

存其倔强,去其忿激

(1864年7月14日与九弟曾国荃书)

【家书】

沅弟左右:

初十日接初七日申正信,于余初四日言及苏沪厘饷一事劝譬详明,深识名论,可慰可敬。

弟近年于阿兄忿激之时,辄以嘉言劝阻;即弟自发忿激之际,亦常有发有收。以此卜弟之德器不可限量,后福当亦不可限量。大抵任天下之大事以气,气之郁积于中者厚,故倔强之极,不能不流为忿激。以后吾兄弟动气之时,彼此互相劝诫,存其倔强,而去其忿激,斯可耳。

十二日之疏决不提及,弟于初九日秘诀一信亦决不可从。初十日接奉寄谕,词旨温润,无催迫之意,兹抄阅。将来咨文不另抄也。

顺问近好。国藩手草

同治三年六月十一日

【译文】

沅弟左右:

初十收到弟弟初七申正时的信,对我初四说到的苏州上海厘金一事劝说详细,见解深刻,譬喻合当,让我欣慰、敬佩。

弟弟近年来在我激动的时候,就好言相劝;即使弟弟自己激动的时候,也经常是有发有收。从这里可以预见到弟弟的德望不可估量,以后的福分也不可限量。总的来说,担任天下的大事凭借的是一股血气,血气积得多,也就十分倔犟,不可能不流露出愤懑。以后我们兄弟动气的时候,彼此互相劝勉,留下倔犟,从而去除愤激,就可以了。

十二日的奏疏中决不能提及,弟弟对初九有“秘诀”的那封信也不能听从。初十接到谕旨,词义温和,没有催促的意思,这里抄给你看。以后的咨文不再另抄了。

顺问近好。国藩手草

同治三年六月十一日(1864年7月14日)

【精华点评】

在曾国藩看来,为官者如果不能保持冷静的头脑,作出情绪化的反应来,是一种不成熟的表现。早年,性情倔犟的曾国藩就有情绪难以自控的习性。一次,他在家中为父亲祝寿,他的一个朋友也前来助兴。吃饭的时候,两人因为一件小事发生了冲突,结果曾国藩对着这位朋友破口大骂,几乎忘了场合和身份。曾国藩脾气最坏的时候,是咸丰皇帝免去他的兵权、他回家守制的时候。这期间,曾国藩因为心情不顺,变得性情格外粗暴,经常因为小事而大骂自己的弟弟和弟媳妇。他在家的一年中,与曾国荃、曾国华、曾国葆都闹过别扭,而且这些别扭都是曾国藩挑起来的。曾国藩后来对这段经历感到十分后悔,尤其是第二年曾国华战死于三河镇,他更是陷入了深深的自责之中,认为正是他的情绪化引起了这样的灾祸。此后的曾国藩下了一番力气来控制自己的情绪,并且逐渐改掉了易怒的毛病。虽然仍有不顺心的事情,但都能理智地去处理。

【经典格言】

大抵任天下之大事以气,气之郁积于中者厚,故倔强之极,不能不流为忿激。以后吾兄弟动气之时,彼此互相劝诫,存其倔强,而去其忿激,斯可耳。

修身齐家须以明强为本

(1863年6月10日与九弟曾国荃书)

【家书】

沅弟左右:

廿七日接廿一日来信,具悉一切。

弟辞抚之意如此坚切,余廿二日代弟所作之折想必中意矣。

来信“乱世功名之际尤为难处”十字实获我心。本日余有一片,亦请将钦篆、督篆二者分出一席,另简大员。兹将片稿抄寄弟阅。吾兄弟常存此兢兢业业之心,将来遇有机缘,即便抽身引退,庶几善始善终,免蹈大戾乎①!

至于担当大事,全在明强②二字。《中庸》学、问、思、辨、行五者,其要③归于愚必明,柔必强。弟向来倔强之气,却不可因位高而顿改。凡事非气不举④,非刚不济⑤,即修身齐家,亦须以明强为本。

巢县既克,和、含必可得手。以后进攻二浦,望弟主持一切,函告鲍、萧、彭、刘四公。余相隔太远,不遥制也。顺问近好。国藩手草。

弟公文不宜用“咨呈”。用“咨”以符通例。

同治二年四月廿七日

【注释】

①免蹈大戾乎:免得踏上犯大罪的道路啊。

②明:眼力好,眼光正确,对事物看得清楚。强:坚强,感情或意志所要求达到的程度高。

③要:关键。

④非气不举:没有勇气干不起来。举:发动。

⑤非刚不济:意志不坚强干不成功。济:成。

【译文】

沅弟左右:

