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第十五章第二节淡泊一切,步入品德修养的上界
在诸侯烽火相争的年代,重臣与主公有很多微妙的关系,有功高盖主想自立为王的;也有忠心耿耿却被帝王猜测“杯酒释兵权”的。互相间的猜忌与防范,上演了一幕幕历史的丑行和惨剧。但是同样,也有不居功自傲的人,他们淡泊名利,泛舟江上,只为了寻求一种超脱世俗的潇洒,与世无争的宁静。
在春秋时代,晋献公死后,晋国内乱诸子争夺王位,公子重耳被赶出了晋国,先锋营首领介子推等大臣跟随重耳忠心耿耿,在国外流亡长达19年。在最困苦的情况下,重耳流亡到卫国,饥不能行,介子推偷偷地进山沟,把自己腿上的肉割下一块,同野菜煮成汤送给重耳。重耳感动得泪如雨下,夸介子推有“割股奉君”之功。公元前636年秋,重耳返回晋国继承王位,介子推为了国家的复兴不计较个人得失、不去争功、不愿居功邀赏。有的大臣鼓动介子推去找晋文公争功要官,介子推回答说:“我宁愿当平民,也不愿贪天功为己功”。于是躲起来侍奉老母亲。
介子推的邻居解张为他鸣不平,写了一首《龙蛇歌》贴在晋都宫门。晋文公醒悟过来,十分悔恨,命令全国上下都寻找介子推。后来得知,介子推携护着老母隐居绵山,文公很高兴,立即带领众大臣来到绵山,派人登山寻找。这时有的大臣献计说:“三面点火,留下一方,让介子推背着老母亲出山来。”谁知正值清明节期间,绵山顶风大,火越烧越旺,从小山谷烧到另一大山谷,连续三天三夜,也不见介子推的踪迹。晋文公又派人登山寻找,未能找到介子推母子遗骸及物品,后有人从山崖的岩洞中找到了半张破草席。晋文公接过草席细看,只见上面写到:“割肉奉君尽忠心,但愿主公赏清明;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照复清明。”
叶剑英元帅曾将介子推和屈原相提并论,提出“南有屈原、北有介子”。介子推性情耿直、文武兼备,一生崇尚以道德、忠孝、清烈、仁义教化天下。也正是他的淡泊名利、注重人格、不求厚禄,令他的故事广为传诵,成为千古佳话。可见,人的品德与人的名利观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只有淡泊名利,才能够在品德修养上取得一定的成就。
一个利欲熏心的人,只会为自己谋取眼前的好处,不可能胸怀天下成为人们世代纪念的英雄。佛说“人生一切,都犹如梦幻泡影,转眼成空”,就是要教育人们,不要贪图名利,被尘世所累。所谓“淡泊明志,宁静致远”也是这个道理。秦桧曾经名利双收、权倾朝野,死后却留下千古骂名。介子推虽然不幸死于绵山,却被人们铭记心中,并用“寒食节”来寄托哀思。孰高孰低,立见分晓。
而所谓“魏晋风骨”也正是“壁立千仞,无欲则刚”的典范。魏晋文人的刚烈来自他们内在的无欲,他们因为无欲而超然,因为超然而蔑视礼法,“越名教而任自然”。他们活得超然而天真,所以,世人不以行为的出格而毁谤他们,不以行为的癫狂而为难他们。甚至在千年之后,提起魏晋的风骨和洒脱,无数文人依然为之心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