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中国名人传记速读大全集
1747800000025

第25章 治世名臣(8)

乖僻自是,悔误必多。

江海不与坂井争其清,雷霆不与蛙斗其声。

万夫一力,天下无敌。

大德胜小德,小德胜无德;大德胜大力,小德敌大力。

善疑人者,人亦疑之;善防人者,人亦防之。

善疑人者,必不足于信;善防人者,必不足于智。

乐言己之长者不知己,乐言人之短者不知人。不知己者无所见,不知人者无所闻。

于谦:留青白于人间的一代忠臣

于谦(1398—1457年),字廷益,浙江钱塘(今属杭州)人,生于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幼年刻苦读书,15岁就考取了秀才。明代中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一代民族英雄。

于谦出生于明朝洪武年间,永乐十九年,于谦考中进士,被任命为山西道监察御史。两年之后奉之命到湖广地区考察官军功过,兼“安抚”川贵等地的瑶民和僮民。在深入到少数民族居住地方查访的过程中,得知明官军对少数民族人民滥施杀掠。回京后立即上奏弹劾,促使朝廷下令严禁官军邀功妄杀。

正统十一年,于谦到京师奏事,更荐举参政王来、孙原贞代替他当晋豫巡抚,王振就通政使李锡弹劾于谦,诬蔑他“因长期不升官心怀怨望,随意荐举私人自代,不合大臣的体统。”于是把于谦关进监狱,由三法司锦衣卫鞠讯,受尽折磨,并判了死刑。当时山西、河南的百姓听到于谦被诬陷下狱的消息,多纷纷到京师,上书申请释放于谦。王振虽然专横,也知道群情愤激,众怒难犯,只好将坐牢三个月的于谦释放,并降官为大理寺少卿。可是山西、河南的百姓仍然不满意,又集合了一万多人,伏阙上书,请求命于谦再巡抚河南、山西。同时,明朝皇族河南、山西的藩王周王、晋王也请求还让于谦做河南、山西巡抚。明朝政府只得命令于谦仍回原任。

正统十四年(1449年),瓦刺贵族也先率军攻打明朝。明英宗在宦官王振挟持下,发兵五十万亲征。朝中不少大臣极谏不可亲征,英宗不听,并命兵部侍郎于谦代理兵部事,守卫北京城。英宗这次亲征,由于军事组织的不健全,后勤供应的困难,军队在行进过程中就多次惊扰不定,再加上受到王振的错误指挥,迂回周折,延误了时间。当明军行至土木堡(在今河北怀来)时被敌军追及。将士饥渴疲劳,仓猝应战,死伤过半,英宗被俘。王振也被乱军杀死,明朝的五十万大军几乎全军覆没。这就是明朝历史上所谓的“土木之变”。

英宗被俘后,瓦刺军直驱北京。留守北京的于谦组织军民坚决抵抗。十月,瓦刺军抵北京城下,于谦率兵出城迎敌,然后派骑兵在郊外埋伏出击,连北京西郊的居民多登屋掷砖瓦助战。瓦刺军屡战不利,被迫退却,明军乘胜追击,杀死瓦刺军数万人,取得北京保卫战的决定性胜利。战后,明朝论功行赏,升于谦为少保,总督军务。于谦说:“四郊多垒,卿大夫之耻也,敢邀功赏哉,固辞不允。”

京师保卫战取得胜利之后,明朝的边防在于谦的整顿下,日益严密,瓦刺以武力进攻不能取胜,而诱降、反间等政治图谋也不能得逞。此时,英宗在瓦剌手中,已失去了任何的诱惑作用,也先决定把英宗送归明朝。这时英宗的弟弟朱祁钰已成为明朝皇帝了,是为代宗。代宗不愿接英宗回来,怕影响自己的皇位。于谦认为,英宗在瓦剌手中,毕竟对明朝不利,如果瓦剌送英宗回来不是诡计,对明朝还是有利的。于谦便对代宗解释说:“天位已定,宁复有他,愿理当速奉迎耳,万一彼果怀诈,我有辞矣。”代宗同意了于谦的意见,派人去把英宗接了回来,但为了提防他复辟,就把他软禁在南宫,切断了他与外边的联系。