廿七日接到贤弟廿一日的来信,得悉一切情况。

既然贤弟辞去巡抚之职的决心如此坚定迫切,那我廿二日代贤弟所写的奏折一定会很合你的心意。

来信中所说的“乱世功名之际尤为难处”,这十个字真是道出了我的心声。今天我有一张纸片,也请你把钦篆、督篆分出一席,另派大员来掌一席。现把奏折抄给你看。你我兄弟要常存一颗兢兢业业的心,将来遇有机缘,就抽身引退,这样也许可以善始善终,免蹈大祸!

至于担当大事之要,全在“明强”二字。《中庸》说的学习、问疑、思考、明辨、笃行,要点就是要使愚蠢的一定要贤明,柔弱的必定要坚强。弟向来的倔犟气质,不可因处在高位就马上改掉。但凡做事没有倔犟的志气是做不成的,没有刚毅不能成事,即使是修身齐家,也必须用“明强”二字为根本。

巢县既已克复,和、含一定可以到手。以后进攻二浦,希望弟弟主持一切,并写信给鲍、萧、彭、刘四人。我相隔太远,难以遥控。顺问近好。国藩手草。

贤弟的公文不应该用“咨呈”,用“咨”才符合通例。

同治二年四月廿七日(1863年6月10日)

【精华点评】

曾国藩给九弟曾国荃写信,希望他能兢兢业业把事办好,劝他将来遇到一个好时机时,要尽快抽身引退。不管是修身齐家还是治国平天下,“明”、“强”二字是根本,并要保持倔犟的性格。作为男子汉大丈夫,天下的事,没有志气就不能去做,做事不坚定就不能成功。正是在这种信念的支配下,造就了曾国藩刚毅倔犟的品格,使他在屡次起伏跌宕的危急中充满自信和坚毅,在一次次创伤中抚平伤口,继续攀登一如既往。

曾国藩以在借侍郎身份出山带兵,刚开始可以说是既无地盘,又无粮饷,事事仰仗于人。而他又是一个认真做事,一干到底,不畏艰难万险的人,与地方官员势同水火,屡屡发生冲突。再加上初期与太平军作战屡战屡败,这就使得他的处境更是雪上加霜。然而,就是在这种十分不利的情况下,他一面与官场政敌斗智斗勇在夹缝中求生存,另一面坚持和太平军展开殊死搏斗,在这种双重斗争中,成就了他一生不肯认输的明强性格。

【经典格言】

凡事非气不举,非刚不济,即修身齐家,亦须以明强为本。

自修处可求强,胜人处莫求强

(1866年10月20日与九弟曾国荃书)

【家书】

沅弟左右:

九月初六接弟八月廿七八日信,初十日接初五日樊城所发之信,具悉一切。

“顺斋”一事业已奏出,但望内召不甚着迹,换替者不甚掣肘,即为至幸。弟谓命运做主,余素所深信;谓自强者每胜一筹,则余不甚深信。凡国之强,必须多得贤臣工;家之强,必须多出贤子弟。此亦关乎天命,不尽由于人谋。至一身之强,则不外乎北宫黝、孟施舍、曾子三种。孟子之集义而慊①,即曾子之自反而缩也。惟曾、孟与孔子告仲由之强,略为可久可常。此外斗智斗力之强,则有因强而大兴,亦有因强而大败。古来如李斯、曹操、董卓、杨素,其智力皆横绝一世,而其祸败亦异寻常。近世如陆、何、肃、陈亦皆予知自雄,而俱不保其终。故吾辈在自修处求强则可,在胜人处求强则不可。福益外家若专在胜人处求强,其能强到底与否尚未可知,即使终身强横安稳,亦君子所不屑道也。

贼匪此次东窜,东军小胜二次,大胜一次,刘、潘大胜一次,小胜数次,似已大受惩创,不似上半年之猖獗。但求不窜陕洛,即窜鄂境,或可收夹击之效。余定于明日请续假一月,十月请开各缺,仍留军营,刻一木戳,会办中路剿匪事宜而已。余详日记中,顺问近好。

九月十二日

【注释】

①慊:不满足。

【译文】

沅弟左右:

九月初六收到弟弟八月廿七八日来信,初十收到你于初五日在樊城发出的信曾国荃书法,尽知一切。“顺斋”的事已经上奏,只希望内廷诏谕能不露痕迹,接任者不很掣肘,那就非常庆幸了。老弟说命运做主,这我一向十分相信。至于说自强者常常会胜人一筹,则我不很相信。大凡一个国家要强大,必须得有许多贤能的臣子;家庭的强盛,一定要多出贤能的子弟。这也是与天命有关,不全在于人谋。至于一个人自身的强与弱,则不外乎北宫黝的猛勇、孟施舍的仁厚、曾子的义理三种类型。孟子集仁义于一身而犹不满足,也就是曾子的反躬自问,约束自己的意思。只有曾子、孟子与孔子说的仲由的强,稍算可以长久的强。此外斗智斗力的强,有的是因为强而大兴,有的是因为强而大败。自古代以来,如李斯、曹操、董卓、杨素,他们的智力都堪称是当时世人无可比拟的,而最终的灾祸与失败也不同寻常。近代的人如陆、何、肃、陈也都认为自己的智谋是很杰出的,但都不能保有善终。所以我们在自我修养上求强是可以的,在胜过别人的地方上求强是不行的。福益这一家人如果专门在胜过别人的地方求得自己的强,则自己能不能强到底也还不知道。即使终生因强横而安稳,也是君子所不屑一提的。

捻军这一次向东流窜,山东军队小胜两次,大胜一次,刘、潘部大胜一次,小胜几次。捻军似乎已受到重创,不像上半年那样猖獗。只求不窜往陕西、洛阳方向,即使窜往湖北境内,或许可收到夹击的效果。我定于明天再请假一个月,十月请求辞去各项职衔,仍然留在军中,刻一方木印,会同办理中路剿敌事务而已。其余详细记在日记中。顺问近好。

同治五年九月十二日(1866年10月20日)

【精华点评】

这封信中,曾国藩举了三个不同方式的自强以表达对九弟“自强者每胜一筹”观点的看法,并列举了古往今来诸多人物事迹强调“胜人处求强”。在曾国藩看来在自我修养上求强是可以的,但逞能斗狠就不应该了。逞能,说到底只是要获得对他人的超越感和优越感,从而谋求他人对自我的肯定服从或尊敬。然而这种优越感的获得往往以压抑他人,伤害他人为代价。最终只会把自己人为地陷入到孤立境地,结果路越走越难。所以逞强斗狠终归会失败。不过,人若是在自修处求强,追求的便不再是对他人的优越,而是自我超越。假以时日,人会在不断地自修中变得完善和强大,这种强大就是曾子、孟子和孔子告知仲由的强大,是君子所要尽力珍惜、保持和追求的。

【经典格言】

故吾辈在自修处求强则可,在胜人处求强则不可。

男儿自立必须有倔强之气

(1864年7月19日与九弟曾国荃书)

【家书】

沅弟左右:

接弟十二夜信,知连日辛苦异常,猛攻数日,并未收队,深为惦念。弟向来督攻,好往来于炮子如雨之中,此次想无二致也。

少荃前奏至湖州一看,仍回苏州。此次十六启行,不知径来金陵乎?抑先至湖州乎?“难禁风浪”四字璧还,甚好甚慰。古来豪杰皆以此四字为大忌。吾家祖父教人,亦以“懦弱无刚”四字为大耻。故男儿自立,必须有倔强之气。惟数万人困于坚城之下,最易暗销锐气。弟能养数万人之刚气而久不销损,此是过人之处,更宜从此加功。

子弹日内装就,明日开行,不知果赶得上否?余启行之期,仍候弟一确信也。

顺问近好。兄国藩手草

六月十六日午初

【译文】

沅弟左右:

收到弟弟十二日夜里的信,知道你连日来异常辛苦,猛攻几天,还没有收军,深为惦记。弟弟历来督促作战时,喜欢往来于炮火之间,这次想必也没有不同吧。

少荃前面奏请到湖州看看,再回苏州。这次十六日起程,不知道直接到金陵吗?还是先到湖州?“难紧风浪”这四个字还给我,很好,很欣慰。自古以来,英雄豪杰都把这四个字作为大忌。所以男儿自立,必须要有倔犟的气魄。只是数万人困在坚固的城池下面,最容易消磨锐气。弟弟能保持数万人的刚强之气而长期不减,这是过人之处,更应该从这点上下工夫。

今天就把子弹装上,明天出发,不知道能不能赶得上?我起程的日期,仍旧等待弟弟的确切信息。

顺问近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