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左手国学院,右手哈佛园
175500000035

第35章

第一卷第七章第二节可与不可的人生原则

南宫适问于孔子曰:羿善射,酋荡舟,俱不得其死然。禹、稷躬稼而有天下。夫子不答。南宫适出。子曰:君子哉若人!尚德域若人!

南宫适问孔子:“羿善于射箭,奡善于水战,最后都不得好死。禹和稷都亲自种植庄稼,却得到了天下。”孔子没有回答,南宫适出去后,孔子说:“这个人真是个君子呀!这个人真尊重道德呀。”南宫适举羿、酋的例子,说明靠自己的武力去侵略别人,而想有好结果,反而都不得好死,这是在影射那种不择手段的人。而禹和稷则是老老实实本本分分,最后得到了天下。孔子对这样的说法,不发一言,而是在南宫适走了之后夸赞他的为人,从这两个例子,可见孔子对于怎么获益,用什么手段获益有他自己的一套观点。

孔子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孔子所谓的求,不是“努力去做”的意思,而是“想办法”,如果是违反原则去求来的,是不可以的。比如说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偷得抢得也是得来的,可是我们不应该这么做,因为违反道义,这就是孔子所说的不可求。这也就是为什么他的话中有“可求”和“不可求”两个正反的道理,“可”与“不可”是指人生道德价值而言的。如果富可以不择手段去求得,这个富就不符合正统的道理,所以孔子说这样的富,假使可以去求的话,我早去求了。

孔子认为,天下事有的可为,有的不可为;有的应该做,有的不该做。认为不可以做的,就算是可以给自己带来巨大的富贵和利益,也是不应该去做的。因为富贵只是生活的形态,不是人生的目的,我还是从我所好,走自己的路。

正直意味着具有道德感并且遵从自己的良知。一个正直的人考虑别人多过于考虑自己,他不会因为一些短浅的私利而违背自己的良知。正直的人做事遵循自己内心的良知,而不是私人利益或功利的驱动。在可与不可之间,衡量的是人的品格,考验的是我们对原则的把持到底有多严。

极高明而道中庸 

晚清名臣左宗棠曾在江苏无锡梅园题字:“发上等愿,结中等缘,享下等福;择高处立,就平处坐,向宽处行。”意思是,要有远大志向,却只求中等的缘分,对于享福则下等的就行;为人处世要站得高,站得高才能望得远,但是真正行动起来,要低调,不显山露水,向宽处行则指的是做事情要有余地,为人宽容。这句话实际上就是“极高明而道中庸”的人生哲学。

尧、舜、禹就是这种哲学的实践者。古书上说尧非常厉害,虽然富贵但是不炫耀不骄傲。他即位之后,首先是任人唯贤,促使内部达成统一。他做起事情来也比较平淡和低调,他亲自考察百官的政绩,奖励高贤,惩罚贪佞,这种为万乘之尊,却依然事必躬亲的作风,正是他务实的一面。他当帝王时,能够以天下为己任,他在位时世风淳朴,人们相处和睦,也是得益于他的高瞻远瞩。

第二个帝王舜则与尧不一样,他不像尧那么富有,而且母亲早逝,又遇见一个残酷的继母,最后被逼离家出走。尽管这样,他也不抱怨,他对父母不失子道,出走后依然想办法照顾他的继母,以尽孝道,对他那个傲慢的弟弟也给了极大的宽容。当时的天子尧知道舜的德行后,将自己的两个女儿许给了舜做妻子。最后,将天子之位禅让于舜。尧到底看中舜什么呢?实际上就是他“极高明而道中庸”。前面说到他的行事比较朴实低调,后来对“四凶族”的流放则可见其雄才伟略。尧把天子之位传于这种人是明智之举。

大禹治水的故事,千百年来,脍炙人口。尧时,中原常常有洪水,百姓愁苦不堪。鲧治水患九年,未果。他的儿子禹继任治水。禹亲自视察河道,改良治水方法。他翻山越岭,规划水道,到了很多地方,根据地势高低设法引洪水入海。禹为了治水可以说是鞠躬尽瘁。他新婚不久就离开妻子,踏上治水的道路。经过家门口,听到妻子生产,都咬着牙没有进家门,直接奔赴治水现场。一段时间过去了,当他第三次经过的时候,他的儿子已经懂得叫爸爸,禹只是向妻儿挥挥手,也没有进去看看。所谓“三过家门不入”。后来禹继承了舜的天子之位。

像尧舜禹这样的人心中有天地,但是很低调,他们不吹牛,只做好自己的事情,立足高远却从现实出发。在现代社会也是一样,那些能够真正领会“极高明而道中庸”的人往往都能成功。

商界巨子李嘉诚,也是这种哲学的实践者,他常常告诫他人做人要不骄不躁,切忌急功近利。平常心不是天生的,只有经历过风雨挫折,走过焦躁偏执,才能拥有平常心的心态。

由此观之,他能富甲一方,是有一定的道理的。李嘉诚在他的儿子李泽楷进入商界时说过这样一句训话:树大招风,低调做人。从中也可以看出他平实的一面来。正所谓极高明者当道中庸,成功者莫不如此,后人不妨仿效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