景泰四年(1453年)十一月,皇太子见济,忽然病死,代宗又没有第二个儿子,于是关于重建“皇储”便成为明朝大臣们担忧的重大问题。次年四五月间,御史钟同,礼部仪制郎中章伦先后奏请“复皇储于东宫,以定天下之大本”,立刻触怒了代宗,命逮捕二人,幽禁于锦衣卫狱,榜掠残酷,逼他们供认主使者和交通南宫(英宗)的罪状。于谦曾秘密向代宗请求赦免钟、章,也遭到代宗的“佛然不悦”。公开建议“复储”遭到了严厉的压制,反而促进了暗中复辟的隐谋,明争暗斗的结果,终于爆发了“夺门”之变。

景泰八年正月,代宗病重不能临朝,石亨、徐有贞勾结太监曹吉祥等,在夜里秘密将英宗拥上皇位,当时正是正月十七日,天方破晓,百官都在朝房内等侯皇帝临朝。即入朝,听到南宫和殿上呼噪声,都不知何故?徐有贞大声说:“太上皇帝复位矣,趋人贺。”百官震骇,各就班列。英宗在殿上宣告复位,命百官“任事如故”。英宗复辟成功后,废代宗为王,没过几天代宗就死在西宫。这个事件在历史上叫做“夺门之变”。英宗复辟成功后,当即传旨逮捕于谦。同时,大学士王文、学士陈循、萧磁、商辂,尚书俞士悦、江渊,都督范广,太监王成、舒良等,也都被捕下狱。

英宗复辟以后为什么要马上就逮捕于谦呢?原来英宗被俘以后,希望明朝和瓦刺讲和,能把自己赎回来。于谦坚决进行抗击瓦剌的斗争,使他在瓦刺中吃了不少苦头,便对于谦恨之入骨。但是他复辟之后,马上就把于谦逮捕起来,又和复辟的主谋人徐有贞和石亨有关。

徐有贞是副都御史,因在也先入侵时,倡议南迁,被于谦所驱斥,为舆论所讥笑,后来他想当国子监祭酒,也没有得到于谦的支持,所以一直仇恨于谦。石亨在北京保卫战中立了功。景泰三年任京营总兵官提督十团营,佩镇朔大将军印,职任极重,但骄纵枉法,结党营私。于谦屡次对石亨的罪行加以奏劾,石亨本来嫉妒于谦的才智和地位在已之上,至此更积恨在心。

徐有贞、石亨因为复辟有功,都得到英宗的信任,掌了大权。于是,英宗、石亨、徐有贞等首先诬于谦、王文等谋迎立襄王朱赡塔的儿子做皇帝。石亨扬言:“虽无显迹,其意则有。”廷审时,徐有贞当众喝令法司把于谦等痛加拷掠。王文不堪冤愤,激辩不止。于谦笑道:“亨等意耳,辩何益?”遂被判处谋逆罪,死刑。抄没家产时,发现于谦“家无余赀,萧然仅书籍耳!”独有正室销钥严密,查抄者以为内中所藏的一定是金银财物,及将屋门打开一看,原来里面珍藏的是代宗赏赐给他的“蟒衣剑器”等物。于谦的清廉忠正更得到明证。于谦被杀时,英宗尚犹豫说:“于谦,实在是有功!”徐有贞秘密进言道:“不杀于谦,此举(夺门)为无名!”遂下毒手。于溓临死时,留下了“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青白在人间”的千古名篇,同时也是他自身的光辉写照。

名人名言

名节重泰山,利欲轻鸿毛。

世间万物有盛衰,人生安得常少年。

贪如火,不遏则燎原;欲如水,不遏则滔天。

题诗寄汝非无意,莫负青春取自惭。

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

人生由来不满百,安得朝夕事隐忧。

唇齿相依关共运,戚欣与共胜天伦。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张居正:修明法度的救时宰相

