沅叔于廿七日到宿松,初三日由宿至集贤关,将尔禀带去矣。余不能悉记,但记尔问穜种二字,此字段茂堂辨论甚晰。穜①为艺也(犹吾乡言栽也、点也、插也),种为后熟之禾,《诗》之“黍稷重穋②”(《七月》、《閟宫》),《说文》作“种稑③”。种,正字也;重,假借字也;穋与稑,异同字也。隶书以穜种二字互易,今人于耕穜,概用种字矣。
吾于训诂、词章二端颇尝尽心。尔看书若能通训诂,则于古人之故训大义、引申假借渐渐开悟,而后人承讹袭误之习可改。若能通词章,则于古人之文格文气、开合转折渐渐开悟,而后人硬腔滑调之习可改。是余之所厚望也。
嗣后尔每月作三课,一赋、一古文、一时文,皆交长夫带至营中,每月恰有三次长夫接家信也。
吾于尔有不放心者二事:一则举止不甚重厚,二则文气不甚圆适。以后举止留心一重字,行文留心一圆字,至嘱。
四月题:
赤壁破曹军赋(以周瑜纵火烧曹兵于赤壁下为韵)
后汉党锢论(以善养人然后能服天下)
咸丰十年四月初四
【注释】
①穜(tónɡ):早种晚熟的谷物
②穋(lù):后种先熟的谷类。
③稑(lù):亦作“穋”,后种先熟的谷物。
【译文】
字谕纪泽儿:
廿七日刘得四来到营中,收到了你的信,你关于《文选》的议论都很有心得,你所问的《小学》也都有条理,我对此非常欣慰。
沅叔在廿七日到了宿松,初三从宿松到集贤关,把你的信带去。信的内容我记不清楚了,只是记得你问的“穜”和“种”这两个字。关于这个字段茂堂讨论得很清楚。穜是农业上的技术(就像我们家乡人说栽、点、插)。种是成熟的禾苗。《诗》中的“黍稷重穋”(《七月》《閟宫》),《说文》说成是“种稑”。种是正字,重是假借字。穋和稑是异体字。隶书将穜种两个字互换了,今天的人说耕穜,都用种这个字。
我对于训诂、词章这两方面都曾经下过工夫。你看书如果能懂得训诂学,那么对古人讲的故训大义、引申义、假借义就能逐渐领悟,然后才能对后人承袭讹误的习惯加以改正。要是能懂得词章,那么对于古人文章的格式和风格,开合转折的地方就能够逐渐领悟,才能对后来人们硬着腔调模仿的习惯加以改正。这是我对你最大的期望。
以后你每个月做三种功课,一篇赋、一篇古文、一篇时文,都一起交给长夫带到营中来,每个月刚好有三次长夫传递家信。
我对你有两件事不放心:一是你的举止不太稳重,二是你的文笔风格不太圆润温和。以后一举一动要注意一个“重”字,写文章字里行间要注意一个“圆”字。至嘱。
四月题目:赤壁破曹军赋(以周瑜火烧曹兵于赤壁之下为韵);后汉党锢论(以善养人然后能服天下)。
咸丰十年四月初四(1860年5月24日)
【精华点评】
曾国藩虽日理万机,不过但凡有时间,都会给子女写信,为他们批改诗文,还常常与他们探讨学业和生活中的种种问题。作为清末宋明理学的顽固派代表,又是早期洋务派首领,在其经世致用的观点支配下,曾国藩对子女的教育自有一套看法。他认为十一种书是必读的,这就是除《五经》《四书》之外的《史记》《汉书》《庄子》《韩文》《文选》《通典》《说文》《孙武子》《方舆纪要》和姚姬传所辑的《古文辞类纂》及曾国藩亲自摘抄的《十八家诗抄》等。除这些书必读外,他还要求儿子读天文书籍,读《几何原本》,要精通文字训诂音韵之学,知晓目录分类之法。
【经典格言】
吾于训诂、词章二端颇尝尽心。尔看书若能通训诂,则于古人之故训大义、引申假借渐渐开悟,而后人承讹袭误之习可改。若能通词章,则于古人之文格文气、开合转折渐渐开悟,而后人硬腔滑调之习可改。
文章雄奇之道
(1861年2月13日与大儿子曾纪泽书)
【家书】
字谕纪泽儿:
十二月廿九日接尔一禀,系十一月十四日送家信之人带回,又由沅叔处送到尔初归时二信,慰悉。尔以十四日到家,而鸿儿十八日禀中言尔总在日内可到,何也?岂鸿信十三四写就而朱金权于十八日始署封面耶?
