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孩子长到多大,在我们眼中他永远都是孩子。虽然这样的想法反映的是我们对孩子的关爱,可从另一个侧面来看,这却也是我们对孩子的不信任。我们是不是也该适当地改变一下了呢?多相信孩子一些,多给他一点信心,也许他会回报给我们更多的惊喜。
26. 妈妈相信你!--不在孩子身边,他反而能“快”一些
很多时候,我们总担心孩子做不好事情。于是我们就希望自己能陪在他身边,看着他,同时也“看”着他。前一个看,意思是我们的眼睛要盯着他的行为,我们要看到他是如何做的,能不能动作迅速地将事情做好;而后一个看,则是我们在监督他,以防止他出现错误,更要防止他的磨蹭。
可有这个必要吗?我们有必要用自己的目光做一条锁链,将孩子“锁”在自己的可控制范围之内吗?看看下面这个小男孩的表现,我们也许会有所感触。
新年快到了,幼儿园组织小朋友们演节目,并要求所有父母在下午来幼儿园参加联欢会。“老师绝对不会让小虎去演节目的!”妈妈内心已经认准了这个结论。因为在家里,5岁的小虎真的就是头小老虎,四处捣乱不说,让他做点什么事都做不好,不是拖拉就是半途而废。妈妈已经做好了准备,今天就是要看好小虎不让他捣乱去了。
可是当妈妈到了幼儿园时,却惊讶地发现小虎正乖乖地坐在小凳子上让老师给抹红脸蛋。接下来,联欢会的第一个节目就是小虎和其他十几个小男孩的集体舞。只见小虎跳得有模有样,动作可爱又标准。跳完了舞,他居然还帮着老师把道具抬了下去。
妈妈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了,这还是那个在家里让她感到头疼的“小老虎”吗?
是啊,家里的小虎和幼儿园里的小虎真的是判若两人,可这是为什么呢?还不是因为之前妈妈总看着他,总是苦口婆心地去“指导”他。妈妈不停的催促和永远不满意的态度,才让小虎在家里失去了干劲,所以才会拖拉磨蹭。可是在幼儿园就不一样了,老师对所有的小朋友是一视同仁的,他没有了那种紧张感,所以他能放开手脚去做事,他的积极主动性也同时被调动了起来。
通过小虎的故事,我们也该从中得到一些启发,在某些时候,我们也该适当地对孩子说一句:“妈妈相信你!”然后放开手,解开“目光之锁”,允许他在我们的视线之外做他能做的事情。
▲ 别总用高标准要求孩子
“叠被子要铺平整再叠,你弄得这跟乱布团一样怎么叠?……你怎么能这样拽床单?床单应该没有皱褶,你看你这一瞎拽,床单都变成烂菜叶子了。……哎,别把枕头放那里呀!你看我平时放那边吗?枕巾,枕巾你也没铺好。哎呀,你动作太慢了!”
不知道类似这样的话,我们有多少妈妈曾经说过。在孩子整理床铺的时候,我们的存在说得好听一些叫“指导”,可在孩子心中,我们的身份就是“监工”。
对于才几岁、十几岁的孩子来说,他的体力与能力还远远没有达到我们的标准,可我们却“毫不留情”地用这样的高标准来要求他,甚至让他要做得和我们一样。我们用高标准来催促他,恰恰是他做不好的直接原因,更是他慢的主要原因。
我们该适当地放宽一下自己的“政策”,相信孩子一回。允许他根据自己的标准去做事,别去要求他一定要做得和我们做得一样。孩子内心自然会有一个衡量尺,我们只要认真做好我们能做的就行了,他会参照我们的做法努力去做好的。
▲ 真正去了解孩子的能力
我们有没有想过,我们之所以不信任孩子,其实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我们根本就不了解他的能力。我们有时忽略了他的年纪、高估了他的能力,所以对他严要求,他做不到,我们只能不断催促;有时我们却又“看扁”了他,不相信他能做好,我们不给他机会动手,导致他也丧失了干劲。
我们也该好好了解一下自己的孩子了,不要用与他人的比较法,也不要羡慕别人或者瞧不起别人。我们只要仔细看一看自己的孩子,看他在他的这个年纪里,都能做什么、做不到什么,做事又有怎样的节奏;看他的长处在哪里,看他哪里还需要继续努力。当我们静下心来真正了解了孩子,也许我们就会发现:“啊,我的孩子也不是那样差劲,他能做的事情有许多,他也能做快。”
▲ 给孩子自己处理事情的权利
毛毛和几个孩子本来玩得正好,突然孩子们之间因为抢夺玩具动起手来。当时毛毛的妈妈和其他几位妈妈正在一起聊天。看到有的妈妈想要过去阻止,毛毛的妈妈笑着摆了摆手说:“小孩子的事情,就交给他们自己去处理吧。”