张居正(1525—1582年),字叔大,江陵(今属湖北)人,他出身寒门,从秀才,举人进士,官至内阁大学士。在明朝万历王朝初年,十年首辅生涯,他协助十岁的幼帝推行改革,不遗余力地整饬吏治整肃教育,革新税赋,把溃败的明王朝一举治理得国富民安,使得朱明王朝将倾之厦在万历时期成为明王朝最为富庶的强盛之国。

《明史》中说:“居正为人,颀面秀眉目,须长至腹。勇敢任事,豪杰自许。然沉深有城府,莫能测也。”他自青年时期便立下了富国强兵之志。但是由于政治的纷争,他花去了太多的时间和精力,而壮志未酬之心,又使他不得不在政治的漩涡中孜孜奋斗。

史书上说:“居正为政,以尊主权、课吏职、信赏罚、一号令为主。虽万里外,朝下而夕奉行。……漕河通,居正以岁赋逾春,发水横溢,非决则涸,乃采漕臣议,督艘卒以孟冬月兑运,及岁被毕发,少罹水患。行之久,太仓粟充盈,可支十年。互市饶马,乃减太仆种马,而令民以价纳,太仆金亦积四百余万。又为考成法以责吏治。初,部院覆奏行抚按勘者,尝稽不报。居正令以大小缓急为限,误者抵罪。自是一切不敢饰非,政体为肃。”

这里提到了改革漕运、互市及考成法诸项,此外还有清丈全国土地,推行一条鞭法。种种事情的办理,都需要张居正克服重重阻力,他是抱定了“苟利社稷,死生以之”的决心的。

和所有有为的政治家一样,张居正凡事都要亲自过目,亲自处理,为此耗尽了精力,直到万历十年(1582)二月病不能起。张居正办事独断专行,已经习以为常,虽然病倒了,阁臣们也只是处理一些细务,大事还要到家中,到病榻前请示他处理。张居正起初还坚持在病榻上处理公务,后来身体日惫,病情恶化,已无力遍阅文书,却仍不放心让别人去办。这一来也就更加重了病情。

在病榻上想起从政十年来的政绩,张居正心中感到宽慰,他在给他的老师,致仕在家的原内阁大学士徐阶贺八十寿辰序中,对这十年作了一番总结:万历以来,主圣时清,吏治廉勤,民生康阜,纪纲振肃,风俗朴淳。粒陈于庾,贯朽于府,烟火万里,露积相望,岭海之间,氛廓波恬,汉北骑虏,来享来王,咸愿保塞,永为外臣。一时海内号称熙洽,人咸谓居正能,而不知盖有所受之也。

张居正本想等到秋间致仕休息,而时间已经不允许。六月间,他上疏给神宗:“伏望慈圣垂悯,谅臣素无矫饰,知臣情非获已,早赐骸骨,生还乡里,倘不即填沟壑,犹可效用于将来。臣不胜哀鸣恳切,战栗陨越之至。”而神宗见疏,只是下诏慰留。十二日以后,张居正病情更加严重,再次上疏恳请生还:“伏望皇上怜臣十年拮据尽瘁之苦,早赐骸骨,生还乡里,如不即死,将来效用尚有日也。”然而神宗的圣谕,只是让他安心养病,“慎勿再有所陈。”至此居正已再无话可说。

六月十八日,神宗派人赉手敕慰问,那手敕上写道:“闻先生糜饮不进,朕心忧虑,国家大事,当为朕一一言之。”张居正于昏迷苏醒之际推荐了潘晟、余有丁等人。因为推荐的人过多,无法一时并用,神宗把人名写好粘到御屏风上,以备召用。

以一己之力燃放的革新之火为颓败的朝廷赢得一时的烂灿辉煌。于是有人说张居正是“救时宰相”,这是褒奖,也是不幸而言中,时可救一时,不可救一世。张居正身后七十年不到各种社会矛盾飞速加剧,一发不可收拾,再也无人能够力挽狂澜。