霞仙先生之令弟仙逝,余于近日当写唁信,并寄奠仪。尔当先去吊唁。
尔问文中雄奇之道。雄奇以行气为上,造句次之,选字又次之。然未有字不古雅而句能古雅,句不古雅而气能古雅者;亦未有字不雄奇而句能雄奇,句不雄奇而气能雄奇者。是文章之雄奇,其精处在行气,其粗处全在造句选字也。余好古人雄奇之文,以昌黎为第一,扬子云次之。二公之行气,本之天授。至于人事之精能,昌黎则造句之工夫居多,子云则选字之工夫居多。尔问叙事志传之文难于行气,是殊不然。如昌黎《曹成王碑》、《韩许公碑》,固属千奇万变,不可方物,即卢夫人之铭、女拏①之志,寥寥短篇,亦复雄奇崛强。尔试将此四篇熟看,则知二大二小,各极其妙矣。
尔所作《雪赋》,词意颇古雅,惟气势不畅,对仗不工。两汉不尚对仗,潘、陆则对矣,江、鲍、庚、徐则工对矣。尔宜从对仗上用工夫。此嘱。
咸丰十一年正月初四日
【注释】
①拏(ná):持拿、执取,可用来比喻志向远大,本领高强。
【译文】
字谕纪泽儿:
十二月廿九日接到你的一封信,是十一月十四日由送家信的人带回来的,又由沅叔那里送来你刚回家时写的两封信,收到这些信我很高兴。你十四日到家,而鸿儿十八日来信说你不几天即可到家,为什么?难道是鸿儿十三四日写完信而朱金权在十八日才在信封上写上日期?
霞仙先生的弟弟去世,我近几天会写信去吊唁,并寄出祭品。你应该先去吊唁。
你问文章中的雄奇之道。雄奇以行气为第一,造句为第二,选字为第三。可是没有选字不古雅而句子会古雅,句子不古雅而气会古雅的;也没有选字不雄奇而句子能雄奇,句子不雄奇而气能雄奇的。所以文章的雄奇,关键在行气,而行气又全在造句选字的工夫上。我最喜欢古人雄奇的文章,认为昌黎第一,扬子云第二。二位先辈的行气,本来为天意所传授。对于人和事的精当处,昌黎则是在造句方面下的工夫多,子云则是在选字方面下的工夫多。
你说叙事、志、传一类丈章难于行气,其实不然。比如昌黎的《曹成王碑》、《韩许公碑》,固然属于千奇万变,是别人不能仿照的文章,即使是卢夫人的铭、女拏之志,寥寥几句的短文也一样雄奇倔犟。你试着读这四篇文章,就会知两大两小,每篇都极为雄奇。
你所作的《雪赋》,词意还是很古雅的,只有气势不通畅,对仗也不工整。两汉不讲究对仗,潘、陆开始用对仗,江、鲍、庾、徐则开始用工对。你也应该从对仗上下工夫。此嘱。
咸丰十一年正月初四日(1861年2月13日)
【精华点评】
曾国藩“平生好雄奇瑰玮之文”,身为晚清军政大臣,亦是近代作家、湘乡派古文的创立者。黎庶昌在《目录序》中阐述了曾国藩古文理论:“曾氏之学,盖出于桐城,固知其与姚氏之旨合,而非广已于不可畔岸也。循姚氏之说,屏弃六朝骈丽之习,以求所谓神理气味、格律声色者,法愈严而体愈尊;循曾氏之说,将尽取儒者之多识格物,博辨训诂,一内诸雄奇万变之中,以矫桐城末流虚车之饰。其道相资,不可偏废。”说明了曾国藩批判继承桐城派而自创一派的实际。曾国藩创建湘乡派,一方面有利于扩大封建势力,反对民间革命,办理镇压民间的洋务,宣扬封建道德等,成为封建统治阶级的工具。但他要求应时实用,强调“经济”,纠正了桐城派古文与现实的日益脱离、清闲的倾向,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正像他创办上海机器厂、培养近代科学技术人才、翻译西方科学文化书籍、选派青年学生留学西方等,都有利于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成长,为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寻求救国真理、学习西方近代科学文化知识、准备了一定的条件,客观上推动了中国近代的社会发展。