果然,几分钟后,几个孩子合理地处理好了问题,很快又玩到了一起。妈妈们都很惊讶,忙问毛毛的妈妈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她笑笑说:“也没什么,我们不在场,孩子之间自然有自己的道理。我们也该相信他们的能力。”
我们有时也会担心孩子自己解决不了问题,更担心他因此而受到伤害。其实类似于孩子之间吵架或者其他的事,我们完全可以像毛毛的妈妈这样,采取“不理睬”的战略。
如果我们介入了孩子的事情,他就会将我们当成是靠山,而我们也自然会偏袒自己的孩子,这就会使矛盾不断扩大。而且,得到了我们“资助”的孩子还会变得越发懒惰,不再自己主动思考,他的思想与行动力自然就会变慢。可我们不理他的话,他就不得不自己去想办法,这样孩子与孩子之间是平等的,他们自然就能用双方都满意的方法顺利解决矛盾。在这个过程中,他的处事能力能得到锻炼,他的行动力也会变得速度起来。
27. 孩子,谢谢你!--妈妈的鼓励会让孩子积极动起来
我们有多少人对孩子说过“孩子,谢谢你”?我们有多少人认为孩子做的某些事情是值得我们感谢的?可能有人说:“我可是他的妈妈,为什么要谢他?”没错,我们是妈妈,也的确是我们赋予了孩子生命,可他总要慢慢长大,他也会做一些让我们感动的事情,我们为什么就不能对他说一声谢谢呢?要知道,我们真诚的谢意对孩子来说就是一种鼓励,也是一种奖赏,他会因此而变得积极起来,不会再磨蹭了。
一位幼儿园老师讲过这样一段经历:
一次画画课,我要给小朋友们发大白纸,从桌子上取纸的时候我的手一滑,几张纸就掉在了地上。班上的一个小朋友跑过来捡起纸递给了我,我随口就说了一句:“谢谢你啊!”那个小朋友开心地跑回到了自己的座位上,并且兴奋地对别的小朋友说:“老师跟我说谢谢呢!”看着他骄傲的样子,我忽然发现,原来适当地对孩子说一声谢谢对他会是一种鼓励。
回到家里,我也在自己6岁的女儿身上做了个试验。当时女儿帮我倒了一杯水,我接过水杯笑着对她说:“能帮妈妈倒水了,好样的!谢谢你!”女儿惊讶地瞪大了眼睛,一脸惊喜的笑容。后来,每天我下班回家,她都会给我倒好一杯水端过来,这让我感到非常温暖。不仅如此,她平时的动作似乎也快了许多,很多事情比如早上起床也不用我再操心了。
于是,我将这一教育方式也运用到了幼儿园的教学中,适当的时候我总是尽量对小朋友们说“谢谢”。结果我的班级中,几乎所有的孩子都养成了及时向他人说“谢谢”的好习惯。
也许这是这位幼儿园老师的意外所得,不过从中我们也能看出来,一句简单的“谢谢”所带给孩子的巨大的鼓舞。
其实平时生活中,孩子也为我们做过许多事,可能是帮我们拿拖鞋,可能是提醒我们及时收阳台上晾的衣服,甚至可能就是在我们出门时帮我们开了一下门……虽然这些事情都很小,但如果我们能及时对他说一声谢谢,这却会让他感受到我们的心情。
我们的感谢会让孩子发现自己的重要性,他会知道原来自己也能帮妈妈做事。这样他就会更积极地去寻找他能做的事情,更积极快速地将他能做的事做好,以表现他想要长大的欲望,以显现他正在长大的事实。
所以,别忽略孩子的渴望吧,再碰到孩子为我们做了些什么的时候,请大声地对他说:“孩子,谢谢你!”
▲ 别忽略孩子做的任何一件小事
我们总是说自己忙,工作上我们要忙着处理事务,生活中我们要忙着处理家务;单位中忙着与同事搞好关系,家庭中忙着照顾所有的家人……我们经常认为自己很忙碌,于是我们不知不觉中就漏掉了许多东西,比如孩子为我们做的事情。可能我们自己不记得,但孩子却记得,因此我们不经意间说的一句谢谢才会让孩子记忆如此深刻。
那么我们就要好好思考一下了,我们该将时间分一些给孩子了。我们该多注意他做的每一件事情,多关注一下他的感受,将他看成是与我们平等的人。我们对他的关注,以及这种感激的态度,都会激励他更加积极地动起来去做更多的事。
▲ 不要觉得孩子为我们做事是理所当然
有人总带有这样的一种想法:“我的孩子,我生他养他,他帮我做些事不是应该的?还用得着我去谢谢他?”这样的认知就是大错特错了。孩子是需要鼓励的,如果他做了好事我们却并没有就此表扬他、鼓励他,他可能就会觉得那样的事情做不做都是无所谓的,以后他也就不会再做了。
还是那句话,我们不要将他看成是我们的附属,不要总将他当做是小孩子,更不要认为他做些什么就是应该的,我们也要尊重他的做法,尊重他的情感。我们说一句“谢谢”就会增强孩子做事的信心,他会更愿意快速将事情做完以期得到我们的夸奖,而我们也会收获他所带来的无限惊喜。
▲ 适当地表现得“弱”一些