张居正胆识过人,他失志不移地推行改革,一再嘱告下属:“诸公宜及仅在位,做个一了百当。”此语充分表现出坚强的意志和自我献身的无私精神。

名人名言

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

君子处其实,不处其华;治其内,不治其外。

惧则思,思则通微;惧则慎,慎则不败。

常将有日思无日,莫待无时想有时。

天下之事,虑之贵详,行之贵力,谋在于众,断在于独。

林则徐: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第一人

林则徐(1785-1850年),福建省侯官(今福州市闽侯县人),字元抚,又字少穆、石麟,晚号俟村老人、瓶泉居士。清朝后期政治家、思想家和诗人,因禁毁鸦片而被誉为中华民族抵御外辱过程中伟大的民族英雄,史学界称他为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林则徐出生在一个下层封建知识分子的家庭,少时聪颖,4岁开始读书,7岁开始练习写文章,13岁获得乡试第一,14岁中秀才,20岁中举人。这种不同寻常的进步,既有先天的条件,又有后天的磨练。林则徐幼年、少年时代,接受了母亲的影响,从母亲那里接受了节俭、勤劳、仁义、待人温厚克己的品德,使其一生受用不尽。

嘉庆十六年(1811年),林则徐会试中选,赐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开始进入了官场。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七月,林则徐外任浙江杭嘉湖道,他积极甄拔人才,建议兴修海塘水利,颇有作为。道光二年(1822年),到浙江受任江南淮海道,未履任前曾署浙江盐运使,整顿盐政,取得成效。林则徐受到道光皇帝的宠信,很快跨入官场上青云直上时期。道光三年(1823年)正月,提任江苏按察使。在任上,他整顿吏治、清理积案,平反冤狱,并把鸦片毒害视为社会弊端加以严禁。

此后林则徐历任陕西按察使、江宁布政使、湖北布政使、河南布政使、江苏巡抚等职,这一期间,他兴修水利,察看灾情,救灾办赈,对农业、漕务、水利、救灾、吏治各方面都做出过成绩,“一时贤名满天下”。另外,林则徐还对清王朝的财经政策、贸易政策提出异议,反对一概禁用洋钱,并第一次向道光帝提出了一套自铸银币、建立本国银本位制度的主张。这是中国近代币制改革的先声,也是适应政治经济形势变化、保护本国工商业者、保护民族经济独立发展、抵制西方资本主义经济侵略的先进思想。

道光十七年(1837年)正月,林则徐升湖广总督。面对湖北境内每到夏季大河常泛滥成灾,林则徐采取有力措施,提出“修防兼重”,使“江汉数千里长堤,安澜普庆,并支河里堤,亦无一处漫口,”对保障江汉沿岸州县的生命财产,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同时林则徐整饬吏治,严惩贪赃枉法,在总督任内,保持“一切秉公办理”的作风,是当时官场中最廉明能干、正直无私受群众爱戴的好官。

当时鸦片问题逐渐成为政治性争论问题之一。道光十八年(1838年),林则徐曾向朝廷上奏,请求严禁鸦片。未等皇上批示,就开始在全省厉行禁烟,收缴烟土、烟膏与烟具,并配制“断瘾药丸”,供人戒烟,成效卓著。随后又一道奏折,力陈烟禁特别是杜绝鸦片来源的重要性和禁烟方略,举棋不定的道光帝认识到严禁鸦片的迫切性、必要性和可能性,接受严禁主张,决定禁烟,特命林则徐为钦差大臣赴粤查办禁烟。

进入广州之前,林则徐先弄清广州受鸦片毒害情况,查找各家烟馆,掌握大量第一手资料,于道光十九年正月(1839年3月)抵广州,于二月初四(3月19日),林则徐会同邓延桢等传讯十三行洋商,责令转交谕帖,命外国鸦片贩子限期缴烟,并具结保证今后永不夹带鸦片,他还严正声明:“若鸦片一日不绝,本大臣一日不回,誓与此事相始终,断无中止之理。”但外商拒绝交出,经过坚决的斗争,林则徐挫败英国驻华商务监督义律和鸦片贩子,收缴全部鸦片近2万箱,约237万余斤,于四月二十二日(6月3日)在虎门海滩上当众销毁。

虎门销烟是我国近代史上反帝斗争中的光辉一页,林则徐领导禁烟运动的胜利,是中国人民反侵略斗争史上第一个伟大胜利,这一壮举,严厉地打击了外国鸦片贩子,维护了民族的尊严和利益,增长了中国人民的斗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