【经典格言】
尔问文中雄奇之道。雄奇以行气为上,造句次之,选字又次之。然未有字不古雅而句能古雅,句不古雅而气能古雅者;亦未有字不雄奇而句能雄奇,句不雄奇而气能雄奇者。
目录分类之法
(1861年10月7日与大儿子曾纪泽书)
【家书】
字谕纪泽:
接尔八月十四日禀,并日课一单、分类目录一纸。日课单批明发还。
目录分类,非一言可尽。大抵有一种学问,即有一种分类之法,有一人嗜好,即有一人摘抄之法。若从本原论之,当以《尔雅》为分类之最古者。天之星辰,地之山川,鸟兽草本,皆古圣贤人辨其品汇,命之以名。《书》所称大禹主名山川,《礼》所称黄帝正名百物是也。物必先有名,而后有是字,故必知命名之原,乃知文字之原。舟车、弓矢、俎豆、钟鼓日用之具,皆先王制器以利民用,必先有器而后有是字,故又必知制器之原,乃知文字之原。君臣、上下、礼乐、兵刑、赏罚之法,皆先王立事以经纶天下,或先有事而后有字,或先有字而后有事,故又必知万事之本,而后知文字之原。此三者物最初,器次之,事又次之。
三者既具,而后有文词。《尔雅》一书,如释天、释地、释山、释水、释草木、释鸟兽虫鱼,物之属也;释器、释官、释乐,器之属也;释亲,事之属也;释诂、释训、释言,文词之属也。《尔雅》之分类,惟属事者最略;后世之分类,惟属事者最详。
事之中又判为两端焉:曰虚事,曰实事。虚事者,如经之三《礼》,马之八《书》,班之十《志》,及三《通》之区别门类是也。实事者,就史鉴中已往之事迹,分类纂记,如《事文类聚》《白孔六帖》《太平御览》及我朝《渊鉴类函》《子史精华》等书是也。
尔所呈之目录,亦是抄摘实事之象,而不如《子史精华》中目录之精当。余在京藏《子史精华》,温叔于廿八年带回,想尚在白玉堂,尔可取出核对,将子目略为减少。后世人事日多,史册日繁,摘类书者,事多而器物少,乃势所必然。尔即可照此抄去,但期与《子史精华》规模相仿,即为善本。其末附古语鄙谑,虽未必无用,而不如径摘抄《说文》训诂,庶与《尔雅》首三篇相近也。
余亦思仿《尔雅》之例抄纂类书,以记日知月无忘之效,特患年龄已衰,军务少暇,终不能有所成。或余少引其端,尔将来继成之可耳。
余身体尚好,惟疮久不愈。沅叔已拔营赴庐江、无为州,一切平安。胡官保仙逝,是东南大不幸事,可伤之至。
紫兼豪营中无之。兹付笔二十支、印章一包查收。蓝格本下次再付。
澄叔处尚未写信,将此送阅。
咸丰十一年九月初四日
【译文】
字谕纪泽:
收到你八月十四日的禀告,还有一份你每天的功课单、一张分类目录。功课作业我已经批改寄回。
目录的分类,一句话是说不完的。大体上有一种学问,也就有一种分类的方法,有一个人的嗜好,就有一个人的摘抄方法。如果从它最早的起源说起,那属《尔雅》中的分类最早。天上星辰,地上山川,鸟兽草木,都是古代圣贤根据品种给它们命名的。《尚书》中说大禹主要给山川命名,《礼记》中说黄帝给世间万物命名。事物一定是先有名、后有字,所以一定要知道命名的本源,然后才知道文字的本源。舟车、弓矢、俎豆、钟鼓等日常用品,都是先王制造的给人民使用的器物,一定是先有器物后有文字的,所以又要先知道器物的本质,然后才知道文字的根源。君臣、上下、礼乐、兵刑、赏罚的办法,都是先王设置出来统治天下的制度,有些先有制度后有文字,有些是先有文字后有制度,所以又必须知道各种事物的本源,然后才知道文字的本源。这三者,物是最先有的,然后是器,最后是事。