儿子5岁时长得已经很壮实了,于是爸爸就经常提醒他:“你可是小男子汉了,要多帮帮妈妈,更要好好保护妈妈。”从爸爸说完这话之后,儿子除了自己不再偷懒、磨蹭,还总是在帮妈妈做事,比如和妈妈去超市,他会抢着给妈妈拎袋子;吃饭前,他会帮妈妈摆碗筷;妈妈不舒服了,他也会跑前跑后嘘寒问暖……
妈妈心里很开心,也就乐得装一个“柔弱妈妈”,让儿子这个小男子汉来好好保护自己。不过,妈妈可没忘记,每次接受儿子的“帮助”之后,都会对他说上一句“谢谢”。儿子因为妈妈的感谢,变得更加积极了。
我们适当地表现得“弱”一些,就是在给孩子创造表现的机会,这对他其实也是一种锻炼。当然,我们表现“弱”的时机要选对,对于一些超出了孩子承受能力的事情,我们就不要再“引导”他去做了。只有那些符合他年龄特点的、他能力范围所及的事情,我们才能向他“求助”。
“求助”过程我们也要注意,不能上去就用命令的口气去要求孩子做什么,而要用一种像是请求朋友的口气。比如,我们想要孩子帮忙拿个杯子过来,我们就不要说“去,给我拿个杯子来”,而是要说“请帮我拿个杯子好吗,谢谢”,这样一来孩子也就会更乐于帮助我们。
28. 跟你商量个事!--与孩子商量一些事,提升他的能动性
我们大多都认为,我们是成年人,我们知道得会比孩子多,我们也比他更加成熟。很多事情,孩子恐怕是理解不了的,因为他没有经历过,更没有处事经验。换言之,某些时候,孩子是不值得我们“信赖”的。
可是,这只不过是我们单方面的感觉罢了。我们以为孩子不行,以为他做不了决定,我们坚信自己的成熟与判断力,很多事情我们决定后就去命令孩子遵照执行。这样才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孩子总是听从我们的安排,所以他才变得越发懒惰,做起事来也就没什么干劲。
我们来看看一位男孩在日记中是如何写的吧:
我最近非常不开心!我都上初中1年级了,可妈妈依然将我当成小孩看待,我在家里几乎没有什么发言权。就拿上兴趣班来说,我不想学什么画画,我只愿意去和同学一起滑轮滑。要说我顺着妈妈的意思参加了绘画兴趣班,同时我也参加了轮滑兴趣小组,本来这样的生活挺好的。可妈妈竟然不和我商量就给我停了轮滑课,说只让我去学画画。
我不服气!妈妈您怎么能擅自就替我决定呢?您也不问问我的意见,也没给我一个合理的解释!妈妈,您这样让我觉得那个所谓的兴趣班上不上的都没什么意思了。您还说要用什么画画帮我陶冶情操、稳定性情,算了吧!我现在就够“稳定”的了,稳定得我什么都不想做了!您还总说我动作慢、性子慢,您也不想想我为什么会变成这样呢?
不知道妈妈有没有听见孩子的呼声,我们对孩子的不尊重,却会让他的内心产生如此多的烦躁情绪,这的确需要我们好好反思一下了。
▲ 就孩子的事情多和他商量
其实不论是多大的孩子,我们都要尊重他的权利,只要是涉及到他的事情,我们都该和他商量一下。有的妈妈对此不以为然:“我的孩子才上幼儿园,他能懂什么?和他商量也没用。”这样说就错了,我们来看一个小例子。
一早,幼儿园老师发现平时活泼的奇奇今天耷拉着脑袋走进了教室,她很奇怪,便搬了小凳子坐到了奇奇身边问道:“大早上的怎么不高兴了呢?”奇奇很不高兴地说:“妈妈太让我生气了!昨天妈妈把我最喜欢的超人玩具送给我表弟了,那是爷爷刚给我买的!她怎么不和我商量一下呢?我还有别的玩具可以送给表弟的呀!”
看看,谁说上幼儿园的孩子就什么都不懂了?他一样会因为我们不尊重他而感到沮丧,甚至会像齐齐这样非常生气。因此,遇到孩子的事情,或者和他有关的事情,我们不妨和他说一说,提出我们的意见,再听听他有怎样的想法。必要的时候,让他自己对自己的事情进行判断并做个决定,这也能调动起他的积极能动性,有了积极性,他做事就不会那么慢了。而且,如果是他自己决定的事情,他还会更有动力去做,他自己的决定也能成为对他的约束。
▲ 家庭中的事也可以听听孩子的意见
几岁的孩子能说出什么好意见来?就算是十几岁的孩子,他又经历过什么?我们对孩子有疑问,所以我们认定他的见解对家庭来说是毫无意义的。
不过,曾经有人在不同类型的幼儿园中进行过一项调查,其结果却令人深思。调查发现,那些经常参与家庭决策的孩子都具有开朗的性格,他们不仅关心他人,同时也有较强的集体感与责任心,遇到问题都会主动去思考,有比较强的自信心;而那些很少参与或者从不参与家庭决策的孩子,都以自我为中心,没有集体意识,遇到事情他们更习惯于等待,也更依赖于父母和老师,所以他们的办事效率也不高。