三者都有了,才有了文词。《尔雅》一书,解释天、地、水、草木、鸟兽虫鱼等属于物;解释器、宫、乐等属于器;解释亲则属于事;解释诂、训言等属于文词。《尔雅》中的分类,只有属于事的部分最为简略;后世的分类,又只有属于事的一类最为详细。
事中又分为两类:一是虚事,一是实事。虚事,如经书中的三《礼》、司马迁《史记》中的《八书》、班固《汉书》中的《十志》,以及《三通》的分类都属于虚事。实事,就是把史鉴中以往的事情分类纂写成书,如《事文类聚》《白孔六帖》《太平御览》以及我朝的《渊鉴类函》《子史精华》等就是这一类。
你给我看的目录,也是抄摘实事的表面,不如《子史精华》中的目录精确恰当。我在京城所藏《子史精华》,温叔在咸丰廿八年带回来了,想必还在白玉堂,你可以取出来核对,把子目录稍微减少些。后世人和事日益增多,摘抄分类的书中,事多而器物少是必然的趋势。你可以照这样抄下去,希望与《子史精华》的规模相仿,便是善本。末尾附加上古语中低劣的谑语,虽然不一定有什么用处,但不如直接摘抄《说文》中的训诂,大概与《尔雅》首部的三篇相似。
我也想模仿《尔雅》的体例抄写、编纂类书,来记录每天的所知所闻,以免时间长了忘记,只是恐怕年事衰老,军务繁多没有空闲,最终也没有做成。或许我稍稍开个头,以后你来完成吧!
我身体还好,只是疮病长期不好。沅叔已经拔营去庐江、无为州,一切平安。胡宫保去世,是东南地区最不幸的事,令人伤感。
你要的紫兼毫营中没有。这里附去二十支笔、一包印章,注意查收。下次再带去蓝格本。
我没给澄叔那里写信,你将这封信给他看看。
咸丰十一年九月初四日(1861年10月7日)
【精华点评】
《尔雅》是儒家的经典之一,列入十三经之中,是一部中国最早解释词义的书,即中国古代词典。其中“尔”是近正的意思;“雅”即“雅言”,是某一时代官方规定的规范语言。“尔雅”就是使语言接近于官方规定的语言。《尔雅》这部书也是后代考证古代词语的一部参考著作。这部书被认为是中国训诂学的开山之作,在训诂学、音韵学、词源学、方言学、古文字学方面都有着重要影响。同时它也是我国第一部按义类编排的综合性辞书,是疏通包括五经在内的上古文献中词语古文的重要工具书。其作者历来说法不一,有的认为是孔子门人所作,有的认为是周公所作,经后人增益而成。后人大都认为是秦汉时人所作,经过代代相传,各有增益,在西汉时被整理加工而成。作者可能是秦汉间的学者,缀缉春秋战国秦汉诸书旧文,递相增益而成。
现存《尔雅》为19篇,班固在《汉书·艺文志》著录《尔雅》有3卷20篇。唐朝以后《尔雅》被列入“经部”,成为儒家经典之一。
【经典格言】
目录分类,非一言可尽。大抵有一种学问,即有一种分类之法,有一人嗜好,即有一人摘抄之法。若从本原论之,当以《尔雅》为分类之最古者。
写信条理清楚即可
(1862年7月22日与曾国荃、曾国葆书)
【家书】
沅、季二弟左右:
沅信并祭文稿一件,情极沉挚,辞尤雅丽,似近日大有长进。弟平日写信条理清晰而失之繁冗,往往于业经说明之事,再加一二层,反觉无当。此次一意承接,不漏不蔓,可喜之至。此后弟每动笔,不患其不明,患其太多。意尽则止,辞足则止,不必再添也。
总理海军衙门关防银票不停片刻,不少分厘,弟可遍告各处。不仅弟营为然,弟与季合统二万一千人,每月所收各卡厘金,约计二万金,余再嘱隋龙渊解六万三千金,当办得到,弟尽可放心。
宁国克复,弟处二十日尚无确耗,此后宜专派多人在外探信。至要至要。
同治元年六月廿六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